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第6章 家乡来人
离放假还有一段时间。
和杜威教授讨论之后,李斯年似乎真的是有点脱胎换骨了,虽然晚上还是经常和布雷迪一起去Irish pub喝酒把妹,但是白天却总是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准备论文。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卓越的学术图书馆之一,藏书丰富,服务一流,总共设有23座分馆,分门别类的收藏各专业对应的书籍。
李斯年经常去的东亚图书馆中就有各样的中文书籍,流行小说、古典文学,甚至县志都可以找到。其中还有华国族谱、家谱、谱牒约950种,是华国本土的图书馆以外藏品最丰富的图书馆。
李斯年突然表现得特别有进取心,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这可让布雷迪有点小失落,大白天的自己一个人也太无聊了,索性就跟着李斯年一块儿去图书馆了。
这让熟悉二人的老师同学们都感到新奇。
有一次,二人还在图书馆里面碰到了杜威教授,李斯年趁机还向他请教了几个论文中遇到的难题。
杜威教授看到他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的模样,更加怀疑霍华德教授是在诓骗自己了。
看着李斯年,杜威教授越来越感觉满意,还特意给他留了私人电话号码,吩咐他有问题可以联系自己,或者直接去办公室和自己探讨。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周之后,李斯年准备好了论文的草稿.
而同时他也接到了两封来自家里的信件,一封是老爹李举人写给自己的,另一封则是出自未来岳父之手。
信中的内容倒还是其次,都是一些督促学习之类的老生常谈的话题。
关键是随信附带的支票,整整三千美元啊,这大大缓解了李斯年的经济压力,最近他都有点想要去饭店打零工赚钱的冲动了。
此时美国工人的平均小时工资大约在20美分至40美分之间,而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要超过50个小时,因此,一个工人的周薪大约为15美元,月收入则约为60美元。虽然不多,但节俭一些的话,也足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了。
李斯年搬到地下室后,这段时间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他没有跟布雷迪出去到处玩,而是每天安心的泡在图书馆里面,未尝没有囊中羞涩的原因。
连晚上去酒吧都是只能找各种借口不断让布雷迪请客.
李斯年从父亲的信中得知,能得到这么一笔巨款又是岳丈大人慷慨解囊的缘故,而岳丈大人似乎是听了未来妻子的建议。
岳丈寄来的信中,还夹着一张未婚妻新近拍摄的照片,女大十八变,照片中的小姑娘和李斯年出国之前看到的那张又有所不同。
这是一张全身照,一身学生装扮的女孩亭亭玉立,含苞待放。
岳丈大人在信中说,未婚妻今年也已经上了大学,因为等自己回国完婚的缘故,都快二十了还是单身一人,希望贤婿早日学成归来,尽早完婚云云,类似的话语前前后后絮絮叨叨的说了好几遍。
李斯年翻了翻信纸,信上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贤婿安心”几个字,他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页都写着两个字,是“催婚”!
这让李斯年一阵心悸。
信和支票并不是通过邮局寄来的。
虽然华夏在1914年就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组织,可以通过国际邮政系统寄送信件,但是信件可能需要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到达。而且,信件在传递过程中遇到丢失或损坏的风险也很高。
因此,通过熟人代传信件还是此时的主要通信方式。
信是一群从华国新来的留学生代传的,代传的人叫梁诗秋,祖籍也是浙省的,毕业于清华学校,比李斯年小三岁,但是人家已经开始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了。
李举人年轻出仕的时候和对方的爷爷打过交道,因此拜托对方捎来信件。
和梁诗秋同行的几人,也都是准备来米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有许笛山,闻易多等人,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叫谢晚营。
几人中要数许笛山年纪最大,他比众人普遍大了八九岁,他祖籍是华国tw省的,在甲午战争tw被倭人占领后,举家迁回了大陆。
许笛山在中学毕业后曾经教过几年书,后来又考取了燕京大学文学系,他这次是准备来哥大学习哲学的,巧合的是导师就是霍华德教授,因此他向李斯年请教了很多有关哥大的情况。
梁诗秋和闻易多则是选择去科罗拉多学院学习文学,这是一所在米国颇具特色的独立学院。他的课堂人数从来不超过25人,所有课程均通过研讨班的方式教学,教授甚至经常招待学生到自己家中进行学术讨论,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谢晚营考取的是波士顿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她去那里学习英国文学,韦尔斯利学院和斯嘉丽所就读的巴纳德学院一样都是专门的女子学院,是米国东北部的“七姐妹学院”之首,学院致力于培养改变世界的优秀女性。
顺便说一句常凯申的夫人就是韦尔斯利学院的校友。
看着几人,李斯年不禁有些自惭形秽,他当初可是靠着大哥各种找人托关系,写好了推荐信才来的米国,这些人怎么这么厉害啊,不过也好理解,华人在学习上好像没有几个民族能赶得上啊,对比之下自己都是拉后腿了。
李斯年有了钱,顿时又阔气了起来,他介绍布雷迪和几人认识之后,就请几人去哥大附近最好的西餐厅大搓了一顿。一顿饭花了十几美元,让几人咋舌不已,大呼破费。
等他们跟着李斯年回到他的地下公寓的时候,看到逼仄的住宿条件,众人还以为李斯年平时生活上也是十分节俭的呢,再一次为他刚才的出手大方所感动。
梁诗秋却注意到了墙角书桌上装订好的论文初稿,他不自觉的读了出来:“butterfly effect.”
