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宋骑之金戈铁马 > 第80章 识字如金

宋骑之金戈铁马 第80章 识字如金

    黄岗县一切开始走入正轨,军事改革也基本完成。

    只不过,范离将军队规模扩充到了三千人,其中还增设了一个前锋营。

    而这个前锋营暂时被命名为陷阵营,携甲士八百,由王铖任主将。

    宋军再富,也没达到人人着甲的地步。

    两千宋军中,真正的重甲步兵也只有区区五百人,其余的也只是穿了一身皮甲、护心甲的轻步兵而已。

    而这八百甲士即是全军精锐,由全军经过考核选拔而来,

    兵甲武器,完全由黄岗县供应新式装备。

    范离要把陷阵营打造成战场上的一把尖刀,进可所向披靡,退则坚若磐石。

    全军整编,说实在的范离也做不到。

    黄岗山兵器坊产量就那么大,一月的产量最多只能武装一个营三百人的规模。

    不是兵器坊缺工匠,而是没有材料。

    铁矿石在这个时代,是妥妥的战略物资。

    青州虽然也产铁矿,但青州兵器坊自己都不够用,而且矿石纯度不够,杂质太多,提纯利用率非常低。

    陷阵营八百人的装备,还是范离缝缝补补用新旧军械东拼西凑才武装起来的。

    而曹正也如期加入了黄岗军,督军司马一职便暂由他来代理。

    范离看中的是曹正的为人正直,而且数次接触下来,他这个人不善交际,在军中不属于任何派系,这样的人太适合掌军中法度了。

    而两千宋军原来的将官全部重新划定了职务,明确了职责。

    虽然有些置身高位的将官被降了级,但说怪话的少之又少。

    明确职责最大的好处就是,看着降级了,可军权却实打实的到了每一个将官手里。

    就说宋军以前的都军侯,可掌之兵应是百名士兵。

    可实际上宋军都军侯真正能指挥的士兵,只有四五十人而已。

    兵权模糊,更高级的将领越权掌兵已成惯例。

    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教头,因为有练兵之责,都能对成百上千的兵士呼来唤去。

    如此混乱的指挥体系,宋军就算拥有当世最好的兵甲武器,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战斗力。

    可军改以后,都军侯的兵权不减反增。

    从原来的百人队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人。

    完全按照后世军队,连一级单位划分,直到班排,都增加了指挥人员。

    而那些原本就不没有实权的军职,范离很是强硬的把这些将官从指挥系统中剥离了出去。

    像观察将、团练教头等,全部归还原职,不允许参与到指挥系统中去。

    而怪话最多的,就是这一部分将官。

    范离对付他们的办法,是爱待不待,有意见可以申请调离。

    如此细化兵权,范离让军改后的宋军,从上到下,都有负责任的将官在指挥兵士。

    当然,作为全军最高长官,范离这个防御使的职位,并没有设副职。

    原本他想设置副防御使来着,可没有合适的人选。

    主要原因就是,宋军将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

    别说熟读兵法的大将,认识字的都没有几个。

    这让他很是头疼了数日,看来他要想个办法,将黄岗县宋军将官的能力,集体提升一下子了。

    至于如何提升,范离心里早就有了对策。

    那就是回炉重造,创办讲武堂,重新培养军事人才。

    可这个想法实行起来,可不是一般的困难。

    创办专业的军事院校,可不比开设官办学堂那么简单。

    就说教材制定与教官人选,只此两样,现在的范离就根本办不到。

    他可没读过军校,更不知道该制定怎样的教材。

    教官人选就更难办了,有真本事的名将早就骋骋沙场了,谁愿意走入课堂,教别人怎么打仗?

    没本事的,请来也没用,弄不好一颗老鼠屎就是坏了一锅好粥,越教越完蛋。

    创办讲武堂的事情,也就这样暂时搁置了。

    军队的事情刚办妥,范离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处理县里的问题。

    官办学堂是要筹备的,仅雇佣教师这一项,县府每月就得支付二百两的雇佣费用。

    那些翰林院的学士虽然答应愿意执教,但人家也是有底线的,每名教师每月八两月钱,这就是底线。

    范离没有跟这帮学士讨价还价,人家才华在那放着呢。

    八两银子雇佣一名国士给孩子们教学,范离怎么感觉,都觉得太值了!

    且不说堂堂国士只跟他要八两银子,只要黄岗县出了哪怕只有一个栋梁之才,那这笔钱,花的都不亏!

    而除了高昂的雇佣费外,教材教具才是范离最头疼的事情。

    在这个识字如金的年代,昂贵的求学花销,就连范离也是被惊的目瞪口呆。

    一套文房四宝,就算是质量最差的,也需要五两纹银才能置办一套。

    更别说藏书典籍,根本就不是钱的事,求得一本论语,完全要靠运气。君子六艺,更是让范离望尘莫及,想都不敢想。

    六艺中只是一个乐字,范离就算把山上老百姓全卖了,也买不起一把古琴……

    范离总算是明白了,为何古代读的起书的,都是名门望族子弟。

    且不说其他,单单一个能识字,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就算种一辈子的地,也供不起孩子上一年学的学费。

    可范离已经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山上的孩子,争取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学堂在建,教师已经上岗,范离四处奔波采购教材教具。

    县府财政不够,他就自掏腰包,就算掏光了范家家底,他也要把这个官办学堂弄起来!

    范离所做的一切,黄岗县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县府衙门也就黄岗山以前的议事厅。

    大门口总会放着一摞摞的铜钱,最后几乎天天都会被一地的铜钱堆的满满当当。

    那些修建学堂的工匠,也不再收取费用,全当是为县里做义工,有口饭吃就行。

    不要以为百姓是愚昧的,他们只不过是没有办法,选择了妥协而已。

    当希望的光芒照进了千家万户,谁又不愿意抓住这束光芒呢?

    黄岗县百姓们的齐心协力,让翰林院一众学士感触颇深。

    他们中的很多人自愿将雇佣费用降了下来,象征性的只收一两,以此来告诉世人,学识如金,不可荒废。

    可范离却没有答应下来,依然支付每月八两的雇佣费用。

    而最让范离头疼的书籍问题,还是由这帮学士出面与前来巡视的曾孝序协商。

    开州府文库,下放书籍,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而曾孝序也非常赞成此事,答应的也特别痛快。

    “总算清静了……”

    范离坐在县府内,舒服的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

    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总算让他清静了一些。

    可这份清静只维持了片刻,便被一个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