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航海时代:中华美食横扫欧洲 > 第387章 试航

大航海时代:中华美食横扫欧洲 第387章 试航

    关于新船入水试航,闵悉已经有经验了。几年前祥云号的入水仪式,他就参加过,这次根据祥云号仿造的永宁号入水仪式他又在场,这么一看,还挺有意义的。

    永宁号的风帆用的是西式风帆,西式风帆虽然使用起来更加复杂,但是灵活性更强,对风的利用率也更大,不管是哪个方向来的风,都能通过调整风帆来催动船只前进。

    永宁号平稳地离开船坞,进入三汊河后,调整方向,朝西驶去。三汊河是长江与秦淮河的交汇处,往西便是长江。要检验永宁号的性能,显然波涛滚滚的长江是最好的地点。

    永宁号上的将士大多都有驾驶祥云号的经验,因此操纵永宁号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难事。

    船进了长江后,明显被江水裹挟着往下游去。将士在船长的指挥下进行转向、调头、逆行、横行等操作,这些都是他们平时在海上训练的常规操作,以应对战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

    韩松一脸兴奋地在船长室和甲板上走来走去,看着手下的将士操纵着永宁号反复试炼,他脸上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闵悉问:“将军,你感觉如何?”

    韩松点头,满脸都笑容:“不错,不错。这船显然比福船要灵活多了,大家对这艘船了还不够熟悉,反应速度就能达到这个水平,等熟悉了,那就更不用说了。要是都换上这种船,以后就可以在南海横着走了。”

    闵悉笑着说:“这船改窄了,我还以为稳定性会差一点,但是并没有,稳定性出奇地好。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整个大明水师都会换成这种船。”

    于亮说:“闵大人多虑了,这船的稳定性是经过船匠们严密计算出来的,不可能让一艘价值数万两银子的大船入水后就侧翻了,这不是打我们造船人的脸吗?”

    闵悉赶紧笑着作揖:“是了,是我唐突了,我向龙江造船厂的船匠们赔礼道歉。”

    一旁的赵士桢说:“我感觉这船非常稳,我看以后战舰都可以照着这个标准来做。”

    闵悉拍拍他的肩:“这事确实需要仰仗常吉贤弟才行。到时候还得麻烦龙江造船厂的船匠们不吝赐教,教会其他船厂的匠人如何打造这战列舰。”

    于亮倒是没有推辞:“只要是朝廷来的命令,我等焉敢不从。”

    赵士桢是兵部武库司的主事,让他去跟兵部建议把战船改成战列舰最有说服力。兵部如果确定以后要大面积生产战列舰,各地船厂便需要安排人来龙江造船厂学习如何制造战列舰,这样全国才能统一起来。

    他们驾驶着永宁号在江面上兜了好几个圈子,最后把船开回了龙江造船厂。其实要不是闵悉和赵士桢等人在船上,永宁号恐怕就直接把船开回福建了。

    因为他们迫切想试试这船的攻击效果,毕竟他们也很少有舱内开炮的经验。可惜长江里来往船只过多,不适合进行射击训练。

    永宁号试航仪式圆满结束,永宁卫的将士们迫不及待要回福建,跟同袍们展示他们的新船,所以当日便办完交接手续,翌日便启航回福建了,连秦淮河都吸引不了他们。

    闵悉等人此行的任务也算圆满完成,闵悉问赵士桢:“常吉,你打算回老家看看吗?”

    赵士桢想了想,摇头:“还是不回了。我是出来公干的,也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回老家,太过匆忙,就不回去了。”

    “那你是要回京了?”

    “你不回吗?”赵士桢反问闵悉。

    闵悉说:“我要先回一趟老家,然后再返京。”

    赵士桢想起来:“你老家就在应天府,是该回去看看的。那我们在这里等你,到时候一并返回京城?”

    闵悉想了想:“好。我需要两天时间,就劳烦你们等我了。”

    “难得回来一次,怎么不在老家多待两日?”

