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金堤永固 > 第18章 洗涤心灵

金堤永固 第18章 洗涤心灵

    其《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成为学者和圣人治学的圣经,有着奥妙无穷的认知,那就是按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道法自然。

    这一思想不是教人无所事事,无欲无求,而是蕴含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朴素的辩证法智慧。

    无为即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和谐,用无为之清静,少私寡欲之德行,来修身修世。

    道家的基本思想就是无为而治,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让人要尊重自然,包容世界。

    上升到治国理政上,就是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楚怀信由无为智性,到有心看景,观瞻一下人神道一宇圣地,来洗涤心灵。自然就鼓动严灯塔,在此逗留一回。

    严灯塔也想领略一下风光,探个究竟。何况天雨留人,就听其言观其行,尤其敬神,更是安危所需,不得不从。

    而看山看水看寺庙,楚怀信可有了用武之地,竭尽讲解之能事,做了一回导游。对此境况,说的头头是道,引人入胜。

    大放厥词道:这个老山镇地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系大别山余脉,也可算是之首,洪泽湖之源。

    上接江、淮,下连沂、泗诸水,承上启下,水釜汤池中一屿,为苏、鲁、豫、皖水上交通枢纽。

    老子镇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道家始祖李耳曾在此采药炼丹,普救民疾,后人不忘其德行,由此而得名,亦名丹山。

    老山镇文化底蕴深厚,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淮河文化安淮寺及青牛迹、仙人洞。

    尤其龟山曾在淮河入海口上,一处中流砥柱,是史前文明,大禹治水驻足处,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励志千古,积淀在古邑村落中。

    遗存诸多人文逸事,民间传说,构勒出历史文化长廊,是游人访古寻幽的好去处,也是文人骚客抒情吟咏的写生点,更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风水宝地。

    古刹安淮寺位于斯镇北山之巅,原址在龟山,始建于宋,史称龟山寺,享誉江淮名刹。

    清康熙十九年洪水洗劫,该寺被淹入水底,道光十九年江南河道总督麟庆移建安淮寺,确显神灵,龟山寺旧址浮出佛器。

    可安淮寺也由于年久失修,破落不堪,加之兵燹匪劫破坏,抢掠一空,逐渐夷为平地。

    新安淮寺在各大丛林和僧众居士竭诚捐助努力下,建设规模逐年扩大,佛器日臻俱全,云僧往来频繁,檀越日益增多。

    安淮寺,前有山门殿,供奉弥勒佛和韦陀神;

    中有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和地藏王菩萨;

    南有玉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千手观世音菩萨;

    北有大王圣殿,供奉四金龙四大王塑像;

    还有丹霞山下一处仙人洞,紫气东来,福天洞府,异象万千,面南朝北,湖风逐浪,波光粼粼,供奉着老子修炼的坐像。

    安淮寺俨然成为聚佛、道、仙、神于一门格局。儒道释共生,各种流派混杂一处,这在全国尚属独树,显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游人至此,不仅可随心、随愿、随缘拜佛敬神,祈福求财,还可捷足先登凤凰亭饱览洪泽湖泱泱大观,美不胜收了。

    再看那淮水流潺,船舶穿梭,湖鸥盘旋,渔帆点点,青纱百里,麟波万顷的洪泽湖,湖光滟潋,波涛汹涌,万里无垠,水天相连,大自然风光尽收眼帘,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回归自然。

    据盱眙志记载,老山镇历史上曾在中山建过老君殿,供奉老子圣像和天、地、水三元诸神,道徒时近二百余人,实是淮河入湖口边多元文化流派的集大成,盛极一时。

    入道者必须宽衣素食、戒占女色,忌绝烟酒,遵循道家养身,改善地方民风民俗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是一块心灵的净土。

    此外,在北山南麓还建有三元宫,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二都举办花鼓灯会和龙灯会,闻名遐迩,热闹非凡。

    昔日邑人将宗教活动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是社戏最佳场所,吸引了八方旅客。

    她不仅是淮河、洪泽湖地区佛教文化最早发祥之地,也是我国许多传奇故事的发生地。

    唐代小说家李公佐所撰《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又称巫支祁或乌支祁)的故事,就是取源于龟山民间传说。中国古典地方名戏《打渔杀家》亦是取材于此。

    她同时还是宋末元初大画家龚开出生地。龚开所撰《宋江三十六人赞》比施耐庵《水浒传》成书至少要早六十年。

    龟山又是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自西向东分别有臧质城、汉王城、霸王城遗址。

    宋金战争时期,这里是宋金对峙前哨,岳飞、韩世忠都曾多次饮马淮畔,在龟山共商抗金大计,其北侧灰沟是梁红玉屯兵击鼓之地,宋将李全也曾在此屯兵十万,金兀术也曾兵犯至此,欲焚龟山寺。

    这一幕幕历史的画面,都给龟山涂上了神奇色彩,也带来灾难,不堪回首。

    龟山在唐宋时期非常繁华,为淮水入运枢纽,漕运发达,商贾云集,曾有人口十万,山上有淮渎庙,东侧有龟山寺,香客游人川流不息。

    宋代文化名人王安石、苏轼、苏辙、欧阳修、秦观、米芾、贺铸、张耒、杨万里等都曾游历过龟山,并留有赞美诗篇,龟山濒淮悬崖勒石“龟山”二字也系米芾所题。

    龟山自北宋朝廷南迁后,漕运停止,运河淤塞而急剧衰落。龟山寺被洪水淹没,淮渎庙亦庙毁僧散。

    明清时期,龟山虽有复苏,也遗存史迹,留有景点,文人雅士也曾留下诗文,但皆无前期的繁盛,永远失去‘往日辉煌。

    龟山名胜古迹遍布,仅据志载即有二十多处,其中支祁井(亦称水母井、地宫)、《移建安淮寺碑记》碑、《圣旨碑》、《重修淮渎庙碑记》碑、御码头等古迹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