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二百五十四章 亲政后开张居正学习会
热门推荐:
我开锁匠,你让我捉奸盗墓造超人
快穿!带着宿主去流浪
新婚夜用替身,重生扬你全族骨灰
拐个巨星谈恋爱
修为倒退,纳兰家族竟上门求亲?
穿成师尊后:我被反派孽徒拿捏了
狼新郎
四合院,别惹我
打赏主播,10倍提现当首富
第257章 亲政后开张居正学习会
万历十年九月初十日。
金乌高照,国子监的芙蓉花争相斗艳。
朱翊钧带着一众文武大臣和囚犯徐阶来了这里。
只是在一众蟒衣红袍的帝王公卿队伍里,跟着一囚犯徐阶,也就让徐阶显得特别突兀。
以至于随扈的所有大臣都忍不住往徐阶身上瞅。
但朱翊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他要让这些官僚们看见像徐阶这样的人做官,结局并不比张居正这样做官的要好。
作为皇帝,他需要给百官们一个好的引导。
润物细无声。
能到御前的大臣,无论文武,都已是人精似的,不用皇帝多言,他们也知道皇帝让徐阶跟着一起来国子监是为了什么。
国子监的祭酒罗万化、司业赵志皋等官与国子监监生皆在恭候圣驾时,也都注意到了在帝王将相中特别显眼的徐阶,而皆眸露惊讶之色。
不过,在朱翊钧出现时,这些国子监的官员监生才渐渐从惊讶转变为兴奋。
尤其是年轻的监生们皆不由得挺直了胸膛。
毕竟是圣驾亲至。
在这个君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而朱翊钧亲临国子监,也无疑释放了个重视文治的信号,所以他们也都难掩激动之色。
国子监是如今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是帝国官僚的储备机构。
朱翊钧来这里自然是想对帝国现在以及将来的官僚都释放一个信号,一个他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得到他重视的信号。
而徐阶这么一本活教材,则已经先给他们心里造成了一些影响。
罗万化等向朱翊钧见了礼后,朱翊钧就直接去了国子监的课堂上,坐在了昔日国子监博士所坐的位置,且道:“赐徐阶赐座,毕竟戴着金步摇,又上了年纪。”
徐阶自然谢了恩。
只是满堂公卿士子在这时都站在周围,就只有皇帝与他一个囚犯对坐,反而让徐阶更加显眼。
朱翊钧则在这时让张宏把张居正留下的治国理政之遗书拿了过来,且举着这遗书道:“这是先生临终前才写完的书,是关于继往圣之学而抒发的经学见解,朕姑且将此称作今学,并让司礼监印务局印了一百本,今日就将这些印本发下来,公卿和翰林词臣以及国子监等官员人手一本,监生士子们就派出个代表领一本传着看吧。”
“朕即位以来,得先生辅弼十年之机,而得以精于学业,如今方亲治国事,而不能不慎重,而先生曾言,治国首在提纲,纲收而目顺,纲举而目张,那朕治国事,纲当如何提?这是个大问题,也是眼下最需要确定的问题。”
“先生已故,朕学业也成,故讲读之制取消,但并不是说朕就不必重视学业,天下就任朕肆意施为,常言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急于翻炒,得有章法,而现在要定的就是这个章法。”
“所以,即便讲读取缔了,不是说朕与诸卿就不能再研讨学业,除经筵外,朕当常与诸卿讨论天下学问,今日朕来国子监,就是要议这可为天下之纲的学问,与诸卿来一次学习研讨之讲,而要让何学为天下之纲,就从先生的遗书开始议起吧。”
朱翊钧说了起来。
而朱翊钧这么说后,在的大臣监生们也都不得不在接下来认真地看起了张居正的遗书。
连徐阶也被朱翊钧递来了一份张居正的原版遗书。
一时在这些人都看得差不多时,朱翊钧就先问着张四维:“次辅看了觉得如何?”
张四维其实心里挺不乐意天子这么做的。
但他也没想到,天子真的要认真治国,真的被张居正教的要把天下社稷苍生挂在心上,要跟群臣乃至天下士子讨论国是,甚至,如今还特地来国子监要把张居正的治国理念当成祖训一样来学习。
关键是,《皇明祖训》也没这么认真学习过呀,以至于要让各个层级的士大夫一起参与,连武臣也跟着参与。
张四维和很多文臣,其实主张威福还主上,主张皇帝做一个圣主仁君,并不是真的想皇帝认认真真治国,而是想皇帝做出在认真治国的样子就行。
毕竟,皇帝若真的认真很了,很多时候苦的就不是百姓,而是苦的是官僚士大夫了。
但张四维现在自然也不敢说实话,只违心地道:“回陛下,以臣之见,元辅到底是元辅,所持之见堪为理政箴言!”
