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人小鬼大谁见谁怕! > 第438章 。 供销社里的讨论

四合院,人小鬼大谁见谁怕! 第438章 。 供销社里的讨论

    他们之中,有的年逾古稀,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度过了一生,从未踏出过这片熟悉而又封闭的天地。

    此刻,面对这些以前只在遥远的传闻中听闻过的商品,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好奇光芒。

    “他婶子,你看这是啥玩意儿?亮闪闪的,摸起来还滑溜溜的。”

    一位老妇人拿着一个塑料脸盆,像捧着稀世珍宝一般,转头向旁边的人询问道。

    “我也不知道啊,估计是用来洗脸的吧,看着可比咱家用的木盆子洋气多了!”

    被问到的妇女凑过来,仔细端详着,眼中满是新奇。

    他们小心翼翼地伸出粗糙的双手,轻轻地触摸着那些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

    一会儿摸摸那光滑的塑料器具,一会儿又看看那精致的金属制品,仿佛每一件商品都蕴含着一个全新的世界。

    让他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仿佛这一趟供销社之行,就是一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奇妙之旅。

    当然,人群中也不乏一些目标明确、脚步匆匆的村民。

    他们紧紧握着手中辛苦积攒下来的钱和珍贵的票证,目光坚定地在货架之间穿梭,仔细地挑选着自己心仪已久且家庭急需的商品。

    “同志,这布料咋卖的?给我扯几尺布,我家那口子念叨好久了,想做件新衣裳。”

    一位中年妇女站在布料柜台前,仔细地摸着布料的质地,向售货员询问道。

    “这布质量可好咧,三尺布票加五块钱就行。”售货员热情地回答。

    这些村民们深知生活的不易,每一分钱、每一张票都来之不易,因此在选购商品时格外谨慎。

    反复比较着商品的质量、价格和实用性,力求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家庭的最大需求。

    在这热闹的场景里,男男女女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乡村交响曲。

    有的在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刚发现的新奇好物,言语中满是抑制不住的惊喜。

    有的则在交流着各自的购物经验和对生活的憧憬,希望通过这些新的商品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还有的在感慨着时代的变化,回忆着往昔的艰辛岁月,对如今供销社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生活充满了感恩之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让整个供销社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充满希望的氛围之中,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阳光透过供销社宽敞明亮的窗户,洒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也映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人群中,几位村民正一边穿梭在货架间,一边兴致勃勃地交谈着。

    “哟,老张,你瞅瞅这个供销社,可真够气派的!这面积,可比咱原先那小杂货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一位身形微胖、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块刚挑选的肥皂,眼睛却还在不停地打量着四周,惊叹地说道。

    “而且这货品也全乎,吃的、用的、穿的,五花八门,啥都有,就像把整个集市都搬进屋里来了!”

    “可不是嘛!”

    被称作老张的瘦高个村民接话道,他正仔细端详着一把崭新的锄头,眼中满是新奇。

    “我有个亲戚在市里工作,之前有幸跟着去逛过一次市里的供销社。我跟你讲,那阵仗可大了,是一栋两层楼的大房子。”

    “里面的商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咱这供销社的东西虽说没有市里的种类多,但也差不了太多,就这规模,在咱这乡下地方,已经是顶呱呱了!”

    旁边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满脸都是岁月的痕迹,她微微皱着眉头,有些担忧地插话道:

    “哎呀,虽说这供销社看着是挺好,可我这心里啊,总是有点不踏实。咱这地方偏,人流量也不算大。”

    “能支撑起这么大的供销社吗?你们还记得之前那个供销社不?没开多久就关了门,我这心里啊,就怕这个也……”

    “阿婆,您就别瞎操心了!”

    一位年轻的媳妇笑着安慰道,她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的眼睛正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您看这供销社的架势,能开得起这么大的场子,背后肯定有实力雄厚的主儿。”

    “再说了,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咱老百姓的需求也多了,我觉得这个供销社肯定能长长久久地开下去!”

    不远处,王建国和程海正忙着将新到的货物搬到货架上,摆放整齐。

    他们额头满是汗珠,后背的衣衫也被汗水浸湿,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两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干活,一边静静地听着村民们的议论。

    听到大家对供销社的夸赞和担忧,两人对视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和自信,微微摇了摇头。

    却并未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默契地相视一笑,便继续埋头忙碌起来。

    他们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这个供销社将会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随着时间缓缓流逝,不知不觉已至正午,这本是家家户户准备吃午饭的时间。

    可供销社里却依旧人头攒动,丝毫不见人少的迹象。人群中,有不少是特意避开上午高峰,选择在中午饭点赶来的村民。

    他们想着这时候人或许会少些,却未曾料到大家都抱着同样的想法,以至于供销社里依然热闹非凡。

    沈春华和几个同事早在开业前就有所预料,这么重要的日子,前来购物和看热闹的乡亲们肯定络绎不绝。

    怕是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正经吃顿饭。于是,她们提前准备好了干粮,藏在供销社柜台的角落里。

    趁着顾客稍微少些的间隙,几人赶紧拿出干粮,匆匆吃上几口。

    有的拿着干巴巴的馍馍,就着白开水,快速吞咽;有的从兜里掏出早已压扁的饼子,大口咬着。

    简单垫了垫肚子后,她们便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面带微笑,热情洋溢地继续为乡亲们服务,耐心地解答着各种问题。

    手上的动作也麻利地为顾客们挑选着商品、计算着价格、打包货物。

    忙碌的身影在供销社里来回穿梭,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