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玄纪 第32章 入住府邸,顺利出海(下)
热门推荐:
离婚后,我的身边全部都是好妹妹
穿越冷兵器时代,却觉醒红警系统
大唐,开局带小公主去现代
列车求生:别跟我比运气谢谢
为白金龙王献上美好世界
寒冬开局:不择手段的活下去
吃瓜日常:我算卦很灵
开局制作原神,火爆全球
大佬归来,假千金她不装了
半月时间,眨眼就过。
在波涛汹涌的海岸边,大明水师的舰队正准备扬帆出海。
岸边早就站满了文武百官,朱厚照位于百官之首,神色肃穆。
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庞大的舰队整齐地排列在港口,一艘艘巨舰高耸入云,桅杆如林,船帆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大明的将士们:
“今日,你们即将踏上这伟大的征程,向着未知的海洋进发。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方或许充满了艰难险阻,狂风巨浪可能会试图阻挡你们的步伐,但朕坚信,你们的勇气和决心将如钢铁般坚固,无可动摇。”
“你们是大明英勇无畏的战士,是国家的脊梁。愿诸位在这浩瀚的海洋上,书写属于你们的传奇。”
“待你们凯旋而归,你们将受到万民的敬仰,你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朱厚照声音洪亮,不怒自威。
“皇上万岁!万岁!万岁!”
众将士齐声高喊。
“杨卿、赵卿,拜托了。”
朱厚照握住杨一清和赵谦的手,沉声道。
杨一清和赵谦直接躬身道:“臣必将殚精竭虑,不负陛下所托!”
“好。”朱厚照爽朗一笑,“那朕就在京城静待诸位的佳音了,等你们回来,朕亲自来此接你们。”
“谢陛下!”杨一清躬身行礼。
赵谦看了一眼李初玄,淡笑道:“走了。”
李初玄回以微笑,“我等你回来。”
说完,杨一清和赵谦也不拖沓,直接领着众将上了最大的那一艘大船。
旗舰之上,杨一清目光坚定,身姿挺拔,他身着华丽的战甲,腰间佩剑闪烁着寒光。身旁的将领们神情肃穆,严阵以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士兵们在甲板上忙碌地穿梭着,他们动作熟练而敏捷,有的在检查武器装备,有的在调整帆索。号角声响起,雄浑而嘹亮,回荡在整个港湾。
“启航!”
随着杨一清一声令下,鼓声雷动,战船缓缓启航。巨大的船身劈开海浪,激起层层白色的浪花。海风呼啸着,吹拂着士兵们的面庞,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和勇气。
朱厚照与李初玄目送着他们的离开。
舰队逐渐远离海岸,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船舷两侧,海浪拍打着船体,发出巨大的声响。军旗在风中飘扬,彰显着大明水师的威严。
了望台上,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迹象。船舱内,工匠们精心维护着各种器械,确保在战斗中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远处的海面上,海鸥在船队上方盘旋,时而俯冲而下,时而振翅高飞。整个舰队在大海中破浪前行,带着大明王朝的荣耀与使命,驶向未知的远方。
……
李初玄一直目送着他们远去,直到看不到船只的影子后才收回目光。
“李兄,回吧。”
朱厚照唤了唤李初玄。
李初玄点点头,“走吧。”
“如今出海事宜已了,你该放心了吧?”朱厚照淡笑道。
“等他们将外藩作物带回来的时候,臣才能真正的安心。”李初玄轻吐了一口气道,“不过,照这个趋势,大概率是可以带回来的,这也算是了却了臣一桩心事……”
朱厚照遣散了百官,只留下了周勤和姑苏沐,身后跟着一众锦衣卫。
“李兄,出海已然开始实施,接下去你有什么想法吗?”朱厚照低声问道。
李初玄点点头,“自然是有的。”
朱厚照本是随口一问,见李初玄回答有,当即一喜,问道:“说说。”
“现在大明要解决的,无非就是两个大问题……”李初玄缓缓道,“一,是百姓的温饱。二,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朱厚照眸子微眯,“仔细说说。”
李初玄解释道:“温饱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是民生的根本,如果百姓连吃饱饭都成问题,那这个国家也存在不了多久了。试问陛下,如果当年不是元廷暴虐,让天下百姓都吃不起饭,太祖皇帝又如何会揭竿而起,推翻元廷?”
