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213章 刀磨得挺快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第213章 刀磨得挺快

    张国之看着又继续看起公文,云淡风轻的张居正,内心深处不由苦笑一声,我这锦衣卫的刽子手,杀人见血,别人都怕,可殊不知,最可怕的还是这些读书人,杀人不见血。

    不知为何,张国之瞅着张居正这道貌岸然的样子,就有些气愤。

    可能是受到了自家主子的影响。

    他再次开口询问:“阁老,你真的无异议了?”

    张居正抬头看向张国之:“本官说的不清楚?”

    “不,阁老说的清楚,卑职听的也清楚,只不过,确认一下……”

    张居正听着张国之的话后,点了点头:“本官公务繁忙,便不送张指挥使了。”

    “阁老,卑职还有一件事情,想询问阁老。”

    张居正重新放下手中的公文,而后端起了案前那杯早就凉透的茶水递到嘴边,一饮而尽。

    喝完之后,张居正方缓缓说道:“张指挥使,有什么事情,尽可全部道来……”

    “阁老,杀您的人,是边军啊?”张国之轻声说道。

    而张居正听完之后,一脸惊讶:“那卷宗上为何不曾记载?”

    听着张居正的这句话,张国之稍愣了片刻。

    “阁老,卷宗上要是记载了,只能增添变故,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卑职想问您,两名在战场上杀过人,饮过血的兵士,近在咫尺的距离下突然行刺,阁老能够躲开……这,让卑职颇为惊奇啊。”

    张国之说这话,便是想明白告诉张居正,不要太嚣张了,你做的事情,不是没有人知道的。

    张居正闻言笑了笑:“张指挥使,此番询问,何为?”

    “只是好奇罢了。”张国之再次开口。

    却换来张居正的一场大笑。

    “哈哈哈,虽然本官走的是科举之路,做的是文官,但其祖父是被废辽王的护卫,本官啊,是兵籍,略懂一些拳脚……躲得开刺杀,也属正常……”

    “这一条,能满足张指挥使的好奇心吗?”

    “若是在满足不了,还有一条,那就是本官在下了马车,到了刺客身边,刺客突然发难,按照常理来说,本不应该躲开的,可那个时候不知怎么回事,背后仿佛有人拽了本官一下……”

    “这一条,能满足张指挥使的好奇心吗?”

    “若是在满足不了,本官还有成千上万条理由,总有一条能够满足张指挥使的好奇心……”

    张国之听的脸色发青。

    而张居正却是越说越兴奋。

    忽然,张居正停下了自己的言语,他抬起头,紧紧盯着张国之:“是你好奇呢,还是陛下好奇……”

    “若是陛下好奇,本官这便求见陛下,解释,为何没有死的原因,若是你好奇,那便到此结束吧。”

    张居正的眼神之中,写满了威胁。

    若是换作其他体系的官员,在面对内阁首辅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下,定会感觉到恐惧。

    但张国之是锦衣卫指挥使,他对自己的定位有着很清晰的认识。

    他看着张居正恼了,没有感觉到害怕,反而,感觉到了些许的兴奋。

    “阁老,大明朝的天,是陛下……而我们是陛下手中的刀,这把刀卑职磨得挺快的……卑职好奇,就不会结束……锦衣卫的调查只要陛下不明令禁止,调查就不会停,卷宗是给百官看的,真相是给陛下看的……到时候,锦衣卫这把刀杀不杀人,只在陛下一人……”

    “好,有此忠臣,社稷之幸……张指挥使,无事,回去复命吧。”

    “是,阁老,卑职告退……”

    张国之说完之后,便上前两步,拿起了桌案上的卷宗,而后,转身便走。

    张居正看着张国之离开的背影,只能轻轻叹了口气,而后轻声说道:“这把刀确实锋利啊……”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是此时张居正最真实的写照。

    ………………

    刺张案,卷宗公布,满朝哗然。

    当年的恩师之子,今日竟是刺杀张居正的主谋。

    很多官员都不愿意相信,因为这里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

    徐家与张居正的矛盾,是隐形的,当年张居正在退田案时,张居正未曾对其伸出援手,这是徐瑛与张居正的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跟徐阶还是有师生之情,现在他当上了内阁首辅,日后,多多少少也能照辅徐家一二……

    徐瑛若真的想为父亲讨回公道,千方百计组织了这样一场刺杀,他也应该冤有头债有主,找当年退田案的主要推动人员。

    蔡国熙,海瑞,以及高拱三人。

    这三个人,可都在北京城中。

    不过,虽然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但并未有一人仗义执言……

    当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的徐阶徐阁老,已是人走茶凉……

    权力,是会过期的……

    不过,按照张居正的要求,徐阶其他的家人,并未受到株连,只抓了徐瑛一人。

    不过,开年大戏,刺张案,并未霸占大明热榜多久。

    在万历元年地第二个月。

    考成法正式出炉。

    在此之前,经过内阁,六部,都察院,六科,在御前“激烈”讨论数十次后,才稳步上马。

    宫内地御政房率先成立。

    朱翊钧朱批九人,进入御政房,管理考成总述。

    其中六个人都是隆庆五年的新进翰林,还有两人考翰林没有考上,只能等着推官的进士。

    主管御政房的七品御政学士,是此时补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司汝霖。

    他是隆庆元年的举人,隆庆二年的进士。

    入仕四年以来,就没有正式的岗位,没有关系,没有门路,但却一直在候补任上,参与了很多政务的推行,在朱翊钧考察一番后,决定将这个名留千古的机会,给了他。

    御政房管理考成总述,六科控制六部,但内阁对于六科的控制就小了很多,如果内阁想要对官员的考核进行复审,需经过御政房,也就是皇帝陛下的首肯,方能辖制六科,而六部与内阁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张居正也慢慢的进入到了自己的内阁首辅的角色中来。

    虽然,现在依然困难重重。

    但他心中的大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

    从考成法开始。

    对于朝廷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

    改变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 的拖拉现象。

    在张居正的设想下,只要考成法能够顺利的实行,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而后,既能为国家选出治国之才,又能为国家挑出能战之将……

    当然,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国内的财税改革,田亩改革。

    万历元年二月,考成法登上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虽然百官们仍有怨言,但却没有人敢翻起什么风浪。

    而在这场权力的争斗之中,朱翊钧算是小赢了一把,但也被张居正利用刺张案,不动声色的摆了一道……

    在这场考成法的推行之中,前内阁首辅,此时的内阁辅臣高拱,表现得不太热衷。

    不起调子反对,不拉旗子支持………

    而同为内阁辅臣得郭朴,与他相比,便积极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