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宋脊梁高太尉 第133章 功名利禄熏人心,父子离德又离心(三)
热门推荐:
永夜斩神灵
人在米国当杀手
害我家破人亡,那我就抢你未婚夫
快穿之信我有糖吃
苟在修仙世界当反派
心灵终结,一个人工智能的奋斗
全家穿越星际除了我都混成编制
宠冠六宫,康熙的娇软小公主
女帝请翻牌
如果说之前邓洵武参蔡京那一本,已经让不明真相的大宋百官们,惊掉了下巴。
那么,蔡攸,参他老爹的这一本,彻底让这些吃瓜群众们,怀疑起人生来。
所谓百善孝为先,连孔圣人都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意思是儿子犯了错,父亲得帮着遮掩,父亲犯了错,儿子也得帮着遮掩,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不仅不应该处罚,还应该大加褒扬。
大宋自开国以来,便是以孝治国,可从未听说过,曾有儿子状告老子的稀奇事!
蔡攸,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进狗肚子里去了么?
他,难道就不怕受天下人唾弃么?
就在极少数卫道士,想要顶着巨大的风险,出来指责两句时,蔡攸,又说话了。
“启禀陛下,非是微臣要参家父,而是……”
蔡攸缓缓展开了手上的奏折,向着众人一亮。
咦?
怎会?
……
在一片惊呼与窃窃私语声中,所有人的目光一凝,均是脸色狐疑,面露不解。
原来,蔡攸手上的奏折,一片空白,竟是连一个字也没有。
“居安呐,你这是何意?”
纵然对今日之事,早有准备,但徽宗仍被蔡攸此举,搞的有些没头没脑。
按事先约定,今日朝会,由邓洵武出面,借着昨日城北那事,狠狠的参上蔡京一本,然后由蔡攸出面,替他父亲上表,乞骸骨,接着便是徽宗故意不准。
然后御史台跟进,参蔡京,蔡攸代父再上表,徽宗再不准。
然后,百官上表,参蔡京,蔡攸再上表,徽宗留中不发。
最后,经过三辞三留之后,太师蔡京,得以告老还乡。
以上这些,就是徽宗的全部剧本。
按剧本来走戏的话,蔡攸掏出的,应该是蔡京的辞呈,而不是这一份不知所谓,空白无一字的参本。
“启禀陛下,非是微臣想要参家父,微臣是有苦衷的啊……”
跪在殿前的蔡攸,将手中的空白奏折往地上一放,俯身下拜,言辞恳切,语带悲怆。
只不过,他冲着地面,又被宽大袖袍给遮的严严实实的脸庞上,根本看不出一丝丝的悲凉之意。
相反,有的只是阴翳,与断然。
苦衷?
徽宗一怔,原先的剧本里,可没这一说啊?
“蔡学士,何出此言呐。”
心中有了些许不满,徽宗的语气悄然改变,连称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蔡攸在察言观色方面,可是相当精通的。
他一听徽宗的语气,便知自己这般做作,已然让龙椅上的那位,起了不满的心意。
但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能早日登上那个梦寐以求的位置,他不得不顶着被徽宗不满,被文武百官腹诽的压力,自己给自己加戏,来了这么一出。
毕竟,三辞三留,所费时长,可不是一两日的功夫。
时间一长,谁知道,会起甚变数!
所以,今日,他就要将事情做绝!
“启禀陛下,微臣参家父,乃是家父之意!”
蔡攸此言一出,顿时惊起了一片惊呼之声。
甚?
是蔡京之意?
蔡京,这是……老糊涂了?
让儿子参自己,是想做甚?
别说不明真相的文武百官了,就事先知道内情的徽宗,也有完全迷糊了。
“家父年事已高,精力实在不济,绝大部分政事,皆是交由微臣四弟蔡绦,以及诸多假子去办,故而……”
蔡攸猛然抬起头,面带不忍,但又义正言辞,郑重道:“故而家父再三考虑,实在不愿再行权宜之事,特命微臣,参他一本,以示自责的决心。”
指着地上的空白奏折,蔡攸面露苦笑,满是委屈道:“家父的命令,微臣不得不从,但身为人子,又岂能真做出这等有违人伦之事,所以……”
说到这里,众人再看那空白奏折时,真也好,假也罢,皆是一副恍然大悟状,霎时引起了殿中的窃窃私语。
原来如此,好一派父子情深,却因为国事,不得不秉公而行的人间惨剧,不,人间美谈啊……
唯有徽宗,盯着声情并茂的蔡攸,默不作声。
是真,是假,并不重要。
只要是蔡攸,能自圆其说,那便是板上钉钉,千真万确!
