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一一二章 监国

大明新命记 第一一一二章 监国

    沈越仁可能是真的忙,二十六日傍晚匆匆赶来平壌城向禀报了汉阳城方面的进展,二十七日一早,就又匆匆离去。

    杨振从他的嘴里,也知道他当上了新的兵曹义禁府提举。

    这是一个类似锦衣卫的部门,掌管着监视汉阳内外文武百官的情报事务。

    在沈器远废旧立新、拨乱反正的节骨眼上,正计划着铲除汉阳内外朝野之间一切拥护清虏势力的时候,沈越仁作为兵曹义禁府的提举,位卑而权大,的确是须臾不可离。

    送走沈越仁后,杨振的日子难得清闲了下来,每日里就是带着卫队巡视城防,指点邓恩和征发到平壌的第一批民壮九百人,从平壌北郊废弃的大城山城取石,然后走水路运到城西城南,给平壌外城的夯土城墙包上一层条石。

    杨振已叫邓恩派人赶回定州并前往云从岛去了,新的筑城工匠和水泥,很快就会走海路到来。

    杨振决心把平壌城经营成为收复半岛的要塞式的永久基地,自然要下大力气好好构筑城防。

    将来城墙以水泥和条石包砌以后,再在城内外增筑十几处炮台,辅以超百门重炮镇守,就凭半岛上的朝人之实力,来多少人也是白给。

    没错,杨振在半岛方向的假想敌,就是朝人。

    朝人对于土地的渴望,与华夏人没有多少差别,眼下自己大军在侧,拿走朝人北方二道之地,他们也无能为力。

    可是杨振的大军不会一直在侧,也不可能一直布置在半岛方向,总有打入清虏腹地的那一天,甚至往远了说,总有南下入关的那一天。

    到那个时候,难免半岛上的朝人不会动别的心思,一旦他们想乘虚而入,自己在半岛若是没有一个足以坚守下去的位置优越的要塞式的大城钉在半岛中央,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

    想一想半岛上汉朝四郡的兴废,以及唐朝对半岛地区的统治,甚至包括辽、元时期在半岛的统治,一开始何等煊赫,可一旦中原内部变乱,对半岛的统治就会立刻陷入危机。

    杨振懂得这些教训,自然要避免重蹈覆辙,而他要做的,除了大力移民屯垦之外,就是在关键地方构筑几座坚城,作为统治的中心。

    要不要全部拿下半岛地区,杨振并没有下定决心,毕竟半岛南方尚有朝人户口数百万之多,不是说撵走就能撵走的。

    但是半岛北部地区,主要是北方二道,各种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加上历经几十年的战乱,目前人口绝少,处在拿下的最佳时机,是必须完全拿下的。

    至于半岛南方,以杨振目前的实力,只能通过不断渗透,徐徐图之了。

    就在杨振坐镇平壌城,琢磨着将来怎么收复整个半岛的时候,汉阳城方向再次派来了报捷送信与请令的队伍。

    不过这一次,北上报捷与请令的队伍是走海路来的,为首的人是杨振听说过但之前没有见过的沈器重,而陪同这个沈氏人物前来的是安五伦。

    当然,从海上护送他们前来的,则是此前在攻打南汉山城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严省三。

    这一次,汉阳城方向大战已了,严省三顺便也把此前带去的瀛洲号、乐浪号,一起带了回来。

    崇祯十五年六月初一的上午巳时左右,沈器重、安五伦一行人,就是跟着严省三的船队,搭乘乐浪号,一起来到了抵达平壌城大同门外的。

    但是这一次,杨振并没有亲自去迎接,而是叫祖克祥带人把沈器重、安五伦请到了前都元帅府的后院先休息。

    而他自己则在绫罗岛上一个正在改造施工的军营里率先传见了严省三和张臣派回的信使等一行人。

    一见了面,行过了礼,杨振立刻问起了自己那位便宜老丈人的近况,以及汉阳城内和南方几道的最新进展。

    “都督这位岳丈沈都元帅,真非一般人也。自入汉阳城即如龙归大海一般,韬略手段层出不穷,心胸眼界匪夷所思。南下短短不过寻日,而今已是新任的监国、议政府领议政、青松府院君兼八道兵马大元帅了。眼下,汉阳城与京畿道皆已在掌控之中,包括江原道在内的原南方数道之地,这几日也已安定下来了。”

    “你说他,我那岳丈大人,自己当了监国?”

    严省三的话,令杨振一时惊讶。

    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知道自己这个便宜老丈人为了废黜李倧的事情筹划了很久,成功之后必然会不甘寂寞,大大酬功一番。

    而且以他能屈能伸,豪爽任侠的性子,一朝得志之后,必定会十分张扬,不会再搞隐忍藏拙的那一套。

    所以,在杨振的预计之中,沈器远必定会给自己加官进爵,至少会把议政府领议政这个位置拿在手中,同时也会把兵权牢牢抓在手里,然后在汉阳城内外地方广布自己的亲信同党之人。

    但是,杨振却没料到,他敢自己给自己弄一个监国的位置。

    这个位置,岂是轻易能坐的?