他知道李斯年是学习哲学的,看到这个怪异的名字,他就问道:“《蝴蝶效果》,这是什么哲学词汇么?”
问完还看了看同样学习哲学的许笛山。
许笛山也摇头表示不知。
李斯年纠正道:“我想翻译成《蝴蝶效应》”。
接着他又傲娇的说道:“这是我发明的词汇,也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要研究的课题,杜威教授看了都说好呢。”
《蝴蝶效应》,这就是李斯年给自己的论文所起的名字。
李斯年深知起名字的重要性,不管什么理论,想要被人记住,首先就是要起一个好的名字,要么神秘一点,要么朗朗上口。
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名字对于科学理论的传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容易地记住和理解这个理论,还能够引起公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于是李斯年冥思苦想一阵,最后脑海中灵光一闪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梁诗秋又注意到了下面一行英文:“A butterfly flaps its wings in brazil, but causes a hurrie in texas.”
梁诗秋顿时大感兴趣,问道:“你这个《蝴蝶效应》是写什么的?给我们讲讲。”
其他几人也看着李斯年,期待他的解释。
李斯年也不卖关子,将那天和杜威教授所说的话挑重点的与几人分享了一下。
严肃的哲学话题被李斯年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述出来,让几人看向他的目光中都充满了钦佩。
许笛山想了想说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也有一点这个意思吧,另外《道德经》中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的也是微小变化可能引发巨大的影响。另外古人也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之说……”
许笛山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气。
李斯年虽然上的都是新式学堂,但是在幼年时也被举人老爹灌输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四书五经也都背过,对这些也不陌生,不过他还是被对方举一反三的敏捷思维所折服。
闻易多也说道:“斯年兄,你说你是受英国民谣所启发,不过我记得我们古人也记述过类似的故事。《吕氏春秋·察微》中曾经记载过,楚国和吴国因为两个女子在采桑叶时的嬉戏争斗,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注1),这也是你所说的‘butterfly effect’吧。”
李斯年腹诽,这都是些什么人啊,怎么弄的比自己还懂了啊,咳。
不过这也给了李斯年以新的启发。
华国自古就有哲学传统,古代的大儒们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独具华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五四”之后,华国知识界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主张全盘西化;另一批知识分子则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强调应在维护儒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儒学进行调整,以应对西方的挑战,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新儒学”。
李斯年是十分赞成后者的,华国几千年来旧的哲学传统需要打破,引入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科学精神,但是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也有其先进性和独有的价值体系。
儒家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道德观念。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权利,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而且儒家文化强调德治与修身,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思想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而西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注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相对较少涉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层面。
听了许笛山和闻易多的话,李斯年思路大开。
李斯年感觉自己可以把如何将华国的儒家文化融入到西方哲学体系之中,如何在世界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和定位华国哲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他将自己的想法一说,许笛山立即赞成道:“你这真是一个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想法。”
闻易多说道:“但是这可不容易,需要深入的了解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特点,寻找两种文化与哲学的共通之处,以及他们各自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于是就这个新的课题大家热烈的讨论了起来,李斯年的高大形象也在众人脑海中扎根了。
注1: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而杀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
和杜威教授讨论之后,李斯年似乎真的是有点脱胎换骨了,虽然晚上还是经常和布雷迪一起去Irish pub喝酒把妹,但是白天却总是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准备论文。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卓越的学术图书馆之一,藏书丰富,服务一流,总共设有23座分馆,分门别类的收藏各专业对应的书籍。
李斯年经常去的东亚图书馆中就有各样的中文书籍,流行小说、古典文学,甚至县志都可以找到。其中还有华国族谱、家谱、谱牒约950种,是华国本土的图书馆以外藏品最丰富的图书馆。
李斯年突然表现得特别有进取心,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这可让布雷迪有点小失落,大白天的自己一个人也太无聊了,索性就跟着李斯年一块儿去图书馆了。
这让熟悉二人的老师同学们都感到新奇。
有一次,二人还在图书馆里面碰到了杜威教授,李斯年趁机还向他请教了几个论文中遇到的难题。
杜威教授看到他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的模样,更加怀疑霍华德教授是在诓骗自己了。
看着李斯年,杜威教授越来越感觉满意,还特意给他留了私人电话号码,吩咐他有问题可以联系自己,或者直接去办公室和自己探讨。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周之后,李斯年准备好了论文的草稿.
