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双穿门:咱哥俩谁说了算 > 第21章 神器纺纱机

大明双穿门:咱哥俩谁说了算 第21章 神器纺纱机

    李如柏:“那好,我兄弟先拿一百万银子出来,交予国公爷,由您统一安排!”

    朱纯臣:“那老夫就却之不恭了,不过,你哥俩也要派几个人过来,一则帮忙,二则,多少也掌握一些信息,不至于将来你我三人不愉快!”

    李如桢:“如此甚好!”

    这事就算成了,至于其他如香皂等物,他们暂时还没打算出手。

    原来,在李成梁年老之后,变得日渐骄狂,擅自把宽甸等六个军堡的百姓和卫所军迁到辽东,本来百姓们都不愿远离故土,李成梁甚至动用军队强行驱离。

    李成梁被言官御史弹劾后,朝廷派御史熊廷弼巡按辽东,勘查宽奠疆界。

    翌年二月,熊廷弼调查结果传到朝廷,李成梁与辽东巡抚赵楫不仅弃地属实,而且还有勾结努尔哈赤的罪行,要求予以严惩,然而神宗却将此奏留中不发。

    因为朝臣弹劾李成梁“弃地媚虏、结连建州、妄意朝鲜、以图世守”等罪行,为了自证清白,李成梁辞掉辽东总兵的职务,在兵部谋了一个闲差。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再度发兵攻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王杲女婿,死于此次战乱,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

    战后,李成梁将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给都督敕书,令袭都督指挥衔。

    这才是努尔哈赤起家的本钱!

    李成梁晚年与努尔哈赤往来甚密,曾一度有倚仗努尔哈赤之兵袭占朝鲜自立的野心。

    只要努尔哈赤表示忠心,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等廷臣所参劾。

    所以建州势力能够在辽东的崛起,与李成梁的包庇不无关系。

    李如柏兄弟知道自家的地位已经不稳,被朝廷怀疑上了。幸好皇帝不问政事,目前尚可自保。

    可一旦新皇登基,却又不知道是个什么路数,因而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半个月后,名鼎商行五十间铺子再次开门迎客。

    这一次,备货甚多,但也只是坚持了三天而已,所有货物就再次售罄。

    与上一次的五十个望远镜一起,朱纯臣等人一共购入了一百个,花费银子十万两。

    朱纯臣马上派管家朱志,亲自赶往山西,联络晋商。

    三个月后,皇庄。

    四月种下的辣椒,大丰收,足够朱由校吃好几年的。

    但是他可没这么目光短浅,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徐文兆派出去寻找棉花、高粱、玉米、红薯、土豆的人,也都回来了,更让朱由校兴奋!

    他记着答应徐文兆的事,让魏朝回宫一趟,找万历求来了圣旨,封徐文兆维正五品的掌事太监,可以被人称为公公了。

    大明的太监分为十个品级,从五品以上就可以成为公公,正五品称为小公公!

    朱由校:“徐公公,恭喜你了!”

    徐文兆立刻跪倒:“皇孙再造之恩,奴婢必誓死以报!”

    朱由校:“通知皇庄内的佃户,明年全部种植棉花、高粱、玉米、红薯、土豆,三年免收税赋!

    告诉各个庄头,胆敢欺压百姓,诛九族!”

    徐文兆:“皇孙,如此一来,皇庄的收益,会大幅下降的!”

    朱由校:“无妨!你没看见工坊的收益吗?”

    提到工坊,徐文兆露出笑容:“皇孙好本事,这四个月来,已经挣了几百万银子了!”

    朱由校:“望远镜,还是那么抢手吗?”

    魏朝:“各间铺子都派了人手,最近发现,去买望远镜的,就那么几个人,每次到不同的铺子购买,时间长了,都被记住了。”

    朱由校:“这个很不正常!普通人是用不到这东西的,即使是军中将领,也用不着这么多,其中肯定有猫腻!必须查清楚!”

    紧接着,朱由校开始了他的大杀器的试制!

    纺纱机!

    这段时间,他已经想好了方案,绘出了图纸,木匠们已经打造好了所需的零件。

    今日,就要试车,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

    朱由校带着众人来到新建的纺织工坊,见到了已经组装完毕的纺织机械。

    这台机械占地颇大,足有五十步的长度。

    入口处,第一个腔体里面,是两个宽度九寸的轮子,上面均匀布满突出的铁钉,分成均匀的十列,而且上下两个轮子的铁钉要交错布置。

    两个轮子反向转动,棉花被塞进去以后,就会把棉花的纤维理顺,成为纵向排列。

    在箱子的出口处,紧贴着下面,铁钉之间分布着九片很薄的木片,把理顺的棉片从底部顶起,再送入第二个箱子。

    第二个箱子的宽度变成六寸,结构一样,还是用铁钉把棉片继续理顺,但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变小,棉片变得更薄。

    第三个箱子是三寸,第四个是一寸,最后变成三分、一分,而铁钉也都变成了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铁丝。

    在这里,三根棉线分别穿过一个旋转的木盘,被扭成一股,然后被缠在锭子上,就成了棉纱。

    只要拥有了这个高效的纺纱机,把棉花制成棉纱,售卖到江南,一年几百万两的收入,轻轻松松。

    调试开始,激动的朱由校亲自投料,塞进去第一把棉花。

    机械上的每个轮子两边,都有一个庄户,一个转动上面的轮子,另一个转下面的。

    这台机械,只是转动轮子的人手,就有二十个!

    随着大小不同的轮子相继转动,朱由校让徐文兆继续投料,他则是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走下去,观察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状态。

    最后纺成的棉线,粗细均匀,大概只有三厘那么粗。

    非常成功!

    朱由校激动地大喊,引来了其他人的喝彩!

    可惜,因为他大喊大叫,转动轮子的庄户一分神,轮子转动的速度不一样,线断了!

    朱由校顿时蹲在地上,开始愁眉不展!

    这是个大问题!

    转动轮子的二十个人,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速度一致,而只要速度不一致,就会导致断线,这一锭棉纱就废了!

    根据穿越者的通常做法,一般是先搞水力机械,再研发蒸汽机,朱由校立刻想到了工坊旁边的永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