一旁的周勤和姑苏沐听得冷汗直流,普天之下敢这么跟皇帝说话的,恐怕也只有李初玄了。
朱厚照却不以为意,他点点头说道:“李兄你说得对,所以你这回极力引进外藩作物,为的就是百姓的温饱问题?”
“然。”李初玄颔首道,“虽然引进外藩作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可至少也能给咱们大明多一线生机,以此来应对未来的天灾人祸。”
朱厚照略微沉吟道:“那该如何彻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正在走路的李初玄停了下来,望向朱厚照,沉声道:“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朱厚照也停下了脚步,对于这个从未听过的名词,他疑惑不已。
“摊丁入亩是何意?”朱厚照问道。
李初玄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反问了朱厚照,“陛下,自秦朝以来,所有的王朝都难以存续超过三百年,何解?”
周勤和姑苏沐不知不觉也竖起耳朵在听。
朱厚照思考了好一会,缓缓道:“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其次,苛政,还有天灾人祸、外族入侵、土地兼并等等……”
“陛下英明睿智、圣明神武。”李初玄夸道,“大致就如陛下所说。”
朱厚照嘴角微掀。
“那臣再斗胆问陛下一个问题,大明建国至今,过去多久了?”
朱厚照几乎没有犹豫道:“一百五十年。”
“大明可能超过三百年大限?”
李初玄语不惊人死不休。
朱厚照眉头微皱道:“大明国运昌盛,自然是可以超过三百年的。”
李初玄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李兄,你这是何意?”朱厚照不悦道,“你认为大明国祚超不过三百年?”
“不是臣认为超不过,而是定然超不过。”李初玄淡淡道。
朱厚照面露怒容。
“镇北侯,放肆了啊……”周勤无奈开口道,“大明万年,岂会三百年而亡?”
这镇北侯真是反了天了,连这等丧心病狂的话都说的出来。
这大逆不道的话讲出来,连掉脑袋都是轻的。
“陛下若是觉得臣在胡言乱语,那接下去的话臣不说也罢。”看得朱厚照面带怒气,李初玄摆了摆手道。
朱厚照强忍火气,沉声道:“你说,朕不生气。”
“陛下刚才说的王朝灭亡因素,都说的很好,臣就不啰嗦了,臣想和陛下说的无非就一点,土地兼并问题。”李初玄缓缓道。
“土地兼并是在任何一个王朝中都会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土地兼并指的是少数人通过各种手段,如买卖、强占、巧取豪夺等,将大量土地集中在自己手中,使得众多农民失去土地。”
“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制度基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使得有权有势者能够轻易获取土地。其次,官僚贵族凭借其政治和经济特权,能够侵占民田。再者,商业资本投入土地购置,以及在灾荒年份,农民为了生存被迫出卖土地,都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土地兼并带来了诸多严重后果。对于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或沦为佃农,遭受地主的高额地租剥削,生活困苦;或成为流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从国家层面看,大量自耕农的减少导致国家税收减少,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同时,失地农民的增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导致农民起义,威胁王朝的统治根基。”
“总之,土地兼并是任何一代王朝都会面临的一个顽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李初玄一口气阐释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朱厚照点点头,“朕自然是知道土地兼并的后果,可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那一个王朝的毁灭,也是不可避免的。”李初玄直接打断了朱厚照。
“讲粗俗一点,一个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咱大明的地就这么多,土地兼并的问题无法解决,那这些土地就会一直集中在少数的地主、勋贵等人的手里,而百姓人口又越来越多,到最后土地被分完了,百姓们没了活路,他们自然就要造反了。”
“若大明解决不了土地兼并的问题,那任凭后世之君再如何雄才伟略,也终究难逃王朝三百年周期之命运……”
闻言,朱厚照没有生气,而是仔细的思考了起来。
“李兄,历史上许多王朝都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都无疾而终,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现象。例如,北魏至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最终还是走向瓦解。”
“难道你有办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看着皇帝冷静了下来,李初玄淡淡一笑,“所以,话题就又回到了我们刚刚说的……摊丁入亩。”
朱厚照带着一丝期待的道:“解释解释,何谓摊丁入亩?”
