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嫡姐爬上龙床,她宠冠后宫 第425章 廷杖
第四百二十五章 廷杖
姜中正气得红了眼,这些时日简直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同僚也不如以往那么全力支持自己,慕容峥也不再在意自己的威严和资历,就连姜新楣这个臭未干的也敢爬到他头上擅作主张。
踢了一脚没摔碎的铜炉,他重重哼一声出去,心下已有了主意。
如今朝堂中事大多还得经他手才能往下施行,只需稍微拎出来一个杀鸡儆猴,有了前车之鉴看谁还敢忤逆。
慕容峥不在也好,省得畏首畏尾的不能放开手脚。
天色已晚,姜中正愣是比平日里多吃了一碗饭三盘菜,不知是气得还是如何。
次日他照样穿戴齐整去上朝,进宫路上遇到好些笑得意味深长还瞥他的,都把名字记着。
姜中正今日可比在书房里从容多了,毕竟进殿不必再跟众臣一样对上俯首,而是面向众臣站慕容峥的位置,那身板也挺直了,说一句“今日何事要奏”也中气十足,活像少了十岁。
这得意嘴脸自然有大臣看不惯,马上就指摘起来,“姜相怎敢站在陛下惯常所站之处?简直大逆不道!”
这是礼部的,姜中正扫了一眼,官阶不高,没有靠山,仗着一张嘴博个直臣的虚名,不过尔尔。
对这样的同僚,或许姜中正觉得这还不能算同僚,他只当没听见,毕竟这些文人最受不得的就是冷落。
姜中正目光扫过众臣,似乎真在等着议事,但无人应答,一是慕容峥不在,大臣中不与姜中正沆瀣一气的便不买账,和他一伙的又实在没什么事好说。
这些天最大的事就是阳春关了,而他们万万不敢在姜中正面前提,要知道他儿子刚去,这要说起来岂不是拨他逆鳞么?
丞相还不是什么人都敢得罪的,不过也有人提了另一件能开口的事,“丞相,陛下久久未归,即便是为国也实在不妥,还请丞相务必将陛下请回,我等愿以丞相为首联名上书。”
这话说得不算好听也不算难听,姜中正似乎沉思,但他想的却不是慕容峥,而是姜暄和。
他经常会忘记这个在宫里的女儿,毕竟她不如姜新楣顶用,如今慕容峥都走了这么些时日,她旧日里也算得宠,怎么就禁足禁到现在了呢?
难不成是被慕容峥忘了?那他可真是亏大了,思及此处姜中正脸色不佳,女儿儿子都使不上劲,还得他一把年纪了在朝堂上斗这个斗那个,家门不幸。
众臣还以为姜中正不愿上书,加之他这么一副权倾朝野还理所当然的做派,很快就有人略过了这事儿直指姜中正犯上。
“丞相莫非是不愿皇上回宫?”
“国不可一日无君,丞相需即刻上书。”
这都命令起来了,姜中正盯过去,又是御史,怎么哪都逃不开这些讨人嫌的。
他琢磨了这么久终于愿意发话,“诸位都是贤臣,直臣,难不成唯有我姜中正是个佞臣?皇上一意孤行,我此前三番四次上书也无果,难不成加上你们几个就能把人劝回来?可笑!”
到他这个位置的确可以轻蔑,只是若有人抓住他的小辫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方才的话丞相可还没答,是否不愿皇上回宫?怎的一封请奏都不肯写?这倒真让人怀疑用心。”
“是啊,皇上一日不回,丞相便一日要代管国事,如此长久也不是个正途。”
有些大臣是真在议论礼法,但有些就是想姜中正难看,他作威作福久了惹到的事多了,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开的。
“依我看还是照旧咱们几个审地方的事,若有什么不决再同丞相商议,如此也可减轻负担。”
“是啊,这一言堂最是要不得,就怕百密一疏,还得劳烦几位大人多多费心了。”
姜中正眼看他们目中无人自己决定下来了,顿时眉头竖起,“皇上命我代管国事,你们不服可是要造反?”
