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有了属性 第二十四章 到“姥爷”家
热门推荐:
新官路商途
重生末世:靠空间异能囤千亿物资
我是潜艇指挥官
一家三口齐穿越,金手指开大啦
空姐背后
徒儿,下山祸害七个师姐去吧
四合院回到五零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成为一代剑仙后,换了权谋副本
由于今天是双日,也是镇子逢集的日子,这导致集镇上来往的人,车,都比较多。
街道上叫卖声、谈价声、小孩哭闹声、车铃声、拖拉机声,这种种声音汇聚在集镇上空、、、、、
有了外界的对比,季书瞬间感觉父亲驾驶的拖拉机变得寂静无声了,因为它的声音都被掩盖了!
人流比较多,为了安全,母亲要在车上看着三个孩子。
于是,父亲只能是驾驶着车子,等到路过目标店铺或者摊位时,父亲就停下车子,然后下车赶紧买好东西,放到车上后,再继续下一个同样的操作。
等到东西置办完成,父亲就开着车,径直驶向北边姥爷家的方向。
拖拉机很快驶出了集镇范围,人流,车流也变少了很多,季书这时才想起父亲刚买的东西。
这是因为刚刚在集镇上,季书的超凡五感,在那种特别嘈杂环境,让他一直处于头昏脑胀的感觉之中。
父亲买的东西很多,在几样散称的五香花生,糖果,瓜子之外,还有一大块熟牛肉,大概有五六斤的样子。一大袋白糖25千克,一袋苹果,一袋桔子,还有小半扇猪肉也有三十多斤的样子。
回来这么久,季书也对现在的物价有了一些了解。
猪肉一斤两块多,苹果四毛多一斤,桔子要贵一些大概有八九毛钱一斤,白糖要两块多一斤,熟牛肉十块左右。
这样简单一算,父亲刚买的这些东西大概要三四百块的样子,这还没算家里带的鸡鸭和营养品,要知道这个年代,营养品的价格也是不便宜的。
当然,季书算这些价格,并不代表着季书不舍得。这些钱对他来说连小钱都算不上,不管怎么说他曾经也是负债超过百万的百万负翁,心里承的能力还是有的。
拖拉机继续行驶着,随着越来越靠近目的地,季书也发现母亲的神情也越发的期待和激动。
母亲的期待和激动有着足够的理由的,首先她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看过父母了,而且这一次她不仅带着丈夫孩子,还带着这么多的“礼品”回娘家,这是结婚多年从没有过的、、、、、
很快拖拉机到了目的地,杨老家,这是母亲出生成长的村子。
杨老家这个村子不大,总共有不到百户的人家,对比季家村几百户来说只能称为小村子。
进入村子里难免会碰到熟人,加上父亲又是一个外向的性格。于是,父亲就成了边开车,边散烟边打着招呼寒暄问好。
而母亲早在村口时就下了车,一边走在慢悠悠的车子旁边,一边跟熟悉的人招呼着。
在路过大舅家门口时,季书看到因听到动静,而好奇出门的大妗子和表姐杨玉春,表哥杨志。
这下子更热闹了,大妗子也是能说会道的人,她发现了来者是小姑子一家人,当即便喜笑颜开迎了上来,热情的大嗓门吆喝道:
“哎呀,我说今早咋听到喜鹊在枝头叫呢,原来是妹妹和妹夫今天来啊,可真太好了!”
母亲笑着忙迎了上去,被大妗子紧紧拉着手一阵嘘寒问暖、、、、、
季书一家还没到姥爷家门,父母这一路的动静,都几乎影响到了半个村庄。
等到父亲车开到姥爷院子旁时,姥爷和姥姥已经笑容满面地等在了门口。
母亲是一个感性的人,特别是今天的母亲,她的情绪也似乎特别的敏感。
在看到姥爷姥姥之后,母亲急步走到二老前面。表现出了竟不知道说什么的模样,只见了一声爸,妈,之后,母亲就红了眼睛。
父亲此时也忙跳下车子,快步走到母亲身边,喊了声爸妈,忙给姥爷让烟。
季书仔细打量着姥爷、姥姥的模样!