李初玄淡笑道:“摊丁入亩是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咱们大明的百姓需要承担人头税……即丁税。不管有没有土地,都要按人口交税。这就导致了一些没有土地的贫民也背负着沉重的赋税负担。”
“而摊丁入亩制度则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它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按照田亩来计算。”
“只收地丁银,不收丁税……”朱厚照皱眉沉思,“闻所未闻。”
“陛下,摊丁入亩实施的意义重大。其一,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不再因人口数量而承受高额赋税。”
“其二,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因为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以逃避丁税。”
“其三,简化了税收制度,降低了税收成本,提高了税收效率。”
“其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因为土地的赋税负担加重,使得兼并土地那些豪族勋贵的成本增加……说简单点,这是可以遏制他们兼并土地的。”
李初玄耐心解释道。
朱厚照久久不语,内心也在激烈挣扎。
片刻后,他叹了口气,道:“纵然李兄说的摊丁入亩利国利民,可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啊。”
“不说别的,首先,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必定会激烈反对,地主、豪绅等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阶层,在原有的税收制度下往往能够逃避或减少税负。摊丁入亩使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赋税,因此他们会极力反对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向朝廷施压,甚至可能煽动地方势力进行抵制。”
“还有地方官员的执行问题,部分地方官员可能因自身利益与地主豪绅勾结,对政策阳奉阴违,不认真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故意曲解政策,导致改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还有,税收核算与管理的复杂性,你可曾考虑过?要准确地将丁税并入田赋,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和评估,这是一项极其浩大且复杂的工程。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遗漏或虚报等问题,影响税收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得面对百姓的误解与抵触,对于长期习惯于旧有税收制度的百姓来说,新政策的推行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一些人可能担心新政策会导致税负增加,或者对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存在疑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而财政短期压力也是巨大的,在政策推行初期,由于改革带来的混乱和调整,可能会导致税收收入暂时减少,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
“李兄,你,明白吗?”
朱厚照一口气说了许多。
短短瞬息,想出这项政策的推行困难,李初玄不禁对朱厚照大为钦佩。
“臣深知变革必有阻力。但陛下心怀天下,目光长远,当以国家长治久安为重。虽推行此策初期或有困难,但只要陛下决心坚定,逐步推行,必能造福万民,成就千秋功业。”
朱厚照叹了口气,“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啊?”
“慢慢来吧,一口吃不成胖子。”李初玄宽慰道,“只要陛下有此决心,臣必然全力相助。”
朱厚照明了一笑,“所以李兄你极力引进外藩作物,为的就是准备摊丁入亩吧?”
“陛下圣明。”李初玄毫不吝啬对朱厚照的夸奖,“只有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推行这项国策。”
朱厚照拍了拍李初玄的肩膀,淡笑道:“李兄,朕果然没有看错你!你真是朕的肱骨之臣啊。”
李初玄回以微笑。
接着,二人相谈甚欢,又是一副君明臣贤的场景。
……
在波涛汹涌的海岸边,大明水师的舰队正准备扬帆出海。
岸边早就站满了文武百官,朱厚照位于百官之首,神色肃穆。
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庞大的舰队整齐地排列在港口,一艘艘巨舰高耸入云,桅杆如林,船帆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大明的将士们:
“今日,你们即将踏上这伟大的征程,向着未知的海洋进发。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方或许充满了艰难险阻,狂风巨浪可能会试图阻挡你们的步伐,但朕坚信,你们的勇气和决心将如钢铁般坚固,无可动摇。”
“你们是大明英勇无畏的战士,是国家的脊梁。愿诸位在这浩瀚的海洋上,书写属于你们的传奇。”
“待你们凯旋而归,你们将受到万民的敬仰,你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朱厚照声音洪亮,不怒自威。
“皇上万岁!万岁!万岁!”
众将士齐声高喊。
“杨卿、赵卿,拜托了。”
朱厚照握住杨一清和赵谦的手,沉声道。
杨一清和赵谦直接躬身道:“臣必将殚精竭虑,不负陛下所托!”