而同时他也接到了两封来自家里的信件,一封是老爹李举人写给自己的,另一封则是出自未来岳父之手。
信中的内容倒还是其次,都是一些督促学习之类的老生常谈的话题。
关键是随信附带的支票,整整三千美元啊,这大大缓解了李斯年的经济压力,最近他都有点想要去饭店打零工赚钱的冲动了。
此时美国工人的平均小时工资大约在20美分至40美分之间,而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要超过50个小时,因此,一个工人的周薪大约为15美元,月收入则约为60美元。虽然不多,但节俭一些的话,也足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了。
李斯年搬到地下室后,这段时间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他没有跟布雷迪出去到处玩,而是每天安心的泡在图书馆里面,未尝没有囊中羞涩的原因。
连晚上去酒吧都是只能找各种借口不断让布雷迪请客.
李斯年从父亲的信中得知,能得到这么一笔巨款又是岳丈大人慷慨解囊的缘故,而岳丈大人似乎是听了未来妻子的建议。
岳丈寄来的信中,还夹着一张未婚妻新近拍摄的照片,女大十八变,照片中的小姑娘和李斯年出国之前看到的那张又有所不同。
这是一张全身照,一身学生装扮的女孩亭亭玉立,含苞待放。
岳丈大人在信中说,未婚妻今年也已经上了大学,因为等自己回国完婚的缘故,都快二十了还是单身一人,希望贤婿早日学成归来,尽早完婚云云,类似的话语前前后后絮絮叨叨的说了好几遍。
李斯年翻了翻信纸,信上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贤婿安心”几个字,他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页都写着两个字,是“催婚”!
这让李斯年一阵心悸。
信和支票并不是通过邮局寄来的。
虽然华夏在1914年就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组织,可以通过国际邮政系统寄送信件,但是信件可能需要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到达。而且,信件在传递过程中遇到丢失或损坏的风险也很高。
因此,通过熟人代传信件还是此时的主要通信方式。
信是一群从华国新来的留学生代传的,代传的人叫梁诗秋,祖籍也是浙省的,毕业于清华学校,比李斯年小三岁,但是人家已经开始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了。
李举人年轻出仕的时候和对方的爷爷打过交道,因此拜托对方捎来信件。
和梁诗秋同行的几人,也都是准备来米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有许笛山,闻易多等人,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叫谢晚营。
几人中要数许笛山年纪最大,他比众人普遍大了八九岁,他祖籍是华国tw省的,在甲午战争tw被倭人占领后,举家迁回了大陆。
许笛山在中学毕业后曾经教过几年书,后来又考取了燕京大学文学系,他这次是准备来哥大学习哲学的,巧合的是导师就是霍华德教授,因此他向李斯年请教了很多有关哥大的情况。
梁诗秋和闻易多则是选择去科罗拉多学院学习文学,这是一所在米国颇具特色的独立学院。他的课堂人数从来不超过25人,所有课程均通过研讨班的方式教学,教授甚至经常招待学生到自己家中进行学术讨论,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谢晚营考取的是波士顿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她去那里学习英国文学,韦尔斯利学院和斯嘉丽所就读的巴纳德学院一样都是专门的女子学院,是米国东北部的“七姐妹学院”之首,学院致力于培养改变世界的优秀女性。
顺便说一句常凯申的夫人就是韦尔斯利学院的校友。
看着几人,李斯年不禁有些自惭形秽,他当初可是靠着大哥各种找人托关系,写好了推荐信才来的米国,这些人怎么这么厉害啊,不过也好理解,华人在学习上好像没有几个民族能赶得上啊,对比之下自己都是拉后腿了。
李斯年有了钱,顿时又阔气了起来,他介绍布雷迪和几人认识之后,就请几人去哥大附近最好的西餐厅大搓了一顿。一顿饭花了十几美元,让几人咋舌不已,大呼破费。
等他们跟着李斯年回到他的地下公寓的时候,看到逼仄的住宿条件,众人还以为李斯年平时生活上也是十分节俭的呢,再一次为他刚才的出手大方所感动。
梁诗秋却注意到了墙角书桌上装订好的论文初稿,他不自觉的读了出来:“butterfly effect.”
