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别怂 第440章 报纸!抢了通政司的活儿!
热门推荐:
龙血腾
星辰奶兜:亿点点武道奇缘
丰华传
改造窒息婚姻,是束缚还是幸福
风灵玉秀:缘起缘灭
都通灵了,谁还和人谈恋爱?
定北侯的郎中哥哥
重生非洲,我成了奥德彪
满身金色词条,女帝心态炸裂
这一日,李祺捣鼓出了一个新玩意儿。
天津早报。
事实上,当李祺率水师征服倭国回来后,就跟太子标谈过“信息壁垒”这个问题。
通政司是天子喉舌之司,原本主要职责是通传内外文书,经由李祺提醒后,老朱陛下与太子标也开始重视起通政司的力量,传达皇帝陛下的圣意,下到于民,下到于乡野,而不是下到于官!
因为老百姓没有了解外界的渠道,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去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就睡觉了。
再加上因为朝廷的种种限制政策,老百姓一辈子都被禁锢在田地里面,所以他们所在的乡野就仿佛是一个独立王国,他们根本没有接触朝廷官府的机会,一切事务都要依仗乡野士绅豪强,他们不懂大明律令,一切全都是这些士绅豪强说了算,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皇帝是谁,在他们眼中最大的官儿可能就是县太爷了,偏偏他们还接触不到,所以这些士绅豪强就是他们眼中的律令权威代表,也就形成了“信息壁垒”。
士绅缙绅通过手中的权力,故意铸就了这信息壁垒,使得陛下不知百姓,百姓不知君父,一切信息都要通过这些士绅缙绅上下传递,那么他们自然会将对自己有利的告诉百姓,对自己不利的则立刻消除!
因此,老朱陛下加强了通政司的力量,在后面几次国家大政里面,也发挥出了令人可喜的变化。
然而李祺的提议还是没有被采纳,那就是让通政司办报纸,办一份给天下百姓看的报纸。
说到底,老朱陛下还是小农思想作祟,想要老朱家的江山稳固,不愿意开启民智。
开启民智干什么呢?
老百姓都生出了逐利之心,不愿意继续耕田种地过苦日子了,那田地谁来耕种?
历朝历代都选择一些愚民政策,就是这么个道理。
既然老朱不办,那李祺就自己办,先给老朱陛下打个样。
报纸这东西在后世都已经差不多属于淘汰的东西了,大家很少看报纸了,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渠道来获取新闻资讯。
但是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报纸对老百姓而言,那简直就是珍贵的信息渠道。
不过想要办报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办报纸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纸张,一个是印刷技术。
纸张和印刷书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有了,但是都不适合大规模的用来办报纸。
要知道纸在大明,依旧非常的贵,不是一般的贵,随随便便一沓纸竟然要好几百文,算下来和后世报纸般大小的纸张,它就要几文钱。
除了价格昂贵之外,大部分的纸,质量也不行,质量好的纸价格又更加的昂贵。
比如说文人墨客赋诗作词用的宣纸,这质量非常好,但是用宣纸来办报纸的话,那未免太过暴殄天物,没有这个必要。
除了纸的问题之外,印刷技术
也是一个问题,这印刷技术不仅仅是印刷的问题,还有油墨的问题。
印刷技术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李祺还可以改良一番,勉强也够用了。
但是这油墨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印刷用的油墨和写毛笔字用的墨是不一样的,写毛笔字的墨它是墨块加水慢慢磨出来的。
这印刷自然是不可能这样去操作的,它必须要弄出一种专门印刷用的油墨出来。
好在先前李祺曾参与设计大明王朝的第一版宝钞,并且为老朱解决了变色油墨这个难题,所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良,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李祺的指挥下,造纸厂和印刷厂都已经建设完毕,随时可以开工。
造纸厂制造出了质量相当不错的专门用来印制钞票的纸张,印制银票的纸张都是特殊的纸张,里面添加了棉花、棉绒在里面,所以质量好,遇水都不会有事。
