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爆浆史 第83章 刘启逝世 汉武开启
热门推荐:
莫比乌斯逃亡
恋综:我的青梅竹马竟然是天后
恶灵快穿!男神皆入怀
凤舞九天:仙途绮梦
盗墓:去TMD的魔法少女!
幸福不幸福
飒爽后娘,携崽拽夫杀进暴富圈!
小师妹超凶哒她又直播挖坑立坟了
快穿之好男人修炼指南
刘启时期发生过一次非常着名的辩论,一个叫辕固的博士和一个姓黄的博士,在刘启面前辩论,话题是:天命。
黄博士:(一边说一边捋胡子,悠然自得状) 商汤周武起兵诛杀夏桀商纣,不是天命所归,所以是弑君。
(观众席:支持!也有不少喝倒彩的。)
辕博士:(轻蔑一笑,藐视对方状) 对方辩友错之极矣。桀纣虐乱,天下民心皆归汤武,汤武以天下民心而诛桀纣,天下民心背叛桀纣而归汤武,汤武能不称王吗?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观众席:有道理,有道理,嗯……有人在准备鸡蛋,白菜,萝卜等)
黄博士:(嗓门增大,声色俱厉状) 对方辩友偷换概念,诡辩!今天说的是天命,不是民心!帽子再破,也是戴头上的;鞋子再新,也是穿脚上的!这叫什么?这叫上下之分!桀纣虽然失道,那也是君;汤武虽然圣明,那也是臣。人主行为不端,做臣下的不能正言劝谏而尊天子,反倒起兵诛之,自己坐上了王位,这是什么道理?这不是弑君是什么?
(观众席:黄博士你好有学问,好有型哦……几个辕博士的支持者把鞋脱了,戴到帽子上……全场捂鼻子,真他妈臭脚)
辕博士:(仰天一笑,唯我独尊状) 那照对方辩友说来,我们大汉高皇帝取秦天子而代之,也是弑君啦?
黄博士:你……你……@#$%^&&….
主持人刘启看到情形不对,打圆场:吃肉不吃马肝,不能说不会吃(马肝维生素A含量过高,吃了中毒);做学问的,不讨论天命的事,不能说没学问。今天就算了,大家平手。
后来再也没人敢讨论天命一类的话题。
窦老太太是非常推崇黄老之学的,还逼着包括刘启在内的所有皇亲国戚读《老子》。她知道这场辩论后,把辕固招去训话。辕固嘴硬,老太太问他《老子》是什么书,他说这不过是老百姓读的书。老太太一怒之下让人把辕固扔到野猪圈里。幸亏刘启得知,扔给他一把剑,杀了野猪,保住一条命。
刘启为了保护辕固,把他调到清河王刘乘那里做太傅,老太太看到皇帝出面,也不好再追究。
当然了,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场辩论的内容很扯蛋。但实际上,这场辩论有更深远的意义,参与辩论的两个人,辕固研究的是《诗经》,儒家文人;黄博士研究的是黄老之学,道家文人。
儒家这一套,从孔子生前到死后,几百年间一直被无视,甚至被刻意打压。如今在汉帝国的皇宫大殿之内,儒家门人第一次公开反对道家文人,儒学开始正式崭露头角,由曹参开创的所谓无为而治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冲击。
这是儒家对道家的宣战,不久后,有个叫董仲舒的文人接过了儒家的战旗,在最高当权者的支持下,所向披靡,儒家后来的命运,不用说了。
公元前141年,刘启即位后第17年,正月。刘启给刘彻行冠礼,冠礼代表一个男子成年。按规定二十岁行冠礼,刘彻才十六岁。之所以这么匆忙,刘启感觉自己到头了。当年二月,刘启死了,年四十八岁,谥号景,史称汉景帝。
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时期,加一起共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这期间,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仅有两场战乱,刘兴居造反和七国之乱,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即被平定,一个一个月,一个三个月。