二老如今都是近七十的老人,姥姥的身形比较瘦,面容慈祥。
姥爷个子高高的,身材略显虚胖,头发花白。
或许因为姥爷姥姥正处于高兴中,显得精神头状态很好。
姥姥和姥爷只简短的和父母说了几句话,就把目光放到还在车上季书三人身上。
他们脸上的笑容更显浓厚了,忙喊着“乖孙,乖孙女”,急步走了过来。姥爷轻轻抱起季书,姥姥也把妹妹明秀抱在怀里,稀罕的跟宝贝似的一阵又抱又亲。
母亲这时的情绪也已缓和了跟多,看到周围凑热闹的大人、小孩,母亲忙到车上拿出散装的奶糖、炒花生、瓜子,笑着见人就发了起来。
母亲分发糖果的行为,也让场面更热闹了起来。特别是对小孩子,母亲很大方的一人一把奶糖,一大捧花生,一大捧五香瓜子。
孩子要是拿不下,母亲就装进他们的衣兜裤兜,兜子装不下的小孩就脱下上衣用衣服包着。
这一阵热闹的场景持续了好一会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凑热闹的人太多了点。
就在母亲继续分发糖果的时候,得知消息的大舅和二舅一家四口都前后脚的功夫赶到这里。
大舅和二舅一家到来的原因,被大妗子安排表哥杨志和表姐杨玉春去喊的。
姥爷姥姥有三个孩子,母亲最小。大舅杨良生,今年近五十岁了,是一个老实沉默的庄家人,他的人生中极少离开过这个村子。
大舅和大妗子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杨玉春,今年应该是17岁上高中,小儿子杨志,今年14上的初中。
二舅杨夏生性格外向,在村里人缘不错,记得再过几年他会组建一个小工程队,就是给十里八村修建房屋的小工程,后来季书家里的房子还是二舅带人给修建的。
二舅家也是两个孩子,大女儿杨巧玲今年14岁,小儿子杨永强,今年11岁。他与自己姐姐季明静一样,都上小学四年级。
就在季书回忆着姥爷一大家子的情况时,母亲已经把所有人,一个不落的分发完糖果瓜子。
父亲在忙碌着,他主要是给周围的老少爷们让烟抽。
季书环顾四周,发现很多人是把视线放到拖拉机的车斗上面,斗身本来很低,一眼看去基本是一目了然。这显眼的满满半车斗的东西,让人看着就好奇羡慕不已。
往娘家带东西这是非常长面子的事情,父亲本也不是低调的性格,所以父亲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
春风得意的父亲从车上搬东西时,引来了周围更多的惊诧和赞叹,这让父亲和母亲面色更显红润有光。
大袋,小袋,鸡鸭,牛肉,猪肉,罐头,奶粉、、、
父母这次带的礼品多而丰富,特别是一些营养品,在此时的农村还是相当少见的,这也是导致围观人群惊诧的主要原因。
季书本来是被姥爷姥姥扯着仔细瞧着,在他身边是姐姐、妹妹和几个凑过来的表姐表哥,都围在一起正热闹着。
直到父亲他们把东西往屋里搬的时候,姥爷姥姥才发现今天女儿女婿带的东西情况,这些东西种类和份量都太多了,一看就知道要花不少钱才能置办的出来。
就算是此时农村里娶新媳妇,这些彩礼也是足足够了的,想到这些姥姥姥爷的情绪就显在了脸上,一边是高兴,毕竟是女儿女婿带过来的孝敬。一边又是担心,女婿的家里情况他们是知道的,这次带这么多东西显然是超过了标准的。
季书很敏感的发觉了二老的神色变化,可这件事情只能等一会父母给二老解释了,季书只能对着二老继续装憨卖萌,以缓解他们的心情。
等到东西都搬完,围着的人群也开始慢慢散去,毕竟带的东西再多也不属于自己。
人家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走亲戚,总不能都围着一直看热闹,热闹虽然慢慢散了,但“季正荣发财了”这个流言很可能会成为村里往后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了。
姥姥,两个妗子,拉着季书三姐弟,还有四个表姐表哥拥进了堂屋里面,这么多人进来,也把本来不大屋子挤的满满的(主要是礼品就摆了一大堆)。
季书和姐姐向,大妗子,二妗子分别问好,表现出懂事的一面。随后季书就拉着姥姥满是褶皱的双手,一边打量姥姥的面色,感受她的脉搏。一边关心的问道:“姥姥,我好想您,您最近身体还好吧?”
