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第2364章
“来来,赶紧算算账,看看成本的问题。”
“海运遮天船,朝廷规定的运输是一千石,但很多时候因为船只不够,运输都是在一千四百石左右,
遮天船是十橹,需要水手十人,加上其它的,至少需要十五人左右,北京到南京是两千里,海运平均得二十天左右,
一个月可以走一趟半,需要月给二十二两半银子,粮食等七八两银子,合计是三十两,
如果是运送粮食,南京粮食大概是七钱一石,北京大概在九钱左右,当然那是坐商的价格,行商可能只能卖八钱,
一石粮食赚一钱,一千四百石粮食赚一百四十两,除去三十两银子工钱和三十税一的三十七两税银,一趟净赚七十三两,一个月赚一百一十两白银。”
“蒸汽机日行五百里,四天时间就到了,一个月可走七趟半,四个……六个工匠,
因为是技术工匠,那按月给二两银子吧,工钱就是十二两,算上吃饭什么的,按二十两支出算吧,
百里烧煤一千斤,煤炭价格是每百斤一钱三,即便是码头补给贵一些,按二钱算吧,一趟需要四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一趟净赚七十九两……”
“不对,你还要去除更换零部件和维修、检查的费用!”
“嗯,也对,那每趟按三十两算?那每趟只能赚四十九两,这买什么……”
“白痴,遮天船一个月一趟半,蒸汽机则是七趟半,一个月是三百六十八两,比遮天船多出两百五十八两。”
“嘶……一个月赚两百五十八两,一年就能赚三千一百两,十艘全三千一千两,我的天呀,这……”
“但我们要考虑购买蒸汽机的价格,还是以遮天船来算,大概需要十四个月左右才能彻底的回本,之后每个月就都是净赚的了。”
“诸位,这还是只是辛苦银子的粮食,若是丝绸、皮毛、药材等等贵的东西,半年就彻底回本了,这赚银子的速度简直是太快了!”
“黄大人,我们龙游商帮订购八十……两百艘!”
“黄大人,我们订购三百艘!”
“你们晋商订购商船干什么?这蒸汽机又不能陆地行驶,别添乱!”
“管我们呢,放在家门口当摆件行不行?”
“就是,朝廷都没有说,凭什么你们能订我们不能订?”
“席老先生,您匀我三十艘呗,每艘我加价四百两,转手就赚一万两千两,多好呀!”
“四百两?你也好意思,老先生,我加价一千两,我也不要多的,十艘就行了。”
……
众人算着算着,眼睛就红了。
只是最不赚银子的粮食就这么赚银子,要是其他的还得了?
一家有个百十来艘,一年就能赚几十万两银子,比他们这些年赚来的全部家产都多。
一旁听着户部尚书毕自严却是轻微的摇了摇头,随后嘴角挂着一丝莫名其妙的笑意。
“毕爱卿,你这摇头是什么意思?”
听着皇帝的问话,毕自严低声道:“臣摇头是因为这群商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
“怎么说?”
毕自严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思索了几息:“陛下,臣刚刚听了几嘴,众商人算的是十四个月才能彻底回本,
但户部和工业研究院的推测平均是三年,至少最近三年内是这样。”
听着毕自严的回应,崇祯点了点头,这个事儿户部和工业研究院给他上了奏疏,他是知道这事儿的。
富商们计算方式没有错,但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以稀为贵、量多价贱的因素。
“海运遮天船,朝廷规定的运输是一千石,但很多时候因为船只不够,运输都是在一千四百石左右,
遮天船是十橹,需要水手十人,加上其它的,至少需要十五人左右,北京到南京是两千里,海运平均得二十天左右,
一个月可以走一趟半,需要月给二十二两半银子,粮食等七八两银子,合计是三十两,
如果是运送粮食,南京粮食大概是七钱一石,北京大概在九钱左右,当然那是坐商的价格,行商可能只能卖八钱,
一石粮食赚一钱,一千四百石粮食赚一百四十两,除去三十两银子工钱和三十税一的三十七两税银,一趟净赚七十三两,一个月赚一百一十两白银。”
“蒸汽机日行五百里,四天时间就到了,一个月可走七趟半,四个……六个工匠,
因为是技术工匠,那按月给二两银子吧,工钱就是十二两,算上吃饭什么的,按二十两支出算吧,
百里烧煤一千斤,煤炭价格是每百斤一钱三,即便是码头补给贵一些,按二钱算吧,一趟需要四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一趟净赚七十九两……”
“不对,你还要去除更换零部件和维修、检查的费用!”
“嗯,也对,那每趟按三十两算?那每趟只能赚四十九两,这买什么……”
“白痴,遮天船一个月一趟半,蒸汽机则是七趟半,一个月是三百六十八两,比遮天船多出两百五十八两。”
“嘶……一个月赚两百五十八两,一年就能赚三千一百两,十艘全三千一千两,我的天呀,这……”
“但我们要考虑购买蒸汽机的价格,还是以遮天船来算,大概需要十四个月左右才能彻底的回本,之后每个月就都是净赚的了。”
“诸位,这还是只是辛苦银子的粮食,若是丝绸、皮毛、药材等等贵的东西,半年就彻底回本了,这赚银子的速度简直是太快了!”
“黄大人,我们龙游商帮订购八十……两百艘!”
“黄大人,我们订购三百艘!”
“你们晋商订购商船干什么?这蒸汽机又不能陆地行驶,别添乱!”
“管我们呢,放在家门口当摆件行不行?”
“就是,朝廷都没有说,凭什么你们能订我们不能订?”
“席老先生,您匀我三十艘呗,每艘我加价四百两,转手就赚一万两千两,多好呀!”
“四百两?你也好意思,老先生,我加价一千两,我也不要多的,十艘就行了。”
……
众人算着算着,眼睛就红了。
只是最不赚银子的粮食就这么赚银子,要是其他的还得了?
一家有个百十来艘,一年就能赚几十万两银子,比他们这些年赚来的全部家产都多。
一旁听着户部尚书毕自严却是轻微的摇了摇头,随后嘴角挂着一丝莫名其妙的笑意。
“毕爱卿,你这摇头是什么意思?”
听着皇帝的问话,毕自严低声道:“臣摇头是因为这群商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
“怎么说?”
毕自严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思索了几息:“陛下,臣刚刚听了几嘴,众商人算的是十四个月才能彻底回本,
但户部和工业研究院的推测平均是三年,至少最近三年内是这样。”
听着毕自严的回应,崇祯点了点头,这个事儿户部和工业研究院给他上了奏疏,他是知道这事儿的。
富商们计算方式没有错,但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以稀为贵、量多价贱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