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传奇 第九章 文武之争(三)
“哦!”蓝孝悌听她两位爷爷和书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初时还越听越糊涂,可听了一会儿,突然便似领悟到了什么,开心的大声说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三碗茶汤的区别就在第一碗让人感觉温暖,第二碗让人感觉清爽,第三碗则让人感觉寒冷,所以说,这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便是……茶炉上的那壶水放凉了,所以越往后沏的茶就越冷!”说到这,蓝孝悌开心的跳了起来,高兴的向吴云牛问道:“阿牛哥,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就是这样没错了!”
吴云牛看着蓝孝悌的样子,也不禁开怀笑道:“那你刚才喝第三碗茶汤时,烫不烫嘴?”
“烫死我了,我还吹了好几口,可一喝还是烫……”蓝孝悌忽感不对,急忙住口,似是自己刚刚之言推翻了自己先前下的结论,脸一红,便是一扭头害羞的跑开了,直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蓝仁捋着胡须,面带笑容对莫有才道:“还是请莫大侠点出此茶题之解吧。”
莫有才稍一摆手道:“两位前辈,别再叫我莫大侠了,书生实在是承受不起,还是像以前那样叫我有才吧。”说罢又故意笑着冲蓝孝悌逃开的方向大声说道:“其实,孝悌说的不错,这三碗茶确是第一碗让人感觉温暖,第二碗让人感觉清爽,第三碗则让人感觉寒冷,故这第一碗之茶定是出自那山岩之顶,茶树整日沐浴在阳光之中,所产茶芽也自带了阳光的温暖,这第二碗之茶定是出自那山岩之腰,茶树不断受山风吹拂,所产茶芽也就自带着一些风劲,这第三碗之茶则是出自那山岩之底,茶树被山石所遮掩,见不得阳光,整日生在阴暗之中,所产茶芽也便自带着阴冷之气了。”
“莫大侠厉害!”吴云牛笑着一抱拳道:“所言即为此茶题正解!”
“我也说对了一半!”蓝孝悌此刻已风一般的开心的跑了回来,笑着对吴云牛说道:“算是……”
“算是一知半解吧!”蓝智未等蓝孝悌说完便大声抢道,众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这时莫有才突然说道:“其实,孝悌说这壶水有问题,确也是如此!”
“是吗?是吗?”蓝孝悌听莫有才这么一说,便是兴奋的喊道:“我就说这水有问题,看看,看看!”转头冲着自己二爷爷道:“什么一知半解,明明是是真知灼见!”
蓝智没有理会蓝孝悌,对莫有才正色问道:“有才啊,这水可是云牛从武夷山虎啸岩下的语儿泉打来的泉水,水质甘甜凛冽,用来泡这武夷岩茶,其味醇香无比,怎会有问题?”
“哈哈哈哈……”莫有才哈哈一乐,道:“这语儿泉的泉水自是好水,只是这煮水之壶却有问题。”
“有何问题?”蓝智不解的问道。
“泡这春茶,不易用铁壶。”莫有才指了指茶炉上的铁壶道:“春茶比陈茶味甘,且有朝气,而铁壶自带着一种沧桑和厚重之气,煮出之水往往会带着一丝苦涩,掩去了这语儿泉的泉水和春茶茶芽中的甘甜之味,自是影响了这茶的汤色和口感。”
“原来如此!”蓝智不禁连连点头称是,道:“那何物煮的水才能配得上这武夷春茶?”
“便是此壶!”莫有才从身后的书箱中掏出一壶,此壶通体银色,置于阳光之下闪闪发光,“这银壶煮出的水既柔且软,能够保留泉水中的甘甜,又能将这春茶中的盎然生机之情激活唤醒,泡出的茶,茶色更纯,茶味更甘,满满春意便都融在了这茶汤之中。”
“妙妙妙!”蓝智不禁赞道:“那便快用此壶煮水再冲,让老夫也感受感受这茶中的春意!”
“用此壶煮水不错,但煮这语儿泉的泉水却还是差了些。”莫有才摇了摇头,示意吴云牛不用去取那水缸中的泉水,转身又从书箱中掏出一封装着的瓦罐,笑着说道:“要煮的水便在这里。”
“哦?”蓝智此刻也不禁好奇的问道:“此罐中所装何水,竟能比过我们这的语儿泉水?”
“哈哈哈哈……”莫有才又是哈哈一乐,吟诗道:“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哈哈哈哈……妙啊!”蓝仁此刻也是欣然乐道:“这罐中装的莫不是那华山之巅的寒冰之水?”
“不错不错!”莫有才眼中放光,赞道:“老先生果然神人,竟是猜的这么准!”
