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致富路 第108章 赫哲族、珞巴族、基诺族在最后一个广场上
热门推荐:
我是隐藏都市的创世神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废土:求生在异兽时代
无良系统逼我在小黑屋前疯狂试探
天启:再续汉家三百载江山
美女穿越变公主
开局献上辟邪剑谱,迎娶小师妹
红楼:武震天下
校花利用我有超能力,我让她后悔
我国的少数民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珞巴族聚居地的北面是西藏自治区的一部分,具体包括林芝地区以及其他相邻的地区。珞巴族的南面与印度接壤,这一地带位于中国的最南端,与印度的部分地区相邻。珞巴族主要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还有少数珞巴族人散居在拉萨、林芝、山南等地市。总人数只有三千六百多人。珞巴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珞巴族讲珞巴语,珞巴族各部落之间的方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用藏文。珞巴族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的居住地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此处山高谷深林密,是个人烟罕至的地方,交通闭塞,山里有好货,山外有好物也没有办法交换,导致族人一直贫穷落后。
珞巴族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竹子为主,因为当地多雨潮湿,竹子作为一种轻巧耐用的建筑材料,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珞巴族的民居一般为竹楼,通常修建二层或三层,底楼用于关养家禽,二楼住人。是三层竹楼时,顶层是储藏间。房屋不留窗户,传说是怕“恶鬼”从窗户进入家中。在门边上留个小孔,是便于外出时将手从孔中伸入把门闩闩上,以防止牲畜进入,小孔也利于通风。此外,还修建高脚粮仓。
珞巴族信仰的是原始宗教,其中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教,他们信鬼不信神。珞巴族的传统节日有“吉祥年节”是珞巴族的年节,通常在藏历二月举行,具体是二月的哪一天,由巫师来决定。年节期间,族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各家各户都会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并有对歌活动,对歌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时政、劳动、赞美、情歌等。从傍晚开始人们就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跳着珞巴族刀舞、巫舞、狩猎舞、丰收舞等,庆祝活动会通宵达旦。
“昂德林节”也被称为“丰收节”。是珞巴族传统的农祀节日。每年收割时节择日举行。节日期间,男人上山打猎,女人收取少许谷物。全村男女身着盛装,共享节日食品,晚上喝酒对歌直至天亮。“旭独龙节”又称”洞更谷乳木节”,在珞巴族人自己的历法二月间举行。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过去一年的平安顺遂并预祝来年的丰收。“调更谷乳术节”这是西蒙珞巴族的年节,通常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并把牛头盖骨悬挂在自己家的门头上,作为辛勤劳动和富足的象征。“莫朗节”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腊月或正月举行,旨在预示丰收。节日活动包括巫师择定日期后,全村男青少年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珞巴族的传统主业是这样的:男性一般兼职打猎、畜牧、农作等行业,而妇女则一般兼职纺织、染布、竹编等行业。
珞巴族的美食有“玉米面”和“鸡爪谷面”是珞巴族的传统主食,制作方法是先将水烧开,然后往水里撒面,边撒边搅拌成黏坨状,颜色变黄后便用手抓食。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也是珞巴族喜爱的食物之一,是将荞麦粉揉成团,然后放在石板上烤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墨脱薄饼”是珞巴族在新年期间制作的一种特色美食,制作方法是将大米磨成粉,加适量水和盐一并蒸熟,然后抹上清油擀成薄饼并在日光下晒干,最后用清油炸至蓬松香脆即可食用。还有“手抓饭”等美食。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基诺族总人口只有二万六千多人,基诺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属于格鲁派和宁玛派,还保留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使用的语言是基诺语,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基诺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虽然没有正式的文字,但他们通过刻木、刻竹等方式记数、记事,同时也通用汉语。
