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我和你有仇吗?这样玩我 第201章 低价纸张的作用
对于李言来说,他其实是想在秦国实行科技制的。
虽然说,科举制一直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李言看来,科举制在科技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却是最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不要忘记,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科技制也并没有消失,高考其实和科举制有多少差别呢?
名校通过高考分数来录取学习成绩好的,和古代通过科举来录取成绩好的有什么样的区别?
科举制之所以被人诟病,不过是因为其考试的内容而已。
但是,目前,在李言看来,秦国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进行科举制的能力。
最大的一个原因,并不算因为科举制会损害原有利益集团。
而是,一旦普及科技制,对于国家没有好处。
想要通过科技制来当上官 那么,就得读书,而秦国一张纸的价格是五十文钱,一卷书的价格,轻轻松松便可以达到千钱甚至更高。
一千钱是什么概念?
秦国百姓的人均耕地拥有量大约是十二亩左右。
以一亩耕地一年产出粮食两百斤计算,一名秦国百姓,一年可以获得的粮食收入是两千四百斤,即二十石粮食。
扣除三分之一的谷壳以及来年的粮种以后,一名秦国百姓一年的实际粮食收入大约是十三石。
一石粮食相当于一百二十文钱,那么,一名秦国百姓,一年的收入便是一千五百六十文,加上种植一些蔬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大约就在两千文左右。
一名秦国百姓,一年到头不吃不喝,也只能买得起两卷书,注意,是两卷,而不是两本。
要知道,因为书籍以手抄为主,字不会太小,所以,一本书,比如说,《春秋》可以有好几卷,甚至一些注释比较多的,可以达到十几卷,几十卷。
所以,读书对于普通秦国百姓来说 无疑是一种奢望。
而且,买书只是读书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的第一难而已。
有了书不代表你可以读懂。
要知道,在古代,读懂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一辈子就专门读几本,甚至一本书。
因为,想要读懂一本书,一点也不简单。
而一个人,想要读懂书,不是说你会识字就可以了。
想要读懂一本书,必须有人协助才可以。
而请人教授又是一笔钱。
要知道,教书先生可是妥妥的中产阶级啊。
一名教书先生一天赚的钱,可以购买一斤肉外加好几斤粮食,相当于一天收入便有一斗粮食。
即请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月光是给工资便得三百多文 这还不算其他的,而且,一个月花三百多文请的教书先生 只是级别最低的教书先生 。
想要请那些知名人物,一个月没几十上百贯根本不可能办得到。
所以,普通家庭认字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想要读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由于书籍价格昂贵,这导致读的起书的人,基本上都有钱有势。
而有钱有势的人,则十有八九和朝中官员有牵连。
在教育没有普及之前,进行科举制,其实是在堵死下层人员的上升通道。
这点,唐朝就已经很好的演示过了。
唐朝的那些藩镇当中,有很多幕僚 这些幕僚很多都有真材实料,为什么无法成为国家的人才,因为唐朝科举制实际上已经被权贵们掌控。
整个唐朝科举考试所有的状元,超过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权贵子弟,这还不包括那些小门小户,可以说,整个唐朝,平民百姓真正依靠科举制度成为状元,当上高官的,屈指可数。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上升渠道这件事,是极其致命的。
黄巢已经告诉李言,如果断绝别人的上升渠道,那么,人家便可能从靠近雍城变成打进雍城。
所以,在教育普及之前李言不会将科举制拿出来。
李言可不想被人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化为锦绣灰。
而纸张价格的降低,意味着书籍可以普及开来,书籍一旦普及开来,读书人的数量便多了起来。
在华夏历史上科举制度真正兴起的便是在宋朝。
宋朝为什么没有了世家门阀这种存在?
不是因为黄巢在唐末将世家门阀尽数摧毁了。
黄巢确实摧毁了唐朝延续数百年的世家门阀,但是,这并不算主要原因。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那么,世家门阀便不会消失,历史上,消失的世家门阀难道还少吗?
一场战乱,一次王朝更替,减少一大批世家门阀并不算是什么稀奇事。
可为什么偏偏唐朝以后,到宋朝,世家门阀消失了?
因为宋朝真正的把科举制发挥了出来。
宋朝的科举制让普通人拥有了一跃成为官员的可能。
你今年还是种地的农民 明年就可能成为朝廷当中的官员。
而世家门阀和朝廷官员是息息相关的。
世家门阀的家族成员,通过数代人在朝为官,以联姻等手段,构筑起关系复杂的人脉网络,从而成为了世家门阀。
但是,科举制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世家门阀成立的条件。
因为,那时,决定官员出身的,不再是屁股,而是脑袋。
世家门阀最大的优势,垄断权力之路被打破,如此,自然也无法让世家门阀再次出现。
而且,纸张价格的降低,还是增加国家统治力的重要因素。
纸张越多,秦国各个地方记录消息的成本便越低,那么,消息记录也会越来越详细。
一个人家里有几口人,有多少土地,秦国中央政府都可以一清二楚。
可以说,户籍,土地这些资料,是一个国家可以维持运转的关键。
历史上,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最大的作用,并不算为秦国建立了军功爵制,而是,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对于自己拥有的资源,有了一个了解。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获得的大量户籍,土地资料,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战争动员能力。
因为有了这些堪称大数据一般的资料,秦国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动员多少军队,可以调动多少粮食,如此便可以清楚的知道,秦国有能力和其他国家打多久的战争。
这才是商鞅变法对秦国最大的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详尽的数据资料。
虽然说,科举制一直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李言看来,科举制在科技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却是最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不要忘记,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科技制也并没有消失,高考其实和科举制有多少差别呢?
