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中华美食横扫欧洲 第320章 县试
热门推荐:
在阴间开火锅店
深夜灵店
穿书七零嫁糙汉,日日宠得心肝颤
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江凤华谢觞苏婷婉
腹黑王爷的穿越小农妃
末世:我囤积百亿物资救国兴邦
神秘追踪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我画符练剑的那些年
裹在狐裘里躲在马车上避风的云霖打开窗户,探出小脸来:“二哥,早点回来!”
那张小脸泫然欲泣,他跟闵悉相处的时间比跟云霁相处的时间还长,感情其实更亲厚一些,心理上也更依赖闵悉一些。
闵悉看向马车:“好!霖儿回去后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给大哥添麻烦。”
“嗯!我知道!”云霖用力点头。
漕船要出发了,漕工开始催促他上船,闵悉这才挥手跟云霁哥俩告别,转身上了漕船。
云霁目送漕船出了什刹海,进入通惠河,消失在视野里,这才转身上马车回家。他就在水边站了那么一会儿,就冻得脚指头都麻了,闵悉坐船去应天府,隔着薄薄的船底,是冰凉刺骨的河水,他在船上不知道该多么受罪呢,给他准备的暖炉和炭火不知道够不够,陶兴沿途应该会知道购买吧。要不是他自己也要考试,没法离开,他还真想陪着闵悉一起去。
闵悉刚走,云霁便开始愁肠百结,要不是还有个云霖在跟前闹腾,他怕是一点心都安不下来。
闵悉虽然也惆怅,但他有更多的事情,所以也没空去想那些,船上的生活需要适应。他是在船上待惯了的人,但这次南下是最遭罪的一次,实在是太冷了,北方这个季节真是天寒地冻,虽然河水温度高于零度,但对人体来说还是太低了,四面八方都是寒气。船上空间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抱着暖炉裹着被子在船舱里看书。
陶兴伺候他的起居,充当书童,迭戈专门负责给他烧饭。
闵悉是临到考试了,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书没看完,正经只读了一年多时间的书,还是仓促了些,所以回程的路上是一刻也不耽搁,争分夺秒地学习。
七日后,船顺利抵达镇江,他们从镇江下船,改乘马车回句容县。在县城租了个安静的小院住下,毕竟还有一个多月才考试,县试过了还要府试,得有几个月住呢,总不能一直住客栈,贵不说,主要是不方便,不能自己烧菜做饭,住的人也杂,不利于学习。
租好房后,闵悉先回家去开户籍证明,自然要跟族人打招呼。
族人见到他回来,又惊又喜,听说他要回来找里长开户籍证明,还要找族谱了解曾祖父母、祖父母与父母三代的姓名,准备去参加县试。族人才意识到他交了好运,都已经开始读书考功名了。
那年他从海外回来的时候,顺便回来祭祖,当时晒得乌漆墨黑的,身上衣着也简朴,虽然给当年照顾他的人发了些银两,大家只当他发了点小财,也没有感到身份上的差别。
可这次他在京城养了快两年,皮肤捂白了不少,他本来长得也清俊,如今穿着锦衣狐裘,通体气派就跟大户人家的公子哥似的,不再是当年那个衣衫褴褛满脸菜色到处乞食的孤儿了。
族人们这下相信他是真的发达了,将来没准还要做官,都纷纷过来跟他套近乎,希望将来能够得他一点恩惠。
闵悉当然也知道大家的想法,也并没有拒绝大家的热情和好意,闵九是受族人邻里的恩惠才长大的,所以他有机会也一定会替闵九回报大家的恩情。
闵悉回家乡后祭了祖,办妥了事情,又去了一趟应天府,向应天知府投递了陶礼之的名帖。
应天府知府娄卓看到名帖,二话不说就接见了他,待看完陶礼之的信,便明白是怎么回事,说:“原来贤侄是陶公的高徒,那文才一定卓绝。放心好了,我一定会替贤侄安排好互结和具结事宜。你在应天府暂且住上一日,我给句容县令写封信,明日叫人给你送到客栈去,或者你住我府上亦可。”
“卓绝不敢当,晚生上学晚,才疏学浅,害怕堕了陶公的名声,都不敢对外宣称是他的学生。多谢大人厚爱,晚生已经在客栈住下了,就不叨扰府上了。明日晚生自己来取信。”闵悉恭敬道。
娄卓颔首:“如此亦可。”
娄卓对闵悉的态度十分欣赏,一把年纪了才考秀才,也没有觉得难为情,沉着冷静,是个可造之材。
闵悉也不是白叫人帮忙,给娄卓送了些海外带回来的礼物。在应天府住了两日,等从娄知府那儿拿到信,就立马赶回句容县。
拿着知府大人的名帖去拜会了句容县令,句容县令收到知府大人的名帖和信,差点没把闵悉给供奉起来,大包大揽地说:“这点小事就交给我吧,贤侄你只管安心去读书。”
“那就多谢大人了!”闵悉礼貌道谢之后,就回去继续念书了。
应天府的冬天是真的冷,虽然气温不比北京低,但湿度太大,寒意往骨缝里钻。陶兴便买了最好的木炭,把屋子里的炭火烧得旺旺的,让闵悉安心学习,临走前云霁交代过他,要让闵悉安心学习,不计代价,陶兴也就不怕花钱。
闵悉除了去县试报名,就没再出过门,直到考试那日才从家里出来。
以前闵悉也只在电视上看过科举考试的场面,还常有那种女扮男装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桥段,等他自己真参加了,才知道那些多么假,首先在报名这儿就给卡出去了,具结作保的人谁敢在考生的身份上作假,岂不是不想要功名了?
