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正寺走出来的千古一帝 第五百七十三章 京师巨变,自掘坟墓
【已修改。】
时近巳时。
旭日渐昂扬,炙热已初显。
茫茫大漠西北边界一座高耸沙丘旁。
随着油纸一层层地自许奕手中徐徐脱落。
沾染着点点油渍的三封书信亦随之渐渐显现于许奕视线之内。
待见层层油纸内所包裹着的书信足足有着三封之多后。
自八月十六日辗转反侧心神始终难安以来心中便再难起丝毫波澜的许奕心中不由得猛然一动。
连带着拆解信封的手掌亦是不由得随之微微颤抖不止。
十余息的时间匆匆而逝。
许奕颤抖着双手满怀期待与忐忑地缓缓拆开手中信封。
随着沾染着点点油渍的信封自许奕手中徐徐脱落开来。
一张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的纸张亦随之渐渐显现于许奕视线之内。
待见手中纸张仅仅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后。
原本满怀期待与忐忑的许奕心中不由得悄然一沉,连带着微微颤抖不止的双手亦是不由得顿于原地。
满怀期待与忐忑之色地望向手中书信的目光中更是隐隐有着些许失落之色浮现。
“主人。”
眼见许奕神情明显不对。
始终立身于许奕身周不远处的问心首领脸上不由得浮现浓浓关切之色。
随即连忙大步似跑地朝着许奕快速行去。
“孤无事。”
闻及问心首领满是关切之言的刹那间。
许奕不由得自失落思绪中渐渐回过神来,随即略作定神微微摆手道。
话音落罢。
心中仍有些许期待与忐忑之意萦绕的许奕缓缓展开手中那张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的纸张。
待那张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的纸张所书之事尽显于许奕视线之内后。
原本仍萦绕于许奕心头之上的些许期待与忐忑之色顷刻间便已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稍显苦涩但却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思绪渐渐萦绕于心头之上。
‘原是先登营赵铁牛所书。’
许奕嘴角不由得泛起些许苦笑地低声喃喃自语道。
似是喃喃自语,但却又更似自我安抚。
无人知晓许奕初见层层油纸内所包裹着的书信足足有着三封之多时。
其心中究竟是何等之紧张、忐忑,又是何等之期待。
亦无人知晓许奕初见首封书信背面仅仅附着寥寥数行墨迹时。
其心中究竟是何等之失落,又是何等之苦涩难言。
身居高位称孤道寡者心事往往皆无法与他人畅怀而言。
许奕身为执掌着燕地两郡十七城百余万民众生杀予夺大权的燕王。
其又何尝不是如此?
纵观当今整个天下。
能使许奕毫无顾忌地将心中之事畅所欲言者唯三人矣。
一为曾以身家性命作保从而使许奕能够自那场堪称灭顶之灾的巫蛊之祸中幸免于难的晋王许镇。
其与晋王许镇名为叔侄,却实则情同父子甚至于远胜父子。
一为曾默默相伴于微末之中足足长达八年之久,但凡许奕有所需无论前路是那刀山也好,亦或者是那火海也罢,其定然毫不犹豫地坦然向前的赵守。
其与赵守虽名为主仆,但实则却情同手足甚至于远胜手足。
而最后一人则为曾默默陪伴许奕走过赈灾关中以及千里就藩路等诸多风风雨雨的燕王妃王秋瑾。
天下何其之大邪?
然能使许奕放下全部防备以及卸下全部伪装者,唯晋王许镇、燕王妃王秋瑾、仆从赵守三人也。
现如今距燕王妃王秋瑾临盆之期已然足足过去一月之久。
而许奕却至今仍未收到哪怕半封家书,这......这......这如何能令许奕心安?
......
......
