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32章 利益交换(上)
九月二十二,阴。
天色尚未大亮,沉闷的宫钟声尚且回荡在紫禁城的每一寸角落,身着绯袍的次辅刘一璟已是在司礼监掌印的陪同下,步履匆匆的朝着乾清宫而去。
许是不满天子近些时日的\"荒唐行为\",一向对王安印象颇佳的刘一璟此刻也没了与王安交谈的兴趣,只是沉闷低头赶路。
对此,司礼监掌印心中虽是有些无奈,却也不敢胡言乱语,只得躬着身子,在前面引路,气氛很是压抑。
至于\"来者不善\"的次辅刘一璟此刻也无心欣赏沿途景致的景色,对于周遭宫娥内侍的问安声也是充耳不闻,满脑子都想着待会见到天子之后,该如何劝谏天子。
...
\"阁老,\"不知过了多久,一道有些沙哑的呼喝声于刘一璟的耳畔旁响起,抬眼望去,只见得巍峨雄伟的乾清宫已然映入眼帘。
而在乾清宫外,大明天子朱由校身着常服,面容和煦的盯着一行人,瞧其脚下凌乱的脚印,显然已是等候多时。
见状,次辅刘一璟顿时将心中的诸多不满暂时搁置,快走几步之后,便是一撩官袍,跪倒在地,颇为激动的扬声道:\"臣刘一璟,见过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子亲自出迎,这是先帝在位时期,他都不曾享有的待遇。
\"先生不必如此多礼。\"一语作罢,大明天子便在周遭内侍诧异的眼神中,亲自搀扶刘一璟。
\"老臣不敢。\"
不顾朱由校的阻拦,身材矮小的次辅又是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之后,方才飘飘起身。
\"父皇新丧,朕实在是不能自已,始终未能当面聆听先生教诲。\"
\"刚好,先生今日便来了。\"
在乾清宫外诸多宫娥内侍的注视下,朱由校与次辅刘一璟,君臣二人并肩而行,共同迈入暖阁。
\"臣,实乃有要事前来。\"
双手将朱由校亲自为其递过来的茶盅搁置在一旁的桌案,次辅刘一璟便是骤然起身,在朱由校有些无奈的眼神中,肃声说道。
如若说近些时日天子\"怠政\",刘一璟勉强还算能够容忍之外,若日朱由校驾临豹房,检阅军队,无疑触碰到了刘一璟的底线。
在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心中,由武宗皇帝亲自修建的\"豹房\",始终是\"罪大恶极\"的代名词。
\"先生是为了豹房一事而来?\"未等刘一璟主动发难,案牍后的朱由校便是嘴角带笑,主动问道。
\"陛下所言甚是。\"见朱由校如此坦诚,刘一璟原本激昂的情绪也是为之一滞,颇有些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豹房一事,实乃朕不得已而为之。\"
\"还请先生放心,朕日后定当以国事为主..\"
\"日日聆听,左庶子的教诲...\"
没有半点犹豫,案牍后的大明天子缓缓起身,眼神真挚的看向下首满脸肃穆的次辅。
\"唔,\"听得此话,纵使次辅刘一璟提前准备了千言万语,此时也不免为之语塞。
天子将\"姿态\"放的如此之低,竟让他心中产生些许内疚感,怀疑自己是否矫枉过正?