他知道李斯年是学习哲学的,看到这个怪异的名字,他就问道:“《蝴蝶效果》,这是什么哲学词汇么?”
问完还看了看同样学习哲学的许笛山。
许笛山也摇头表示不知。
李斯年纠正道:“我想翻译成《蝴蝶效应》”。
接着他又傲娇的说道:“这是我发明的词汇,也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要研究的课题,杜威教授看了都说好呢。”
《蝴蝶效应》,这就是李斯年给自己的论文所起的名字。
李斯年深知起名字的重要性,不管什么理论,想要被人记住,首先就是要起一个好的名字,要么神秘一点,要么朗朗上口。
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名字对于科学理论的传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容易地记住和理解这个理论,还能够引起公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于是李斯年冥思苦想一阵,最后脑海中灵光一闪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梁诗秋又注意到了下面一行英文:“A butterfly flaps its wings in brazil, but causes a hurrie in texas.”
梁诗秋顿时大感兴趣,问道:“你这个《蝴蝶效应》是写什么的?给我们讲讲。”
其他几人也看着李斯年,期待他的解释。
李斯年也不卖关子,将那天和杜威教授所说的话挑重点的与几人分享了一下。
严肃的哲学话题被李斯年这样通俗易懂的表述出来,让几人看向他的目光中都充满了钦佩。
许笛山想了想说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也有一点这个意思吧,另外《道德经》中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的也是微小变化可能引发巨大的影响。另外古人也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之说……”
许笛山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气。
李斯年虽然上的都是新式学堂,但是在幼年时也被举人老爹灌输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四书五经也都背过,对这些也不陌生,不过他还是被对方举一反三的敏捷思维所折服。
闻易多也说道:“斯年兄,你说你是受英国民谣所启发,不过我记得我们古人也记述过类似的故事。《吕氏春秋·察微》中曾经记载过,楚国和吴国因为两个女子在采桑叶时的嬉戏争斗,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注1),这也是你所说的‘butterfly effect’吧。”
李斯年腹诽,这都是些什么人啊,怎么弄的比自己还懂了啊,咳。
不过这也给了李斯年以新的启发。
华国自古就有哲学传统,古代的大儒们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独具华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五四”之后,华国知识界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主张全盘西化;另一批知识分子则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强调应在维护儒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儒学进行调整,以应对西方的挑战,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新儒学”。
李斯年是十分赞成后者的,华国几千年来旧的哲学传统需要打破,引入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个体性和科学精神,但是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也有其先进性和独有的价值体系。
儒家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道德观念。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权利,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而且儒家文化强调德治与修身,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思想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而西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注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相对较少涉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层面。
听了许笛山和闻易多的话,李斯年思路大开。
李斯年感觉自己可以把如何将华国的儒家文化融入到西方哲学体系之中,如何在世界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和定位华国哲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他将自己的想法一说,许笛山立即赞成道:“你这真是一个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想法。”
闻易多说道:“但是这可不容易,需要深入的了解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特点,寻找两种文化与哲学的共通之处,以及他们各自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于是就这个新的课题大家热烈的讨论了起来,李斯年的高大形象也在众人脑海中扎根了。
注1: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而杀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