朱翊钧点了点头,也没点评张四维说的对不对,而是看向其他人:“你们觉得呢。”
“陛下,按照元辅之见,为政当务实,士大夫当有革新除弊之志,且当博采众长,因人非生而知之;他这样说,明显更重经世致用,使士大夫更重立功于世,而对立德反而要轻视许多。”
王家屏这时说了起来。
“德不是不可重,但治国第一要务当更重视能否利国利民,即能否有切实强国安民之功。”
沈一贯这时辩驳了王家屏一句,然后对朱翊钧拱手道:
“陛下,臣认为元辅所见方是高见,且对臣可谓有醍醐灌顶之效。”
“以臣之见,辅臣就当不仅仅是只知循成例而从六部诸司之政见的近臣,而当有所针砭,有所主张,有执政之纲,而使君父之宗庙社稷得以长治久安,如此才是真正的报君之恩。”
朱翊钧则看向了徐阶:“徐阶,你呢,说说你的想法。”
徐阶笑了起来:“回陛下,罪员曾经也这么聚集饱学之士在灵济宫讲过学,但那时罪员主持讲学,与陛下的目的不同。”
“说说看,伱是何目的。”
朱翊钧道。
徐阶则躬身称是:“罪员是为践行自己‘还用舍刑赏于公论’的理念,而希冀用这种方式让天下士大夫都愿意称臣为贤,知道臣不以威权加于他们,甚至还会替他们进言于上,将议政之权让于他们,让他们能操纵朝局;”
“如此,臣即便不愿意去解决天下弊病,也能得一贤字。”
“而天子即便励精图治,也只会觉得臣只是重空谈而轻实务,循旧无主张而已,而不至于因为臣擅权而对臣不满;”
“因为臣没有主张,就没有恨臣的根源。”
“臣只负责将公论主张传于陛下知道,陛下若恨也只恨公论,恨不到臣身上。”
“罪员是为苟安,所以才借讲学之名,掩饰自己苟安之心。”
“而陛下如今不同,是借讲学之名,探讨治国理政之道,是真的希望强国富民。”
“为陛下之师的张太师,也同样是用心良苦,是真的把社稷苍生放在了心上。”
“陛下将来也的确更适合用有自己主张的辅臣。”
“这样的辅臣,不是‘还用舍刑赏于公论’,而是代陛下执政,为陛下所定之纲列出自己的章程,践行自己的执政之理念,乃是真正有抱负之人,真正心存社稷之人才能为之的。”
“罪员不是这样的贤臣。”
“罪员虽然明面上不擅权以和为贵,而得了一天大的贤名,但实则,早在认识到做真贤臣就难得贤名时,就放弃了。”
徐阶说到这里就苦笑起来:“何况贤与不贤也由不得臣!”
“如陛下之前所问,到底是什么让臣选择了做一个大奸似忠的奸贼?明面上与天下人人为善,暗地里却兼民之产侵国之利。”
“根本原因不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毕竟皇权虽至高无上,可求利之心,皇权也是阻止不了的;”
“也不是王学害人:”
“王学虽说致良知,可选择以何为良知还是在我们自己,是臣自己选择了苟安自私为自己良知;”
“本因还是在商业大兴后,求利之心大增,只为利之人越来越多,而为仁义道德之人越来越少;”
“臣自己初入仕时,尚未因商而富,求利之心不重,而入仕久后,亲友靠臣经商而富后,求利之心就重了;”
“但商业大兴也是难以避免的,农桑发达则必有剩余之财,有剩余之财则必有交易,所以人人更为求利,臣也越发忘了礼义廉耻。”
“陛下!”
