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104章 风起云涌(中)
热门推荐:
你都重生了,还要吃软饭?
都市:激活神算系统,算天,算地,算众生!
榆仙
看完前世,公务员男友变上古烛龙
我,稳健金乌,只想娶妻过日子!
万族游戏开启,我独证不朽!
贫道赵公明:请诸道友上榜封神
从红海行动开始做大做强
长生:我在教坊司千秋万载
同一时间。
宣府镇府城中一座客栈内,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正立于二楼的楼台,盯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张家口堡\",迟迟沉默不语。
早在几天前,因为负责为腾骧四卫及京营铁骑筹措粮草并打探情况,指挥使便亲自领着十余名得力的番子,在乔装打扮之后混入了城中,故而亲身经历了从两天前开始的\"闭市\"。
因为城中各大商户纷纷闭市的缘故,这作为京师门户的宣府镇也不可避免的开始\"风起云涌\"。
事情发生之初,城中些许不明真相的粮店们并无太多反应,城中粮价也还算平稳。
但就在太阳落山之前,城中所有的粮店掌柜及其幕后的东家,就好似意识到什么似的,不顾城中百姓苦苦哀求,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闭市\"。
对此,宣府城中的巡抚衙门及兵备道衙门皆是选择了熟视无睹,没有半点反应。
骆思恭知晓,这是张家口堡的\"晋商们\"出手了。
...
\"可是查清楚了?\"耳畔旁响起的脚步声将骆思恭的思绪转而拉回到现实中,一双饱经风霜的眸子也随之朝着来人的面容望去。
\"不出大人所料,这张家口堡已然城门紧闭,四处戒严了。\"曾因屡次武举不中,而愤而投身锦衣卫的千户李若琏在骆思恭的注视下,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昔日奉天门外哗变,他因搜捕\"乱军\"有功,被骆思恭瞧中,终日待在身边,此次奉命随行至宣府。
但根据锦衣卫内部的些许传闻,他李若琏之所以被骆思恭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瞧中,乃是受了\"贵人\"提携。
但这\"贵人\"究竟姓甚名谁,诸多传闻中却是没有提及。
\"呵,好手段呐。\"对于此等结果,骆思恭心中早有预料,并无太多意外的神色,但深邃的眸子中却是充斥着浓浓的愤怒和不满。
这些生性逐利的商人们与当地官员及军中将校沆瀣一气,不顾朝廷律法,暗中与蒙古鞑子甚至辽镇建奴\"互通有无\"已然是抄家灭族的死罪,如今竟然还敢囤货居奇,扰乱民生,实在是万死难赎其罪。
\"城中粮食可还足够?\"深吸了一口气,勉强平复心情之后,骆思恭便是不假思索的追问道。
虽说他早在几天前便奉命提前来宣府镇为后续的骑兵们筹措粮草,但因为怕打草惊蛇,骆思恭等人也不敢大张旗鼓的收购粮草,只能暗中进行。
\"依着卑职的了解,各家商店都有不少存粮,但人心惶惶之下,城中的粮价足足上涨了两倍有余。\"迟疑片刻,李若涟终是拧眉道。
与张家口堡的\"垄断\"所不同,宣府镇终究是九边重镇,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即便是以范永斗等晋商祖辈数代人的努力,也不过勉强掌控了城中半数左右的粮店,仍有十数家粮店归属于各大势力,按理说也足以维系城中百姓日常所需。
只可惜人心惶惶之下,粮价飞速上涨,令得城中其余粮店掌管及其背后的东家们生出了\"囤货居奇\"的态度。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人从城中诸多无故闭市的商户身上嗅到了什么,并最终选择了\"作壁上观\"。
\"乱臣贼子。\"不待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做声,露台上便有其余锦衣卫番子愤愤不平的咒骂道。
一群视财如命的商人,居然敢\"助纣为虐\",当真是不想活了。
\"城中百姓可有骚动?\"没有理会耳畔旁的\"牢骚\",骆思恭转而凝眉朝着眼前的李若涟问道。
宣府镇乃是京师门户,切切实实关系到中枢的稳定,是断然不能出现乱子的。
\"在最初的慌乱过后,倒是没有太大乱子出现。\"短暂思考片刻之后,李若涟便是拱手回禀:\"多亏是年关将至,百姓家中多多少少有些存粮。\"
\"至少三五天内,是出不了乱子的。\"许是怕骆思恭不信,李若涟又补充了一句。
话虽如此,但李若涟的眸子中却仍充斥着浓浓的惊忧,并不由自主的朝着城中兵备道衙门所在的方向望去。
城中商户\"闭市\",百姓虽是乱作一团,但他最为担心的,反倒是驻扎在城外的边军们...