“好。”朱厚照爽朗一笑,“那朕就在京城静待诸位的佳音了,等你们回来,朕亲自来此接你们。”
“谢陛下!”杨一清躬身行礼。
赵谦看了一眼李初玄,淡笑道:“走了。”
李初玄回以微笑,“我等你回来。”
说完,杨一清和赵谦也不拖沓,直接领着众将上了最大的那一艘大船。
旗舰之上,杨一清目光坚定,身姿挺拔,他身着华丽的战甲,腰间佩剑闪烁着寒光。身旁的将领们神情肃穆,严阵以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士兵们在甲板上忙碌地穿梭着,他们动作熟练而敏捷,有的在检查武器装备,有的在调整帆索。号角声响起,雄浑而嘹亮,回荡在整个港湾。
“启航!”
随着杨一清一声令下,鼓声雷动,战船缓缓启航。巨大的船身劈开海浪,激起层层白色的浪花。海风呼啸着,吹拂着士兵们的面庞,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和勇气。
朱厚照与李初玄目送着他们的离开。
舰队逐渐远离海岸,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船舷两侧,海浪拍打着船体,发出巨大的声响。军旗在风中飘扬,彰显着大明水师的威严。
了望台上,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迹象。船舱内,工匠们精心维护着各种器械,确保在战斗中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远处的海面上,海鸥在船队上方盘旋,时而俯冲而下,时而振翅高飞。整个舰队在大海中破浪前行,带着大明王朝的荣耀与使命,驶向未知的远方。
……
李初玄一直目送着他们远去,直到看不到船只的影子后才收回目光。
“李兄,回吧。”
朱厚照唤了唤李初玄。
李初玄点点头,“走吧。”
“如今出海事宜已了,你该放心了吧?”朱厚照淡笑道。
“等他们将外藩作物带回来的时候,臣才能真正的安心。”李初玄轻吐了一口气道,“不过,照这个趋势,大概率是可以带回来的,这也算是了却了臣一桩心事……”
朱厚照遣散了百官,只留下了周勤和姑苏沐,身后跟着一众锦衣卫。
“李兄,出海已然开始实施,接下去你有什么想法吗?”朱厚照低声问道。
李初玄点点头,“自然是有的。”
朱厚照本是随口一问,见李初玄回答有,当即一喜,问道:“说说。”
“现在大明要解决的,无非就是两个大问题……”李初玄缓缓道,“一,是百姓的温饱。二,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朱厚照眸子微眯,“仔细说说。”
李初玄解释道:“温饱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是民生的根本,如果百姓连吃饱饭都成问题,那这个国家也存在不了多久了。试问陛下,如果当年不是元廷暴虐,让天下百姓都吃不起饭,太祖皇帝又如何会揭竿而起,推翻元廷?”
一旁的周勤和姑苏沐听得冷汗直流,普天之下敢这么跟皇帝说话的,恐怕也只有李初玄了。
朱厚照却不以为意,他点点头说道:“李兄你说得对,所以你这回极力引进外藩作物,为的就是百姓的温饱问题?”
“然。”李初玄颔首道,“虽然引进外藩作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可至少也能给咱们大明多一线生机,以此来应对未来的天灾人祸。”
朱厚照略微沉吟道:“那该如何彻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正在走路的李初玄停了下来,望向朱厚照,沉声道:“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朱厚照也停下了脚步,对于这个从未听过的名词,他疑惑不已。
“摊丁入亩是何意?”朱厚照问道。
李初玄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反问了朱厚照,“陛下,自秦朝以来,所有的王朝都难以存续超过三百年,何解?”
周勤和姑苏沐不知不觉也竖起耳朵在听。
朱厚照思考了好一会,缓缓道:“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其次,苛政,还有天灾人祸、外族入侵、土地兼并等等……”
“陛下英明睿智、圣明神武。”李初玄夸道,“大致就如陛下所说。”
朱厚照嘴角微掀。
“那臣再斗胆问陛下一个问题,大明建国至今,过去多久了?”
朱厚照几乎没有犹豫道:“一百五十年。”
“大明可能超过三百年大限?”
李初玄语不惊人死不休。
朱厚照眉头微皱道:“大明国运昌盛,自然是可以超过三百年的。”
李初玄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李兄,你这是何意?”朱厚照不悦道,“你认为大明国祚超不过三百年?”
“不是臣认为超不过,而是定然超不过。”李初玄淡淡道。
朱厚照面露怒容。
“镇北侯,放肆了啊……”周勤无奈开口道,“大明万年,岂会三百年而亡?”