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认舅舅”的习俗是他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习俗体现了舅舅在基诺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舅舅对丧失父母的外甥有养育义务,外甥结婚需征得舅舅同意,基诺族女子若与外族男子结婚,其儿女的基诺名要与舅舅联名等。这些习俗和传统展示了基诺族对家族和种族的重视。此外,基诺族主要以农业为生,主要农作物包括旱稻、玉米等,同时也种植棉花。基诺山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并且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基诺族的成人礼是每个男青年在进入十六岁时,女子在十五岁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非常复杂和严肃,通过这个仪式,青年们换上成人的衣服,背上筒帕(是一种自制的挎包)基诺族的筒帕由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现在的丝、毛、棉混合纺织,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筒帕上绣有象征月亮的花徽,并佩戴有月亮和几何花纹,体现了基诺族的文化特色。并参加“饶考”(男的)和“米考”(女的)组织,从而获得村族正式成员的资格。在仪式上,父母会送给儿女全套的生产工具和成年人衣服,女孩子还会梳成年人发式。村寨长老会带领大家吟唱史诗,讲述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传授传统的道德规范。
基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基诺族有试婚的传统。女方要等到孩子生下来以后再举行婚礼。试婚期间,出现两个人的感情不和,即使生了孩子也不举行婚礼,而是将小孩子交给父母或舅舅(诺基是舅舅的意思,洛基人认为自己是舅舅的后代,所以舅舅也有抚养小孩的义务)抚育小孩,然后继续寻找自己满意的伴侣。一旦举行了结婚仪式,就不能再离婚,更不能有婚外情。
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父母手中,习俗虽然如此,父母通常会尊重儿女的选择,特别是舅舅的意见,在嫁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诺族的婚姻仪式要进行一系列的歌曲活动,有提亲歌、定亲歌、穿嫁衣歌、送新娘歌、迎亲歌、宴席歌、祝婚歌等。这些歌曲贯穿整个婚礼过程。也有少数地方还保留了群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习俗。婚姻通常在本村寨不同的氏族内进行。婚前,氏族外男女间的社交和性关系是自由的。男女青年要经过“成人礼”,参加“饶考”(意思是对男青年进行社会公共教育)“米考”是指女青年组织,通过成人礼才能结交异性。婚后,妇女必须严守贞操。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包括土葬,使用独木为棺(指的是砍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将其劈成两半,并将树木中间挖空,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中合上)他们不留坟冢。(是不立坟头,地面还是平整的)。埋葬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等作为殉葬品。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还会在坟里埋入真金白银。并在墓地搭建竹房,家人每天到竹房献饭,连续进行一至三年。基诺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独特的习惯,如敬畏鬼神和长老,举行祭祀时以酒代罚违反村规民约的人。在离婚仪式中,通过喝酒来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习惯法与伦理道德通过民谚、歌曲、古训等形式传播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基诺族的“特懋克节”,也被称为“特奥克”或“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也标志着基诺族新一年的到来。在“特懋克节”期间,基诺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宗教和庆祝活动,包括剽牛仪式、漂牛活动以及祭鼓仪式等。“新米节”通常是在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举办,是基诺族人收取新谷物和蔬菜的节日。也标志着丰收季节的到来,节日期间,基诺族人会邀请亲戚朋友共同品尝新米和其他收获的作物,还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感谢神灵的恩赐。“火把节”,基诺族的火把节,虽然不如特懋克节和新米节那样着名,但也是基诺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火把节通常涉及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其中舞蹈、音乐和篝火是火把节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
