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一百四十四章 神探狄仁杰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一百四十四章 神探狄仁杰

    为了报答当年的引荐之恩,杨国忠向唐玄宗推荐了昔日的恩人坐上了新任的剑南节度使。唐玄宗出于对杨国忠的信任就直接同意了。

    不久之后南诏叛乱,剑南节度使奉旨前往平乱,没想到他根本不会打仗,被叛军打了个仅以身免,全军覆没。杨国忠隐瞒了这场惨败,反而跟唐玄宗说打了胜仗。

    与此同时,他和李林甫的矛盾也日渐加深。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杨国忠让人指证李林甫和外番结交,唐玄宗由此疏远了李林甫。

    杨国忠势力更加强大,朝廷百官平日都要看杨国忠脸色行事。不过也有个例外,那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出身底层,平时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装出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顶着300多斤的身躯为唐玄宗跳胡旋舞,还认了杨贵妃当义母。

    按说有杨贵妃这层关系在,安禄山应该和杨家兄妹关系不错,事实也确实如此。唐玄宗让安禄山与杨家兄妹结拜。

    可是安禄山和杨国忠始终处于相互看不顺眼的地步,唐玄宗不以为意,然而他将来会后悔的。

    公元752年,宰相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接任。他和安禄山的矛盾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此时的安禄山已是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实力强大。杨国忠深以为患,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

    唐玄宗派人前去调查,没想到此人反而被安禄山贿赂,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是个大忠臣。杨国忠索性让安禄山进京当面对质。

    没想到杨贵妃竟提前通风报信,安禄山早有准备,在唐玄宗面前一哭二闹,唐玄宗相信了他的表演,想让他留在朝中为相。

    杨国忠哪会让安禄山当宰相,他连忙劝皇帝放弃这个想法,把安禄山放了回去。这一去就是放虎归山。

    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安史之乱。唐玄宗连忙找杨国忠询问对策,杨国忠就得意洋洋地说,安禄山的手下并不想造反,不出10天他们自己就会内乱了。

    然而10天后叛军不仅没有内乱,反而气势汹汹地直奔东都洛阳而去,不到一个月就攻陷了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唐军一败再败,长安岌岌可危。

    迫于形势,唐玄宗带着宗室贵戚逃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在途经马嵬驿时,由于天气炎热,士兵又行军多日,非常劳累,他们见杨国忠还在作威作福,心里都非常不满。

    太子李亨和陈玄礼索性就鼓动将士杀掉杨国忠,给天下一个交代。众将士纷纷附和,不仅把杨国忠和他的儿子们乱刀砍死,还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但是杨国忠之死并不能止息叛乱,直到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继位才彻底平息,唐朝也由此从盛转衰了。

    ——“主要责任在于唐玄宗,没有杨国忠还有会李国忠,王国忠,安史之乱是必然的。”

    ——“谁会对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感到悲伤和同情呢?本来就不是真爱,公公和儿媳妇的身份也值得同情?”

    【都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为何能让狄仁杰善终?#历史#狄仁杰#唐朝。】

    历史上的狄仁杰确实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法官和谋士,被后人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司法审判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斗争中展现了高超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狄仁杰的传奇一生。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生于公元630年。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跌宕起伏。

    早年,狄仁杰通过明经科入仕,但因为被小人诬陷,一度深陷囹圄。幸运的是,名臣阎立本负责审理此案,在发现狄仁杰非常有才能,而且是被小人诬告之后,忍不住感叹“此乃沧海遗珠矣”。

    这个成语“沧海遗珠”最早就出自此处,意指被埋没的人才。狄仁杰的才能并没有被埋没,他的名声已经跨越历史长河,一个断案如神的法官形象被后人称作是东方的福尔摩斯。

    历史上的狄仁杰确实精通律法,而且技能点非常全面。除了审案以外,在军事、农业方面也很有成绩,深受百姓的爱戴。

    唐高宗仪凤年间,年近五十岁的狄仁杰从地方官升任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唐朝最高的司法机构之一,主要负责案件的复审。

    狄仁杰上任后,短时间内就处理完了大量积压的案件,涉及多人,却无一人喊冤,留下了断案如神的名声。

    当时有两个将军误砍了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大怒,下诏将这两人斩首,却遭到了狄仁杰的直言反对,最终将斩首改为流放。狄仁杰由此扬名京城,还得到了天后武则天的关注。

    狄仁杰54岁时,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继位。没过多久,李显就被武则天废掉,改立李旦为皇帝,朝政大权自此彻底归于武则天之手。

    在此期间,狄仁杰被外放到地方任职,每到一处都能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5年后,唐朝宗室李贞和李冲起兵造反,想要夺回李唐江山,然而结果却以失败告终。武则天派去平叛的宰相张光睿借机欺压百姓,罗织冤狱。

    狄仁杰不忍见百姓哀鸿遍野,上书请求皇帝体恤一下这些被无辜连坐的百姓。虽然这封奏章在名义上是写给皇帝李旦的,但谁都知道真正能拍板的是武则天。

    此时武则天正处于准备改朝换代的最后阶段,对任何异议都十分敏感。但是出于对狄仁杰才能的欣赏,武则天还是同意从死刑改为流放。

    然而狄仁杰此举却引来了张光睿的嫉恨。回去以后就告了狄仁杰一状,狄仁杰也因此被贬官。狄仁杰61岁这一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次年,便将其提拔为宰相。武周王朝对于官员来说可不仅仅只是换了一个皇帝那么简单,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上位历程充满了血雨腥风。

    为了扫除反对势力,她重用酷吏武力告密,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元老勋贵,满朝文武无不人人自危。可狄仁杰却是个例外,武则天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所以将他从地方提拔上来委以重任。