当然李祺不可能用这样的纸来印报纸,太贵了,制造这样的纸张比宣纸还贵,但是有这个基础在,弄出一些相对便宜的纸张根本就不是问题。
反正办报纸,他又不准备赚钱,只是想给老百姓一个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
油墨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印银票都可以,用来印一下报纸自然也是不是问题,印报纸不需要精美什么的,刚刚开始的报纸也可以不需要图片什么的,只需要字迹清晰就可以。
紧接着李祺开始培训大明早报的编辑,新闻记者,以及工作人员。
大明早报,这是李祺给自己办的报纸想的名字,和后世的早报差不多,都是早上的出来,让大家每天早上可以看到。
他本想叫“天津早报”,不过想想这是大明王朝第一份报纸,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还是叫“大明早报”。
办报纸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新闻素材的问题。
既然是报纸,报道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从国家大事、各地的奇闻异事、经济、军事等到相关的内容等等都可以刊登。
但这些新闻素材并不会自己飞到你的手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新闻记者去大明各地收集新闻素材,收集起来的新闻素材又需要经过编辑的审核。
哪些新闻素材是可以发的,符合大明价值观,有利于朝廷统治;哪些新闻素材是不能发的,违背礼法伦理,不利于朝廷统治;哪些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价值的,编辑的审核就非常重要了。
没有庞大的新闻记者队伍,就算报纸办起来,别说一天一报了,可能一个月一报都不行,因为都不知道该印一些什么东西出来。
因为交通不便,通讯不便,信息传递极为缓慢,除了官方这边搞出来的八百里加急速度很快之外其它的消息传递都非常的慢,而且往往只能够在很小的一个范围传播。
没有新闻素材,报纸根本就办不起来。
好在,李祺不是一般人,天下各地都有“亲故”。
比如正在与蒙古鞑子厮杀的诸位将军,就早早地收到了他的书信,请求提供一些可歌可泣的将士事迹。
再比如坐镇倭国的耿炳文等人,也收到了李祺的来信,希望聊聊他们在倭国的见闻。
对此,众人都是欣然应允,而这就成了大明早报的重要素材来源!
尤其是李祺还给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去了一封信,想要借用一下锦衣卫的情报网络。
然后毛骧直接给他告了。
天津早报。
事实上,当李祺率水师征服倭国回来后,就跟太子标谈过“信息壁垒”这个问题。
通政司是天子喉舌之司,原本主要职责是通传内外文书,经由李祺提醒后,老朱陛下与太子标也开始重视起通政司的力量,传达皇帝陛下的圣意,下到于民,下到于乡野,而不是下到于官!
因为老百姓没有了解外界的渠道,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去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就睡觉了。
再加上因为朝廷的种种限制政策,老百姓一辈子都被禁锢在田地里面,所以他们所在的乡野就仿佛是一个独立王国,他们根本没有接触朝廷官府的机会,一切事务都要依仗乡野士绅豪强,他们不懂大明律令,一切全都是这些士绅豪强说了算,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皇帝是谁,在他们眼中最大的官儿可能就是县太爷了,偏偏他们还接触不到,所以这些士绅豪强就是他们眼中的律令权威代表,也就形成了“信息壁垒”。
士绅缙绅通过手中的权力,故意铸就了这信息壁垒,使得陛下不知百姓,百姓不知君父,一切信息都要通过这些士绅缙绅上下传递,那么他们自然会将对自己有利的告诉百姓,对自己不利的则立刻消除!
因此,老朱陛下加强了通政司的力量,在后面几次国家大政里面,也发挥出了令人可喜的变化。
然而李祺的提议还是没有被采纳,那就是让通政司办报纸,办一份给天下百姓看的报纸。
说到底,老朱陛下还是小农思想作祟,想要老朱家的江山稳固,不愿意开启民智。
开启民智干什么呢?
老百姓都生出了逐利之心,不愿意继续耕田种地过苦日子了,那田地谁来耕种?
