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古代第一杠精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二百五十六章 古代第一杠精

    【一口气看懂“儒家异类”,先秦最后一位如家大师——荀子#历史#小知识#荀子】

    他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大儒,满腹经纶,但却被后世儒家骂为异类。他的观点和孟子针锋相对,极具争议,但其影响力一度超过孟子。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儒家大师荀子。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作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命运却与比他稍早的孟子截然相反。

    孟子被人们誉为“亚圣”,在后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视为儒家正统。

    而荀子自唐宋以来,因为其学说与孟子不同,被宋朝理学家抨击为有悖圣人之言,被视为儒家异端,甚至有人将其开除出儒家学派,归入法家之列。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以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在唐宋时期由韩愈首先提倡,其后宋代理学大儒不断推崇,最终被确立为儒家正统学说,孟子也在此时被尊为“亚圣”。

    然而,作为继承孔子思想的另一派及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因宋代理学家推崇孟子,导致荀子学说在很长时间内被诋毁和轻视。

    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影响中国2000多年政治形态的实际上是荀子,而不是被供奉在庙堂的孟子。

    在中国儒学史上,荀子的地位在先秦、秦汉、宋明清及晚清与近代经历了戏剧性的起落。从战国末到西汉,荀子的经学与理学是儒学的主流,其影响力一直存在。

    虽然时间线上孟子在前,但“先荀后孟”的说法也从侧面显示了荀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在整个西汉,荀子的影响总体上大于孟子。

    从东汉至唐代,两人影响旗鼓相当。汉代有对孟子的各种批评,但几乎没有对荀子的批评。

    但自唐宋以来,对荀子的抨击开始出现,不断有人指出荀子之学与正统儒家存在分歧,甚至抨击荀子为儒家的异端,或者干脆将荀子从儒家除名,改立别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首先指出,荀子之说有许多地方不合于孔孟之说。他认为荀子“大纯而小疵”,引发了愈演愈烈的尊孟思潮。

    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因为性格论,荀子受到严厉批评,一度被视为法家思想的源头,而孟子的性善论却被以朱熹等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奉为圭臬。

    北宋理学家程颐直接批评荀子说:“荀卿才高学陋,以理为心,以心为恶,不见圣贤圣人之道,至亲不传。”

    意思是,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违背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于圣人之道,荀子不能算儒家的传人。

    而大文豪苏轼的批评则像儒家粉丝的恶评。他在《荀卿论》中说:“世人常怪李斯焚书坑儒,继而焚灭其书。

    尽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为秦者,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意思是,因为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是为了唱高调才提出性恶论,博人眼球,品行不端。

    而李斯作为荀子的学生,提出焚书坑儒的法令被儒家所唾骂。苏轼从“上梁不正下梁歪”推断,学生品行不端,那么老师品行也不足怪。

    南宋大儒朱熹干脆把荀子归入了法家,认为“荀卿则全是申韩法家”。

    要知道,在程朱理学统治的世界里,朱熹的评价是最大的权威,没有人敢反驳。

    然而,孟子被推崇也有着政治的原因。他所提出的“宪政”思想原则上是有可能被开明君主所接受的一种思想方式。

    并且他还提及重视个人伦理修养,这也完全可以为统治者利用,使之有效地转化为对帝王的约束,也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

    由此可见,荀子被抨击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以性恶论为主的学说,不符合宋代理学的政治需要。

    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成分。加上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弟子,其儒家身份的正统性才为受理学家批评。

    荀子在宋代理学家的抨击下地位才跌落谷底,直到清代,随着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荀子的思想才再一次受到重视。

    荀子的思想为何极具争议?

    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具现实主义。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在《荀子·非十二子》一书中,荀子对包括孟子在内的各家思想都有所批评。

    但荀子唯独崇拜孔子的思想,荀子也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

    荀子思想的争议首当其冲就是在人性论的问题上:

    孟子:明确宣扬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

    荀子:批评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便有生、死、好、利的欲望。后来之所以为善,是后天人为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提倡国家更应该注重教化,用法律来约束民众。现如今大家对社会道德一定程度的失望,其实也能看出荀子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他们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实现大同社会。

    其次,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

    孔孟:都提倡重义而轻利,当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绝不能见利忘义。比如孟子的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并不排斥“利”,他将义和利同时摆在了桌面上,主张调和义利。他说:“在好利恶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私利的欲望;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追求。”简单理解就是,人人都有对自己利益的追求。