这些常年疏于操练,军旗涣散,以至于逐渐对中枢失去敬畏之心的游兵散勇们,才是真正的隐患。
\"你们几个火速前往大同,持本指挥使手令,将此间情况如实报予总督大人知晓,并筹措粮草。\"未等李若涟胡思乱想太久,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铿锵有力的声音便在其耳畔旁响起。
闻声,露台上几名锦衣卫番子伸手接过骆思恭递过来的手令之后,便是脚步匆匆的离去。
这号称\"九边重镇之首\"的大同城虽然与宣府镇同为京师门户,但因其有代王府坐镇的缘故,城池规模及富庶程度均是远远高于宣府镇。
朝廷历任宣大总督也是常驻大同。
\"指挥使大人,卑职实在是担心城外边军哗乱..\"犹豫片刻,李若涟终是将心中最为担忧的\"隐患\"告知眼前的骆思恭。
尽管距离奉天门外的\"讨饷\"已然过去将近一个月,但李若涟仍是对其心有余悸。
彼时那群乱兵仅仅是受了军中将校和勋贵蛊惑,便敢趁着夜色前往奉天门外\"讨饷\",而如今宣府镇的边军们可是正儿八经面临着\"挨饿\"的情况。
张家口堡的晋商们足足掌握了宣府镇边军五成以上的粮草供应,他们只需暗中稍微有些手段,便会在军中引起轩然大波。
而一群失去理智的\"饿兵\"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事已至此,我等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对于李若涟心中的担忧,深谙人心的骆思恭早有猜想,只不过始终未曾宣之于口。
但依着时间来推算,奉圣谕出京\"剿匪\"的骑兵们纵使为了掩人耳目,路上耽搁些许时日,但估摸着也快到了。
等这些\"天子亲军\"抵达宣府镇,围绕在众人头顶的乌云便会随风而散。
宣府镇府城中一座客栈内,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正立于二楼的楼台,盯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张家口堡\",迟迟沉默不语。
早在几天前,因为负责为腾骧四卫及京营铁骑筹措粮草并打探情况,指挥使便亲自领着十余名得力的番子,在乔装打扮之后混入了城中,故而亲身经历了从两天前开始的\"闭市\"。
因为城中各大商户纷纷闭市的缘故,这作为京师门户的宣府镇也不可避免的开始\"风起云涌\"。
事情发生之初,城中些许不明真相的粮店们并无太多反应,城中粮价也还算平稳。
但就在太阳落山之前,城中所有的粮店掌柜及其幕后的东家,就好似意识到什么似的,不顾城中百姓苦苦哀求,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闭市\"。
对此,宣府城中的巡抚衙门及兵备道衙门皆是选择了熟视无睹,没有半点反应。
骆思恭知晓,这是张家口堡的\"晋商们\"出手了。
...