茫茫大漠西北边界一座高耸沙丘旁。
许奕心中不由得无言重重叹息一声,随即强行平复心中因失落而掀起的点点涟漪。
待心神再度恢复至以往那般平静后。
许奕遂收起先登营赵铁牛所书书信,随即不徐不疾地拆开手中另外两封书信。
自许奕于茫茫大漠中设立绿洲驿站以来。
奉命戍守第一座绿洲驿站的先登营百户官赵铁牛每日里必做的一件事便是早晚各率兵巡视绿洲驿站方圆三十里范围。
就在先登营百户官赵铁牛率百余名先登营将士第七次巡视绿洲驿站方圆三十里范围时突然遭遇沙漠风暴。
幸而那场沙漠风暴波及范围并不算太过广泛,这才使得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得以幸免于难。
然而。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虽自那场沙漠风暴中得以侥幸脱身,但却亦因那场沙漠风暴的到来而迷失了来时的方向。
此后一两日的时间里。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为了重返绿洲驿站而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
也正是在此期间。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先后得遇两拨同样因那场沙漠风暴而迷失于茫茫大漠之中的信使。
而这两拨与赵铁牛等人同样因那场沙漠风暴而迷失于茫茫大漠中的信使赫然正是自京师长安而来。
相较于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近乎于毫发无伤地自那场沙漠风暴中逃出生天而言。
自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两拨信使则无疑显得格外地不行。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自茫茫大漠中得遇两拨自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信使时。
足足近百人的两拨信使中仅有七人尚存些许气息。
若是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与那两拨自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信使迟相遇半天之久。
自两千余里外的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这两封书信恐极有可能随信使常埋于茫茫大漠中而无人知晓。
由此可见。
三万燕军将士能够安然无恙地横穿整个大漠,此事究竟何其之不易也。
由此亦可见。
被许奕视之为漠北活地图的前大司马大将军赵青三子赵甫生麾下牵马卒李寿山,其自身本领究竟何其之强悍。
......
......
茫茫大漠西北边界地带一座高耸沙丘旁。
许奕面色平静似水地将手中油纸、信封等物递予问心首领。
随即不徐不疾地展开手中书信凝神细细阅之。
‘张府尹所书。’
待见纸张之上所书内容无不出自于一本道家典籍后。
许奕眼睑不由得微微低垂少许,脑海中更是不由得浮现一道身影。
而那道身旁不是旁人。
赫然正是原京兆府府尉、现京兆尹府尹张开源。
亦是许奕就藩燕地前留于京师长安的暗棋之一。
话音落罢。
许奕稍作定神,随即眼睑微垂地再度凝神细阅手中书信。
与此同时。
许奕更是近乎于一心两用般参照着就藩前约定好的密语。
以一种他人绝难想象的速度将那藏身于一行行道家经文之内的有用信息重书于心中。
‘黄河恐将改道一事突然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广为流传。’
‘且大半皆是通过血书、童谣等方式散播开来,此事背后定然有人于暗中操控。’
‘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因黄河恐将改道之言纷纷举家迁徙。’
‘其中过半数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相继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余者半数举家迁徙至关中其他郡县,另有半数迁徙至东都洛阳。’
随着藏身于一行行道家经文内的有用信息自许奕心间逐一重书而显。
原本眼睑微垂地凝神细阅手中书信的许奕眉头亦是不由得随之微微皱起。
‘黄河恐将改道一事突然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广为流传......’
‘且大半皆是通过血书、童谣等方式散播开来,此事背后定然有人于暗中操控......’
‘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因黄河恐将改道之言纷纷举家迁徙......’
‘过半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余者半数举家迁徙至关中其他郡县,半数则迁徙至东都洛阳.......’
许奕眉头微皱地缓缓闭上双眼,于心中不断地喃喃着密信所书之事。
原本眼睑虽微垂些许,但整体而言尚算平静似水的面色亦是不由得随之渐显凝重之色。
百余息的时间匆匆而逝。
微皱着眉头闭目沉思的许奕渐渐自万千思绪中回过神来,随即不由得缓缓睁开双眼再度望向手中密信。
‘血书?童谣?’
‘黄河恐将改道之事短时间内广为流传?’
‘甚至于已然近乎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以此逼迫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若从。’
‘则可肆无忌惮地欺压迁徙而至的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以他人祖业家财充战事军需所耗?’
‘若是不从。’
‘则黄河必然改道,从而致使祖宗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亦或者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豪取抢夺?’
‘此间种种。’
‘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又有何异?’