基诺族人的美食有喜“牛骨汤炖芭蕉肉”、“油煎扫把虫”、扫把虫是基诺族的一种特色美食,这种虫子以食用扫把花心生长,只有在生态良好的地区才有分布。“糯米饭团”是在吃早餐时,基诺族人将糯米饭用手捏成团而食用。“芭蕉叶包饭”是吃午餐时,将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的方式。“舂菜”在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汉炒、傣蘸、基诺舂”,说明基诺族的菜肴以舂为主。每家至少有两个木臼,用于舂盐巴、辣子、舂菜。基诺族将牛肉腌制后风干制成“牛肉干巴”,可以新鲜食用,也可以酉奄成干巴后食用。还有“竹筒饭”。“凉拌茶”适合夏日食用。
赫哲族的风情园是按照赫哲人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设计的,其中包括建造木楞房、“撮罗子”等传统居舍,木楞房和“撮罗子”是赫哲族传统的居住方式,其中木楞房是一种用原木搭建的房屋,而“撮罗子”则是一种类似帐篷的居住方式,主要由树枝和兽皮搭建而成,这两种房子与其他民族同款式房子的布局大同小异。除了居住建筑,赫哲族还有特色的生产生活建筑,如木楼(塔克吐),这是一种小型原木建筑,用于储藏食物和放置猎渔工具。木楼一般用四根或六根木柱作为柱脚,周围用原木搭建,顶部覆盖草苫,形成长方形结构。赫哲族选址建房,通常选在位于江河两岸向阳的高处,或者选在接近渔猎场的地方。他们的住房形式多样,包括地窨子(希日免克)、昂库、马架子(卓)等。“地窨子”是一种穴居式住所。“昂库”则是临时性的住所。“马架子”则是地窨子的创新。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还有部分居住在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等地。这个民族以渔猎为生。总人口约为五千三百五十多人。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他们崇拜的神只很多,怀着“万物有灵”的理念,信仰众神,其中,最受他们敬仰的是“人面形天神”,第二是三星神“乌什卡”,同时对火、风、雨、电、山、水等也心怀敬畏。“萨满教”在赫哲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灵魂所在。赫哲族人通过萨满进行祭祀和仪式,以祈求健康、丰收和平安。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他们每年举行“跳鹿神”活动,通常是在春季或秋季举行,举办日期由“萨满”选定。萨满被认为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通过跳神、祈祷等方式,为族人消灾祈福。活动时,萨满会全副神装,胸前背后挂着铜镜、腰系钥铃,脖子上挂着“布克春、萨日卡、额其和”三种神像,手拿神鼓,还有神刀、神杖、龙头杖等神具和祭具。跳神时,除了“萨满”之外,还有“二神”作为其助手。
跳鹿神时,萨满会在家中祭神、请神,然后带领“神队”击鼓而出,边唱边跳。他们还会进入人家跳神祈福,来到那家,主人必须给萨满敬酒,或者给萨满喝迎春树切成丝泡的水。活动结束后,“神队”回到萨满家。接收还愿者送来的酒、肉等贡品。然后萨满卸装,这时能歌善舞者会系上腰铃,载歌载舞。当猪肉煮熟后,萨满又穿上神衣,带上神具,开始作舞,最后众人入席吃喝而散。赫哲族的主要节日还有“赫哲年”也就是春节、“正月十五”、“二月二”、“乌日贡”(喜庆吉祥的意思)等节日。
赫哲族的美食有:炖江鱼、赫哲族生鱼片、汆鱼丸子、大马哈鱼坯子、鱼刨花、狗鱼丸子汤、清炖鳌花、赫哲族鱼肚包饭、煎小炸鱼、炒鱼毛、刹生鱼等美食。
珞巴族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竹子为主,因为当地多雨潮湿,竹子作为一种轻巧耐用的建筑材料,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珞巴族的民居一般为竹楼,通常修建二层或三层,底楼用于关养家禽,二楼住人。是三层竹楼时,顶层是储藏间。房屋不留窗户,传说是怕“恶鬼”从窗户进入家中。在门边上留个小孔,是便于外出时将手从孔中伸入把门闩闩上,以防止牲畜进入,小孔也利于通风。此外,还修建高脚粮仓。
珞巴族信仰的是原始宗教,其中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教,他们信鬼不信神。珞巴族的传统节日有“吉祥年节”是珞巴族的年节,通常在藏历二月举行,具体是二月的哪一天,由巫师来决定。年节期间,族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各家各户都会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并有对歌活动,对歌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时政、劳动、赞美、情歌等。从傍晚开始人们就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跳着珞巴族刀舞、巫舞、狩猎舞、丰收舞等,庆祝活动会通宵达旦。