入场照例是严格的盘查,看有没有夹带小抄,考生的考篮里只有文房四宝、干粮与水壶,连个纸片都不让带。
一考考一天,县试至少比其他几场要好,至少不用在考场过夜。
闵悉入了场,找到自己的座位号,每个人都有一个格子间,只正面不是密闭的。
闵悉倒也不紧张,他也不是考生中年纪最大的,比他年长的也有,但大部分年纪都比较小,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少年郎,甚至还有看起来只有八九岁的,这种多半都是神童了。
试卷发下来,第一场考得很简单,主要是对四书、五经经文理解,相当于阅读理解,再掺杂一点个人见解,这一场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儒家经典的基础理解,再考察一下考生的字迹等,一般来说,录取的几率比较大。
那些连基础理解都过不了关,字迹潦草的,自然就落选了。
闵悉这一年多跟着陶弘读书,早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了,第一场对他来说非常简单,答完题,把正式答案仔细誊抄一遍,再仔细检查一遍,他就提前交卷出来了,免得在里面挨冻受罪。
二月倒春寒,还是挺冷的,他交卷出来的时候,不少人都出来了,所以他提前交卷也并不显得突兀。
考完第一场,要等发榜之后出了成绩,才会进行第二场考试,第一场没有录取的人,第二场就不必考了。
闵悉完全不担心自己第一场不能过,要是这都过不了,这几年书就白读了。
迭戈早早就把饭菜做好了,吃完饭,陶兴和迭戈都建议闵悉休息一下,闵悉打了个哈欠,说:“没事,就写了几百字,没觉得累,我再看会儿书。”
等发榜的日子,闵悉依旧埋头苦读,只等第二场。
过了三四日,第一场的成绩终于发榜了,毫无意外,闵悉顺利过了第一场,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
那张小脸泫然欲泣,他跟闵悉相处的时间比跟云霁相处的时间还长,感情其实更亲厚一些,心理上也更依赖闵悉一些。
闵悉看向马车:“好!霖儿回去后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给大哥添麻烦。”
“嗯!我知道!”云霖用力点头。
漕船要出发了,漕工开始催促他上船,闵悉这才挥手跟云霁哥俩告别,转身上了漕船。
云霁目送漕船出了什刹海,进入通惠河,消失在视野里,这才转身上马车回家。他就在水边站了那么一会儿,就冻得脚指头都麻了,闵悉坐船去应天府,隔着薄薄的船底,是冰凉刺骨的河水,他在船上不知道该多么受罪呢,给他准备的暖炉和炭火不知道够不够,陶兴沿途应该会知道购买吧。要不是他自己也要考试,没法离开,他还真想陪着闵悉一起去。
闵悉刚走,云霁便开始愁肠百结,要不是还有个云霖在跟前闹腾,他怕是一点心都安不下来。
闵悉虽然也惆怅,但他有更多的事情,所以也没空去想那些,船上的生活需要适应。他是在船上待惯了的人,但这次南下是最遭罪的一次,实在是太冷了,北方这个季节真是天寒地冻,虽然河水温度高于零度,但对人体来说还是太低了,四面八方都是寒气。船上空间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抱着暖炉裹着被子在船舱里看书。
陶兴伺候他的起居,充当书童,迭戈专门负责给他烧饭。
闵悉是临到考试了,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书没看完,正经只读了一年多时间的书,还是仓促了些,所以回程的路上是一刻也不耽搁,争分夺秒地学习。
七日后,船顺利抵达镇江,他们从镇江下船,改乘马车回句容县。在县城租了个安静的小院住下,毕竟还有一个多月才考试,县试过了还要府试,得有几个月住呢,总不能一直住客栈,贵不说,主要是不方便,不能自己烧菜做饭,住的人也杂,不利于学习。
租好房后,闵悉先回家去开户籍证明,自然要跟族人打招呼。
族人见到他回来,又惊又喜,听说他要回来找里长开户籍证明,还要找族谱了解曾祖父母、祖父母与父母三代的姓名,准备去参加县试。族人才意识到他交了好运,都已经开始读书考功名了。
那年他从海外回来的时候,顺便回来祭祖,当时晒得乌漆墨黑的,身上衣着也简朴,虽然给当年照顾他的人发了些银两,大家只当他发了点小财,也没有感到身份上的差别。