\"可是查清楚了?\"耳畔旁响起的脚步声将骆思恭的思绪转而拉回到现实中,一双饱经风霜的眸子也随之朝着来人的面容望去。
\"不出大人所料,这张家口堡已然城门紧闭,四处戒严了。\"曾因屡次武举不中,而愤而投身锦衣卫的千户李若琏在骆思恭的注视下,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昔日奉天门外哗变,他因搜捕\"乱军\"有功,被骆思恭瞧中,终日待在身边,此次奉命随行至宣府。
但根据锦衣卫内部的些许传闻,他李若琏之所以被骆思恭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瞧中,乃是受了\"贵人\"提携。
但这\"贵人\"究竟姓甚名谁,诸多传闻中却是没有提及。
\"呵,好手段呐。\"对于此等结果,骆思恭心中早有预料,并无太多意外的神色,但深邃的眸子中却是充斥着浓浓的愤怒和不满。
这些生性逐利的商人们与当地官员及军中将校沆瀣一气,不顾朝廷律法,暗中与蒙古鞑子甚至辽镇建奴\"互通有无\"已然是抄家灭族的死罪,如今竟然还敢囤货居奇,扰乱民生,实在是万死难赎其罪。
\"城中粮食可还足够?\"深吸了一口气,勉强平复心情之后,骆思恭便是不假思索的追问道。
虽说他早在几天前便奉命提前来宣府镇为后续的骑兵们筹措粮草,但因为怕打草惊蛇,骆思恭等人也不敢大张旗鼓的收购粮草,只能暗中进行。
\"依着卑职的了解,各家商店都有不少存粮,但人心惶惶之下,城中的粮价足足上涨了两倍有余。\"迟疑片刻,李若涟终是拧眉道。
与张家口堡的\"垄断\"所不同,宣府镇终究是九边重镇,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即便是以范永斗等晋商祖辈数代人的努力,也不过勉强掌控了城中半数左右的粮店,仍有十数家粮店归属于各大势力,按理说也足以维系城中百姓日常所需。
只可惜人心惶惶之下,粮价飞速上涨,令得城中其余粮店掌管及其背后的东家们生出了\"囤货居奇\"的态度。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人从城中诸多无故闭市的商户身上嗅到了什么,并最终选择了\"作壁上观\"。
\"乱臣贼子。\"不待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做声,露台上便有其余锦衣卫番子愤愤不平的咒骂道。
一群视财如命的商人,居然敢\"助纣为虐\",当真是不想活了。
\"城中百姓可有骚动?\"没有理会耳畔旁的\"牢骚\",骆思恭转而凝眉朝着眼前的李若涟问道。
宣府镇乃是京师门户,切切实实关系到中枢的稳定,是断然不能出现乱子的。
\"在最初的慌乱过后,倒是没有太大乱子出现。\"短暂思考片刻之后,李若涟便是拱手回禀:\"多亏是年关将至,百姓家中多多少少有些存粮。\"
\"至少三五天内,是出不了乱子的。\"许是怕骆思恭不信,李若涟又补充了一句。
话虽如此,但李若涟的眸子中却仍充斥着浓浓的惊忧,并不由自主的朝着城中兵备道衙门所在的方向望去。
城中商户\"闭市\",百姓虽是乱作一团,但他最为担心的,反倒是驻扎在城外的边军们...
这些常年疏于操练,军旗涣散,以至于逐渐对中枢失去敬畏之心的游兵散勇们,才是真正的隐患。
\"你们几个火速前往大同,持本指挥使手令,将此间情况如实报予总督大人知晓,并筹措粮草。\"未等李若涟胡思乱想太久,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铿锵有力的声音便在其耳畔旁响起。
闻声,露台上几名锦衣卫番子伸手接过骆思恭递过来的手令之后,便是脚步匆匆的离去。
这号称\"九边重镇之首\"的大同城虽然与宣府镇同为京师门户,但因其有代王府坐镇的缘故,城池规模及富庶程度均是远远高于宣府镇。
朝廷历任宣大总督也是常驻大同。
\"指挥使大人,卑职实在是担心城外边军哗乱..\"犹豫片刻,李若涟终是将心中最为担忧的\"隐患\"告知眼前的骆思恭。
尽管距离奉天门外的\"讨饷\"已然过去将近一个月,但李若涟仍是对其心有余悸。
彼时那群乱兵仅仅是受了军中将校和勋贵蛊惑,便敢趁着夜色前往奉天门外\"讨饷\",而如今宣府镇的边军们可是正儿八经面临着\"挨饿\"的情况。
张家口堡的晋商们足足掌握了宣府镇边军五成以上的粮草供应,他们只需暗中稍微有些手段,便会在军中引起轩然大波。
而一群失去理智的\"饿兵\"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事已至此,我等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对于李若涟心中的担忧,深谙人心的骆思恭早有猜想,只不过始终未曾宣之于口。
但依着时间来推算,奉圣谕出京\"剿匪\"的骑兵们纵使为了掩人耳目,路上耽搁些许时日,但估摸着也快到了。
等这些\"天子亲军\"抵达宣府镇,围绕在众人头顶的乌云便会随风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