    “没错。不过,据说不是沈都元帅自己强求的,而是汉阳内外文武百官共同请愿推举出来的。就在三天前,汉阳内外文武联名推举沈都元帅担任监国府院君,皆言非如此不足以安内外,连他们的新君都出面劝说了。”

    “呵呵,好吧,果然是好手段啊!”

    杨振呵呵笑着,看了一眼同样面带微笑的严省三,对于沈器远在汉阳城出任监国的事情没再多说什么。

    杨振当然知道什么联名推举之类的事情,都是可以幕后操控的劝进把戏而已。

    包括新君李德仁出面劝说背后,也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威逼利诱或者利益交换。

    也许身为宗室旁系中的旁系的怀恩君李德仁,能够继任新君,本身就是一场交易的结果。

    同时杨振也知道,自己能够看透的事情,想必自己麾下的那些人精们也绝不会被蒙蔽。

    只看严省三说到此事时嘴角挂着的笑意,就知道这帮人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不过,这样也好,大家心照不宣。

    毕竟,对于这样的事情,杨振本来也就不怎么在意。

    对他来说,只要自己这个便宜老丈人能够稳住废黜李倧另立新君以后的半岛南方局势,不干扰自己接下来的北伐大计,不损害金海镇和征东军在半岛的利益,那么他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自己不会轻易干涉。

    不过,对于沈器远进军汉阳城后的骚操作,杨振还是要做到心里有数的,毕竟杨振可不希望他把眼下来之不易的局面给玩崩了。

    “那个八道兵马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北方二道已交给我们,剩下的,该是六道才对,怎么,他还要遥领北方二道兵马不成?”

    “都督误会了。此八道,已非原来的八道,就在前几日,沈都元帅明文发布了诛除胡虏改易风俗文告,其中除了举国剪辫,清算胡虏之外,已将全罗道改制为全罗左右道,将庆尚道改制为庆尚左右道,已经补上了原有的八道之数。”

    “原来如此。”

    杨振没想到,自己这个便宜老丈人会这么自行找补,既然这样,他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但是听到庆尚道改为左右两道,倒是让他一时想起林庆业等人以及被林庆业等人率军围起来的金自点及其兵马了。

    “这么说,金自点降了?那么林庆业眼下是什么情况,又在何处?”

    杨振这么一问,严省三还没开口,倒是先苦笑了起来。

    “是这样的,都督,那个金自点,现在已经被凌迟处死了。”

    “哦?什么情况?上回沈越仁前来,不是说派人前去招降了吗?”

    这回杨振确实有点惊讶了。

    “招降的策略的奏效了,金自点见了使者,听闻李倧在南汉山城投缳自尽以后,很快就开城投降了,并且将军权交给了林统御,而后跟随使者到了汉阳城。”

    面对杨振的讶然询问,严省三神色凝重略显担忧的回答道:

    “原本卑职等都以为,沈都元帅既然派了使者劝降,又将金自点及其亲信大老远护送回来,即使不会再重用,也不至于再给什么严厉的处罚,——当时汉阳城内外,都在传颂沈都元帅宽温仁德,顾念旧情,谁也没料道,金自点被召进昌德宫后没再出来,次日却被新君宣告定罪,凌迟处死。”

    这次严省三亲自带船陪同沈器重、安五伦等人赶回来,就是受了张臣等人的嘱托,想把一些他们觉得不妥的事情当面报告给杨振的。

    其中,沈器远借着清算胡虏、拨乱反正的名头,在汉阳城内外大肆清除异己的行为,就是他们想要尽快报告给杨振的事情。

    “而且不仅如此,当日金自点被优先召进昌德宫觐见新君后,陆续有汉阳城内外及从外地赶来汉阳城等待召见的两班旧臣,被邀请到昌德宫赴宴,这些人也都在次日被公开传首示众,共计五十一人。据说其中不乏一些德高望重的清流名臣。总之,汉阳城内外,一时为之哗然。”

    “哦?”

    这可着实有点狠了。

    杨振还在琢磨着沈器远为什么要这么干的时候,严省三却从怀里取出两封书信,双手递了过来。

    “都督,一封里面是被杀朝臣的名单,另一封里面是张总兵写给都督的信件。”

    杨振见状,一边点了点头,一边接过信件,先将装着被杀大臣名单的那封打开,取出其中纸张,一目十行看了起来。

    有许多名字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但是看姓氏,却包含了李氏、崔氏、金氏、姜氏、洪氏以及赵氏、郑氏、具氏、朴氏、闵氏、韩氏等名门望族。

    当然,其中吸引到杨振目光的只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崔氏诸人当中的崔鸣吉,另一个是洪氏诸人当中的洪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