徐阶说着就看向朱翊钧道:“正因为此,其实像臣这样的人,才是多数,如次辅张阁老就曾在翰林时与臣说过,他支持事归六部,言归科道,而对当时高新郑以阁臣之身份擅六部之政不满,认为这样难免废清议而滋权臣;”
“实际上,他也是不愿意改制的,且希望士林人人和善,而不会因为各自不同主张而互相倾轧;”
“可以说,次辅张阁老也存的还是苟安之心,而非强国安民之心。”
张四维听到这里不由得瞅了徐阶一眼。
万历十年九月初十日。
金乌高照,国子监的芙蓉花争相斗艳。
朱翊钧带着一众文武大臣和囚犯徐阶来了这里。
只是在一众蟒衣红袍的帝王公卿队伍里,跟着一囚犯徐阶,也就让徐阶显得特别突兀。
以至于随扈的所有大臣都忍不住往徐阶身上瞅。
但朱翊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他要让这些官僚们看见像徐阶这样的人做官,结局并不比张居正这样做官的要好。
作为皇帝,他需要给百官们一个好的引导。
润物细无声。
能到御前的大臣,无论文武,都已是人精似的,不用皇帝多言,他们也知道皇帝让徐阶跟着一起来国子监是为了什么。
国子监的祭酒罗万化、司业赵志皋等官与国子监监生皆在恭候圣驾时,也都注意到了在帝王将相中特别显眼的徐阶,而皆眸露惊讶之色。
不过,在朱翊钧出现时,这些国子监的官员监生才渐渐从惊讶转变为兴奋。
尤其是年轻的监生们皆不由得挺直了胸膛。
毕竟是圣驾亲至。
在这个君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而朱翊钧亲临国子监,也无疑释放了个重视文治的信号,所以他们也都难掩激动之色。
国子监是如今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是帝国官僚的储备机构。
朱翊钧来这里自然是想对帝国现在以及将来的官僚都释放一个信号,一个他们需要怎样做才能得到他重视的信号。
而徐阶这么一本活教材,则已经先给他们心里造成了一些影响。
罗万化等向朱翊钧见了礼后,朱翊钧就直接去了国子监的课堂上,坐在了昔日国子监博士所坐的位置,且道:“赐徐阶赐座,毕竟戴着金步摇,又上了年纪。”
徐阶自然谢了恩。
只是满堂公卿士子在这时都站在周围,就只有皇帝与他一个囚犯对坐,反而让徐阶更加显眼。
朱翊钧则在这时让张宏把张居正留下的治国理政之遗书拿了过来,且举着这遗书道:“这是先生临终前才写完的书,是关于继往圣之学而抒发的经学见解,朕姑且将此称作今学,并让司礼监印务局印了一百本,今日就将这些印本发下来,公卿和翰林词臣以及国子监等官员人手一本,监生士子们就派出个代表领一本传着看吧。”
“朕即位以来,得先生辅弼十年之机,而得以精于学业,如今方亲治国事,而不能不慎重,而先生曾言,治国首在提纲,纲收而目顺,纲举而目张,那朕治国事,纲当如何提?这是个大问题,也是眼下最需要确定的问题。”
“先生已故,朕学业也成,故讲读之制取消,但并不是说朕就不必重视学业,天下就任朕肆意施为,常言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急于翻炒,得有章法,而现在要定的就是这个章法。”
“所以,即便讲读取缔了,不是说朕与诸卿就不能再研讨学业,除经筵外,朕当常与诸卿讨论天下学问,今日朕来国子监,就是要议这可为天下之纲的学问,与诸卿来一次学习研讨之讲,而要让何学为天下之纲,就从先生的遗书开始议起吧。”
朱翊钧说了起来。
而朱翊钧这么说后,在的大臣监生们也都不得不在接下来认真地看起了张居正的遗书。
连徐阶也被朱翊钧递来了一份张居正的原版遗书。
一时在这些人都看得差不多时,朱翊钧就先问着张四维:“次辅看了觉得如何?”
张四维其实心里挺不乐意天子这么做的。
但他也没想到,天子真的要认真治国,真的被张居正教的要把天下社稷苍生挂在心上,要跟群臣乃至天下士子讨论国是,甚至,如今还特地来国子监要把张居正的治国理念当成祖训一样来学习。
关键是,《皇明祖训》也没这么认真学习过呀,以至于要让各个层级的士大夫一起参与,连武臣也跟着参与。
张四维和很多文臣,其实主张威福还主上,主张皇帝做一个圣主仁君,并不是真的想皇帝认认真真治国,而是想皇帝做出在认真治国的样子就行。
毕竟,皇帝若真的认真很了,很多时候苦的就不是百姓,而是苦的是官僚士大夫了。
但张四维现在自然也不敢说实话,只违心地道:“回陛下,以臣之见,元辅到底是元辅,所持之见堪为理政箴言!”