“哈哈哈哈……”蓝仁笑道:“这首苏轼的《记梦回文二首》,写的便是苏轼在那雪后初晴、大梦初醒之时,梦到以雪水烹煮那小龙团贡茶,茶汤刚刚入口便突的醒来,竟觉口中隐隐泛出茶香,令人回味无穷,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我这徒儿所做之茶便是比着那小龙团贡茶的手法而制,若如苏轼所言,自是用那冰雪之水来煮才能体味到当年苏轼在梦中所饮茶汤之甘美。你从华山而来,带得也便是这华山之巅的冰川雪水了!”
“是了,是了!”莫有才边笑边打开瓦罐封口,道:“就是这华山所产的冰川雪水,我来这武夷山看望二老,不知该带些什么礼物,只道二老好茶,于是就带了这银壶雪水,不知可合二老心意啊。”
“甚合,甚合!”蓝智拍手喊道:“云牛!快用银壶煮这冰川雪水,一会儿再冲茶来喝……诶呀,我这口水都流出来啦!哈哈哈哈……”
众人见蓝智这般样子,也都哈哈乐出声来,蓝仁不禁感慨道:“一碗好茶,不知倾倒多少高人雅士,或诗、或词、或赋、或文、或书、或画,品出的茶味、茶韵、茶思、茶理何止千万,直至今日仍让人回味不尽。没有好茶,宛如无米之炊,纵然巧妇,亦难为之。上好之茶,若无好水佐之,则如没有沃土的种子。茶、水俱佳,如无好壶,同样无功。此外,还需懂茶之士、精湛茶艺、旷达胸怀、良好意境,方能将茶之妙趣推至极境,便是如现在这般,真乃天意所至,美哉妙哉!”
众人听了都是欣然点头,这诸多巧合于此时此地竟能凑在一起,却实非人力所为,实乃天意所至。不多时,茶汤冲好,众人纷纷闭目细品,陶醉于那无声之中,竟是大气都不敢出。
“这冰川雪水……”蓝孝悌忍不住开口说道:“怎么喝起来还是这么烫嘴!”
“哎……”蓝仁无奈的叹了口气,道:“这好好的意境就被你这丫头生生破坏了。”
“哎……”蓝孝悌也学着大爷爷的样子叹了口气,道:“可惜莫叔叔千里迢迢背来的水,被我这般不懂茶之人喝了,真是浪费啊!”
“怎会浪费呢?”莫有才笑道:“这茶原本就是一味治病的良药,配上这冰川雪水,便能消痰化气,医治痰火之症,即便无病,还有延年益寿之功,这‘茶’字上面的草字头为廿,就是二十,下面可拆为八十八,加在一起便是一百零八,所以说喝茶得茶寿,这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了。”
“哈哈哈!”蓝孝悌高兴的拍手道:“大爷爷、二爷爷、阿牛哥,那我们喝了这茶就都能活一百零八岁了!诶呀,阿牛哥啊,我们今后还有一百年可活,这么长的日子该如何打发啊,真是伤脑筋!”
“你这娃娃,还有嫌自己命长的!”蓝智笑着嗔道:“这茶与水的关系确是至深,不同的茶用同一种水冲泡,或者不同的水冲泡同一种茶,甚至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冲泡,其效果往往各有千秋,甚至是大相径庭。刚才提到苏轼所作诗文,用雪水煮茶,便可看出这苏轼饮茶极其看重水质,这里边还有一个小故事那!”
“太好了!”蓝孝悌赶紧拉了拉吴云牛,高兴的说道:“阿牛哥,又可以听故事了!”转头对二爷爷催促道:“二爷爷,快讲给我们听!”
蓝智捋了下胡须,慢慢道来:“这苏轼一生嗜茶,在他刚入朝为官时,没想到朝中宰相王安石也是茶道中人,两人品茶论道起来极其投缘,这王安石常年有痰火之症,便请在黄州为官的苏轼来往长江三峡时,顺便从中峡给他带一瓮水,用来冲泡那阳羡茶。苏轼自是答应,不到月余便亲自将水送至王安石府上,王安石非常高兴,便留苏轼在家中一同品茶,可当侍者将新泡之茶捧上之时,王安石一见茶色,顿时皱起了眉头,道:‘你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苏轼回答:‘中峡。’王安石摇头道:‘此水是下峡之水,如何假装是中峡之水?’苏轼大惊,脸红着问道:‘您是如何分辨出的?’王安石笑道:‘上峡的水,水性太急,下峡的水,水性又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是缓急相半,中和相当,这在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故而用三峡水烹阳羡茶,上峡之水,茶味太浓,下峡之水,味又太淡,唯有中峡之水,才不浓不淡,恰到好处。你看这茶,茶色半晌才开始出现,这不明摆着就是下峡之水吗?’原来苏轼在过三峡时,完全被两岸鬼斧神工般的景致所迷,深深陶醉其中,待其回过神来,船已至下峡,便急忙装了下峡之水,妄称中峡之水。可王安石的一双慧眼和丰富学识,让苏轼叹服不已,随即离席,诚恳谢罪。”
吴云牛看着蓝孝悌的样子,也不禁开怀笑道:“那你刚才喝第三碗茶汤时,烫不烫嘴?”