    闵悉解释:“我家中已无亲人,只有一些族人,回去祭祀一番即可。”

    “原来如此!那你去吧,我们在这里等你回来。”

    闵悉也没耽搁,当天便租了马车,买上礼物,和陶兴一起回句容县。

    他这次回来完全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外,因此并没有惊动任何人。

    到了老家的小镇上,已经是午后,马车直接停在了闵悉家门口,闵悉从车上下来,因为天热,大家都躲在家中避暑,没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到来。

    闵悉走进自家院子,听见里面传来朗朗书声,他家果然如他预想的那样,用作了学堂。

    闵悉悄悄进去,院子里被踩得光光的,一根杂草也没有,散落着孩子们的一些玩具,看来这里是他们的游乐场,唯一一棵枣树树干也被摸得非常光滑。

    左右厢房的门紧闭着,看样子是打算留着给他回来安歇的,正屋的厅堂大门敞开着,能看到书桌和孩子的身影。有不专心的孩子已经朝门外看过来了。

    这院子比闵九原来住的要宽敞了许多,以前只有三间茅草屋,如今已经换成了一个院子,有主屋,还有厢房,全都是黛瓦白墙的砖瓦房。

    闵悉去西厢房看了看,发现里面居然还给他置办了家具,床、柜、桌皆有。

    他从西厢房的走廊走向正屋,走到正中间被用作教室的堂屋,里面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本来正在读《千字文》,看到他来,读书声都低了下去。

    讲台上的夫子听见声音不对,抬起头来,循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向门口。那夫子不认识闵悉,见到他,起身过来,站在门口打量他一番:“你找谁?”

    说的是本地话,闵悉只能听懂,但不会说,他朝对方微微作揖:“夫子好!我并不找人,只是回来看看,打扰你们上课了。你们忙!”他说的是官话。

    那夫子姓杨,非本村人,听到他的口音,愣了一下,又看他穿得讲究,气度不凡,知道他身份可能不一般,便问:“你贵姓?打哪儿来?”

    “免贵姓闵,从京城来。”闵悉说。

    杨夫子反应过来了:“你是这家的主人闵举人?”

    闵悉笑道:“正是。”

    杨夫子赶紧行礼:“原来是闵先生,久仰久仰,请恕在下唐突!你们继续读书,闵遇你来带读。”他交代完学生,便把闵悉往外面请。

    “不知先生回来,有失远迎。”杨夫子嘴上客套着。

    闵悉说:“请恕我失礼,我此次是来应天府公干,忙完了顺便回老家来看看。夫子贵姓?”

    “免贵姓杨。”

    “打扰杨夫子了,你继续忙吧,我就是过来看看。看到孩子们在我家中读书,甚感欣慰。”

    杨夫子说:“我这里有你家房门的钥匙,我给你拿吧。”

    “不用了,我不住家里,上客栈住一宿就好,明日就要回京了。”闵悉拒绝了他的好意,“对了,夫子在这里教了几年书?”

    杨夫子说:“两年了。”

    “街上的孩子来上学的多吗?”

    “不算多,也就十几个吧。大部分都没上学。”

    “我每年都往家塾寄了些钱回来,资助孩子们上学,怎么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来上学?”

    杨夫子叹息:“先生的心意是好的,可读书就算不用束修费,也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买书,这些所费皆颇昂贵,许多家庭负担不起。半大的孩子还能帮家里做点事,很多人家觉得读书不合算,就不送孩子来上学。”

    闵悉了然:“多谢夫子告知。”

    杨夫子摆摆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倒是要感谢先生高义,愿意资助孩子们上学。”

    “也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闵悉跟杨夫子了解了一下学塾的情况,这才告辞去找族老,族中人得知他回来,恨不能敲锣打鼓昭告天下,很快,近的远的族亲们都来了,左邻右舍也都来了,把族老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寒暄过后,族长说:“九郎,你没考中进士,在京城生活成本高,不如回老家来,你名下也有些田契,足够你继续读书考进士了。”

    闵悉惊讶道:“我名下怎会有田契?”