“微臣,代父上表,请乞骸骨!”
蔡攸见火候已到,便不紧不慢,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已经捂的发烫的奏折,高举过顶。
这一份,才是原剧本里的正主!
按说又回到了正轨,能将事情推进下去,徽宗应该是高兴才对,可他的内心,不知怎地,突然起了一阵腻歪。
他这腻歪,是冲着蔡攸去的。
蔡攸的这点小动作,在别人眼里,或许还能遮掩过去,可在徽宗眼里,却是原形毕露。
倒不是说徽宗责怪蔡攸为了早日上位,不顾父子纲常,有违人子的本份。
而是徽宗,突然又有了一种失控的感觉。
身为大宋天子的他,为何要布下这个局,说穿了,还不是因为受不了大事小事,事事都要受太师的摆布。
其实吧,原本一心享乐的他,倒也没感觉朝堂大事被蔡京一手操纵,有什么不好。
直到玉津花园斗箭,赢了辽人之后,高俅突然对他说,有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他兴冲冲的找上蔡京,却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然后就是被结结实实的说教了一通。
“军国大事,自当老成执重,岂可儿戏!”
“宋辽,兄弟之邦,岂可轻言战事!”
“金人,蛮夷尔!”
如果说这一切,徽宗都还能忍的话,那么,当蔡京不屑的说出,“高俅,泼皮小人尔”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高俅是谁?
在蔡京口中的泼皮小人,却是徽宗起于微末时,结下深厚友谊的知己,是有过命交情的!
男人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泡过妞,一起挨过揍。
自徽宗少年未艾起,高俅便是他形影不离的狐朋狗友,四大铁,哪个不曾经历过!
说句难听的,徽宗的青春里,充满了高俅的身影。
高俅,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徽宗的过往青春啊!
徽宗想做,却不能做的,都可以让高俅去做。
比如,从军。
当一个挥斥方遒,战无不胜的大将军,是每一个男孩的梦想。
徽宗自然不能亲自上沙场,提着大刀片子,去跟辽人,西夏人之类的蛮夷去搏命,所以他让高俅当武官。
一当,就是二十年的武官第一人。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蔡京想对付任何人都行,但唯独是高俅,徽宗不答应!
从那一刻起,徽宗的心里,已然萌生了换相的念头。
紧接着,蔡京指使蔡党的党羽,在朝堂上拼命往高俅泼脏水时,每一份弹劾的奏折,都像是抽在徽宗脸上的耳光。
不痛,但很响亮。
那么,蔡攸,参他老爹的这一本,彻底让这些吃瓜群众们,怀疑起人生来。
所谓百善孝为先,连孔圣人都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意思是儿子犯了错,父亲得帮着遮掩,父亲犯了错,儿子也得帮着遮掩,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不仅不应该处罚,还应该大加褒扬。
大宋自开国以来,便是以孝治国,可从未听说过,曾有儿子状告老子的稀奇事!
蔡攸,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进狗肚子里去了么?
他,难道就不怕受天下人唾弃么?
就在极少数卫道士,想要顶着巨大的风险,出来指责两句时,蔡攸,又说话了。
“启禀陛下,非是微臣要参家父,而是……”
蔡攸缓缓展开了手上的奏折,向着众人一亮。
咦?
怎会?
……
在一片惊呼与窃窃私语声中,所有人的目光一凝,均是脸色狐疑,面露不解。
原来,蔡攸手上的奏折,一片空白,竟是连一个字也没有。
“居安呐,你这是何意?”
纵然对今日之事,早有准备,但徽宗仍被蔡攸此举,搞的有些没头没脑。
按事先约定,今日朝会,由邓洵武出面,借着昨日城北那事,狠狠的参上蔡京一本,然后由蔡攸出面,替他父亲上表,乞骸骨,接着便是徽宗故意不准。
然后御史台跟进,参蔡京,蔡攸代父再上表,徽宗再不准。
然后,百官上表,参蔡京,蔡攸再上表,徽宗留中不发。
最后,经过三辞三留之后,太师蔡京,得以告老还乡。
以上这些,就是徽宗的全部剧本。
按剧本来走戏的话,蔡攸掏出的,应该是蔡京的辞呈,而不是这一份不知所谓,空白无一字的参本。
“启禀陛下,非是微臣想要参家父,微臣是有苦衷的啊……”
跪在殿前的蔡攸,将手中的空白奏折往地上一放,俯身下拜,言辞恳切,语带悲怆。
只不过,他冲着地面,又被宽大袖袍给遮的严严实实的脸庞上,根本看不出一丝丝的悲凉之意。
相反,有的只是阴翳,与断然。
苦衷?
