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122章 宗室们(上)
热门推荐:
我见过很多神豪,他们都叫我神豪
开局罪恶森林,我偷偷发育当领主
离谱,谁家Alpha求贴贴啊
群狼环伺?不好意思,我先圈块地
我在秦国助嬴政统一世界
吞噬万物:截肢贵族
三国第一逼王
多子多福,被宗门赶走后建立家族
高手下山:祸害美女
同一时间,远在数百里外的山东兖州府。
月色如钩,凛冽的寒风席卷在府城的每一寸角落,但贵为\"鲁王府\"主人的朱寿鋐仍未入睡。
噗嗤。
静谧的王府中突然亮起点点烛火,年过六旬的鲁王朱寿鋐在贴身太监的簇拥下,步履蹒跚的登上了王府的高台,表情悲戚的望着外间空无一人的街道,迟迟不发一语。
此时的兖州府城万籁俱寂,仅有角落处不时响起两三声犬吠,勉强为这座陷入沉睡的城池注入一丝生机。
\"王爷,您的身子骨弱,吹不得这夜风,还是下去歇着吧..\"沉默良久,年岁与鲁王朱寿鋐相仿的老太监终是开口,略有些心疼的劝道。
\"无碍..\"闻言,白发苍苍的鲁王朱寿鋐略有些吃力的摆了摆手,并没有接受自己贴身太监的善意。
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会来这高台吹吹冷风,亲眼瞧瞧生活在府城中百姓的真实情况。
\"城外粥厂可都准备妥当了?\"过了片刻,始终盯着外间茫茫夜色在发呆的鲁王朱寿鋐像是想到什么似的,声音急切的追问道。
\"王爷放心,奴婢已然都安排妥当了..\"闻言,一旁的老太监便是不假思索的点头应道,脸上隐隐涌现了些许不忍。
与大明遍布各地,行为举止多有不法的宗室藩王所不同,世代居住于山东兖州的\"鲁藩\"可谓是颇为特殊的一支。
除却第一代鲁王,作为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朱檀因沉迷酒色,且执着于修仙问道,最终因服金石药过度,年仅二十而薨之外,后续几位鲁王皆是身体健康长寿,且性格醇和,深受兖州百姓及官员的爱戴,时常受到朝廷的嘉奖。
而现任鲁王在年轻时,因长兄早逝,且膝下无子之后,意外承袭了\"鲁王\"爵位之后更是一心向善,恪守己身并严加管束鲁藩宗室,万历皇帝曾先后三次亲自下旨表彰鲁王朱寿鋐,声称其为宗室翘楚。
但不知是不是意外承袭了鲁王爵位,导致耗尽了\"气运\"的缘故,身体康健的朱寿鋐却始终无法孕育子嗣。
为了能够弥补\"气运\",颇有些迷信的鲁王朱寿鋐在听取了佛门高僧的建议下,愈发向善,时常向地方捐献钱粮,建设地方。
每逢天灾人祸,贵为鲁藩之主的朱寿鋐更是\"身先士卒\",号召兖州境内的富绅豪商们慷慨解囊,赈济百姓。
可不管鲁王朱寿鋐如何努力,其妻妾始终未能为其孕育子嗣,反倒是其同母弟朱寿镛子嗣兴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了年纪的鲁王朱寿镛也逐渐接受了\"膝下无子\"的事实,但其赈济百姓的习惯却是坚持了下来。
\"哎,百姓们流离失所,是宗室的责任,更是朝廷的责任呐..\"因为周遭四下无人的缘故,一向循规蹈矩的鲁王朱寿镛话语间也隐隐涌现了些许对朝廷的不满。
他虽是贵为宗室藩王,府中钱粮无数,但因为身份敏感的缘故,为了不引起中枢的猜忌,纵使想要赈济百姓,也时常要瞻前顾后,不能随心所欲。
反观绝大多数宗室,仗着手中的权利,肆意贪赃枉法,令得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
例如前些年就藩河南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大婚及修建王府所花费用远远超过旧例也就罢了,偏偏万历皇帝为了弥补这位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儿子,大手一挥便是许诺了足足四万顷的良田。
其数目之大,甚至吓得福王朱常洵本人都上书请辞。
后经过百官斡旋,万历皇帝终是不情不愿的将赏赐福王朱常洵的良田降到两万顷,并督促河南有司官员从速办理。
为了能够凑足这两万顷良田,河南有司官员们可谓是使劲了浑身解数,并上奏万历皇帝同意,于山东,山西,湖广三省额外筹措,终是凑够了应有之数目。
对于这位视财如命的福王朱常洵,鲁王朱寿镛可谓是\"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
\"王爷,早些歇着吧,明日还要设厂施粥,赈济百姓呐..\"