\"既如此,老臣便放心了。\"
\"还望陛下以国事为重,切勿听信小人谗言。\"次辅刘一璟来的快,去的也快,略有些不满的扫视了一眼不远处满脸苦笑的司礼监掌印之后,便是拱手告退。
见状,朱由校赶忙自案牍后起身,亲自相送,并立于乾清宫外,目送着次辅刘一璟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
次辅年过五旬,自万历二十三年\"金榜题名\"以来,便一直在朝中为官,曾与\"国本之争\"中出力甚多,屡次上书万历皇帝,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微微眯起眼睛,朱由校脑中慢慢回想着刘一璟的履历,不由得微微感慨,当真是位好先生。
纵使\"东林\"出身,也能恪守己身,从谏如流,不似寻常东林官员那般\"斗志昂扬\",排除异己。
只可惜,因为生平从未在地方为官,满脑子只知道\"忠君爱国\"的次辅刘一璟在处理朝政的能力上着实欠佳,继而间接导致了日后的\"众正盈朝\"。
或许刘一璟的初衷,只是想帮朝廷选拔些许人才,但经过二十余年的蹉跎,\"东林党\"早已物是人非,除却寥寥几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已是沦为被权势蒙蔽了双眼的无能之辈。
他们只想着\"党争\",只想着排除异己,身上再没有半点担当。
但是,对于次辅刚刚推荐的\"左庶子\",愈发从容不迫的朱由校,却是有了惊喜的感觉。
无他,现任詹事府左庶子,便是在明末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世无数人所推崇的\"帝师\"孙承宗。
或许\"帝师\"孙承宗真正的军事才能还有待商榷,毕竟后世关于由其亲自修建的\"宁锦防线\"正确与否始终争论不休。
但在朱由校与朝中东林关系日益紧张的当口,孙承宗的出现,却是能够有效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
...
大明天子朱由校才刚刚返回乾清宫暖阁,还不待批阅手中奏本,便听得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一名气喘吁吁的小太监跪倒在暖阁中央,拱手禀报道:\"启禀皇爷,英国公张维贤求见。\"
闻声,朱由校先是一愣,随即便恍然大悟般点了点头,看来自己昨日于西苑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外朝文官的重视,还令京师勋贵嗅到了一丝危险。
脑中回想起明末诸多勋贵在\"甲申国难\"之中令人不齿的举动,朱由校的脸上便是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之色。
国家养士三百年。
大明朝的诸多勋贵在面对着王朝更迭之际,非但没有做到\"与国同休\",反倒是\"卖主求荣\",实在是让朱由校心中生不出半点好感。
不过末代英国公张世泽,面对着汹涌而至的\"闯军\",却是选择了慷慨就义,成为明末为数不多以身殉国的勋贵。
光凭这一点,便足以令朱由校高看\"英国公\"三分,遑论现任英国公张维贤对他和泰昌皇帝都有\"拥立之功\"。
\"请进来吧。\"
天色尚未大亮,沉闷的宫钟声尚且回荡在紫禁城的每一寸角落,身着绯袍的次辅刘一璟已是在司礼监掌印的陪同下,步履匆匆的朝着乾清宫而去。
许是不满天子近些时日的\"荒唐行为\",一向对王安印象颇佳的刘一璟此刻也没了与王安交谈的兴趣,只是沉闷低头赶路。
对此,司礼监掌印心中虽是有些无奈,却也不敢胡言乱语,只得躬着身子,在前面引路,气氛很是压抑。
至于\"来者不善\"的次辅刘一璟此刻也无心欣赏沿途景致的景色,对于周遭宫娥内侍的问安声也是充耳不闻,满脑子都想着待会见到天子之后,该如何劝谏天子。
...
\"阁老,\"不知过了多久,一道有些沙哑的呼喝声于刘一璟的耳畔旁响起,抬眼望去,只见得巍峨雄伟的乾清宫已然映入眼帘。
而在乾清宫外,大明天子朱由校身着常服,面容和煦的盯着一行人,瞧其脚下凌乱的脚印,显然已是等候多时。
见状,次辅刘一璟顿时将心中的诸多不满暂时搁置,快走几步之后,便是一撩官袍,跪倒在地,颇为激动的扬声道:\"臣刘一璟,见过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子亲自出迎,这是先帝在位时期,他都不曾享有的待遇。
\"先生不必如此多礼。\"一语作罢,大明天子便在周遭内侍诧异的眼神中,亲自搀扶刘一璟。
\"老臣不敢。\"
不顾朱由校的阻拦,身材矮小的次辅又是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之后,方才飘飘起身。
\"父皇新丧,朕实在是不能自已,始终未能当面聆听先生教诲。\"
\"刚好,先生今日便来了。\"
在乾清宫外诸多宫娥内侍的注视下,朱由校与次辅刘一璟,君臣二人并肩而行,共同迈入暖阁。
\"臣,实乃有要事前来。\"
双手将朱由校亲自为其递过来的茶盅搁置在一旁的桌案,次辅刘一璟便是骤然起身,在朱由校有些无奈的眼神中,肃声说道。
如若说近些时日天子\"怠政\",刘一璟勉强还算能够容忍之外,若日朱由校驾临豹房,检阅军队,无疑触碰到了刘一璟的底线。
在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心中,由武宗皇帝亲自修建的\"豹房\",始终是\"罪大恶极\"的代名词。
\"先生是为了豹房一事而来?\"未等刘一璟主动发难,案牍后的朱由校便是嘴角带笑,主动问道。
\"陛下所言甚是。\"见朱由校如此坦诚,刘一璟原本激昂的情绪也是为之一滞,颇有些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豹房一事,实乃朕不得已而为之。\"
\"还请先生放心,朕日后定当以国事为主..\"
\"日日聆听,左庶子的教诲...\"
没有半点犹豫,案牍后的大明天子缓缓起身,眼神真挚的看向下首满脸肃穆的次辅。
\"唔,\"听得此话,纵使次辅刘一璟提前准备了千言万语,此时也不免为之语塞。
天子将\"姿态\"放的如此之低,竟让他心中产生些许内疚感,怀疑自己是否矫枉过正?