许奕面色渐显凝重地凝视着手中书信,心中颇有些许不置可否地兀自喃喃道。
自正德三十年冬得知途径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的黄河恐将改道之事的消息后。
许奕曾尝试着站在正德帝的角度多次思索应当如何应对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即将因黄河改道一事而引发的天灾人祸。
多番深思熟虑过后。
许奕将所思应对之策细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
所谓:聚粮于中。
即:聚拢天下粮草囤积于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以备不时之需。
此举看似极难,却实则最易。
自古至今,最为逐利者无处商人左右。
假使朝廷令商人见利,商人自会争先恐后地将一石石粮草不远千里运至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
正如燕地突遭正月惊雷、暴雨不休,从而境内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于直接颗粒无收,进而引发燕地缺粮危机时。
燕王府联合上谷郡郡衙、渔阳郡郡衙共同施行的‘聚天下粮草归燕’之举便是最为活灵活现的例子。
所谓:陈兵于河。
即:抽调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半数兵马陈兵于黄河河道以备不时之需。
若是聚粮于中之举得以顺遂施行,则陈兵于河可为后手以备不时之需。
若是聚粮于中之举难以顺遂施行,则陈兵于河之举可行杀鸡儆猴之事。
两者之间即可相辅相成,亦可各行其效、各见其彰。
故而。
许奕方才将此策视之为上策。
而中策则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即:加征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民赋以及加征大周部分富饶之地民赋。
所得民赋悉数用于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的疏通黄河河道所需以及加固黄河堤坝所需等。
与此同时。
另遣酷吏为监工,以酷吏为镜,震慑四方宵小。
相较于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之策而言。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施行难度无疑更大。
且相较于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之策而言。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一旦施行无果。
其所带来的种种隐患乃至种种恶果无疑远超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数倍乃至数十倍之多。
假使许奕站在正德帝角度思量应对之策。
不到万不得已亦或者生死攸关之际,许奕绝不会采用中策。
归根结底。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虽可解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即将因黄河改道而爆发的天灾之危。
但此策施行过难,且施行此策亦太过于难控。
故而。
哪怕此策为朝廷应对各种天灾人祸时一贯采用之策。
若是未到万不得已之际,亦或者生死攸关之际,许奕则绝不会采用中策。
时近巳时。
旭日渐昂扬,炙热已初显。
茫茫大漠西北边界一座高耸沙丘旁。
随着油纸一层层地自许奕手中徐徐脱落。
沾染着点点油渍的三封书信亦随之渐渐显现于许奕视线之内。
待见层层油纸内所包裹着的书信足足有着三封之多后。
自八月十六日辗转反侧心神始终难安以来心中便再难起丝毫波澜的许奕心中不由得猛然一动。
连带着拆解信封的手掌亦是不由得随之微微颤抖不止。
十余息的时间匆匆而逝。
许奕颤抖着双手满怀期待与忐忑地缓缓拆开手中信封。
随着沾染着点点油渍的信封自许奕手中徐徐脱落开来。
一张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的纸张亦随之渐渐显现于许奕视线之内。
待见手中纸张仅仅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后。
原本满怀期待与忐忑的许奕心中不由得悄然一沉,连带着微微颤抖不止的双手亦是不由得顿于原地。
满怀期待与忐忑之色地望向手中书信的目光中更是隐隐有着些许失落之色浮现。
“主人。”
眼见许奕神情明显不对。
始终立身于许奕身周不远处的问心首领脸上不由得浮现浓浓关切之色。
随即连忙大步似跑地朝着许奕快速行去。
“孤无事。”
闻及问心首领满是关切之言的刹那间。
许奕不由得自失落思绪中渐渐回过神来,随即略作定神微微摆手道。
话音落罢。
心中仍有些许期待与忐忑之意萦绕的许奕缓缓展开手中那张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的纸张。
待那张背印着寥寥数行墨迹的纸张所书之事尽显于许奕视线之内后。
原本仍萦绕于许奕心头之上的些许期待与忐忑之色顷刻间便已消失殆尽。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稍显苦涩但却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思绪渐渐萦绕于心头之上。
‘原是先登营赵铁牛所书。’
许奕嘴角不由得泛起些许苦笑地低声喃喃自语道。
似是喃喃自语,但却又更似自我安抚。
无人知晓许奕初见层层油纸内所包裹着的书信足足有着三封之多时。
其心中究竟是何等之紧张、忐忑,又是何等之期待。
亦无人知晓许奕初见首封书信背面仅仅附着寥寥数行墨迹时。
其心中究竟是何等之失落,又是何等之苦涩难言。
身居高位称孤道寡者心事往往皆无法与他人畅怀而言。
许奕身为执掌着燕地两郡十七城百余万民众生杀予夺大权的燕王。
其又何尝不是如此?