    比如有人高调做慈善,他因为慈善义举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褒奖,这种行为也没有错。荀子实际上肯定了对利益的正当追求。

    再如在对待礼治和法治的问题上:

    孔孟:坚决维护礼治,反对法治。

    荀子:更具包容性,极力调和礼治与法治,甚至更趋向于法治。所以,我们知道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李斯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恰恰因为其兼容并包,因为自己有两个法家弟子,而被后世儒家所质疑和抨击。

    荀子讲学于齐,怀于楚,亦兵于赵,亦正于秦。论风俗于情,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北大校长,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如暴秦,荀子却被秦政秦诉多与褒奖,而同时批评秦国侮辱。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精神,更能使儒家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并且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为汉代儒学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经学、理学,还是《诗经》学乃至《春秋》学,都与荀子有关。

    清竹汪中在《荀子通论》中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又有功于诸经。”众多学者都为之赞同。谭嗣同在《仁学》中说:“2000年来之学。”

    章太炎把荀子尊为孔子之后的圣人。胡适认为荀子与同时代各学派既有关系,冯友兰评价荀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还有人说荀子是唯物主义者,是儒家的左派。

    从近代众多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荀子作为儒家大师是当之无愧且是被低估的。而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的。

    【一口气看完杠精大师,公孙龙#历史#小知识#诸子百家】

    他被称为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众多大师都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他被诸子百家称为“杠精学派”,列国学者则群起而攻之。

    他的学说在过去千余年中屡遭非议,如今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等多重头衔。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名家大师公孙龙。

    公孙龙,字子鼎,战国时赵国邯郸人,他是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要想了解公孙龙,我们就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名家学派。

    名家学派流行于战国中后期,提倡在证明时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善于辨析。其学说基于对语言的分析,故又称“辩者”。

    在西汉时改称名家。但事实上,诸子各家学派都认为名家学说是诡辩之学,换个说法理解就是现在的“杠精”。

    庄子更是称名家为“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意思是庄子认为名家曲解别人的意思,通过辩论逻辑让别人哑口无言,但又不能真正说服别人的内心。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提出了21个辩论命题,我们从其中经典的6个命题来简单了解名家学派的思想。

    第一个命题:白马非马。名家认为白马不是马。其推理方式是:白马是具体的,马是抽象的,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个命题:鸡三足。理由是鸡除了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脚”这个名称,所以得出鸡有三只脚。

    第三个命题:龟长于蛇。人人皆知龟比蛇短,但名家偏说龟比蛇长。理由是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所以说龟比蛇长。

    第四个命题:马有卵。马是胎生,但名家却偏说马能生蛋。理由是万物本质是统一的,胎生的马与卵生的禽类都是“物”,所以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第五个命题:狗非犬。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但名家说狗不是犬。

    《尔雅》中曾解释“犬未成豪曰狗”,公孙龙据此论道:二物必有区别,狗就是狗,犬就是犬,狗不是犬,犬不是狗。这并不是大小之别,而是二者实质区别。

    第六个命题:丁子有尾。丁子是楚国人对青蛙的称谓,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但名家偏说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虫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见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我们在看到如今“鸡三足”“丁子有尾”这些命题时,都不禁产生疑问:这不就是现在所谓的抬杠吗?

    而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公孙龙,正是由于“白马非马”“离坚白”等看似抬杠的理论而名扬天下。他也是名家学派中唯一留下学术着作的人。

    什么是“白马非马”?一天,公孙龙牵一匹白马想要进城,但守卫告诉他这座城池规定马不能进入城内。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

    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意思是说,“白”是指马的颜色,“马”是指马的形体。

    “白”是用来称呼马的颜色的,“马”是用来称呼马的形体的。因此,“白”与“马”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马”了。

    如果从抽象的概念来看,“白马”不是“马”。公孙龙还举例说,如果你到马厩里去取马,黑马与白马都是你取的对象;如果你只取白马,那么黑马就不是你取的对象。

    取马的时候,黑马和白马都可以算作“马”,但不能算作“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在公孙龙看来,“白马”的概念是非常具体的,“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然而常识的判断却是非常矛盾的。

    白马是马,这等于说具体的白马是抽象的马。如果把他的这个哲学命题诠释一番,则应读作“具体的马不是抽象的马”。

    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公孙龙对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为哲学增添了新的范畴。

    他的哲学观点远远超过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这也是他的观点不被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什么是“离坚白”?公孙龙在他的着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为例。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