“丞相此言差矣,皇上的意思是要丞相统领百官,可没说事事丞相专断,这其中差别,想必丞相饱读圣贤书还是晓得的。”
这位便是在官道上笑姜中正的,想来是已经知道会有这么一遭诘问,他此时说话也是分毫不让,言辞上同姜中正针锋相对。
姜中正晓得此人,御史台出身又礼部吏部当官当了个遍,最是奸诈爱搬弄是非,还口口声声圣贤书,怕是他自己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几日前此人就给自己使绊子,早该一层层吩咐下去的事迟迟没有回音,他等得不耐烦了,一问手底下的人才知道,是这个狗官把文书截下了,下边的人一问三,不知,哪晓得要做什么。
当然这些不雅的话不会出自丞相之口,他也不屑与此人在言辞上计较,既然同朝为官,自然要体面地清算,恰逢慕容峥放了权,他此刻不用更待何时?
他就是要他们闹起来,早知好些人不服,他日日弹压,容许他们暗中出言不逊,就为着今日秋后算账。
姜中正丝毫不在意他说什么专断,只看向门口喝道,“来人啊,把李大人拉出去,廷杖三十!”
“你敢!”急了的这位是李大人的好友,同样三品大员,任职兵部,此刻言辞掷地有声,面对姜中正也不怵。
然而李大人本尊却淡定非常,被人架着了却还要笑着问一句,“丞相好威风,敢问下官所犯何事?敢问丞相何来的资格用廷杖?”
“拉下去,三十杖后再议事。”他都代管国事了还需回他们这三言两语,既然无事可奏就都看个新鲜吧,也好记得教训。
这廷杖是许久不出的,历代君王都畏惧人言爱惜名声,不愿被天下人指摘,尤其是读书人。
姜中正自己也曾是读书人,最晓得那千万张嘴有多大的威慑力,但那都是对皇帝而言,他统领百官本就有职责在身,自然不惧人言,此事一出怕是更多晚生要拜入门下。
今日当值的正是姜中正的人,此前还顾忌着姜中正没下最后通牒,容李大人辩白,谁知他仍不晓得利害,只待姜中正一声令下,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一左一右把人架了出去。
姜中正气得红了眼,这些时日简直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同僚也不如以往那么全力支持自己,慕容峥也不再在意自己的威严和资历,就连姜新楣这个臭未干的也敢爬到他头上擅作主张。
踢了一脚没摔碎的铜炉,他重重哼一声出去,心下已有了主意。
如今朝堂中事大多还得经他手才能往下施行,只需稍微拎出来一个杀鸡儆猴,有了前车之鉴看谁还敢忤逆。
慕容峥不在也好,省得畏首畏尾的不能放开手脚。
天色已晚,姜中正愣是比平日里多吃了一碗饭三盘菜,不知是气得还是如何。
次日他照样穿戴齐整去上朝,进宫路上遇到好些笑得意味深长还瞥他的,都把名字记着。
姜中正今日可比在书房里从容多了,毕竟进殿不必再跟众臣一样对上俯首,而是面向众臣站慕容峥的位置,那身板也挺直了,说一句“今日何事要奏”也中气十足,活像少了十岁。
这得意嘴脸自然有大臣看不惯,马上就指摘起来,“姜相怎敢站在陛下惯常所站之处?简直大逆不道!”
这是礼部的,姜中正扫了一眼,官阶不高,没有靠山,仗着一张嘴博个直臣的虚名,不过尔尔。
对这样的同僚,或许姜中正觉得这还不能算同僚,他只当没听见,毕竟这些文人最受不得的就是冷落。
姜中正目光扫过众臣,似乎真在等着议事,但无人应答,一是慕容峥不在,大臣中不与姜中正沆瀣一气的便不买账,和他一伙的又实在没什么事好说。
这些天最大的事就是阳春关了,而他们万万不敢在姜中正面前提,要知道他儿子刚去,这要说起来岂不是拨他逆鳞么?
