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26章 纷至沓来
热门推荐:
死遁!我怀孕后,他选了白月光
首辅大人后悔了,我已宠冠六宫
天狱归来,我被迫成了玄凰阙主
御神天宗
最强元灵之混沌彩莲
在综武努力变强,被女侠们盯上了
致命分化
时势造英雄,君子当有龙蛇之变
你说这是癌细胞?
九月十八,阴。
眼瞅着便要酉时,低垂的穹顶已然逐渐西沉,身着常服的大明天子朱由校立于窗柩旁,盯着外间随风摇曳的落叶,迟迟不发一语,脸上的表情有些阴郁。
见状,默默立于乾清宫暖阁角落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苦笑一声,小心翼翼的整理起案牍上有些凌乱的奏本,满是褶皱的脸上夹杂着些许同情。
前几日,随着天子正式下旨,驳回了辽东巡抚周永春回乡丁忧的奏本之后,天子与外朝大臣之间的\"蜜月期\"便是彻底宣告结束。
尤其是当御马监提督魏忠贤于西苑豹房大刀阔斧,整饬\"腾骧四卫\"的消息传出宫后,外朝的大臣们更是为之沸腾。
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们就好似嗅到腥味的猫一般,顿时来了精神,将奏本不断送入宫中。
其中言辞最为犀利者,更是将矛头对准了继位不过十余日的天子,诸如\"拆毁豹房\",\"专心读书\",\"虚心纳谏\"等字眼,看的他这位司礼监掌印都是心惊肉跳。
\"树欲静而风不止呐..\"轻叹了一口气,朱由校将目光自远处夕阳余辉收回,转而盯着身后被重新摆放整齐的奏本,脸上的表情很是无奈。
饶是早就知晓东林\"好斗\",但他也没有料到,这才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志在\"众正盈朝\"的东林君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排除异己\"。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兵云集的辽镇,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奏本可谓是络绎不绝。
不过令朱由校稍有些意外的便是,任凭朝中御史言官\"挥斥方遒\",包括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内的三位阁臣却是无动于衷,迟迟没有下场。
对于内阁首辅方从哲\"冷眼旁观\",朱由校心中多少还有些预料,毕竟在他看来这位独相七年的三朝元老已是有些心灰意冷,只等着朝中御史言官\"弹劾\",便会顺势引咎辞职,回乡终老。
事实上,近两日朝中也确实渐渐有了弹劾内阁首辅的声音,认为其独相七年,始终碌碌无为,并间接导致了先帝殡天,实不配继续担任首辅一职。
只是因为朱由校才继位不久,首辅方从哲有\"从龙之功\"傍身,兼之朝中言官的重心皆放在千里之外的辽东,故此弹劾首辅的奏本还不算太多。
只是次辅刘一璟及东阁大学士韩爌这两位东林大佬同样对千里之外的辽镇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却是出乎朱由校的预料。
如若说朝中御史言官的弹劾还勉强算\"小打小闹\"之外,那么昨日由通政司卿亲自呈递进宫的奏本,便是彻底令朱由校意识到明末\"党争\"的残酷。
曾于万历年间巡按辽东,后被泰昌皇帝亲自提拔为太常寺少卿的姚宗文上书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指责其从去年春天到任之后,一直停滞不前,且暗中与建州女真有书信往来,恐有通敌之嫌。
...