可这次他在京城养了快两年,皮肤捂白了不少,他本来长得也清俊,如今穿着锦衣狐裘,通体气派就跟大户人家的公子哥似的,不再是当年那个衣衫褴褛满脸菜色到处乞食的孤儿了。
族人们这下相信他是真的发达了,将来没准还要做官,都纷纷过来跟他套近乎,希望将来能够得他一点恩惠。
闵悉当然也知道大家的想法,也并没有拒绝大家的热情和好意,闵九是受族人邻里的恩惠才长大的,所以他有机会也一定会替闵九回报大家的恩情。
闵悉回家乡后祭了祖,办妥了事情,又去了一趟应天府,向应天知府投递了陶礼之的名帖。
应天府知府娄卓看到名帖,二话不说就接见了他,待看完陶礼之的信,便明白是怎么回事,说:“原来贤侄是陶公的高徒,那文才一定卓绝。放心好了,我一定会替贤侄安排好互结和具结事宜。你在应天府暂且住上一日,我给句容县令写封信,明日叫人给你送到客栈去,或者你住我府上亦可。”
“卓绝不敢当,晚生上学晚,才疏学浅,害怕堕了陶公的名声,都不敢对外宣称是他的学生。多谢大人厚爱,晚生已经在客栈住下了,就不叨扰府上了。明日晚生自己来取信。”闵悉恭敬道。
娄卓颔首:“如此亦可。”
娄卓对闵悉的态度十分欣赏,一把年纪了才考秀才,也没有觉得难为情,沉着冷静,是个可造之材。
闵悉也不是白叫人帮忙,给娄卓送了些海外带回来的礼物。在应天府住了两日,等从娄知府那儿拿到信,就立马赶回句容县。
拿着知府大人的名帖去拜会了句容县令,句容县令收到知府大人的名帖和信,差点没把闵悉给供奉起来,大包大揽地说:“这点小事就交给我吧,贤侄你只管安心去读书。”
“那就多谢大人了!”闵悉礼貌道谢之后,就回去继续念书了。
应天府的冬天是真的冷,虽然气温不比北京低,但湿度太大,寒意往骨缝里钻。陶兴便买了最好的木炭,把屋子里的炭火烧得旺旺的,让闵悉安心学习,临走前云霁交代过他,要让闵悉安心学习,不计代价,陶兴也就不怕花钱。
闵悉除了去县试报名,就没再出过门,直到考试那日才从家里出来。
以前闵悉也只在电视上看过科举考试的场面,还常有那种女扮男装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桥段,等他自己真参加了,才知道那些多么假,首先在报名这儿就给卡出去了,具结作保的人谁敢在考生的身份上作假,岂不是不想要功名了?
入场照例是严格的盘查,看有没有夹带小抄,考生的考篮里只有文房四宝、干粮与水壶,连个纸片都不让带。
一考考一天,县试至少比其他几场要好,至少不用在考场过夜。
闵悉入了场,找到自己的座位号,每个人都有一个格子间,只正面不是密闭的。
闵悉倒也不紧张,他也不是考生中年纪最大的,比他年长的也有,但大部分年纪都比较小,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少年郎,甚至还有看起来只有八九岁的,这种多半都是神童了。
试卷发下来,第一场考得很简单,主要是对四书、五经经文理解,相当于阅读理解,再掺杂一点个人见解,这一场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儒家经典的基础理解,再考察一下考生的字迹等,一般来说,录取的几率比较大。
那些连基础理解都过不了关,字迹潦草的,自然就落选了。
闵悉这一年多跟着陶弘读书,早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了,第一场对他来说非常简单,答完题,把正式答案仔细誊抄一遍,再仔细检查一遍,他就提前交卷出来了,免得在里面挨冻受罪。
二月倒春寒,还是挺冷的,他交卷出来的时候,不少人都出来了,所以他提前交卷也并不显得突兀。
考完第一场,要等发榜之后出了成绩,才会进行第二场考试,第一场没有录取的人,第二场就不必考了。
闵悉完全不担心自己第一场不能过,要是这都过不了,这几年书就白读了。
迭戈早早就把饭菜做好了,吃完饭,陶兴和迭戈都建议闵悉休息一下,闵悉打了个哈欠,说:“没事,就写了几百字,没觉得累,我再看会儿书。”
等发榜的日子,闵悉依旧埋头苦读,只等第二场。
过了三四日,第一场的成绩终于发榜了,毫无意外,闵悉顺利过了第一场,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