纵观当今整个天下。
能使许奕毫无顾忌地将心中之事畅所欲言者唯三人矣。
一为曾以身家性命作保从而使许奕能够自那场堪称灭顶之灾的巫蛊之祸中幸免于难的晋王许镇。
其与晋王许镇名为叔侄,却实则情同父子甚至于远胜父子。
一为曾默默相伴于微末之中足足长达八年之久,但凡许奕有所需无论前路是那刀山也好,亦或者是那火海也罢,其定然毫不犹豫地坦然向前的赵守。
其与赵守虽名为主仆,但实则却情同手足甚至于远胜手足。
而最后一人则为曾默默陪伴许奕走过赈灾关中以及千里就藩路等诸多风风雨雨的燕王妃王秋瑾。
天下何其之大邪?
然能使许奕放下全部防备以及卸下全部伪装者,唯晋王许镇、燕王妃王秋瑾、仆从赵守三人也。
现如今距燕王妃王秋瑾临盆之期已然足足过去一月之久。
而许奕却至今仍未收到哪怕半封家书,这......这......这如何能令许奕心安?
......
......
茫茫大漠西北边界一座高耸沙丘旁。
许奕心中不由得无言重重叹息一声,随即强行平复心中因失落而掀起的点点涟漪。
待心神再度恢复至以往那般平静后。
许奕遂收起先登营赵铁牛所书书信,随即不徐不疾地拆开手中另外两封书信。
自许奕于茫茫大漠中设立绿洲驿站以来。
奉命戍守第一座绿洲驿站的先登营百户官赵铁牛每日里必做的一件事便是早晚各率兵巡视绿洲驿站方圆三十里范围。
就在先登营百户官赵铁牛率百余名先登营将士第七次巡视绿洲驿站方圆三十里范围时突然遭遇沙漠风暴。
幸而那场沙漠风暴波及范围并不算太过广泛,这才使得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得以幸免于难。
然而。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虽自那场沙漠风暴中得以侥幸脱身,但却亦因那场沙漠风暴的到来而迷失了来时的方向。
此后一两日的时间里。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为了重返绿洲驿站而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
也正是在此期间。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先后得遇两拨同样因那场沙漠风暴而迷失于茫茫大漠之中的信使。
而这两拨与赵铁牛等人同样因那场沙漠风暴而迷失于茫茫大漠中的信使赫然正是自京师长安而来。
相较于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近乎于毫发无伤地自那场沙漠风暴中逃出生天而言。
自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两拨信使则无疑显得格外地不行。
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自茫茫大漠中得遇两拨自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信使时。
足足近百人的两拨信使中仅有七人尚存些许气息。
若是赵铁牛以及其麾下百余名先登营将士与那两拨自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信使迟相遇半天之久。
自两千余里外的京师长安远道而来的这两封书信恐极有可能随信使常埋于茫茫大漠中而无人知晓。
由此可见。
三万燕军将士能够安然无恙地横穿整个大漠,此事究竟何其之不易也。
由此亦可见。
被许奕视之为漠北活地图的前大司马大将军赵青三子赵甫生麾下牵马卒李寿山,其自身本领究竟何其之强悍。
......
......
茫茫大漠西北边界地带一座高耸沙丘旁。
许奕面色平静似水地将手中油纸、信封等物递予问心首领。
随即不徐不疾地展开手中书信凝神细细阅之。
‘张府尹所书。’
待见纸张之上所书内容无不出自于一本道家典籍后。
许奕眼睑不由得微微低垂少许,脑海中更是不由得浮现一道身影。
而那道身旁不是旁人。
赫然正是原京兆府府尉、现京兆尹府尹张开源。
亦是许奕就藩燕地前留于京师长安的暗棋之一。
话音落罢。
许奕稍作定神,随即眼睑微垂地再度凝神细阅手中书信。
与此同时。
许奕更是近乎于一心两用般参照着就藩前约定好的密语。
以一种他人绝难想象的速度将那藏身于一行行道家经文之内的有用信息重书于心中。
‘黄河恐将改道一事突然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广为流传。’
‘且大半皆是通过血书、童谣等方式散播开来,此事背后定然有人于暗中操控。’
‘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因黄河恐将改道之言纷纷举家迁徙。’
‘其中过半数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相继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余者半数举家迁徙至关中其他郡县,另有半数迁徙至东都洛阳。’
随着藏身于一行行道家经文内的有用信息自许奕心间逐一重书而显。
原本眼睑微垂地凝神细阅手中书信的许奕眉头亦是不由得随之微微皱起。
‘黄河恐将改道一事突然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广为流传......’