\"听说曲阜那边,又来了不少流民..\"眼见得鲁王朱寿镛的情绪愈发激动,一旁的老太监便是适时将其打断,并将话题代到了\"设厂施粥\"之事上。
他知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如今最为在乎之事,便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多赈济些百姓。
说来也可笑,这山东自古以来便号称孔孟之乡,尤其是在曲阜居住的孔家人更是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特权,成为天下无数读书人心目中的\"精神信仰\"。
可即便如此,这个传承了千余年的家族,面对着性命垂危的流民百姓,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袖手旁观\"。
更令鲁王朱寿镛焦头烂额的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无意间从山东各地逃难至兖州府的流民百姓口中得知,曾在万历年间沸沸扬扬的\"白莲教\"好似死灰复燃。
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这\"白莲教\"始终屡禁不绝,时不时便有心怀不轨之人打着\"白莲降世\"的名号收纳信众,试图犯上作乱,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知晓此事之后,他第一时间将白莲教\"死灰复燃\"的情况报予兖州知府,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不甘心的他又亲自上书朝廷,试图引起朝廷的重视,可彼时的万历皇帝已然病入膏肓,自是不会有人在乎他这位藩王的上奏。
就这样,鲁王朱寿镛只能眼睁睁望着在过去一年因饥寒交迫而沦为流民的百姓越来越多,却又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得到官府的允许下,设厂施粥。
\"哎,这吃人的世道呐..\"在一声无可奈何的感慨过后,呼吸急促的老鲁王终是颤颤巍巍的起身,并在身旁老太监的搀扶下,步履蹒跚的朝着王府深处而去。
随着二人的背影消失不见,于黑夜中本就不算炽热的烛火也是随之熄灭,黑夜再度成为此间天地的主旋律。
月色如钩,凛冽的寒风席卷在府城的每一寸角落,但贵为\"鲁王府\"主人的朱寿鋐仍未入睡。
噗嗤。
静谧的王府中突然亮起点点烛火,年过六旬的鲁王朱寿鋐在贴身太监的簇拥下,步履蹒跚的登上了王府的高台,表情悲戚的望着外间空无一人的街道,迟迟不发一语。
此时的兖州府城万籁俱寂,仅有角落处不时响起两三声犬吠,勉强为这座陷入沉睡的城池注入一丝生机。
\"王爷,您的身子骨弱,吹不得这夜风,还是下去歇着吧..\"沉默良久,年岁与鲁王朱寿鋐相仿的老太监终是开口,略有些心疼的劝道。
\"无碍..\"闻言,白发苍苍的鲁王朱寿鋐略有些吃力的摆了摆手,并没有接受自己贴身太监的善意。
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会来这高台吹吹冷风,亲眼瞧瞧生活在府城中百姓的真实情况。
\"城外粥厂可都准备妥当了?\"过了片刻,始终盯着外间茫茫夜色在发呆的鲁王朱寿鋐像是想到什么似的,声音急切的追问道。
\"王爷放心,奴婢已然都安排妥当了..\"闻言,一旁的老太监便是不假思索的点头应道,脸上隐隐涌现了些许不忍。
与大明遍布各地,行为举止多有不法的宗室藩王所不同,世代居住于山东兖州的\"鲁藩\"可谓是颇为特殊的一支。
除却第一代鲁王,作为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朱檀因沉迷酒色,且执着于修仙问道,最终因服金石药过度,年仅二十而薨之外,后续几位鲁王皆是身体健康长寿,且性格醇和,深受兖州百姓及官员的爱戴,时常受到朝廷的嘉奖。
而现任鲁王在年轻时,因长兄早逝,且膝下无子之后,意外承袭了\"鲁王\"爵位之后更是一心向善,恪守己身并严加管束鲁藩宗室,万历皇帝曾先后三次亲自下旨表彰鲁王朱寿鋐,声称其为宗室翘楚。
但不知是不是意外承袭了鲁王爵位,导致耗尽了\"气运\"的缘故,身体康健的朱寿鋐却始终无法孕育子嗣。
为了能够弥补\"气运\",颇有些迷信的鲁王朱寿鋐在听取了佛门高僧的建议下,愈发向善,时常向地方捐献钱粮,建设地方。