姥姥笑的合不拢嘴,亲昵的摸着外孙的小手,柔声道:“我的乖外孙,姥姥身体好着呢,看到你们几个,姥姥身体更好了。”
季书笑着猛点头,这一会,以他的3级医学能力,也没能有太多发现,只感受到姥姥的脉搏跳动还算正常范围,并没有急促不规律的情况。
这主要是季书还没有学习传统医学,因为望闻问切主要是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加上季书没有经验,这让季书来时想着要给姥姥姥爷“看病”的想法基本落空。
显然,季书的“医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能治病救人的程度。
街道上叫卖声、谈价声、小孩哭闹声、车铃声、拖拉机声,这种种声音汇聚在集镇上空、、、、、
有了外界的对比,季书瞬间感觉父亲驾驶的拖拉机变得寂静无声了,因为它的声音都被掩盖了!
人流比较多,为了安全,母亲要在车上看着三个孩子。
于是,父亲只能是驾驶着车子,等到路过目标店铺或者摊位时,父亲就停下车子,然后下车赶紧买好东西,放到车上后,再继续下一个同样的操作。
等到东西置办完成,父亲就开着车,径直驶向北边姥爷家的方向。
拖拉机很快驶出了集镇范围,人流,车流也变少了很多,季书这时才想起父亲刚买的东西。
这是因为刚刚在集镇上,季书的超凡五感,在那种特别嘈杂环境,让他一直处于头昏脑胀的感觉之中。
父亲买的东西很多,在几样散称的五香花生,糖果,瓜子之外,还有一大块熟牛肉,大概有五六斤的样子。一大袋白糖25千克,一袋苹果,一袋桔子,还有小半扇猪肉也有三十多斤的样子。
回来这么久,季书也对现在的物价有了一些了解。
猪肉一斤两块多,苹果四毛多一斤,桔子要贵一些大概有八九毛钱一斤,白糖要两块多一斤,熟牛肉十块左右。
这样简单一算,父亲刚买的这些东西大概要三四百块的样子,这还没算家里带的鸡鸭和营养品,要知道这个年代,营养品的价格也是不便宜的。
当然,季书算这些价格,并不代表着季书不舍得。这些钱对他来说连小钱都算不上,不管怎么说他曾经也是负债超过百万的百万负翁,心里承的能力还是有的。
拖拉机继续行驶着,随着越来越靠近目的地,季书也发现母亲的神情也越发的期待和激动。
母亲的期待和激动有着足够的理由的,首先她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看过父母了,而且这一次她不仅带着丈夫孩子,还带着这么多的“礼品”回娘家,这是结婚多年从没有过的、、、、、
很快拖拉机到了目的地,杨老家,这是母亲出生成长的村子。
杨老家这个村子不大,总共有不到百户的人家,对比季家村几百户来说只能称为小村子。
进入村子里难免会碰到熟人,加上父亲又是一个外向的性格。于是,父亲就成了边开车,边散烟边打着招呼寒暄问好。
而母亲早在村口时就下了车,一边走在慢悠悠的车子旁边,一边跟熟悉的人招呼着。
在路过大舅家门口时,季书看到因听到动静,而好奇出门的大妗子和表姐杨玉春,表哥杨志。
这下子更热闹了,大妗子也是能说会道的人,她发现了来者是小姑子一家人,当即便喜笑颜开迎了上来,热情的大嗓门吆喝道:
“哎呀,我说今早咋听到喜鹊在枝头叫呢,原来是妹妹和妹夫今天来啊,可真太好了!”
母亲笑着忙迎了上去,被大妗子紧紧拉着手一阵嘘寒问暖、、、、、
季书一家还没到姥爷家门,父母这一路的动静,都几乎影响到了半个村庄。
等到父亲车开到姥爷院子旁时,姥爷和姥姥已经笑容满面地等在了门口。
母亲是一个感性的人,特别是今天的母亲,她的情绪也似乎特别的敏感。
在看到姥爷姥姥之后,母亲急步走到二老前面。表现出了竟不知道说什么的模样,只见了一声爸,妈,之后,母亲就红了眼睛。
父亲此时也忙跳下车子,快步走到母亲身边,喊了声爸妈,忙给姥爷让烟。
季书仔细打量着姥爷、姥姥的模样!