史书中用非常自豪的语气描写这四十年的治理成果:国家收上来的税钱多到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国家粮仓里,新粮食压陈粮食,一层压一层,仓库都装不下了;民间也养得起马,田野里马匹成群,出门都要骑公马,你要骑匹母马,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老百姓的饭桌上丰盛异常,都是膏梁鱼肉……
这是刘彻接手的大汉帝国。他坐在未央宫大殿内接受所有人的朝拜,眼光却在大殿之外。刘彻今年十六岁,身体非常健壮,精力严重过剩,心绪极度不平静。
未来不可知。
一万年后怎么样,要看一万年内怎么样。
刘彻最开始要做的自然还是给老爹发丧,册封各种名号,大赦天下等等每个皇帝都要做的例行公事。
窦老太太升格为太皇太后,王皇后升格为王太后,连王太后的弟弟田蚡也跟着沾光封了个武安侯。
刘彻今年十六岁,按现在的说法还没过青春期。正常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较冲动的,激素分泌旺盛,刘彻也是一样。刘启给他留下的一切他都看不入眼,要改。
怎么改?不知道,反正要改。
不知道就要问别人。问谁?朝堂上的这群人吗?想想都觉得不太可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形下要改革,有没有必要还尚需讨论。再说了,朝堂上的老家伙们也没个改革的样子,包括职位最高的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卫绾谨慎敬业;直不疑正直,都没有改革家的气质。
刘启留这俩人给刘彻也不是用来改革的,是让他平稳进行政权过渡的。说实话我如果当时也在那个朝堂之上,我也不想改革,闲的啊。
庙堂之上的人搞不了改革,那就从江湖之远寻找,野有遗贤嘛。刘彻发布了一道全国范围的皇帝令:中央高级官员、地方高级官员、诸侯国、各大小侯爵全部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条件很低,只有两条:贤良方正,正言极谏。
不过卫绾又申请加了一条限制:凡是讲申不害商鞅韩非那一套法家理论的,和苏秦张仪那套纵横家理论的,一律取消资格,卫绾说这是乱国政之言。刘彻表示同意。
这是刘彻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着名的求贤诏。各地纷纷响应,推荐上来的有一百多号人物。其实这个数字很寒酸,一百多不算少,但是偌大一个大汉帝国,几千万的人口,皇帝说我要人才越多越好,条件还那么低,结果只有一百来号人,只能说太少了。
看来四十前贾谊说的话放到这个时期依旧光芒四射: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刘彻出问题问这些推荐来的四方人才,这叫策问;这些人回答刘彻的问题,这叫对策。
刘彻这次还真找到不少人,比如董仲舒,比如庄助(严助),比如东方朔。刘彻后来多次发出求贤诏,又招来不少比如司马相如,朱买臣等等的人物,这些人外放的外放,留任中央的留任,等后文中需要他们出场时,自己会跳出来。
再后来,推荐人才成了一项正式的国策,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举孝廉。
刘彻的改革计划刚开始了第一步不久,发生了一件比较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当朝丞相,唯一的独任大丞相卫绾,竟然被免职了,理由是景皇帝时期出了不少冤案,卫绾没有查实,失职,所以被免职了。
这个理由太牵强了,还是翻前朝老本。御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职了,理由和卫绾的差不多,都属于欲加之罪。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是位列三公啊,就这么被免职了。
这怎么也不像刘彻下的手,卫直两人尽管不是改革家,但是他们敬业勤恳,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刘彻刚即位几个月,难道有这么大的胆量和魄力,有合适的理由,一次性撤掉两个如此高级别的官员?
