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 > 第594章 低调务实的朱由校

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 第594章 低调务实的朱由校

    “启奏陛下,臣可否代漕运总督府申请更名?”毕自严见工部得了这么一个大便宜,自然不会让户部的漕运总督府还要像一个朝廷衙门,很多商家在听到名字后,都不愿与之打交道。

    “准了,以后就叫大明漕运吧,总部改到天津,正好一南一北!”朱由校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说道。

    内廷已经有了四海船队、南洋拓殖与四海拓殖这三支海上船队,朱由校对于将“大明”两字送出去,并没有任何的不舍。

    以后想成立新的船队,大不了再次挂上皇家的前缀。

    “是,臣谢陛下为漕运总督府重新赐名!”毕自严口中念叨了两遍后,觉得不管是范围上还是悦耳上,都比大明船运要强上不少。

    “既然运输问题解决了,那就想法子继续提升种子亩产、土地肥力与耕作效率的问题,徐先生与泰西人来往的时候,可了解他们有没有更好的法子!”

    朱由校不清楚现在西方的耕种技术水平到底如何,但想到此时的他们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一百多年,即将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想必各方面的技术已经在陆续赶超大明这个传统的农业国。

    “是,陛下,臣会与格物院内的泰西人多多探讨这些东西!”对农事有所涉猎的徐光启,在刚听完皇帝对大旱的剖析后,对农事之事更重视了起来。

    “嗯,光靠这些泰西人还不够,还要鼓励百姓自发研究起来,人多力量才大嘛!”

    朱由校停顿片刻后,继续说道:“这样吧,百姓若有发明改善亩产的水稻及小麦种子,能提升耕种效率的机械与增加土地肥力的肥料,除了帮他们申请专利外,还要视效果大小给予额外的奖励,比如能将水稻的亩产从四百斤增加到六百斤以上的种子,朝廷除了奖励他一千两银子,还额外奖励不挂实职的屯田司员外郎!”

    “是,陛下,若真有法子将水稻的亩产从四百斤增加到六百斤,对于大明百姓来说,可真是千古功德一件!”徐光启赞同地答道。

    朱由校笑着点头道:“的确如此,此事除了户部与工部传达至地方官吏外,还要让《大明时报》与《礼报》将此事多刊登几次,以后有重大成果了,可重点宣扬一下,从而刺激与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其中!”

    “是,陛下,臣遵旨!”徐光启与毕自严答道。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内,朱由校与李长庚三人再商谈了一番其它的一些政务,这才让他们返回内阁。

    一年之计在于春,因刚结束完年度会议与隆武四年的军议,文武各衙门按部就班地按照各自的目标快速地运转了下来。

    得到皇帝答复将原太医院及御药房交给税部作为今后办公的新衙门,目前在税部三位堂官只到任袁世振这一个尚书的情形下,袁世振只能与同样只有一位尚书的户部毕懋良,先快速地根据年度会议上达成的决议进行相关官员与过往税收档案的切割。

    好在袁世振与毕懋良两人都是资深的户部堂官,对户部之事彼此知根知底,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猫腻与套路可玩。

    毕懋良这边对于将税部从户部拆分出去,在主观上十分不情愿,袁世振却刚好与之相反,他作为税部一把手,除了想尽快独立出去主导一个部之外,还有就是隆武四年的高额税收目标需要他和他的税部争分夺秒地去完成。

    在税部新衙门还没确定之前,其实袁世振已经在开始从户部十三道清吏司中挑选合适的官员,同时也在整理往年的税收记录。

    在李长庚告知他太医院与御药库将作为税部的办公衙门之后,他立刻便去工部找了工部尚书李之藻,交给了他一份税部所需要的办公家具,同时安排人去四处采购各种笔墨纸砚与装饰品,以及请木瓦工过来修缮与改造衙门。

    好在太医院与御药库的位置足够大,而且房屋的布局与六部衙门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太医院与御药库旧址荒废的时间也没两年,而且还一直有专门的人员过来进行不定期的打扫。

    在请木瓦工修缮衙门的时候,袁世振还让他们专门在原先御药库的地方翻建了一栋纯钢筋水泥砖石结构的资料库,作为储存历年税收资料的档案室。

    木质房屋容易起火而且有制造缓慢的问题,袁世振自然是了解得十分清楚,除了建筑材料上面做了改变外,还在资料库的四周摆了几座盛满水的大水缸,同时还挖了一口井,用来以防万一。

    而搬离棋盘街的太医院与御药库,则被朱由校改到了原先的四夷馆,而原先的四夷馆则被并入了礼部与格物院,不再作为独立的机构存在。

    格物院负责教学,礼部及鸿胪寺则负责使用。

    至于格物院的办公与研究场所,朱由校在保留原先在隆福寺的那处宅院基础上,还将靠近中府草场与皇城的一座庞大的原接待外宾的礼仪房交给了格物院使用。

    在朱由校的眼中,那些为了所谓面子而建立的一年用不上几次的豪华府邸,放在那空着实在是浪费,正好随着格物院的不断壮大,急需一座像样的新办公区,正好将礼仪房给了格物院。

    至于因整顿京营后留下的戎政府,则依然留作京营左右都督的办公场所。

    现在的大明,随着朱由校废除了过往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式的薄来厚往朝贡制度,就已经宣告了传承几千年的朝贡体系消亡。

    随着大明的没落,外加废除了朝贡制度,每年还来大明参加各种大型庆典活动的藩属国,基本就剩下了对大明还有所求的朝鲜与琉球,而且他们每年来大明的次数也从原先的十多次变成了现在的一两次,毕竟亏本的买卖没多少人愿意干,更何况是一个国家。

    所以,本就逐渐冷清的四夷馆与礼仪房就变得更加的荒凉,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个前来觐见的番邦使者,反而这两年的漠南蒙古各大部族的人却多了起来。

    但大明没有像样的接待外宾场所也不行,朱由校在取缔礼仪房之后,便让南北会同馆承担了这项职能。

    至于前来求见皇帝的使者,不好意思,朱由校基本一个都不见,都是直接甩给了户部与鸿胪寺接洽,若的确有大事商议,再加个内阁大学士参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