朱翊钧点了点头,也没点评张四维说的对不对,而是看向其他人:“你们觉得呢。”
“陛下,按照元辅之见,为政当务实,士大夫当有革新除弊之志,且当博采众长,因人非生而知之;他这样说,明显更重经世致用,使士大夫更重立功于世,而对立德反而要轻视许多。”
王家屏这时说了起来。
“德不是不可重,但治国第一要务当更重视能否利国利民,即能否有切实强国安民之功。”
沈一贯这时辩驳了王家屏一句,然后对朱翊钧拱手道:
“陛下,臣认为元辅所见方是高见,且对臣可谓有醍醐灌顶之效。”
“以臣之见,辅臣就当不仅仅是只知循成例而从六部诸司之政见的近臣,而当有所针砭,有所主张,有执政之纲,而使君父之宗庙社稷得以长治久安,如此才是真正的报君之恩。”
朱翊钧则看向了徐阶:“徐阶,你呢,说说你的想法。”
徐阶笑了起来:“回陛下,罪员曾经也这么聚集饱学之士在灵济宫讲过学,但那时罪员主持讲学,与陛下的目的不同。”
“说说看,伱是何目的。”
朱翊钧道。
徐阶则躬身称是:“罪员是为践行自己‘还用舍刑赏于公论’的理念,而希冀用这种方式让天下士大夫都愿意称臣为贤,知道臣不以威权加于他们,甚至还会替他们进言于上,将议政之权让于他们,让他们能操纵朝局;”
“如此,臣即便不愿意去解决天下弊病,也能得一贤字。”
“而天子即便励精图治,也只会觉得臣只是重空谈而轻实务,循旧无主张而已,而不至于因为臣擅权而对臣不满;”
“因为臣没有主张,就没有恨臣的根源。”
“臣只负责将公论主张传于陛下知道,陛下若恨也只恨公论,恨不到臣身上。”
“罪员是为苟安,所以才借讲学之名,掩饰自己苟安之心。”
“而陛下如今不同,是借讲学之名,探讨治国理政之道,是真的希望强国富民。”
“为陛下之师的张太师,也同样是用心良苦,是真的把社稷苍生放在了心上。”
“陛下将来也的确更适合用有自己主张的辅臣。”
“这样的辅臣,不是‘还用舍刑赏于公论’,而是代陛下执政,为陛下所定之纲列出自己的章程,践行自己的执政之理念,乃是真正有抱负之人,真正心存社稷之人才能为之的。”
“罪员不是这样的贤臣。”
“罪员虽然明面上不擅权以和为贵,而得了一天大的贤名,但实则,早在认识到做真贤臣就难得贤名时,就放弃了。”
徐阶说到这里就苦笑起来:“何况贤与不贤也由不得臣!”
“如陛下之前所问,到底是什么让臣选择了做一个大奸似忠的奸贼?明面上与天下人人为善,暗地里却兼民之产侵国之利。”
“根本原因不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毕竟皇权虽至高无上,可求利之心,皇权也是阻止不了的;”
“也不是王学害人:”
“王学虽说致良知,可选择以何为良知还是在我们自己,是臣自己选择了苟安自私为自己良知;”
“本因还是在商业大兴后,求利之心大增,只为利之人越来越多,而为仁义道德之人越来越少;”
“臣自己初入仕时,尚未因商而富,求利之心不重,而入仕久后,亲友靠臣经商而富后,求利之心就重了;”
“但商业大兴也是难以避免的,农桑发达则必有剩余之财,有剩余之财则必有交易,所以人人更为求利,臣也越发忘了礼义廉耻。”
“陛下!”
徐阶说着就看向朱翊钧道:“正因为此,其实像臣这样的人,才是多数,如次辅张阁老就曾在翰林时与臣说过,他支持事归六部,言归科道,而对当时高新郑以阁臣之身份擅六部之政不满,认为这样难免废清议而滋权臣;”
“实际上,他也是不愿意改制的,且希望士林人人和善,而不会因为各自不同主张而互相倾轧;”
“可以说,次辅张阁老也存的还是苟安之心,而非强国安民之心。”
张四维听到这里不由得瞅了徐阶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