\"大伴,这姚宗文是父皇亲自提拔的?\"
回到案牍后,朱由校随手拿起被其刻意搁置在一旁的奏本,若有若思的朝着不远处满脸苦色的司礼监掌印说道。
\"回禀陛下,这姚宗文确实是先帝爷提拔的..\"迎着朱由校错愕的眼神,老太监王安沉重的点了点头。
虽说子不言父过,但此时他多多少少也体会到了眼前天子无奈的心情。
因为国本之争的缘故,万历皇帝在执政后期便常年幽居深宫,不见朝臣,导致大明官员缺额十分严重。
为了能够解决此等\"弊端\",泰昌皇帝才刚刚继位,便是迫不及待的\"拨乱反正\",大肆提拔于\"国本之争\"中出力甚多的东林官员,并对这些人委以重任。
\"那这姚宗文,也是东林官员?\"听闻姚宗文果真是由自己的\"父皇\"亲自提拔,朱由校心中虽是有些无奈,但脸上却也没有流露太多表情。
迄今为止,朝中为\"东林党\"摇旗呐喊的官员大多是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亦或者各部给事中,这等官职相对不显的官员。
但这太常寺卿,却是有资格身着绯袍的正四品官员,地位远非寻常的科道言官能够比拟。
\"敢叫陛下知晓,\"见朱由校问起姚宗文的出身,老太监王安脸上的苦色更甚,稍作犹豫之后,方才在朱由校诧异的眼神中解释道:\"这姚宗文乃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与彼时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同乡,故而算作浙党,并非东林出身..\"
\"不仅如此,\"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老太监王安又继续解释道:\"这姚宗文非但不是东林官员,反而与东林颇有不合...\"
言罢,见眼前的天子脸上好似露出了些许明悟,陪伴泰昌皇帝朱常洛二十余年的司礼监掌印便是小心翼翼的低语道:\"先帝提拔这姚宗文,也是担心东林势大...\"
制衡!
听到此处,朱由校哪里不清楚泰昌皇帝亲自将姚宗文擢升为太常寺卿的用意所在。
看来自己的父皇,也并不像传闻中那般\"怯懦\",至少这手分权制衡,便颇有些帝王心术的影子。
只是很快,朱由校便从错愕中醒转过来,既然这姚宗文并非东林官员,甚至还与东林水火不容,又岂会主动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甚至还妄言熊廷弼私通建奴...
此等无稽之谈,莫说朱由校拥有上帝视角,只怕就连自己的\"前身\"也不会相信,毕竟这罪名未免有些过于荒诞。
要知晓,就连对辽东军政大权趋之若鹜的东林官员,也仅仅是弹劾熊廷弼空耗钱粮,碌碌无为,亦或者弹劾其私德不佳,从未想过为其扣上\"通敌\"这等罪名。
像是察觉到朱由校心中所想,不待朱由校出声询问,老太监王安便是主动解释道:\"姚宗文昔年奉命巡视辽东时,曾与熊经略产生间隙...\"
私怨!
听得这里,朱由校终是明白了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深邃的眸子中却充斥着溢于言表的怒火。
事关国家安危,这姚宗文竟敢因为私怨,便随意构陷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足以印证其心中早已失去了所谓的\"责任感\"。
\"当真是大明的好臣子呐,竟敢因为个人私怨,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声冷笑过后,朱由校便是将眼前奏本直接扔到了地上,其怒气冲冲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乾清宫暖阁。
\"陛下息怒,\"眼看朱由校动了真火,身着红袍的司礼监掌印赶忙跪倒在地,苦口婆心的劝谏道。
虽说他一向尊敬读书人,从不在外臣面前摆\"内相\"的架子,但此时心中也不免对姚宗文生出些许埋怨。
那熊廷弼可是神宗爷爷和先帝两位大明天子钦点的\"辽东经略\",你姚宗文何等身份,竟敢在毫无根据的前提下,大放厥词。
这若是在国朝初年,光是这\"凭空捏造\",便足以令姚宗文满门抄斩。