其实看一下谁是这次免职事件的受益者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接任丞相的便是窦婴,窦老太太的侄儿。想都不用想,窦婴这个丞相肯定是老太太让刘彻封的,她终于让窦家唯一的一个人才坐上了帝国丞相高位。
对刘彻来讲,现在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会按照他的设想运转。窦老太太有个规定,一切政事除了报皇帝之外,还要奏请她过一遍。刘彻并没有把这条规定当回事,毕竟是自己的奶奶,孙子要干什么,奶奶能不批准嘛。
卫绾和直不疑的免职,并没有停止刘彻的脚步,他还要继续改革。刘彻还是觉得,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说了算。他实在应该抬头看看自己头上的阴影。
黄博士:(一边说一边捋胡子,悠然自得状) 商汤周武起兵诛杀夏桀商纣,不是天命所归,所以是弑君。
(观众席:支持!也有不少喝倒彩的。)
辕博士:(轻蔑一笑,藐视对方状) 对方辩友错之极矣。桀纣虐乱,天下民心皆归汤武,汤武以天下民心而诛桀纣,天下民心背叛桀纣而归汤武,汤武能不称王吗?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观众席:有道理,有道理,嗯……有人在准备鸡蛋,白菜,萝卜等)
黄博士:(嗓门增大,声色俱厉状) 对方辩友偷换概念,诡辩!今天说的是天命,不是民心!帽子再破,也是戴头上的;鞋子再新,也是穿脚上的!这叫什么?这叫上下之分!桀纣虽然失道,那也是君;汤武虽然圣明,那也是臣。人主行为不端,做臣下的不能正言劝谏而尊天子,反倒起兵诛之,自己坐上了王位,这是什么道理?这不是弑君是什么?
(观众席:黄博士你好有学问,好有型哦……几个辕博士的支持者把鞋脱了,戴到帽子上……全场捂鼻子,真他妈臭脚)
辕博士:(仰天一笑,唯我独尊状) 那照对方辩友说来,我们大汉高皇帝取秦天子而代之,也是弑君啦?
黄博士:你……你……@#$%^&&….
主持人刘启看到情形不对,打圆场:吃肉不吃马肝,不能说不会吃(马肝维生素A含量过高,吃了中毒);做学问的,不讨论天命的事,不能说没学问。今天就算了,大家平手。
后来再也没人敢讨论天命一类的话题。
窦老太太是非常推崇黄老之学的,还逼着包括刘启在内的所有皇亲国戚读《老子》。她知道这场辩论后,把辕固招去训话。辕固嘴硬,老太太问他《老子》是什么书,他说这不过是老百姓读的书。老太太一怒之下让人把辕固扔到野猪圈里。幸亏刘启得知,扔给他一把剑,杀了野猪,保住一条命。
刘启为了保护辕固,把他调到清河王刘乘那里做太傅,老太太看到皇帝出面,也不好再追究。
当然了,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场辩论的内容很扯蛋。但实际上,这场辩论有更深远的意义,参与辩论的两个人,辕固研究的是《诗经》,儒家文人;黄博士研究的是黄老之学,道家文人。
儒家这一套,从孔子生前到死后,几百年间一直被无视,甚至被刻意打压。如今在汉帝国的皇宫大殿之内,儒家门人第一次公开反对道家文人,儒学开始正式崭露头角,由曹参开创的所谓无为而治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冲击。
这是儒家对道家的宣战,不久后,有个叫董仲舒的文人接过了儒家的战旗,在最高当权者的支持下,所向披靡,儒家后来的命运,不用说了。
公元前141年,刘启即位后第17年,正月。刘启给刘彻行冠礼,冠礼代表一个男子成年。按规定二十岁行冠礼,刘彻才十六岁。之所以这么匆忙,刘启感觉自己到头了。当年二月,刘启死了,年四十八岁,谥号景,史称汉景帝。
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时期,加一起共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这期间,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仅有两场战乱,刘兴居造反和七国之乱,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即被平定,一个一个月,一个三个月。
史书中用非常自豪的语气描写这四十年的治理成果:国家收上来的税钱多到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国家粮仓里,新粮食压陈粮食,一层压一层,仓库都装不下了;民间也养得起马,田野里马匹成群,出门都要骑公马,你要骑匹母马,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老百姓的饭桌上丰盛异常,都是膏梁鱼肉……