徽宗一怔,原先的剧本里,可没这一说啊?
“蔡学士,何出此言呐。”
心中有了些许不满,徽宗的语气悄然改变,连称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蔡攸在察言观色方面,可是相当精通的。
他一听徽宗的语气,便知自己这般做作,已然让龙椅上的那位,起了不满的心意。
但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能早日登上那个梦寐以求的位置,他不得不顶着被徽宗不满,被文武百官腹诽的压力,自己给自己加戏,来了这么一出。
毕竟,三辞三留,所费时长,可不是一两日的功夫。
时间一长,谁知道,会起甚变数!
所以,今日,他就要将事情做绝!
“启禀陛下,微臣参家父,乃是家父之意!”
蔡攸此言一出,顿时惊起了一片惊呼之声。
甚?
是蔡京之意?
蔡京,这是……老糊涂了?
让儿子参自己,是想做甚?
别说不明真相的文武百官了,就事先知道内情的徽宗,也有完全迷糊了。
“家父年事已高,精力实在不济,绝大部分政事,皆是交由微臣四弟蔡绦,以及诸多假子去办,故而……”
蔡攸猛然抬起头,面带不忍,但又义正言辞,郑重道:“故而家父再三考虑,实在不愿再行权宜之事,特命微臣,参他一本,以示自责的决心。”
指着地上的空白奏折,蔡攸面露苦笑,满是委屈道:“家父的命令,微臣不得不从,但身为人子,又岂能真做出这等有违人伦之事,所以……”
说到这里,众人再看那空白奏折时,真也好,假也罢,皆是一副恍然大悟状,霎时引起了殿中的窃窃私语。
原来如此,好一派父子情深,却因为国事,不得不秉公而行的人间惨剧,不,人间美谈啊……
唯有徽宗,盯着声情并茂的蔡攸,默不作声。
是真,是假,并不重要。
只要是蔡攸,能自圆其说,那便是板上钉钉,千真万确!
“微臣,代父上表,请乞骸骨!”
蔡攸见火候已到,便不紧不慢,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已经捂的发烫的奏折,高举过顶。
这一份,才是原剧本里的正主!
按说又回到了正轨,能将事情推进下去,徽宗应该是高兴才对,可他的内心,不知怎地,突然起了一阵腻歪。
他这腻歪,是冲着蔡攸去的。
蔡攸的这点小动作,在别人眼里,或许还能遮掩过去,可在徽宗眼里,却是原形毕露。
倒不是说徽宗责怪蔡攸为了早日上位,不顾父子纲常,有违人子的本份。
而是徽宗,突然又有了一种失控的感觉。
身为大宋天子的他,为何要布下这个局,说穿了,还不是因为受不了大事小事,事事都要受太师的摆布。
其实吧,原本一心享乐的他,倒也没感觉朝堂大事被蔡京一手操纵,有什么不好。
直到玉津花园斗箭,赢了辽人之后,高俅突然对他说,有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他兴冲冲的找上蔡京,却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然后就是被结结实实的说教了一通。
“军国大事,自当老成执重,岂可儿戏!”
“宋辽,兄弟之邦,岂可轻言战事!”
“金人,蛮夷尔!”
如果说这一切,徽宗都还能忍的话,那么,当蔡京不屑的说出,“高俅,泼皮小人尔”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高俅是谁?
在蔡京口中的泼皮小人,却是徽宗起于微末时,结下深厚友谊的知己,是有过命交情的!
男人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泡过妞,一起挨过揍。
自徽宗少年未艾起,高俅便是他形影不离的狐朋狗友,四大铁,哪个不曾经历过!
说句难听的,徽宗的青春里,充满了高俅的身影。
高俅,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徽宗的过往青春啊!
徽宗想做,却不能做的,都可以让高俅去做。
比如,从军。
当一个挥斥方遒,战无不胜的大将军,是每一个男孩的梦想。
徽宗自然不能亲自上沙场,提着大刀片子,去跟辽人,西夏人之类的蛮夷去搏命,所以他让高俅当武官。
一当,就是二十年的武官第一人。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蔡京想对付任何人都行,但唯独是高俅,徽宗不答应!
从那一刻起,徽宗的心里,已然萌生了换相的念头。
紧接着,蔡京指使蔡党的党羽,在朝堂上拼命往高俅泼脏水时,每一份弹劾的奏折,都像是抽在徽宗脸上的耳光。
不痛,但很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