历朝历代都选择一些愚民政策,就是这么个道理。
既然老朱不办,那李祺就自己办,先给老朱陛下打个样。
报纸这东西在后世都已经差不多属于淘汰的东西了,大家很少看报纸了,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渠道来获取新闻资讯。
但是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报纸对老百姓而言,那简直就是珍贵的信息渠道。
不过想要办报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办报纸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纸张,一个是印刷技术。
纸张和印刷书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有了,但是都不适合大规模的用来办报纸。
要知道纸在大明,依旧非常的贵,不是一般的贵,随随便便一沓纸竟然要好几百文,算下来和后世报纸般大小的纸张,它就要几文钱。
除了价格昂贵之外,大部分的纸,质量也不行,质量好的纸价格又更加的昂贵。
比如说文人墨客赋诗作词用的宣纸,这质量非常好,但是用宣纸来办报纸的话,那未免太过暴殄天物,没有这个必要。
除了纸的问题之外,印刷技术
也是一个问题,这印刷技术不仅仅是印刷的问题,还有油墨的问题。
印刷技术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李祺还可以改良一番,勉强也够用了。
但是这油墨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印刷用的油墨和写毛笔字用的墨是不一样的,写毛笔字的墨它是墨块加水慢慢磨出来的。
这印刷自然是不可能这样去操作的,它必须要弄出一种专门印刷用的油墨出来。
好在先前李祺曾参与设计大明王朝的第一版宝钞,并且为老朱解决了变色油墨这个难题,所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良,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李祺的指挥下,造纸厂和印刷厂都已经建设完毕,随时可以开工。
造纸厂制造出了质量相当不错的专门用来印制钞票的纸张,印制银票的纸张都是特殊的纸张,里面添加了棉花、棉绒在里面,所以质量好,遇水都不会有事。
当然李祺不可能用这样的纸来印报纸,太贵了,制造这样的纸张比宣纸还贵,但是有这个基础在,弄出一些相对便宜的纸张根本就不是问题。
反正办报纸,他又不准备赚钱,只是想给老百姓一个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
油墨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印银票都可以,用来印一下报纸自然也是不是问题,印报纸不需要精美什么的,刚刚开始的报纸也可以不需要图片什么的,只需要字迹清晰就可以。
紧接着李祺开始培训大明早报的编辑,新闻记者,以及工作人员。
大明早报,这是李祺给自己办的报纸想的名字,和后世的早报差不多,都是早上的出来,让大家每天早上可以看到。
他本想叫“天津早报”,不过想想这是大明王朝第一份报纸,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还是叫“大明早报”。
办报纸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新闻素材的问题。
既然是报纸,报道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从国家大事、各地的奇闻异事、经济、军事等到相关的内容等等都可以刊登。
但这些新闻素材并不会自己飞到你的手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新闻记者去大明各地收集新闻素材,收集起来的新闻素材又需要经过编辑的审核。
哪些新闻素材是可以发的,符合大明价值观,有利于朝廷统治;哪些新闻素材是不能发的,违背礼法伦理,不利于朝廷统治;哪些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价值的,编辑的审核就非常重要了。
没有庞大的新闻记者队伍,就算报纸办起来,别说一天一报了,可能一个月一报都不行,因为都不知道该印一些什么东西出来。
因为交通不便,通讯不便,信息传递极为缓慢,除了官方这边搞出来的八百里加急速度很快之外其它的消息传递都非常的慢,而且往往只能够在很小的一个范围传播。
没有新闻素材,报纸根本就办不起来。
好在,李祺不是一般人,天下各地都有“亲故”。
比如正在与蒙古鞑子厮杀的诸位将军,就早早地收到了他的书信,请求提供一些可歌可泣的将士事迹。
再比如坐镇倭国的耿炳文等人,也收到了李祺的来信,希望聊聊他们在倭国的见闻。
对此,众人都是欣然应允,而这就成了大明早报的重要素材来源!
尤其是李祺还给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去了一封信,想要借用一下锦衣卫的情报网络。
然后毛骧直接给他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