每逢天灾人祸,贵为鲁藩之主的朱寿鋐更是\"身先士卒\",号召兖州境内的富绅豪商们慷慨解囊,赈济百姓。
可不管鲁王朱寿鋐如何努力,其妻妾始终未能为其孕育子嗣,反倒是其同母弟朱寿镛子嗣兴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了年纪的鲁王朱寿镛也逐渐接受了\"膝下无子\"的事实,但其赈济百姓的习惯却是坚持了下来。
\"哎,百姓们流离失所,是宗室的责任,更是朝廷的责任呐..\"因为周遭四下无人的缘故,一向循规蹈矩的鲁王朱寿镛话语间也隐隐涌现了些许对朝廷的不满。
他虽是贵为宗室藩王,府中钱粮无数,但因为身份敏感的缘故,为了不引起中枢的猜忌,纵使想要赈济百姓,也时常要瞻前顾后,不能随心所欲。
反观绝大多数宗室,仗着手中的权利,肆意贪赃枉法,令得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
例如前些年就藩河南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大婚及修建王府所花费用远远超过旧例也就罢了,偏偏万历皇帝为了弥补这位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儿子,大手一挥便是许诺了足足四万顷的良田。
其数目之大,甚至吓得福王朱常洵本人都上书请辞。
后经过百官斡旋,万历皇帝终是不情不愿的将赏赐福王朱常洵的良田降到两万顷,并督促河南有司官员从速办理。
为了能够凑足这两万顷良田,河南有司官员们可谓是使劲了浑身解数,并上奏万历皇帝同意,于山东,山西,湖广三省额外筹措,终是凑够了应有之数目。
对于这位视财如命的福王朱常洵,鲁王朱寿镛可谓是\"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
\"王爷,早些歇着吧,明日还要设厂施粥,赈济百姓呐..\"
\"听说曲阜那边,又来了不少流民..\"眼见得鲁王朱寿镛的情绪愈发激动,一旁的老太监便是适时将其打断,并将话题代到了\"设厂施粥\"之事上。
他知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如今最为在乎之事,便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多赈济些百姓。
说来也可笑,这山东自古以来便号称孔孟之乡,尤其是在曲阜居住的孔家人更是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特权,成为天下无数读书人心目中的\"精神信仰\"。
可即便如此,这个传承了千余年的家族,面对着性命垂危的流民百姓,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袖手旁观\"。
更令鲁王朱寿镛焦头烂额的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无意间从山东各地逃难至兖州府的流民百姓口中得知,曾在万历年间沸沸扬扬的\"白莲教\"好似死灰复燃。
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这\"白莲教\"始终屡禁不绝,时不时便有心怀不轨之人打着\"白莲降世\"的名号收纳信众,试图犯上作乱,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知晓此事之后,他第一时间将白莲教\"死灰复燃\"的情况报予兖州知府,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不甘心的他又亲自上书朝廷,试图引起朝廷的重视,可彼时的万历皇帝已然病入膏肓,自是不会有人在乎他这位藩王的上奏。
就这样,鲁王朱寿镛只能眼睁睁望着在过去一年因饥寒交迫而沦为流民的百姓越来越多,却又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得到官府的允许下,设厂施粥。
\"哎,这吃人的世道呐..\"在一声无可奈何的感慨过后,呼吸急促的老鲁王终是颤颤巍巍的起身,并在身旁老太监的搀扶下,步履蹒跚的朝着王府深处而去。
随着二人的背影消失不见,于黑夜中本就不算炽热的烛火也是随之熄灭,黑夜再度成为此间天地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