名校通过高考分数来录取学习成绩好的,和古代通过科举来录取成绩好的有什么样的区别?
科举制之所以被人诟病,不过是因为其考试的内容而已。
但是,目前,在李言看来,秦国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进行科举制的能力。
最大的一个原因,并不算因为科举制会损害原有利益集团。
而是,一旦普及科技制,对于国家没有好处。
想要通过科技制来当上官 那么,就得读书,而秦国一张纸的价格是五十文钱,一卷书的价格,轻轻松松便可以达到千钱甚至更高。
一千钱是什么概念?
秦国百姓的人均耕地拥有量大约是十二亩左右。
以一亩耕地一年产出粮食两百斤计算,一名秦国百姓,一年可以获得的粮食收入是两千四百斤,即二十石粮食。
扣除三分之一的谷壳以及来年的粮种以后,一名秦国百姓一年的实际粮食收入大约是十三石。
一石粮食相当于一百二十文钱,那么,一名秦国百姓,一年的收入便是一千五百六十文,加上种植一些蔬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大约就在两千文左右。
一名秦国百姓,一年到头不吃不喝,也只能买得起两卷书,注意,是两卷,而不是两本。
要知道,因为书籍以手抄为主,字不会太小,所以,一本书,比如说,《春秋》可以有好几卷,甚至一些注释比较多的,可以达到十几卷,几十卷。
所以,读书对于普通秦国百姓来说 无疑是一种奢望。
而且,买书只是读书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的第一难而已。
有了书不代表你可以读懂。
要知道,在古代,读懂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一辈子就专门读几本,甚至一本书。
因为,想要读懂一本书,一点也不简单。
而一个人,想要读懂书,不是说你会识字就可以了。
想要读懂一本书,必须有人协助才可以。
而请人教授又是一笔钱。
要知道,教书先生可是妥妥的中产阶级啊。
一名教书先生一天赚的钱,可以购买一斤肉外加好几斤粮食,相当于一天收入便有一斗粮食。
即请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月光是给工资便得三百多文 这还不算其他的,而且,一个月花三百多文请的教书先生 只是级别最低的教书先生 。
想要请那些知名人物,一个月没几十上百贯根本不可能办得到。
所以,普通家庭认字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想要读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由于书籍价格昂贵,这导致读的起书的人,基本上都有钱有势。
而有钱有势的人,则十有八九和朝中官员有牵连。
在教育没有普及之前,进行科举制,其实是在堵死下层人员的上升通道。
这点,唐朝就已经很好的演示过了。
唐朝的那些藩镇当中,有很多幕僚 这些幕僚很多都有真材实料,为什么无法成为国家的人才,因为唐朝科举制实际上已经被权贵们掌控。
整个唐朝科举考试所有的状元,超过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权贵子弟,这还不包括那些小门小户,可以说,整个唐朝,平民百姓真正依靠科举制度成为状元,当上高官的,屈指可数。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上升渠道这件事,是极其致命的。
黄巢已经告诉李言,如果断绝别人的上升渠道,那么,人家便可能从靠近雍城变成打进雍城。
所以,在教育普及之前李言不会将科举制拿出来。
李言可不想被人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化为锦绣灰。
而纸张价格的降低,意味着书籍可以普及开来,书籍一旦普及开来,读书人的数量便多了起来。
在华夏历史上科举制度真正兴起的便是在宋朝。
宋朝为什么没有了世家门阀这种存在?
不是因为黄巢在唐末将世家门阀尽数摧毁了。
黄巢确实摧毁了唐朝延续数百年的世家门阀,但是,这并不算主要原因。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那么,世家门阀便不会消失,历史上,消失的世家门阀难道还少吗?
一场战乱,一次王朝更替,减少一大批世家门阀并不算是什么稀奇事。
可为什么偏偏唐朝以后,到宋朝,世家门阀消失了?
因为宋朝真正的把科举制发挥了出来。
宋朝的科举制让普通人拥有了一跃成为官员的可能。
你今年还是种地的农民 明年就可能成为朝廷当中的官员。
而世家门阀和朝廷官员是息息相关的。
世家门阀的家族成员,通过数代人在朝为官,以联姻等手段,构筑起关系复杂的人脉网络,从而成为了世家门阀。
但是,科举制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世家门阀成立的条件。
因为,那时,决定官员出身的,不再是屁股,而是脑袋。
世家门阀最大的优势,垄断权力之路被打破,如此,自然也无法让世家门阀再次出现。
而且,纸张价格的降低,还是增加国家统治力的重要因素。
纸张越多,秦国各个地方记录消息的成本便越低,那么,消息记录也会越来越详细。
一个人家里有几口人,有多少土地,秦国中央政府都可以一清二楚。
可以说,户籍,土地这些资料,是一个国家可以维持运转的关键。
历史上,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最大的作用,并不算为秦国建立了军功爵制,而是,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对于自己拥有的资源,有了一个了解。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获得的大量户籍,土地资料,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战争动员能力。
因为有了这些堪称大数据一般的资料,秦国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动员多少军队,可以调动多少粮食,如此便可以清楚的知道,秦国有能力和其他国家打多久的战争。
这才是商鞅变法对秦国最大的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详尽的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