二老如今都是近七十的老人,姥姥的身形比较瘦,面容慈祥。
姥爷个子高高的,身材略显虚胖,头发花白。
或许因为姥爷姥姥正处于高兴中,显得精神头状态很好。
姥姥和姥爷只简短的和父母说了几句话,就把目光放到还在车上季书三人身上。
他们脸上的笑容更显浓厚了,忙喊着“乖孙,乖孙女”,急步走了过来。姥爷轻轻抱起季书,姥姥也把妹妹明秀抱在怀里,稀罕的跟宝贝似的一阵又抱又亲。
母亲这时的情绪也已缓和了跟多,看到周围凑热闹的大人、小孩,母亲忙到车上拿出散装的奶糖、炒花生、瓜子,笑着见人就发了起来。
母亲分发糖果的行为,也让场面更热闹了起来。特别是对小孩子,母亲很大方的一人一把奶糖,一大捧花生,一大捧五香瓜子。
孩子要是拿不下,母亲就装进他们的衣兜裤兜,兜子装不下的小孩就脱下上衣用衣服包着。
这一阵热闹的场景持续了好一会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凑热闹的人太多了点。
就在母亲继续分发糖果的时候,得知消息的大舅和二舅一家四口都前后脚的功夫赶到这里。
大舅和二舅一家到来的原因,被大妗子安排表哥杨志和表姐杨玉春去喊的。
姥爷姥姥有三个孩子,母亲最小。大舅杨良生,今年近五十岁了,是一个老实沉默的庄家人,他的人生中极少离开过这个村子。
大舅和大妗子有两个孩子,大女儿杨玉春,今年应该是17岁上高中,小儿子杨志,今年14上的初中。
二舅杨夏生性格外向,在村里人缘不错,记得再过几年他会组建一个小工程队,就是给十里八村修建房屋的小工程,后来季书家里的房子还是二舅带人给修建的。
二舅家也是两个孩子,大女儿杨巧玲今年14岁,小儿子杨永强,今年11岁。他与自己姐姐季明静一样,都上小学四年级。
就在季书回忆着姥爷一大家子的情况时,母亲已经把所有人,一个不落的分发完糖果瓜子。
父亲在忙碌着,他主要是给周围的老少爷们让烟抽。
季书环顾四周,发现很多人是把视线放到拖拉机的车斗上面,斗身本来很低,一眼看去基本是一目了然。这显眼的满满半车斗的东西,让人看着就好奇羡慕不已。
往娘家带东西这是非常长面子的事情,父亲本也不是低调的性格,所以父亲也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
春风得意的父亲从车上搬东西时,引来了周围更多的惊诧和赞叹,这让父亲和母亲面色更显红润有光。
大袋,小袋,鸡鸭,牛肉,猪肉,罐头,奶粉、、、
父母这次带的礼品多而丰富,特别是一些营养品,在此时的农村还是相当少见的,这也是导致围观人群惊诧的主要原因。
季书本来是被姥爷姥姥扯着仔细瞧着,在他身边是姐姐、妹妹和几个凑过来的表姐表哥,都围在一起正热闹着。
直到父亲他们把东西往屋里搬的时候,姥爷姥姥才发现今天女儿女婿带的东西情况,这些东西种类和份量都太多了,一看就知道要花不少钱才能置办的出来。
就算是此时农村里娶新媳妇,这些彩礼也是足足够了的,想到这些姥姥姥爷的情绪就显在了脸上,一边是高兴,毕竟是女儿女婿带过来的孝敬。一边又是担心,女婿的家里情况他们是知道的,这次带这么多东西显然是超过了标准的。
季书很敏感的发觉了二老的神色变化,可这件事情只能等一会父母给二老解释了,季书只能对着二老继续装憨卖萌,以缓解他们的心情。
等到东西都搬完,围着的人群也开始慢慢散去,毕竟带的东西再多也不属于自己。
人家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走亲戚,总不能都围着一直看热闹,热闹虽然慢慢散了,但“季正荣发财了”这个流言很可能会成为村里往后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了。
姥姥,两个妗子,拉着季书三姐弟,还有四个表姐表哥拥进了堂屋里面,这么多人进来,也把本来不大屋子挤的满满的(主要是礼品就摆了一大堆)。
季书和姐姐向,大妗子,二妗子分别问好,表现出懂事的一面。随后季书就拉着姥姥满是褶皱的双手,一边打量姥姥的面色,感受她的脉搏。一边关心的问道:“姥姥,我好想您,您最近身体还好吧?”
姥姥笑的合不拢嘴,亲昵的摸着外孙的小手,柔声道:“我的乖外孙,姥姥身体好着呢,看到你们几个,姥姥身体更好了。”
季书笑着猛点头,这一会,以他的3级医学能力,也没能有太多发现,只感受到姥姥的脉搏跳动还算正常范围,并没有急促不规律的情况。
这主要是季书还没有学习传统医学,因为望闻问切主要是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加上季书没有经验,这让季书来时想着要给姥姥姥爷“看病”的想法基本落空。
显然,季书的“医学水平”还没有达到能治病救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