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神级军工系统 > 第486章 有眼不识泰山

神级军工系统 第486章 有眼不识泰山

    没有外国友人陪同,这群人的吝啬就显露无遗,即便苏晨提出愿意支付所有人的机票费用,他们也坚持要坐火车,这趟从京都到宁城的旅程需要整整22个小时。

    好在有许恪帮忙,通过一些门路弄到了几张卧铺票,几位年长的同志终于有了舒适的座位。至于年轻人们,能有个位置坐下就已经很幸运了!

    临别之际,唐建军特意把叫到一边,低声问道:“苏晨,你大概什么时候能回宁城?”

    苏晨略作思考后回答:“我可能会在京都停留一两天,唐老师有什么事情吗?”

    唐建军靠近他,轻声说:“确实有件事,但这里不适合谈,等你回宁城再详说,是关于那部雷达的事。”

    苏晨想多问几句,但考虑到周围环境,只能点头答应:“老师放心,我会尽快回去。”

    两队人马在返回西安的路上再次汇合,他们同样因为节省而不愿选择飞机。

    王清平却笑得合不拢嘴,展现出了大企业家的气派,为几位年纪较大的同志安排了软卧票,特别是那位66岁的吴乐平老先生,他在此次合作中功不可没。

    王清平为何如此开心?原来,与鹰酱国宇航公司的谈判进展得异常顺利,双方已初步签订了协议,只需完成最终文件的核对就能正式签约。

    这次合作不仅意味着一条大型客机生产线即将成为他们自己的财产,而且整个过程没有花费一分外汇。

    对于王清平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胜利,他迫不及待想要回到工厂,组织团队前往鹰酱国,将这条生产线带回家。

    苏晨呢?他则继续忙碌着,为这个项目奔波劳累。

    在京师化工大学校长室门前,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迎面而来,与师顺长和打招呼。礼貌地伸出手:“您好,陈校长。”

    这位长者看起来与吴乐平年纪相仿,四方脸庞,满头银丝,高高的发际线透露出他勤思苦学的一生。

    他面色严肃,身着流行的中山装,四个口袋彰显了他领导者的身份。

    苏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陈校长并不熟悉,甚至未曾耳闻,因此他的问候显得有些客套。

    师顺常察觉到了这一点,微笑着说:“苏晨,看来你对陈校长了解不多,让我来介绍一下。

    陈校长是我的老朋友,来自,与周总理是老乡。

    他在你们宁城的老中央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赴美留学,先后在依阿华州立大学和不夜城州叙拉古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0年,当新夏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满怀爱国热情,历经波折回到祖国,比我还早呢。”

    听到这里,苏晨心中涌起了敬意。这些归国学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以科技报国,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晨向前一步,紧紧握住陈校长的手,诚恳地说:“陈校长,我失礼了,有眼不识泰山,请您原谅。”

    “你小子怎么突然这么客气了?”师顺常打趣道。

    “陈校长不仅是学术界的佼佼者,更是国家的功臣。你知道吗?江南省的第一座磷肥厂——锦屏磷肥厂就是在陈校长的领导下建成的。

    而且,在我国集中力量研发‘两弹一星’的年代,首次成功制备重水和建立第一个重水生产厂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

    重水,一种由氘(氢的一种同位素)和氧构成的物质,比普通水稍重一些,在自然界中的比例极低。

    它在核反应堆中作为减速剂使用,帮助控制核裂变的速度,对于核能研究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重水,就没有现代的核技术。

    原来他竟是‘两弹’功臣!

    苏晨紧握着对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而惊喜还在继续。

    师顺常接着说:“不仅如此,陈校长还是我国航天事业先驱钱老的好友。

    你知道吗?正是陈校长当年带领团队成功建立了我国首座高能液体燃料工厂,这才让我们的火箭飞向了太空。”

    原本以为只是个普通人,没想到竟然是位深藏不露的英雄!

    苏晨心中感慨万千,对这些默默无闻却为国家强大付出巨大努力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实际上,国家从未忘记过这些英雄。并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里,陈校长因对国家科研事业的巨大贡献,早在1992年就被选为夏国科学院院士。

    陈致远校长微笑着说道:“你就是那位传说中的天才少年?真是荣幸认识你,感谢你来到我们京化大,碳纤维项目有你加入真是太好了。”

    “陈校长您谬赞了!”苏晨听到如此隆重的称呼,不由得脸红了,感觉受之有愧。

    师顺常在一旁大笑起来:“得了吧老陈,别这么正经。

    苏晨虽然家境殷实,但他为人谦逊有礼,除了脑子转得快点,其他都很好,是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不用这么客套。”

    “脑子转得快点?”苏晨心里嘀咕着,心想如果不是自己心思细腻,当年在鲁大的时候早就栽在你的圈套里了。

    陈致远听后也笑了:“说得好,说得好。那我们就别站在这儿冻着了,进屋再聊吧,这天气可真够冷的。”

    三人坐下后,陈致远亲自为大家倒上茶,然后问道:“师老,这次伦都之行怎么样?”

    师顺常稍作思考后回答:

    “可以说有些进展。根据与罗生公司的协议,他们会向我们转让一套10吨级别的碳纤维生产线,包括预氧化和碳化两个核心设备,还有完整的生产流程。

    此外,他们还会派人指导,直到我们能独立生产出合格的炭纤维。”

    陈致远听后高兴地说:“这么说,谈判成功了?这真是个好消息!”

    不过,师顺常皱起了眉头:“先别急着高兴,事情还没那么简单。他们虽然答应了,但也提了一个条件。”

    “哦?什么条件?”陈致远问。

    “条件是这样的,由于我国目前缺少高质量的聚丙烯腈纤维,也就是制作碳纤维的原料,他们要求我们未来使用他们的碳化设备时,所有需要的聚丙烯腈纤维都得从他们那里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