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 第371章 搅混水(中)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 第371章 搅混水(中)

    \"不若效仿太祖年间的旧事?\"

    \"以吏为官?\"

    幽静的乾清宫暖阁内,天子轻飘飘的话语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瞬间引来了一片哗然。

    包括三位阁臣在内,即便是由朱由校亲手提拔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人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只觉心中咯噔一声。

    天子的这番做法,是要将国朝两百余年以来的\"规矩\"彻底打破呐,此举的性质比恢复\"武科\"还要恶劣数倍不止呐。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国朝科举取士乃是惯例,焉可破例?\"

    主管朝中官员升迁的吏部尚书周嘉谟最先反应过来,其苍老的脸颊上满是惊恐之色。

    官吏,官吏,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双方之间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宛若鸿沟。

    自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以来,除却在洪武元年等少数时期,因国家长期遭受战乱,需要快速恢复社会秩序的原因,曾破例允准\"由吏转官\"之外,此后两百余年间,朝廷的官员皆是由进士中选取。

    纵使这项制度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官员出仕最起码也得有个\"举人\"的功名。

    反观那些在地方上\"从政\"数十年的吏员,只怕连个\"秀才\"功名都少吧?

    若是对这些人给予特权,允其\"由吏转官\",朝中寒窗苦读十数年的进士们又该作何感想,天下所有读书人又该有何反应?

    与此前的复建税课司与恢复武科相比,\"由吏转官\"才是真正足以影响大明国本的动荡之策。

    想到这里,暖阁中的朝臣们不管立场如何,皆是纷纷将决然的目光投向案牍后的年轻天子,大有\"坚守底线\"不松口的架势。

    \"破例?\"

    \"天官此话怕是有些偏颇吧..\"

    案牍后的天子冷冷一笑,目光犀利如刀,刻意强调了\"破例\"二字,并从案牍上拿出了几封早已准备多时的册本。

    这\"由吏转官\"的规矩可是太祖昔日亲自定下的,何谈破例?

    此外,成化年间,彼时的宪宗皇帝也曾设立不经吏部,不经廷议和选拔的\"传奉官\"。

    如今他不过是遵循\"祖制\",恢复昔年的旧例,又有什么打紧的?

    \"陛下,\"见朱由校如此\"巧舌如簧\",吏部尚书周嘉谟不由得为之语塞,一时之间难以寻到反对的理由,但眸子中的不满和惊疑却愈发浓郁。

    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再造山河,纵使\"任性些\",朝中也无人敢反对;即便是宪宗皇帝,也能对辽镇建奴\"犁庭扫穴\"并抵御蒙古鞑子,武德充沛,君临四海。

    相比较之下,眼前的天子才刚刚继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国朝也深陷\"内忧外患\"的磨难,局势岂可同日而语?

    \"回禀陛下,\"相顾无言片刻,内阁首辅方从哲缓缓起身,涩声道:\"如今山东遭灾,百姓人心惶惶,不若先行赈灾,日后再议此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若朝廷在如此\"敏感\"的当口,继续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恢复太祖年间的\"祖制\",允准\"由吏转官\",以充实税课司的人员,只怕瞬间便会引发一连串的恶果呐。

    \"就以山东为试点。\"

    \"由杨涟等人全权负责。\"

    没有理会首辅的\"善意\",案牍后的天子目光冷凝,话语中充斥着不容置疑的味道。

    长痛不如短痛。

    与其令躲在背地里的\"魑魅魍魉\"不断上蹿下跳,倒不如令他们主动离开暗流涌动的水面。

    \"遵旨..\"

    见天子态度坚决,全然不给他们反驳的机会,心中早已没有了太多\"锐气\"的首辅方从哲便欲言又止的躬身应是。

    时至如今,他实在没有\"违逆\"天子的勇气。

    不过在躬身行礼的同时,东阁大学士韩爌嘴角却涌现了一抹转瞬即逝的讥笑,心中腹诽不已。

    天子终究还是太过于年轻了,莫不是觉得允准各地\"由吏转官\",这税课司便可筹建起来?

    须知,皇权不下县,可是历朝历代,永恒不变的道理呐。

    ...

    ...

    暖阁中,目送着十数位心事重重的朝臣离去之后,心中同样起伏不定的年轻天子转而收回目光,朝着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轻声道:\"魏伴伴可是确认过了?\"

    \"山东要乱起来了?\"

    闻言,默不作声多时的老太监王安不敢怠慢,赶忙拱手回禀道:\"陛下英明,魏太监已在郓城县逗留多日..\"

    \"当地流民百姓层出不穷,落草为寇的盗匪也是与日俱增,情况实在不容小觑。\"

    \"还有就是,当地似有死灰复燃的白莲余孽...\"

    老实讲,王安此时也对眼前天子如此\"激进\",执意要在\"火上浇油\"的举动有些不解。

    毕竟眼下山东的局势,实在是有些混乱...

    \"怕是从上到下,烂到跟里了吧..\"

    幽幽一叹过后,年轻天子便是意味深长的自嘲道。

    这白莲教早在国朝初年便被朝廷定位\"邪教\",但却始终屡禁不绝,并在民间扎根壮大,这背后如若没有当地\"官府\"的默许,无异于天方夜谭。

    \"据说是和府城那边有些联系..\"

    犹豫少许,老太监有些沉闷的点了点头,心中随即升起了一股无力感。

    辽镇建奴虽是如日中天,但也仅仅是肆虐边镇而已,尚未威胁不到朝廷中枢的统治;但陛下这些天先是复建税课司,而后恢复武科,眼下又要废除国朝两百余年以来的\"规矩\",再加上暗流涌动的山东。

    这是要将大明的天捅破呐!

    \"呵,府城?\"

    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朱由校转而将目光投向窗外,并一锤定音的吩咐道:\"让李若涟带着人,往山东走一趟吧。\"

    朝廷积弊两百余年,非\"重典\"难以令其恢复生机。

    眼下自己手中已是握有部分军权,辽镇建奴和西南土司们又还算安稳,正是\"大刀阔斧\"的好时机。

    若是在耽搁些时日,只怕深陷\"内忧外患\"的大明,便会彻底陷入积重难返的处境。

    乱世当用重典。

    大明的这滩水,还是不够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