\"陛下,这余下的奏本..\"半晌,见朱由校起伏的胸口略显缓和之后,司礼监掌印方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留中不发。\"没有半点迟疑,大明天子便是斩钉截铁的说道。
尽管朱由校心中也知晓自己\"留中不发\"的举动,定然会背上\"怠政\"的骂名,但女真兴兵在即,他绝不会令史书上的\"悲剧\"重演。
回想史书上那一行行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巡抚周永春丁忧,经略熊廷弼去职还乡,辽沈重镇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接连沦陷,数百万辽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呼。
放眼望去,窗外落叶飘零,本就低垂的穹顶愈发阴沉,瞧上去好似山雨欲来。
风,更大了。
眼瞅着便要酉时,低垂的穹顶已然逐渐西沉,身着常服的大明天子朱由校立于窗柩旁,盯着外间随风摇曳的落叶,迟迟不发一语,脸上的表情有些阴郁。
见状,默默立于乾清宫暖阁角落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苦笑一声,小心翼翼的整理起案牍上有些凌乱的奏本,满是褶皱的脸上夹杂着些许同情。
前几日,随着天子正式下旨,驳回了辽东巡抚周永春回乡丁忧的奏本之后,天子与外朝大臣之间的\"蜜月期\"便是彻底宣告结束。
尤其是当御马监提督魏忠贤于西苑豹房大刀阔斧,整饬\"腾骧四卫\"的消息传出宫后,外朝的大臣们更是为之沸腾。
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们就好似嗅到腥味的猫一般,顿时来了精神,将奏本不断送入宫中。
其中言辞最为犀利者,更是将矛头对准了继位不过十余日的天子,诸如\"拆毁豹房\",\"专心读书\",\"虚心纳谏\"等字眼,看的他这位司礼监掌印都是心惊肉跳。
\"树欲静而风不止呐..\"轻叹了一口气,朱由校将目光自远处夕阳余辉收回,转而盯着身后被重新摆放整齐的奏本,脸上的表情很是无奈。
饶是早就知晓东林\"好斗\",但他也没有料到,这才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志在\"众正盈朝\"的东林君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排除异己\"。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兵云集的辽镇,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奏本可谓是络绎不绝。
不过令朱由校稍有些意外的便是,任凭朝中御史言官\"挥斥方遒\",包括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内的三位阁臣却是无动于衷,迟迟没有下场。
对于内阁首辅方从哲\"冷眼旁观\",朱由校心中多少还有些预料,毕竟在他看来这位独相七年的三朝元老已是有些心灰意冷,只等着朝中御史言官\"弹劾\",便会顺势引咎辞职,回乡终老。
事实上,近两日朝中也确实渐渐有了弹劾内阁首辅的声音,认为其独相七年,始终碌碌无为,并间接导致了先帝殡天,实不配继续担任首辅一职。
只是因为朱由校才继位不久,首辅方从哲有\"从龙之功\"傍身,兼之朝中言官的重心皆放在千里之外的辽东,故此弹劾首辅的奏本还不算太多。
只是次辅刘一璟及东阁大学士韩爌这两位东林大佬同样对千里之外的辽镇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却是出乎朱由校的预料。
如若说朝中御史言官的弹劾还勉强算\"小打小闹\"之外,那么昨日由通政司卿亲自呈递进宫的奏本,便是彻底令朱由校意识到明末\"党争\"的残酷。
曾于万历年间巡按辽东,后被泰昌皇帝亲自提拔为太常寺少卿的姚宗文上书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指责其从去年春天到任之后,一直停滞不前,且暗中与建州女真有书信往来,恐有通敌之嫌。
...