“昂德林节”也被称为“丰收节”。是珞巴族传统的农祀节日。每年收割时节择日举行。节日期间,男人上山打猎,女人收取少许谷物。全村男女身着盛装,共享节日食品,晚上喝酒对歌直至天亮。“旭独龙节”又称”洞更谷乳木节”,在珞巴族人自己的历法二月间举行。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过去一年的平安顺遂并预祝来年的丰收。“调更谷乳术节”这是西蒙珞巴族的年节,通常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并把牛头盖骨悬挂在自己家的门头上,作为辛勤劳动和富足的象征。“莫朗节”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腊月或正月举行,旨在预示丰收。节日活动包括巫师择定日期后,全村男青少年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珞巴族的传统主业是这样的:男性一般兼职打猎、畜牧、农作等行业,而妇女则一般兼职纺织、染布、竹编等行业。
珞巴族的美食有“玉米面”和“鸡爪谷面”是珞巴族的传统主食,制作方法是先将水烧开,然后往水里撒面,边撒边搅拌成黏坨状,颜色变黄后便用手抓食。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也是珞巴族喜爱的食物之一,是将荞麦粉揉成团,然后放在石板上烤制而成的一种食品。“墨脱薄饼”是珞巴族在新年期间制作的一种特色美食,制作方法是将大米磨成粉,加适量水和盐一并蒸熟,然后抹上清油擀成薄饼并在日光下晒干,最后用清油炸至蓬松香脆即可食用。还有“手抓饭”等美食。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基诺族总人口只有二万六千多人,基诺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属于格鲁派和宁玛派,还保留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使用的语言是基诺语,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基诺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虽然没有正式的文字,但他们通过刻木、刻竹等方式记数、记事,同时也通用汉语。
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认舅舅”的习俗是他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习俗体现了舅舅在基诺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舅舅对丧失父母的外甥有养育义务,外甥结婚需征得舅舅同意,基诺族女子若与外族男子结婚,其儿女的基诺名要与舅舅联名等。这些习俗和传统展示了基诺族对家族和种族的重视。此外,基诺族主要以农业为生,主要农作物包括旱稻、玉米等,同时也种植棉花。基诺山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并且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基诺族的成人礼是每个男青年在进入十六岁时,女子在十五岁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非常复杂和严肃,通过这个仪式,青年们换上成人的衣服,背上筒帕(是一种自制的挎包)基诺族的筒帕由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现在的丝、毛、棉混合纺织,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筒帕上绣有象征月亮的花徽,并佩戴有月亮和几何花纹,体现了基诺族的文化特色。并参加“饶考”(男的)和“米考”(女的)组织,从而获得村族正式成员的资格。在仪式上,父母会送给儿女全套的生产工具和成年人衣服,女孩子还会梳成年人发式。村寨长老会带领大家吟唱史诗,讲述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传授传统的道德规范。
基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基诺族有试婚的传统。女方要等到孩子生下来以后再举行婚礼。试婚期间,出现两个人的感情不和,即使生了孩子也不举行婚礼,而是将小孩子交给父母或舅舅(诺基是舅舅的意思,洛基人认为自己是舅舅的后代,所以舅舅也有抚养小孩的义务)抚育小孩,然后继续寻找自己满意的伴侣。一旦举行了结婚仪式,就不能再离婚,更不能有婚外情。
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父母手中,习俗虽然如此,父母通常会尊重儿女的选择,特别是舅舅的意见,在嫁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诺族的婚姻仪式要进行一系列的歌曲活动,有提亲歌、定亲歌、穿嫁衣歌、送新娘歌、迎亲歌、宴席歌、祝婚歌等。这些歌曲贯穿整个婚礼过程。也有少数地方还保留了群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习俗。婚姻通常在本村寨不同的氏族内进行。婚前,氏族外男女间的社交和性关系是自由的。男女青年要经过“成人礼”,参加“饶考”(意思是对男青年进行社会公共教育)“米考”是指女青年组织,通过成人礼才能结交异性。婚后,妇女必须严守贞操。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包括土葬,使用独木为棺(指的是砍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将其劈成两半,并将树木中间挖空,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中合上)他们不留坟冢。(是不立坟头,地面还是平整的)。埋葬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等作为殉葬品。