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295章 统一调配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第295章 统一调配

    在戚继光万历四年入京的时候,朱翊钧让他也来了西苑。

    蓟镇的边军,对于火器的使用很是灵活,可以说,戚继光带的兵比李成梁带的兵,战术上更加先进一些。

    而戚继光看到这些燧发枪后,自是知道,这种枪支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这已经是能改变大明与蒙古部落的战争格局了。

    而后,朱翊钧便顺势收纳了蓟镇的火器制作坊,他们那里可是有着三千名精湛的火器工匠。

    又在大兴县建设了一座新的火器工厂……这种工坊由此时的也由蓟镇的军备副使叶梦熊担任。

    此时厂房正在建着呢。

    而对于朱翊钧的要求,戚继光毫不犹豫地遵旨办事,不过,他也提出了要求,这座工坊虽挂在朝廷户部的名下,但生产出来的火铳,要优先配给蓟镇的军队,需优先提供一万把,之后,才能朝其他边军提供。

    对于戚继光的这个要求,朱翊钧是同意的。

    工部这边虽然有着专门的军需司,但他们制作火器的质量,以及产量,是比不过地方的。

    特别是蓟镇边军善于使用火器,而戚继光本人也对火器,很是看重。

    他们那边的生产规模是最大的。

    朱翊钧想着将这股力量整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量产。

    除了北京城外的大兴县之外,在通州同样有着一座工坊正在建设。

    这里火器工坊的规模要比大兴县的还要大。

    在朱翊钧的计划中,力量是要整合起来的。

    大同,宣府离得远,此时的自己还是鞭长莫及,但辽东,蓟镇却在眼皮子底下。

    通州的火器制作坊是要给京师三大营提供燧发枪,以及火炮,他要在万历十年之前,在三大营之中,成立二十支燧发枪的火枪队,每队一千余人……进一步的加强三大营的整体战力。

    当然,通州的这座火器工坊,不经工部,户部,兵部的手了,是由宫里面来掌控,算作是皇家第一火器工厂。

    朱翊钧这次召李成梁前来,同样,也是想让他看一看这个燧发枪,顺便让李成梁放工匠入关。

    他带着李成梁,在一众锦衣卫的簇拥下,前往了燧发枪试枪的地方。

    试枪乃开阔之地,与朱翊钧骑马的马场相距较远。

    朱翊钧走在前面,李成梁,张鲸,张国之三人在后面跟着,其后是一大批锦衣卫,最后的那一队人才是李成梁的亲兵。

    试枪之地,四周岗哨林立,戒备森严。

    远处,一列靶子整齐排列,仿佛在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震撼。

    朱翊钧带着李成梁来到了放置着一把燧发枪的案台前。

    他微微扬起下巴,对身旁的李成梁说道:“爱卿,今日让你前来,便是要让你见识一下这新式火器的威力……”

    “朕一直心系江山社稷,深知兵强马壮方能保我大明安稳。这燧发枪,乃是朕与工匠们精心研制之作。”

    朱翊钧说话时,语气坚定,充满自信,尽显一国之君的豪迈与担当。

    李成梁听完皇帝陛下的话后,心里面是不信的,皇帝陛下怎么会对这些火器之事有所了解……不过,转念一想,这应该只是挂个名。

    他看了一眼摆放在案台上的燧发枪,而后恭敬地抱拳行礼,开口附和道:“陛下圣明……”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成梁,而后,便转头看向了张国之。

    张国之授意,点头,而后拿起了燧发枪。

    燧发枪中的火药,弹丸,早就装好。

    朱翊钧朝后退了数步,李成梁,张鲸等人也赶忙退后。

    而后,张国之举起了手中的燧发枪,瞄准远处的靶子扣动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火光闪现,子弹呼啸而出,瞬间击中远处的靶子,木屑飞溅。

    看到这一幕,李成梁微微一惊。

    那靶子已经在一百步之外了。

    竟然,能如此精准。

    现在的辽东边军,配备了部分火器,但大多数使用的还是弓箭。

    弓箭的射程受到弓的材质、拉力、箭矢质量以及射手的技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些强弓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达到较远的射程,一百步开外,并且能够如此精准的,也只有那些优秀,且能拉开强弓的射手。

    张国之出身山东武勋世家,自身的武艺高超,弓马娴熟,这些年,在陛下面前试枪的大多数都是他。

    而他在练习这么多年后,在射击上面,是有所成就的,虽然不能做到百分百中,但十发九中还是能达到的。

    张国之将手中的燧发枪放下,转身朝着朱翊钧躬身行礼,复命。

    当燧发枪刚刚放下,便有士兵上前收走。

    朱翊钧朝着他摆了摆手,而后看向李成梁较为惊愕的表情,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说道:“爱卿,这把火枪如何?”

    李成梁回过神来,再次抱拳行礼,由衷地说道:“陛下,此火器威力巨大,若能装备我大明军队,实乃国之重器。”

    李成梁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燧发枪的赞赏。

    朱翊钧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说道:“你镇守辽东,对边患最为熟悉,你觉得此火器在辽东战场可有大用?”

    李成梁略一思索,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辽东之地,与女真、蒙古等部落接壤,战事频繁,此火器若能装备辽东军队,定能大大增强我军实力,震慑敌寇。但臣以为,火器虽强,还需善加训练士兵,方能发挥其最大威力。且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不能仅仅依赖火器,还需结合其他战术,方能确保胜利。”

    李成梁的话语中,既表现出他对新武器的认可,不拨皇帝陛下的面子,又体现出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的深思熟虑,不丢自己的傲气。

    朱翊钧看了李成梁一眼,说道:“爱卿所言极是,你们辽东日后,便不要自己制作火铳了,都停了,将辽东的工匠,跟他们的家人全部迁到关内来,日后啊,由朝廷给你们配送这些燧发枪……“

    听完朱翊钧的话后,李成梁稍稍一愣,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啊。

    辽东不生产火铳,工匠,以及他们的家人都要被迁到关内,朝廷也没有理由拨银子给辽东了,那李成梁可是少了一些收入来源啊。

    但此时,陛下既然提了起来,那自己也不好拒绝啊……正当犹豫之时却又听到皇帝陛下说道:“怎么?你不愿意啊……“

    听到朱翊钧的话后,李成梁赶忙回复道:“不,陛下,臣怎能不愿意,臣只是心中有些疑惑,若是由朝廷统一配备的话,路途遥远,会不会有什么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