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 > 第132章 挑衅暗藏机锋

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 第132章 挑衅暗藏机锋

    幽谷深处,龙蛇起陆,风云聚散。在古老神秘的世界中,长孙无垢慧眼独到,注视着皇帝李世民那微妙至极的一幕轻笑盈盈。

    李恪侃侃而谈:“世间繁华,苍生手中握余财,朝廷理应指引其潮向。”

    “引领?为何需引?吾儿所倡之服务性朝政,岂非与此相悖乎?此‘引’,不即令乎?”长孙无垢秀眉微蹙,言辞犀利。

    “母后啊,引领亦为一令,然非强制之铁拳,恰似召唤壮劳之招抚。”李恪解释:“此乃服务型国政精髓所在,非古板号令所及。

    号令纵使为万民生计着想,百姓内心难免抗拒。而引领则巧妙勾勒其志,令众生主动响应王令。无抵触,无隔阂,国政之美,于此彰显无遗。若非引领,则国之善政行至民间,常失本色,如冰山遇夏阳,渐消于无形。”

    “为何必此行径?缘于众生手中余财颇丰,然未晓何以谋远虑。或藏金于窖,致金钱滞塞,功效殆尽;或耽于短暂欢愉,挥霍无度,满足当下。温饱即安,儿女绕膝,热火炊烟,便成一世追求。”

    李恪话语,引得长孙无垢嘴角含笑:“汝身为尊贵皇子,亦不欲求同乐乎?有何资格,责百姓哉?”

    李世民心知腹诽:“孽子,汝既知乐,何不引百姓共图长盛,而非止于温饱?”

    李恪坦然一笑:“故须国策引领。连寡人皆喜这般生活,可知世态人心,大体若斯。”

    “唯明君方能识破现状,非任百姓自流。”李恪语重心长:“若放任自流,贫富之分,势将日广。大部安于现状,仅少数目光如炬者累聚权势、资财。如此分化,恐致土族高居庙堂,平民困守田亩,阶层固结,难以调和。”

    “朝堂当思,如何扶助大多数百姓,予其进步之途,避免被历史车轮碾压,使社会差距不再无度扩大。”言毕,满朝皆愕。

    帝王夫妇交视,暗思此言深邃。李世民心念一动,虽未曾闻此等见解,但顿觉豁然开朗。

    李世民思索之际,未言声色。瞥向皇后示意。皇后心领神会,忍笑出声:“那朝廷如何引领?有何实策,愿闻其详。”

    李恪朗声道:“首须观民生之需。众生胆识不足,源自性格、环培制约。需保其参与引导政策,败不致命。此时可着眼于土地分配。百姓对泥土之眷恋,乃千年农耕文化之烙印,深信辛勤劳作必得甘霖。”

    “泥土、汗液、双手——方造就华夏辉煌,诚谓高贵之至。”

    帝王夫妻相对默然,品味其中韵味。

    夜幕低垂,星河横陈,宫廷深处,群臣聚集,一场隐秘较量悄无声息展开。

    “文本贤侄,近来手笔颇重,鲜血淋漓否?”温彦博口吻森冷,剑指岑文本。“雍州数郡太守遭革职查办,其中两命殒落。此举实为清理门户,不容置疑?”

    言辞犀利,直击要害,温彦博此话几同直接质问。

    随着温彦博的发难,朝堂氛围瞬间紧张,对立情绪弥漫。

    “贤弟莫急……”

    这时,李泰、王瓘、唐俭一行骑马出现,步入纷争之中。李泰上前笑颜以对,道:“恭贺岑公,除弊政之瘤毒,父皇诏书力挺,杀无赦者,理当除尽!”

    他引李恪之言,言辞锋利:“非惧坏者变良,恐良善转邪。温丞,观雍州那些遭贬受戮,莫非老迈昏聩所致?”