丞相还不是什么人都敢得罪的,不过也有人提了另一件能开口的事,“丞相,陛下久久未归,即便是为国也实在不妥,还请丞相务必将陛下请回,我等愿以丞相为首联名上书。”
这话说得不算好听也不算难听,姜中正似乎沉思,但他想的却不是慕容峥,而是姜暄和。
他经常会忘记这个在宫里的女儿,毕竟她不如姜新楣顶用,如今慕容峥都走了这么些时日,她旧日里也算得宠,怎么就禁足禁到现在了呢?
难不成是被慕容峥忘了?那他可真是亏大了,思及此处姜中正脸色不佳,女儿儿子都使不上劲,还得他一把年纪了在朝堂上斗这个斗那个,家门不幸。
众臣还以为姜中正不愿上书,加之他这么一副权倾朝野还理所当然的做派,很快就有人略过了这事儿直指姜中正犯上。
“丞相莫非是不愿皇上回宫?”
“国不可一日无君,丞相需即刻上书。”
这都命令起来了,姜中正盯过去,又是御史,怎么哪都逃不开这些讨人嫌的。
他琢磨了这么久终于愿意发话,“诸位都是贤臣,直臣,难不成唯有我姜中正是个佞臣?皇上一意孤行,我此前三番四次上书也无果,难不成加上你们几个就能把人劝回来?可笑!”
到他这个位置的确可以轻蔑,只是若有人抓住他的小辫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方才的话丞相可还没答,是否不愿皇上回宫?怎的一封请奏都不肯写?这倒真让人怀疑用心。”
“是啊,皇上一日不回,丞相便一日要代管国事,如此长久也不是个正途。”
有些大臣是真在议论礼法,但有些就是想姜中正难看,他作威作福久了惹到的事多了,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开的。
“依我看还是照旧咱们几个审地方的事,若有什么不决再同丞相商议,如此也可减轻负担。”
“是啊,这一言堂最是要不得,就怕百密一疏,还得劳烦几位大人多多费心了。”
姜中正眼看他们目中无人自己决定下来了,顿时眉头竖起,“皇上命我代管国事,你们不服可是要造反?”
“丞相此言差矣,皇上的意思是要丞相统领百官,可没说事事丞相专断,这其中差别,想必丞相饱读圣贤书还是晓得的。”
这位便是在官道上笑姜中正的,想来是已经知道会有这么一遭诘问,他此时说话也是分毫不让,言辞上同姜中正针锋相对。
姜中正晓得此人,御史台出身又礼部吏部当官当了个遍,最是奸诈爱搬弄是非,还口口声声圣贤书,怕是他自己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几日前此人就给自己使绊子,早该一层层吩咐下去的事迟迟没有回音,他等得不耐烦了,一问手底下的人才知道,是这个狗官把文书截下了,下边的人一问三,不知,哪晓得要做什么。
当然这些不雅的话不会出自丞相之口,他也不屑与此人在言辞上计较,既然同朝为官,自然要体面地清算,恰逢慕容峥放了权,他此刻不用更待何时?
他就是要他们闹起来,早知好些人不服,他日日弹压,容许他们暗中出言不逊,就为着今日秋后算账。
姜中正丝毫不在意他说什么专断,只看向门口喝道,“来人啊,把李大人拉出去,廷杖三十!”
“你敢!”急了的这位是李大人的好友,同样三品大员,任职兵部,此刻言辞掷地有声,面对姜中正也不怵。
然而李大人本尊却淡定非常,被人架着了却还要笑着问一句,“丞相好威风,敢问下官所犯何事?敢问丞相何来的资格用廷杖?”
“拉下去,三十杖后再议事。”他都代管国事了还需回他们这三言两语,既然无事可奏就都看个新鲜吧,也好记得教训。
这廷杖是许久不出的,历代君王都畏惧人言爱惜名声,不愿被天下人指摘,尤其是读书人。
姜中正自己也曾是读书人,最晓得那千万张嘴有多大的威慑力,但那都是对皇帝而言,他统领百官本就有职责在身,自然不惧人言,此事一出怕是更多晚生要拜入门下。
今日当值的正是姜中正的人,此前还顾忌着姜中正没下最后通牒,容李大人辩白,谁知他仍不晓得利害,只待姜中正一声令下,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一左一右把人架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