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红楼:李纨,余乃谦谦君子 > 第86章 元熙帝提笔,状元郎

红楼:李纨,余乃谦谦君子 第86章 元熙帝提笔,状元郎

    皇宫的东阁之内,烛火轻轻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跳跃。

    殿试流程明文规定给予一日的时间用以阅卷,审卷官们心中都如明镜一般敞亮,谁也不愿将这工作拖延到第二日。

    毕竟,那整整一百二十份卷子,若是众人加把劲儿,在这凌晨时分便可顺利完成。

    一来,明日方能得以好好休憩。

    二来,待天子圈定之后,便可张榜公布,让这场殿试尘埃落定。

    东阁之中,明亮的烛光将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明亮通透。

    身着绯袍的大员们,有的眉头紧蹙,似在为试卷中的内容绞尽脑汁。

    有的则奋笔疾书,在那一份份试卷上圈圈点点,勾勾叉叉,入。

    东阁周朝执政阶层的核心官员皆在此处。

    大学士尚书们们峨冠博带,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之气。

    看似庄严无比的场合,众人却并未被那些繁文缛节所牢牢束缚。

    庙堂诸公们性情豁达,直言快语。一旦彼此的意见相左,便毫不掩饰地争论起来,时而有人提高声调,高声辩论,时而又相互打趣,气氛热烈非凡。

    改卷有着明确既定的规则,改卷官们相互为那些糊名的卷子打分。

    倘若分数差异过大,或者引发激烈争论,便需交由君问兰来最终定夺。

    这样的安排,众人自是心悦诚服,毫无异议。

    吴立仁坐在书案之后,看似面色气定神闲,眼神中的闪烁却透露出内心的盘算。

    收卷之时,收卷官投来的那个眼色,他已然心领神会,瞬间便知晓那份试卷乃是门生潘昭之作

    考生一旦被赐予进士,往后亦可认作门生,可在吴立仁心中,自然是优先选择自己早已熟悉的潘昭。

    只可惜,潘昭的会试排名实在是有些靠后。

    吴立仁皱了皱眉头,心中暗忖:无论如何,也得帮衬一把。

    于是,也只能硬着头皮,稍稍为潘昭的试卷稍微打高一点分数。

    赵靖国此人,老谋深算、城府极深。

    不过,自己当初也是殿试第五名出身,文学底子深厚,多年来在士林中一直享有颇高的声誉,其在地方和朝廷的门生众多,不少都已在官场崭露头角,做起了官来。

    赵靖国已过花甲之年,只见他手捧着王睿的试卷,双眼放光,毫不掩饰的赞赏之色,激动地大声说道:“诸位大人,快来且看此子的卷子。观点犀利精辟,论证详实充分,师法前朝之智慧,有迹可循,实乃佳作!如此妙文,怎能不当作第一?”声音在东阁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程知儒与李佑听闻,忙不迭地凑上前来细细查看。

    李佑看着那试卷上的笔迹,隐隐觉得有些熟悉,不由得微微眯起双眼。

    程知儒虽说与赵靖国向来不对付,两人在诸多事务上常有分歧和争执,但对于赵靖国的才学,心底还是颇为认可的。

    程知儒拱了拱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问道:“赵阁老,就事论事,不知您对此子所提之对策,有何高见?”

    赵靖国轻抚胡须,神态悠然地侃侃而谈:“诸位且看,西南乱象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是朝廷的心头大患。

    此子提出改土归流之策,主张设郡县、废土司制度、派遣兵马、开设书院,多管齐下。试问,在座各位所构思的对策与解释,可有此子的策论这般充分完备、大气磅礴?”

    边说边挥舞着手中的试卷,情绪越发激昂。

    程知儒本欲反驳,盯着试卷上的内容,绞尽脑汁思索一番之后,却也不得不承认,此策论确实有理有据,鞭辟入里。

    近年来,西南之地的蛮夷屡屡作乱,反复叛乱,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损失,朝廷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此次殿试的题目乃是元熙帝亲自拟定,而这人的作答风格,老练成熟,仿佛已有多年的为官经验,实在令人惊叹。

    想到此处,程知儒不禁暗暗点头。

    趁着众人不注意,李佑将程知儒拉到一旁的角落里。

    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程相公,我已猜出这份试卷的主人是谁了。”

    程知儒神色一紧,忙问道:“究竟是谁的?莫不是旧党一派的手笔?”

    李佑轻轻摇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回道:“并非如此。此人与我有些交情,而且还是此次的会元。”

    程知儒一听,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压低声音,低声说道:“果真如此?等下我们需得给赵靖国使些绊子,免得让他瞧出端倪。”

    二人相视一眼,心领神会,依计行事。

    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与赵靖国争得面红耳赤,你来我往,各不相让,气氛热烈而紧张。

    李佑在阅卷过程中,也看到了程景行的试卷。绝不能有丝毫偏爱,公正地给予正常分数。

    否则,一旦引起争议,不仅丢了自己的脸面,还会惹出诸多麻烦,甚至可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东阁内的讨论声逐渐停歇,最终的名单在众人的反复斟酌与权衡之下,渐渐确定。

    次日清晨,东方的天际刚刚泛起一抹鱼肚白。

    内阁大臣们身着庄重的朝服,手中拿着精心整理的奏折,毕恭毕敬地站立在元熙帝面前。

    赵靖国上前一步,微微躬身,脸上带着恭敬的神情,说道:“陛下,此乃臣等昨晚殚精竭虑整理出来的恩科前二十的名单,请陛下过目。”

    元熙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威严与期待,说道:“诸位爱卿辛苦了。”

    话音刚落,太监总管戴权迈着小碎步,双手恭恭敬敬地将奏折呈递到元熙帝手中。

    元熙帝心中明了,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恩科名单上动手脚,特意安排了两派势力参与其中,相互监督制衡。在如此精心的安排之下,想必这份名单基本上是公正无误的。

    元熙帝展开奏折,快速地扫过名单上的名字。当看到“金陵王睿”四个字位列第一之时,的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再往下看,程知儒之子程景行排在第五。

    元熙帝略作思索,提起朱笔,毫不犹豫地在奏折上批注“准了”二字。

    内阁大臣们见此情形,不禁面露惊讶之色。

    原以为陛下会仔细询问、斟酌一番,详细了解各位考生的情况以及排名的依据,却没想到元熙帝如此干脆利落,直接就批准了这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