‘且大半皆是通过血书、童谣等方式散播开来,此事背后定然有人于暗中操控......’
‘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因黄河恐将改道之言纷纷举家迁徙......’
‘过半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余者半数举家迁徙至关中其他郡县,半数则迁徙至东都洛阳.......’
许奕眉头微皱地缓缓闭上双眼,于心中不断地喃喃着密信所书之事。
原本眼睑虽微垂些许,但整体而言尚算平静似水的面色亦是不由得随之渐显凝重之色。
百余息的时间匆匆而逝。
微皱着眉头闭目沉思的许奕渐渐自万千思绪中回过神来,随即不由得缓缓睁开双眼再度望向手中密信。
‘血书?童谣?’
‘黄河恐将改道之事短时间内广为流传?’
‘甚至于已然近乎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以此逼迫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举家迁徙至京师长安?’
‘若从。’
‘则可肆无忌惮地欺压迁徙而至的名门望族、富甲商贾,以他人祖业家财充战事军需所耗?’
‘若是不从。’
‘则黄河必然改道,从而致使祖宗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亦或者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豪取抢夺?’
‘此间种种。’
‘与杀鸡取卵、寅吃卯粮又有何异?’
许奕面色渐显凝重地凝视着手中书信,心中颇有些许不置可否地兀自喃喃道。
自正德三十年冬得知途径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的黄河恐将改道之事的消息后。
许奕曾尝试着站在正德帝的角度多次思索应当如何应对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即将因黄河改道一事而引发的天灾人祸。
多番深思熟虑过后。
许奕将所思应对之策细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
所谓:聚粮于中。
即:聚拢天下粮草囤积于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以备不时之需。
此举看似极难,却实则最易。
自古至今,最为逐利者无处商人左右。
假使朝廷令商人见利,商人自会争先恐后地将一石石粮草不远千里运至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
正如燕地突遭正月惊雷、暴雨不休,从而境内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于直接颗粒无收,进而引发燕地缺粮危机时。
燕王府联合上谷郡郡衙、渔阳郡郡衙共同施行的‘聚天下粮草归燕’之举便是最为活灵活现的例子。
所谓:陈兵于河。
即:抽调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半数兵马陈兵于黄河河道以备不时之需。
若是聚粮于中之举得以顺遂施行,则陈兵于河可为后手以备不时之需。
若是聚粮于中之举难以顺遂施行,则陈兵于河之举可行杀鸡儆猴之事。
两者之间即可相辅相成,亦可各行其效、各见其彰。
故而。
许奕方才将此策视之为上策。
而中策则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即:加征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民赋以及加征大周部分富饶之地民赋。
所得民赋悉数用于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境内的疏通黄河河道所需以及加固黄河堤坝所需等。
与此同时。
另遣酷吏为监工,以酷吏为镜,震慑四方宵小。
相较于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之策而言。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施行难度无疑更大。
且相较于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之策而言。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一旦施行无果。
其所带来的种种隐患乃至种种恶果无疑远超上策‘聚粮于中,陈兵于河’数倍乃至数十倍之多。
假使许奕站在正德帝角度思量应对之策。
不到万不得已亦或者生死攸关之际,许奕绝不会采用中策。
归根结底。
中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酷吏为镜,鉴民脂民膏’
虽可解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中原数郡即将因黄河改道而爆发的天灾之危。
但此策施行过难,且施行此策亦太过于难控。
故而。
哪怕此策为朝廷应对各种天灾人祸时一贯采用之策。
若是未到万不得已之际,亦或者生死攸关之际,许奕则绝不会采用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