    而狄仁杰性格刚正,虽然不反对武则天登基,但也不愿见酷吏为了讨好武则天大肆罗织冤狱。因此遭到了武则天的宠臣来俊臣的记恨。

    在拜相两年后,63岁的狄仁杰就因为一桩子虚乌有的谋反案遭到了来俊臣的诬陷,从宰相变成了阶下囚。熟谙律法的狄仁杰知道如果主动承认罪名就能减免死罪,于是狄仁杰一边认罪,一边想办法把申诉的文书偷偷送到武则天手中。

    武则天亲自召见狄仁杰,问清了事情的原委,最终将其贬到了彭泽当县令。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看狄仁杰不顺眼武承嗣,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坏话。然而,武则天作为一位精明的统治者,她对狄仁杰的才能和忠诚有着清晰的认识。

    尽管武承嗣试图挑拨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但武则天并没有被这些谗言所动摇。

    狄仁杰在彭泽担任县令期间,他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直到契丹部族作乱,狄仁杰才得到了重新启用的机会。

    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攻陷冀州,武则天重新启用了67岁的狄仁杰为魏州刺史。狄仁杰的威名使得契丹人闻风丧胆,匆忙撤军,从而化解了一场危机。

    武则天对此非常高兴,不仅对狄仁杰进行了升官赏赐,还亲自写下了12个字的褒奖,以此表彰他的忠诚。第二年,武则天再次召狄仁杰入朝为相。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武则天曾征求狄仁杰的意见,询问应当立武家的人还是李家的人。狄仁杰建议立李显为皇太子,这一建议最终被武则天接受,李显被接回洛阳并立为皇太子。这一决策对于后来的唐朝政治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武则天晚年,她奢侈无度,宠信二张兄弟,但她对狄仁杰的信任并未改变。在朝政中,每当狄仁杰与其他朝臣出现争议,武则天总是站在狄仁杰这一边。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享年71岁。武则天对此非常伤心,为了表达对狄仁杰的哀悼,她下令废朝三日。

    狄仁杰的去世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她失去了一位忠诚且能干的助手。狄仁杰的一生,是对唐朝法律、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生,他的智谋和忠诚被后人所敬仰。

    ——“福尔摩斯是西方的狄仁杰才对。”

    ——“福尔摩斯最多就是探探案子,顶多能影响一个城市,狄仁杰可是左右了大唐啊,他够跟我狄哥碰瓷吗?”

    ——“能在武则天底下得到善终,足以见他的政治智慧。”

    【《罗织经》的作者来俊臣,历史上的酷吏到底有哪些手段?#历史#酷吏#来俊臣】

    他是唐朝有名的酷吏,无赖出身,靠无限告密飞黄腾达。武则天曾携他手,处理国家之冤狱,每亲手一案都要大肆连坐,就连狄仁杰都差点栽在他的手中。

    所做的《罗织经》更是将其如何罗织罪名、陷害杀人的过程记录其中,如“请君入瓮”、“凤凰展翅”、“玉女登天”、“仙人之路”。这些非常手段,让人看完以后不禁甘愿一死。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看一看酷吏来俊臣的上位之路。

    来俊臣原本是一个市井无赖,整天无所事事,在大街上闲逛。街上的商贩看见他都像看见了瘟神,纷纷拿出一些瓜果,想要打发他离开。

    整日出入赌坊的他囊中羞涩,为了能够支撑他的不良嗜好,只好干起了偷盗的勾当。可有一天却被人抓了个正着,因为诬告罪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整日跟狱友唠家常,但真正的目的是想掌握更多的信息来打小报告。他最擅长的就是捕风捉影,将一点影子都没有的事说得活灵活现。

    但狱卒查来查去,终究没有一点收获,他因此被痛打了一顿,过了一段时日。

    然而不久之后,武则天为了铲除潜在的政敌,鼓励告密。

    痛打他的狱卒也在这场风波中被杀。来俊臣灵机一动,仿佛看见了自己发财的机会。那么他的目的能得逞吗?他故技重施,装作满腹冤屈的样子向朝廷告密,声称自己是为了揭发李唐宗室谋反的秘密才遭到了毒打。

    他的这封告密信直接被送到了武则天的案头,误打误撞地取得了信任,被武则天亲自召见。他也由此飞黄腾达,成为了专门负责纠察百官,掌管诏狱的官员。

    他穿上崭新的官服,打量着面前这个曾经的市井无赖,暗自下定决心要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开始用心体察上意,凡是经过自己手上的案子都要大肆株连,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忠心。代价就是1000多户人家的性命。

    他看着如日中天的自己,心里不禁得意洋洋起来,感觉自己这冤枉人的本事也应该流传千古。于是他给自己的党羽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将他如何刑讯逼供、捏造罪名的手段都写了进去。

    他的老板不但没有觉得他残忍,反而觉得他很有能力。他也因此更加受到老板的信任。在他的酷吏之下,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天会被抓进牢里,再也无人敢对他老板的登机说三道四了。

    公元691年,他38岁,事业也渐渐地走上了正轨。这一年,他接到密报,有人想要谋反。

    他的老板再次将揪出同党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这次任务的不同之处在于,被调查的对象跟他一样都是曾经的酷吏,只不过因为失去了利用价值而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

    他面对着昔日的同僚没有直接严刑拷打,而是摆了一桌宴席。觥筹交错之间,他低声问道:“如果犯人要是不承认罪名应该怎么办呢?”

    一头雾水的同僚提议可以找来一个大瓮,把犯人扔进去,这样不就招了。他暗自窃喜,拍了拍手,让手下如法炮制。同僚顿时就傻了眼,连忙跪下求饶。这就是成语“请君入瓮”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