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情感启示录三部曲 > 第12章 望断天涯路12

情感启示录三部曲 第12章 望断天涯路12

    情感启示录之二:望断天涯路12

    写到这个“命动拐点”时,我搁下了手中之笔,今天不打算再继续写下去了。二闺女没几天就要开学了,我想陪她最后几天,以补偿她在学校时因相对独立的时光,而少了亲人的陪伴。我想起在色达寺的那近二年中,都是她奶奶陪伴她成长的。鉴于此,自认为亏欠她许多。所以写作时间,我都是安排她还在深睡眠的清晨,以腾出更多的时间陪她玩耍,读书、写字。

    从去年夏天决定回家乡,到现在快一年了。起初母亲是非常支持我回来的,说在外漂泊了那么多年,回来总算是有了着落,算是落叶归根。当初重新盖房子,就是希望我能回来居住,但没想到的是,只有你和善渊回来。

    我懂母亲的意思,她想说的是,要是我们是一家三口回来,会更完美。对母亲来说,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回来之前,我就与母亲说过我回来后的规划,其中一条就是,我希望自己一个人把二闺女带大,这一生终身不娶,只想在乡下安静地了却此生。

    母亲对我的这个“后半生规划”不置可否,她在电话里说的是,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平安,只要你回来,什么都好说。妈妈会陪着你。

    但随着我一天天在家里深居简出,她开始对我担心起来。用她的原话说,我一天除了与善渊在一起,没有太多笑容。并问我有没有考虑,为渊渊找一个妈妈,你也还年轻,她也还小,她需要母爱。

    我淡淡地回答,我会全力陪伴她成长,让她健健康康地长大。

    母亲叹了口气,无言以对,从小到大,她都是让我自己在“大事”上自己作决定。她很多时候其实不赞同我的选择,但她还是不想干涉我的决定,只是希望我快乐幸福,但也不要后悔。

    母亲在这一点是伟大的,也是有智慧的,她告诉过我,我自己选择了,就要自己负责,只要我自己真的想好了就行。

    但对于我选择独自一人,了却此生,后来她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前半生的几个重大决定,她都没这么“干涉”:当初从都城停薪留职一年,去粤城(后改道靖城),后来又决定放弃都城的停薪留职,为了玉立婷留在了靖城。再后来决定与燕婻菲“相守终生”,又在一年后离职去了西海市下海经商,以及远赴青藏市剃度为僧。

    母亲干涉我“孤独终老”的决定,用的是轻柔的方法,她没有过多与我讲那些道理,而是到处托人打听有没有适合我的女性,与我厮守后半生。

    但母亲都在做无用功,因为在这个工业化文明的时代,没有几个女人愿意与佛系般的我一起呆在乡下了却此生,况且我还带着一个孩子。另外,自从燕婻菲与甘锌相继离开我之后,我更是心灰意冷,在情感方面没有半点奢望,也没有什么欲望,只想把二闺女好好带大,没有其他太多的想法。

    一日复一日,母亲也渐渐放弃了“帮我介绍伴侣”的想法,也不再托人打听适合我的女生。只是她还依然放心不下我,叫我有机会还是再找一个,为你,为我,也为渊渊,更为我们这个家。

    我没有再忤逆她的愿望,望着她那日渐苍老的脸庞,于心不忍,说了句,妈,不要担心,缘分到了,你自然会有儿媳妇的。

    说这句话时,我完全是为了安尉母亲,不想让她太失望,也不想她再为我操心。我知道自己当下的生活没什么不好,有健在的父母,有可爱的闺女在身旁,好歹也是“三代同堂”,我不该有再多的要求,因为我已比大多数人幸福,已经很知足。诚如在色达寺修行时上师所言:幸福就是知足,知足就是幸福。

    姐姐一家五口常年在外,在离家不到千里的莞城,偶尔逢年过节才会回来。或许姐姐的三个小孩,让母亲有了一丝丝的安慰,对我独自带着二闺女,没有更多的“评论”。

    母亲希望孩子多,在家里热闹些,用她的话说,有孩子,家才更像个家。可是如今,只有二闺女陪伴着她。但母亲还是很满足,也尽量花时间陪她玩,只是有时看到后者那张像婻菲的脸时,她就总会感叹∶要是她还在世多好。

    我神情一黯,默不作声。

    婻菲与甘锌离开我已整整三年多了。这三年的时间,像弹簧一一样,既漫长,又短暂,对很多事情的记忆,有点像没有线头的毛线团,在找线头的过程中,带出了越来越多纠缠不清的线“疙瘩”。也就在这近半年的着述《情感人生》时,才慢慢理清了一些记忆。

    母亲看我天天像无所事事般地,除了接送二闺女上下学,陪伴着她外,就是在书房写写东西,她开始担心起来。担心这种被我称之为的“田园慢生活”,是否真的适合我?她又开始劝说我,是不是考虑在城里找份工作,或做点什么事?妈妈现在还不需要你陪,渊渊我会好好照顾好,你不用担心。

    我淡淡一笑地回答说,我才回来不到一年,你就嫌弃我在家了?而且我现在一天过得挺充实的,也很踏实。

    母亲反驳道,你现在还年轻,把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是不是不好?虽然我们现在吃穿住行不用愁,但你还是要有一份自己的职业,才能实现你自己真正的个人价值。

    我默然。母亲虽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但却在我那当兵出身的外公的“耳濡目染”下,懂得了这世间大多数具有“普世”的哲理或道理。

    普世哲理就是道,如庄子所言,道无处不在,在稊稗,在蝼蚁,在瓦甓等。起初,我们每个人都天然知“道”,但随着工业化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时代后,我们越来越脱离自然,渐渐忘记了道的本义。

    道,不仅只是在城市文明,也在田园的诗里,反之亦然。

    不过母亲的最后一句话却触动了我,我也许是该考虑再做点什么,通过一份职业,才实现我后半生的意义。上师说,“处处皆道场,事事可修行,人人有佛性,时时可得道。”

    于是,我想起了甘锌在去世前,留给我的那一封信,他在信的末尾,提到了一笔让我惊愕失色的巨款。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