这是刘彻接手的大汉帝国。他坐在未央宫大殿内接受所有人的朝拜,眼光却在大殿之外。刘彻今年十六岁,身体非常健壮,精力严重过剩,心绪极度不平静。
未来不可知。
一万年后怎么样,要看一万年内怎么样。
刘彻最开始要做的自然还是给老爹发丧,册封各种名号,大赦天下等等每个皇帝都要做的例行公事。
窦老太太升格为太皇太后,王皇后升格为王太后,连王太后的弟弟田蚡也跟着沾光封了个武安侯。
刘彻今年十六岁,按现在的说法还没过青春期。正常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较冲动的,激素分泌旺盛,刘彻也是一样。刘启给他留下的一切他都看不入眼,要改。
怎么改?不知道,反正要改。
不知道就要问别人。问谁?朝堂上的这群人吗?想想都觉得不太可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形下要改革,有没有必要还尚需讨论。再说了,朝堂上的老家伙们也没个改革的样子,包括职位最高的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卫绾谨慎敬业;直不疑正直,都没有改革家的气质。
刘启留这俩人给刘彻也不是用来改革的,是让他平稳进行政权过渡的。说实话我如果当时也在那个朝堂之上,我也不想改革,闲的啊。
庙堂之上的人搞不了改革,那就从江湖之远寻找,野有遗贤嘛。刘彻发布了一道全国范围的皇帝令:中央高级官员、地方高级官员、诸侯国、各大小侯爵全部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条件很低,只有两条:贤良方正,正言极谏。
不过卫绾又申请加了一条限制:凡是讲申不害商鞅韩非那一套法家理论的,和苏秦张仪那套纵横家理论的,一律取消资格,卫绾说这是乱国政之言。刘彻表示同意。
这是刘彻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着名的求贤诏。各地纷纷响应,推荐上来的有一百多号人物。其实这个数字很寒酸,一百多不算少,但是偌大一个大汉帝国,几千万的人口,皇帝说我要人才越多越好,条件还那么低,结果只有一百来号人,只能说太少了。
看来四十前贾谊说的话放到这个时期依旧光芒四射: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刘彻出问题问这些推荐来的四方人才,这叫策问;这些人回答刘彻的问题,这叫对策。
刘彻这次还真找到不少人,比如董仲舒,比如庄助(严助),比如东方朔。刘彻后来多次发出求贤诏,又招来不少比如司马相如,朱买臣等等的人物,这些人外放的外放,留任中央的留任,等后文中需要他们出场时,自己会跳出来。
再后来,推荐人才成了一项正式的国策,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举孝廉。
刘彻的改革计划刚开始了第一步不久,发生了一件比较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当朝丞相,唯一的独任大丞相卫绾,竟然被免职了,理由是景皇帝时期出了不少冤案,卫绾没有查实,失职,所以被免职了。
这个理由太牵强了,还是翻前朝老本。御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职了,理由和卫绾的差不多,都属于欲加之罪。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是位列三公啊,就这么被免职了。
这怎么也不像刘彻下的手,卫直两人尽管不是改革家,但是他们敬业勤恳,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刘彻刚即位几个月,难道有这么大的胆量和魄力,有合适的理由,一次性撤掉两个如此高级别的官员?
其实看一下谁是这次免职事件的受益者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接任丞相的便是窦婴,窦老太太的侄儿。想都不用想,窦婴这个丞相肯定是老太太让刘彻封的,她终于让窦家唯一的一个人才坐上了帝国丞相高位。
对刘彻来讲,现在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会按照他的设想运转。窦老太太有个规定,一切政事除了报皇帝之外,还要奏请她过一遍。刘彻并没有把这条规定当回事,毕竟是自己的奶奶,孙子要干什么,奶奶能不批准嘛。
卫绾和直不疑的免职,并没有停止刘彻的脚步,他还要继续改革。刘彻还是觉得,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说了算。他实在应该抬头看看自己头上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