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还会在坟里埋入真金白银。并在墓地搭建竹房,家人每天到竹房献饭,连续进行一至三年。基诺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独特的习惯,如敬畏鬼神和长老,举行祭祀时以酒代罚违反村规民约的人。在离婚仪式中,通过喝酒来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习惯法与伦理道德通过民谚、歌曲、古训等形式传播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基诺族的“特懋克节”,也被称为“特奥克”或“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也标志着基诺族新一年的到来。在“特懋克节”期间,基诺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宗教和庆祝活动,包括剽牛仪式、漂牛活动以及祭鼓仪式等。“新米节”通常是在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举办,是基诺族人收取新谷物和蔬菜的节日。也标志着丰收季节的到来,节日期间,基诺族人会邀请亲戚朋友共同品尝新米和其他收获的作物,还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感谢神灵的恩赐。“火把节”,基诺族的火把节,虽然不如特懋克节和新米节那样着名,但也是基诺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火把节通常涉及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其中舞蹈、音乐和篝火是火把节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
基诺族人的美食有喜“牛骨汤炖芭蕉肉”、“油煎扫把虫”、扫把虫是基诺族的一种特色美食,这种虫子以食用扫把花心生长,只有在生态良好的地区才有分布。“糯米饭团”是在吃早餐时,基诺族人将糯米饭用手捏成团而食用。“芭蕉叶包饭”是吃午餐时,将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的方式。“舂菜”在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汉炒、傣蘸、基诺舂”,说明基诺族的菜肴以舂为主。每家至少有两个木臼,用于舂盐巴、辣子、舂菜。基诺族将牛肉腌制后风干制成“牛肉干巴”,可以新鲜食用,也可以酉奄成干巴后食用。还有“竹筒饭”。“凉拌茶”适合夏日食用。
赫哲族的风情园是按照赫哲人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设计的,其中包括建造木楞房、“撮罗子”等传统居舍,木楞房和“撮罗子”是赫哲族传统的居住方式,其中木楞房是一种用原木搭建的房屋,而“撮罗子”则是一种类似帐篷的居住方式,主要由树枝和兽皮搭建而成,这两种房子与其他民族同款式房子的布局大同小异。除了居住建筑,赫哲族还有特色的生产生活建筑,如木楼(塔克吐),这是一种小型原木建筑,用于储藏食物和放置猎渔工具。木楼一般用四根或六根木柱作为柱脚,周围用原木搭建,顶部覆盖草苫,形成长方形结构。赫哲族选址建房,通常选在位于江河两岸向阳的高处,或者选在接近渔猎场的地方。他们的住房形式多样,包括地窨子(希日免克)、昂库、马架子(卓)等。“地窨子”是一种穴居式住所。“昂库”则是临时性的住所。“马架子”则是地窨子的创新。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还有部分居住在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等地。这个民族以渔猎为生。总人口约为五千三百五十多人。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他们崇拜的神只很多,怀着“万物有灵”的理念,信仰众神,其中,最受他们敬仰的是“人面形天神”,第二是三星神“乌什卡”,同时对火、风、雨、电、山、水等也心怀敬畏。“萨满教”在赫哲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灵魂所在。赫哲族人通过萨满进行祭祀和仪式,以祈求健康、丰收和平安。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他们每年举行“跳鹿神”活动,通常是在春季或秋季举行,举办日期由“萨满”选定。萨满被认为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通过跳神、祈祷等方式,为族人消灾祈福。活动时,萨满会全副神装,胸前背后挂着铜镜、腰系钥铃,脖子上挂着“布克春、萨日卡、额其和”三种神像,手拿神鼓,还有神刀、神杖、龙头杖等神具和祭具。跳神时,除了“萨满”之外,还有“二神”作为其助手。
跳鹿神时,萨满会在家中祭神、请神,然后带领“神队”击鼓而出,边唱边跳。他们还会进入人家跳神祈福,来到那家,主人必须给萨满敬酒,或者给萨满喝迎春树切成丝泡的水。活动结束后,“神队”回到萨满家。接收还愿者送来的酒、肉等贡品。然后萨满卸装,这时能歌善舞者会系上腰铃,载歌载舞。当猪肉煮熟后,萨满又穿上神衣,带上神具,开始作舞,最后众人入席吃喝而散。赫哲族的主要节日还有“赫哲年”也就是春节、“正月十五”、“二月二”、“乌日贡”(喜庆吉祥的意思)等节日。
赫哲族的美食有:炖江鱼、赫哲族生鱼片、汆鱼丸子、大马哈鱼坯子、鱼刨花、狗鱼丸子汤、清炖鳌花、赫哲族鱼肚包饭、煎小炸鱼、炒鱼毛、刹生鱼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