\"既如此,老臣便放心了。\"
\"还望陛下以国事为重,切勿听信小人谗言。\"次辅刘一璟来的快,去的也快,略有些不满的扫视了一眼不远处满脸苦笑的司礼监掌印之后,便是拱手告退。
见状,朱由校赶忙自案牍后起身,亲自相送,并立于乾清宫外,目送着次辅刘一璟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
次辅年过五旬,自万历二十三年\"金榜题名\"以来,便一直在朝中为官,曾与\"国本之争\"中出力甚多,屡次上书万历皇帝,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微微眯起眼睛,朱由校脑中慢慢回想着刘一璟的履历,不由得微微感慨,当真是位好先生。
纵使\"东林\"出身,也能恪守己身,从谏如流,不似寻常东林官员那般\"斗志昂扬\",排除异己。
只可惜,因为生平从未在地方为官,满脑子只知道\"忠君爱国\"的次辅刘一璟在处理朝政的能力上着实欠佳,继而间接导致了日后的\"众正盈朝\"。
或许刘一璟的初衷,只是想帮朝廷选拔些许人才,但经过二十余年的蹉跎,\"东林党\"早已物是人非,除却寥寥几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已是沦为被权势蒙蔽了双眼的无能之辈。
他们只想着\"党争\",只想着排除异己,身上再没有半点担当。
但是,对于次辅刚刚推荐的\"左庶子\",愈发从容不迫的朱由校,却是有了惊喜的感觉。
无他,现任詹事府左庶子,便是在明末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世无数人所推崇的\"帝师\"孙承宗。
或许\"帝师\"孙承宗真正的军事才能还有待商榷,毕竟后世关于由其亲自修建的\"宁锦防线\"正确与否始终争论不休。
但在朱由校与朝中东林关系日益紧张的当口,孙承宗的出现,却是能够有效减少双方之间的矛盾。
...
大明天子朱由校才刚刚返回乾清宫暖阁,还不待批阅手中奏本,便听得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一名气喘吁吁的小太监跪倒在暖阁中央,拱手禀报道:\"启禀皇爷,英国公张维贤求见。\"
闻声,朱由校先是一愣,随即便恍然大悟般点了点头,看来自己昨日于西苑的所作所为,不仅引起了外朝文官的重视,还令京师勋贵嗅到了一丝危险。
脑中回想起明末诸多勋贵在\"甲申国难\"之中令人不齿的举动,朱由校的脸上便是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之色。
国家养士三百年。
大明朝的诸多勋贵在面对着王朝更迭之际,非但没有做到\"与国同休\",反倒是\"卖主求荣\",实在是让朱由校心中生不出半点好感。
不过末代英国公张世泽,面对着汹涌而至的\"闯军\",却是选择了慷慨就义,成为明末为数不多以身殉国的勋贵。
光凭这一点,便足以令朱由校高看\"英国公\"三分,遑论现任英国公张维贤对他和泰昌皇帝都有\"拥立之功\"。
\"请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