\"大伴,这姚宗文是父皇亲自提拔的?\"
回到案牍后,朱由校随手拿起被其刻意搁置在一旁的奏本,若有若思的朝着不远处满脸苦色的司礼监掌印说道。
\"回禀陛下,这姚宗文确实是先帝爷提拔的..\"迎着朱由校错愕的眼神,老太监王安沉重的点了点头。
虽说子不言父过,但此时他多多少少也体会到了眼前天子无奈的心情。
因为国本之争的缘故,万历皇帝在执政后期便常年幽居深宫,不见朝臣,导致大明官员缺额十分严重。
为了能够解决此等\"弊端\",泰昌皇帝才刚刚继位,便是迫不及待的\"拨乱反正\",大肆提拔于\"国本之争\"中出力甚多的东林官员,并对这些人委以重任。
\"那这姚宗文,也是东林官员?\"听闻姚宗文果真是由自己的\"父皇\"亲自提拔,朱由校心中虽是有些无奈,但脸上却也没有流露太多表情。
迄今为止,朝中为\"东林党\"摇旗呐喊的官员大多是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亦或者各部给事中,这等官职相对不显的官员。
但这太常寺卿,却是有资格身着绯袍的正四品官员,地位远非寻常的科道言官能够比拟。
\"敢叫陛下知晓,\"见朱由校问起姚宗文的出身,老太监王安脸上的苦色更甚,稍作犹豫之后,方才在朱由校诧异的眼神中解释道:\"这姚宗文乃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与彼时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同乡,故而算作浙党,并非东林出身..\"
\"不仅如此,\"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老太监王安又继续解释道:\"这姚宗文非但不是东林官员,反而与东林颇有不合...\"
言罢,见眼前的天子脸上好似露出了些许明悟,陪伴泰昌皇帝朱常洛二十余年的司礼监掌印便是小心翼翼的低语道:\"先帝提拔这姚宗文,也是担心东林势大...\"
制衡!
听到此处,朱由校哪里不清楚泰昌皇帝亲自将姚宗文擢升为太常寺卿的用意所在。
看来自己的父皇,也并不像传闻中那般\"怯懦\",至少这手分权制衡,便颇有些帝王心术的影子。
只是很快,朱由校便从错愕中醒转过来,既然这姚宗文并非东林官员,甚至还与东林水火不容,又岂会主动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甚至还妄言熊廷弼私通建奴...
此等无稽之谈,莫说朱由校拥有上帝视角,只怕就连自己的\"前身\"也不会相信,毕竟这罪名未免有些过于荒诞。
要知晓,就连对辽东军政大权趋之若鹜的东林官员,也仅仅是弹劾熊廷弼空耗钱粮,碌碌无为,亦或者弹劾其私德不佳,从未想过为其扣上\"通敌\"这等罪名。
像是察觉到朱由校心中所想,不待朱由校出声询问,老太监王安便是主动解释道:\"姚宗文昔年奉命巡视辽东时,曾与熊经略产生间隙...\"
私怨!
听得这里,朱由校终是明白了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深邃的眸子中却充斥着溢于言表的怒火。
事关国家安危,这姚宗文竟敢因为私怨,便随意构陷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足以印证其心中早已失去了所谓的\"责任感\"。
\"当真是大明的好臣子呐,竟敢因为个人私怨,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声冷笑过后,朱由校便是将眼前奏本直接扔到了地上,其怒气冲冲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乾清宫暖阁。
\"陛下息怒,\"眼看朱由校动了真火,身着红袍的司礼监掌印赶忙跪倒在地,苦口婆心的劝谏道。
虽说他一向尊敬读书人,从不在外臣面前摆\"内相\"的架子,但此时心中也不免对姚宗文生出些许埋怨。
那熊廷弼可是神宗爷爷和先帝两位大明天子钦点的\"辽东经略\",你姚宗文何等身份,竟敢在毫无根据的前提下,大放厥词。
这若是在国朝初年,光是这\"凭空捏造\",便足以令姚宗文满门抄斩。
\"陛下,这余下的奏本..\"半晌,见朱由校起伏的胸口略显缓和之后,司礼监掌印方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留中不发。\"没有半点迟疑,大明天子便是斩钉截铁的说道。
尽管朱由校心中也知晓自己\"留中不发\"的举动,定然会背上\"怠政\"的骂名,但女真兴兵在即,他绝不会令史书上的\"悲剧\"重演。
回想史书上那一行行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巡抚周永春丁忧,经略熊廷弼去职还乡,辽沈重镇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接连沦陷,数百万辽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呼。
放眼望去,窗外落叶飘零,本就低垂的穹顶愈发阴沉,瞧上去好似山雨欲来。
风,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