    “都是你上次考举人时,那些富户大家送的,我帮你登记在你名下了,每年的产出我们也帮你收着,折成银子在我那放着。”族长说。

    闵悉无奈叹息:“我当时不是说了,那些东西都帮我退回去吗?”

    “退了,人家不要啊,说是哪有送出去的东西还收回去的,觉得没面子,死活不收回,我们几个老东西商量,就替你收下了。”族长说。

    “那组长把当初是谁送的那些田契都给我看看吧,告诉我都是谁送的。”闵悉打算把所收之礼等价还回去。

    族长很快就把田契拿来给闵悉看,闵悉看了看,竟有二三十亩地,虽然不算多,但一年的收成起码也有二三十两银子。

    闵悉看完,说:“这些田既然归在我名下了,那田亩所得,就全拿来办学吧。 我听闻镇上有许多人家嫌弃书本和纸墨笔砚太贵,不愿意送孩子上学。以后学塾尽量提供一些书本和纸墨笔砚,劝更多的孩子来上学,不光是男娃,女娃也可以上学。”

    族长有些犯难地看着闵悉:“九郎,你确定要这么做?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

    闵悉说:“你们计算一下,镇上适龄的上学的孩子有多少。一年读书的花费要多少。我看看大致需要多少钱,我能负担得起多少。”

    族长看着他:“你就算有钱,可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你不顾自己家了?”

    “我自己家能顾得过来的。我如今在鸿胪寺谋了个官职,也在京城做了些生意,一年还是有些进项的。”闵悉说。

    他自己在京城的店铺一年也能赚个几百两,加上云霁给他的分红,每年几千两的入账还是有的,他又不需要养孩子,捣鼓自行车那些玩意儿主要是云霁掏钱的,自己花费属实有限,挣的钱就在那放着,一年拿出几百两来办学,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压力。

    族长问他:“你做官了?”

    “是的。皇帝陛下赐的官。”

    “几品?”

    “一个小官,八品。”

    族长说:“八品是低了点,不过是皇帝钦赐的,那应该是很看重你,将来肯定很有前途。”在普通百姓心中,做官至少也得是七品县令,低于这个品阶的,都不算正经官。

    闵悉笑道:“也说不上什么前途。鸿胪寺是专门负责同番邦打交道的,因为我在欧罗巴待了数年,会一些番邦语言,去鸿胪寺正好能派上用场。”

    族里几个长辈面面相觑,这官听起来好像没多大用处,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好呢?

    闵悉说:“我这次是来应天府公干,顺道回来看看,了解一下学塾的近况,顺便去祭扫一下我父母。明日祭扫过后就走,还有些同僚在应天府等我回京。”

    族中长辈听闻还有同僚等着返京的,自然也不敢留。闵悉如今是他们家族最有出息的人,第一个考上举人的,也是第一个在京为官的,他怎么安排,族中长辈自然怎么接受。

    就是在第二天祭扫祖父母和父母的时候,跟他血缘最近的族祖说:“你年纪也不小了,希望下次再回来的时候,是带着你的夫人孩子一起回来的,知道你后继有人,你祖父母和父母也就可以瞑目了。”

    这点着实有点难为闵悉了,他只好装没听到。

    离开的时候,闵悉把随身携带的三百两银子留了下来,给学塾办学用的。昨晚族长统计了一下,族里能上学的适龄孩子,加上街坊的孩子,总共有三十几人。不过族长说,这些孩子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是不会来上学的,有些去做学徒了,有些家中父母就不可能让孩子上学。

    除了已经在上学的十几人,就是说还有十来个人是可以争取来上学的,这点人数他完全能够负担得起。

    闵悉把钱交给族长,而负责笔墨纸砚书本采购的任务则交给了杨夫子,这样双方就起到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不至于被谁一个人把钱给昧下了。

    离开老家,闵悉回到应天府,与赵士桢等人会合,准备返回京城。

    临行前,闵悉还去应天府逛了逛,给云霁和云霖带了一些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