“烫死我了,我还吹了好几口,可一喝还是烫……”蓝孝悌忽感不对,急忙住口,似是自己刚刚之言推翻了自己先前下的结论,脸一红,便是一扭头害羞的跑开了,直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蓝仁捋着胡须,面带笑容对莫有才道:“还是请莫大侠点出此茶题之解吧。”
莫有才稍一摆手道:“两位前辈,别再叫我莫大侠了,书生实在是承受不起,还是像以前那样叫我有才吧。”说罢又故意笑着冲蓝孝悌逃开的方向大声说道:“其实,孝悌说的不错,这三碗茶确是第一碗让人感觉温暖,第二碗让人感觉清爽,第三碗则让人感觉寒冷,故这第一碗之茶定是出自那山岩之顶,茶树整日沐浴在阳光之中,所产茶芽也自带了阳光的温暖,这第二碗之茶定是出自那山岩之腰,茶树不断受山风吹拂,所产茶芽也就自带着一些风劲,这第三碗之茶则是出自那山岩之底,茶树被山石所遮掩,见不得阳光,整日生在阴暗之中,所产茶芽也便自带着阴冷之气了。”
“莫大侠厉害!”吴云牛笑着一抱拳道:“所言即为此茶题正解!”
“我也说对了一半!”蓝孝悌此刻已风一般的开心的跑了回来,笑着对吴云牛说道:“算是……”
“算是一知半解吧!”蓝智未等蓝孝悌说完便大声抢道,众人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这时莫有才突然说道:“其实,孝悌说这壶水有问题,确也是如此!”
“是吗?是吗?”蓝孝悌听莫有才这么一说,便是兴奋的喊道:“我就说这水有问题,看看,看看!”转头冲着自己二爷爷道:“什么一知半解,明明是是真知灼见!”
蓝智没有理会蓝孝悌,对莫有才正色问道:“有才啊,这水可是云牛从武夷山虎啸岩下的语儿泉打来的泉水,水质甘甜凛冽,用来泡这武夷岩茶,其味醇香无比,怎会有问题?”
“哈哈哈哈……”莫有才哈哈一乐,道:“这语儿泉的泉水自是好水,只是这煮水之壶却有问题。”
“有何问题?”蓝智不解的问道。
“泡这春茶,不易用铁壶。”莫有才指了指茶炉上的铁壶道:“春茶比陈茶味甘,且有朝气,而铁壶自带着一种沧桑和厚重之气,煮出之水往往会带着一丝苦涩,掩去了这语儿泉的泉水和春茶茶芽中的甘甜之味,自是影响了这茶的汤色和口感。”
“原来如此!”蓝智不禁连连点头称是,道:“那何物煮的水才能配得上这武夷春茶?”
“便是此壶!”莫有才从身后的书箱中掏出一壶,此壶通体银色,置于阳光之下闪闪发光,“这银壶煮出的水既柔且软,能够保留泉水中的甘甜,又能将这春茶中的盎然生机之情激活唤醒,泡出的茶,茶色更纯,茶味更甘,满满春意便都融在了这茶汤之中。”
“妙妙妙!”蓝智不禁赞道:“那便快用此壶煮水再冲,让老夫也感受感受这茶中的春意!”
“用此壶煮水不错,但煮这语儿泉的泉水却还是差了些。”莫有才摇了摇头,示意吴云牛不用去取那水缸中的泉水,转身又从书箱中掏出一封装着的瓦罐,笑着说道:“要煮的水便在这里。”
“哦?”蓝智此刻也不禁好奇的问道:“此罐中所装何水,竟能比过我们这的语儿泉水?”
“哈哈哈哈……”莫有才又是哈哈一乐,吟诗道:“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哈哈哈哈……妙啊!”蓝仁此刻也是欣然乐道:“这罐中装的莫不是那华山之巅的寒冰之水?”
“不错不错!”莫有才眼中放光,赞道:“老先生果然神人,竟是猜的这么准!”
“哈哈哈哈……”蓝仁笑道:“这首苏轼的《记梦回文二首》,写的便是苏轼在那雪后初晴、大梦初醒之时,梦到以雪水烹煮那小龙团贡茶,茶汤刚刚入口便突的醒来,竟觉口中隐隐泛出茶香,令人回味无穷,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我这徒儿所做之茶便是比着那小龙团贡茶的手法而制,若如苏轼所言,自是用那冰雪之水来煮才能体味到当年苏轼在梦中所饮茶汤之甘美。你从华山而来,带得也便是这华山之巅的冰川雪水了!”