    “唯有雷霆手腕肃清邪祟,始可保障盛世根基不朽。否则外患未兴,内已腐败!”李泰声色俱厉。

    温彦博面若寒霜,怒而不言。

    王瓘对此略有异意,心忧土族利益受损,然李泰之言,确有讨好李恪之意。最终,选择保持缄默。

    黑暗之中,烛光摇曳,温度博面容阴晴不定。

    局势一触即发,众多官员静观其变。

    “太子,朝堂将启,吾等先行赴太极殿罢。勿让父皇久候。”李恪淡然启口,缓步前行。兄弟三人并骑前往,众人随行其后,一路静默无语。

    抵达太极殿,早到者自动让位,议论停歇,皆投以凝重目光,注视三人。

    李承乾三人站立前方,朝中众望,一时之间,气氛诡谲。

    裴承先踌躇片刻,趋步向前,对李恪躬身:“殿下高见,益州蒙益颇多。今后若有不当,还请殿下直言不讳。”

    朝堂一角,有人轻语:“是为挑衅?”

    “裴狐之辈,换新主,卷土重来。”

    “此话何其讽刺。”

    李泰见状,抢在李恪之前:“此事皆吾皇兄之功……”其言辞激扬,预感即将登场的是兄弟二人联袂展示盛世风采。毕竟,谁能拥有媲美半壁江山财赋的奇迹?

    在紫金城之上,巍峨宫殿的幽深之处,一位少年王子李恪握有光华四射之术,李泰岂能放过此等增彩时机?然而,未及言尽,已被兄长的手轻轻制止。李恪矗立于阶台之上,宛如神只俯瞰人间,对裴承先说道:“裴别驾,我无需你的谢意,若你真认同我所揭示之事,便以实行动证明。虚辞空赞,可省略也,将我的指摘付诸实践。”

    裴承先面颊赤红,内心五味杂陈,他原本旨在假意道谢,实则暗含嘲讽,以此笼络太子和温启博。李恪此举令彼二人得意非凡,亦使裴氏之子倍感压力,欲借此契机巩固与关陇士族之联系。裴氏家族地位摇摇欲坠,唯靠祖辈遗绪维持,裴承先感知危境逼近。

    他未能预料,李恪未如其兄李泰一般勃然大怒,他只愿李恪暴跳如雷,如此方能在朝臣心中减损李恪之威信。李恪竟以平等之心待他,略显优越,裴承先顿感自视甚高。

    殿内,帝王声音悠然响起,似春风吹过,解救了裴承先的窘迫。群臣肃立,行礼如仪。李泰立于兄旁,细思其事,恍然明白应对之道乃以正义公理制衡邪念,无须骄横。

    学有所得,李泰嘴角勾起笑意,目光不离兄长,欣喜溢于言表,然他未领悟,立身处世之正直,方能光明正大战胜阴险诡计。李世民目光炯炯,环视众臣,终定格于子李恪。胸膛中紧贴的奏章令他心情振奋。

    每时每刻,他反复品味李恪之作,那份由夜谈凝练而成的条陈,更获尊崇。它不仅彰显了李恪才智,更承载了一位明君引导万民走向盛世的责任。

    盛世之下,百姓安享福祉,李世民深知需缩小阶级鸿沟,避免底层民众于盛世之路上失足滑落。这份奏章,是他胸口的瑰宝,时刻提醒自己使命所在。

    群臣礼毕,帝者沉思,一时无语。突然轻咳,思绪归位,宣布:“岁末大议,依旧循旧。诸州府刺史上前,详述政事。”从幽州启始,天边已曙光乍现。

    裴承先自信满满,步入殿中,益州之繁荣在他话语中栩栩如生。“臣裴承先叩拜陛下。”随着并州结束,终至益州环节。裴承先侃侃而谈,引得太子李承乾笑容满面,关陇人士亦喜形于色。

    李世民投去温和目光:“裴爱卿,请详细叙述益州近况。灾荒刚息,朕颇为挂怀。”裴承先展卷朗诵,字字有力,“灾患既除,益州秋收丰盈,足以支撑至明年夏至。”

    帝王颔首,此乃益州富饶之地势。目光掠过群臣,触及中间眯目笑视的混账儿子。此成就实则源于混账儿之功。彼时,离蜀之际,正是此人领导民众耕种。

    但裴承先未多言及,转而谈及益州苎麻业兴盛,描述了十族、商贾与农人合作之模式,保证百姓权益。又言:“因旱灾冲击,今年税赋结余三万,明岁则有望增至二十万。”

    此言一出,李世民眉宇微蹙,心生不满,秋收与农事被裴承先一笔带过,实则多亏李恪提议与指引。而今,裴承先刻意炫耀自家功绩,却回避提及李恪。

    帝王深知人心难测,功绩炫耀亦无妨,唯裴承先这般,令他心有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