“是了,是了!”莫有才边笑边打开瓦罐封口,道:“就是这华山所产的冰川雪水,我来这武夷山看望二老,不知该带些什么礼物,只道二老好茶,于是就带了这银壶雪水,不知可合二老心意啊。”
“甚合,甚合!”蓝智拍手喊道:“云牛!快用银壶煮这冰川雪水,一会儿再冲茶来喝……诶呀,我这口水都流出来啦!哈哈哈哈……”
众人见蓝智这般样子,也都哈哈乐出声来,蓝仁不禁感慨道:“一碗好茶,不知倾倒多少高人雅士,或诗、或词、或赋、或文、或书、或画,品出的茶味、茶韵、茶思、茶理何止千万,直至今日仍让人回味不尽。没有好茶,宛如无米之炊,纵然巧妇,亦难为之。上好之茶,若无好水佐之,则如没有沃土的种子。茶、水俱佳,如无好壶,同样无功。此外,还需懂茶之士、精湛茶艺、旷达胸怀、良好意境,方能将茶之妙趣推至极境,便是如现在这般,真乃天意所至,美哉妙哉!”
众人听了都是欣然点头,这诸多巧合于此时此地竟能凑在一起,却实非人力所为,实乃天意所至。不多时,茶汤冲好,众人纷纷闭目细品,陶醉于那无声之中,竟是大气都不敢出。
“这冰川雪水……”蓝孝悌忍不住开口说道:“怎么喝起来还是这么烫嘴!”
“哎……”蓝仁无奈的叹了口气,道:“这好好的意境就被你这丫头生生破坏了。”
“哎……”蓝孝悌也学着大爷爷的样子叹了口气,道:“可惜莫叔叔千里迢迢背来的水,被我这般不懂茶之人喝了,真是浪费啊!”
“怎会浪费呢?”莫有才笑道:“这茶原本就是一味治病的良药,配上这冰川雪水,便能消痰化气,医治痰火之症,即便无病,还有延年益寿之功,这‘茶’字上面的草字头为廿,就是二十,下面可拆为八十八,加在一起便是一百零八,所以说喝茶得茶寿,这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了。”
“哈哈哈!”蓝孝悌高兴的拍手道:“大爷爷、二爷爷、阿牛哥,那我们喝了这茶就都能活一百零八岁了!诶呀,阿牛哥啊,我们今后还有一百年可活,这么长的日子该如何打发啊,真是伤脑筋!”
“你这娃娃,还有嫌自己命长的!”蓝智笑着嗔道:“这茶与水的关系确是至深,不同的茶用同一种水冲泡,或者不同的水冲泡同一种茶,甚至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冲泡,其效果往往各有千秋,甚至是大相径庭。刚才提到苏轼所作诗文,用雪水煮茶,便可看出这苏轼饮茶极其看重水质,这里边还有一个小故事那!”
“太好了!”蓝孝悌赶紧拉了拉吴云牛,高兴的说道:“阿牛哥,又可以听故事了!”转头对二爷爷催促道:“二爷爷,快讲给我们听!”
蓝智捋了下胡须,慢慢道来:“这苏轼一生嗜茶,在他刚入朝为官时,没想到朝中宰相王安石也是茶道中人,两人品茶论道起来极其投缘,这王安石常年有痰火之症,便请在黄州为官的苏轼来往长江三峡时,顺便从中峡给他带一瓮水,用来冲泡那阳羡茶。苏轼自是答应,不到月余便亲自将水送至王安石府上,王安石非常高兴,便留苏轼在家中一同品茶,可当侍者将新泡之茶捧上之时,王安石一见茶色,顿时皱起了眉头,道:‘你这水是从哪里取来的?’苏轼回答:‘中峡。’王安石摇头道:‘此水是下峡之水,如何假装是中峡之水?’苏轼大惊,脸红着问道:‘您是如何分辨出的?’王安石笑道:‘上峡的水,水性太急,下峡的水,水性又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是缓急相半,中和相当,这在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故而用三峡水烹阳羡茶,上峡之水,茶味太浓,下峡之水,味又太淡,唯有中峡之水,才不浓不淡,恰到好处。你看这茶,茶色半晌才开始出现,这不明摆着就是下峡之水吗?’原来苏轼在过三峡时,完全被两岸鬼斧神工般的景致所迷,深深陶醉其中,待其回过神来,船已至下峡,便急忙装了下峡之水,妄称中峡之水。可王安石的一双慧眼和丰富学识,让苏轼叹服不已,随即离席,诚恳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