这镇北侯真是反了天了,连这等丧心病狂的话都说的出来。
这大逆不道的话讲出来,连掉脑袋都是轻的。
“陛下若是觉得臣在胡言乱语,那接下去的话臣不说也罢。”看得朱厚照面带怒气,李初玄摆了摆手道。
朱厚照强忍火气,沉声道:“你说,朕不生气。”
“陛下刚才说的王朝灭亡因素,都说的很好,臣就不啰嗦了,臣想和陛下说的无非就一点,土地兼并问题。”李初玄缓缓道。
“土地兼并是在任何一个王朝中都会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问题。”
“土地兼并指的是少数人通过各种手段,如买卖、强占、巧取豪夺等,将大量土地集中在自己手中,使得众多农民失去土地。”
“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制度基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使得有权有势者能够轻易获取土地。其次,官僚贵族凭借其政治和经济特权,能够侵占民田。再者,商业资本投入土地购置,以及在灾荒年份,农民为了生存被迫出卖土地,都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土地兼并带来了诸多严重后果。对于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或沦为佃农,遭受地主的高额地租剥削,生活困苦;或成为流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从国家层面看,大量自耕农的减少导致国家税收减少,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同时,失地农民的增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导致农民起义,威胁王朝的统治根基。”
“总之,土地兼并是任何一代王朝都会面临的一个顽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李初玄一口气阐释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朱厚照点点头,“朕自然是知道土地兼并的后果,可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不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那一个王朝的毁灭,也是不可避免的。”李初玄直接打断了朱厚照。
“讲粗俗一点,一个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咱大明的地就这么多,土地兼并的问题无法解决,那这些土地就会一直集中在少数的地主、勋贵等人的手里,而百姓人口又越来越多,到最后土地被分完了,百姓们没了活路,他们自然就要造反了。”
“若大明解决不了土地兼并的问题,那任凭后世之君再如何雄才伟略,也终究难逃王朝三百年周期之命运……”
闻言,朱厚照没有生气,而是仔细的思考了起来。
“李兄,历史上许多王朝都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都无疾而终,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现象。例如,北魏至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最终还是走向瓦解。”
“难道你有办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看着皇帝冷静了下来,李初玄淡淡一笑,“所以,话题就又回到了我们刚刚说的……摊丁入亩。”
朱厚照带着一丝期待的道:“解释解释,何谓摊丁入亩?”
李初玄淡笑道:“摊丁入亩是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咱们大明的百姓需要承担人头税……即丁税。不管有没有土地,都要按人口交税。这就导致了一些没有土地的贫民也背负着沉重的赋税负担。”
“而摊丁入亩制度则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它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按照田亩来计算。”
“只收地丁银,不收丁税……”朱厚照皱眉沉思,“闻所未闻。”
“陛下,摊丁入亩实施的意义重大。其一,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不再因人口数量而承受高额赋税。”
“其二,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因为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以逃避丁税。”
“其三,简化了税收制度,降低了税收成本,提高了税收效率。”
“其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因为土地的赋税负担加重,使得兼并土地那些豪族勋贵的成本增加……说简单点,这是可以遏制他们兼并土地的。”
李初玄耐心解释道。
朱厚照久久不语,内心也在激烈挣扎。
片刻后,他叹了口气,道:“纵然李兄说的摊丁入亩利国利民,可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啊。”
“不说别的,首先,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必定会激烈反对,地主、豪绅等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阶层,在原有的税收制度下往往能够逃避或减少税负。摊丁入亩使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赋税,因此他们会极力反对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向朝廷施压,甚至可能煽动地方势力进行抵制。”
“还有地方官员的执行问题,部分地方官员可能因自身利益与地主豪绅勾结,对政策阳奉阴违,不认真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故意曲解政策,导致改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还有,税收核算与管理的复杂性,你可曾考虑过?要准确地将丁税并入田赋,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和评估,这是一项极其浩大且复杂的工程。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遗漏或虚报等问题,影响税收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得面对百姓的误解与抵触,对于长期习惯于旧有税收制度的百姓来说,新政策的推行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一些人可能担心新政策会导致税负增加,或者对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存在疑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而财政短期压力也是巨大的,在政策推行初期,由于改革带来的混乱和调整,可能会导致税收收入暂时减少,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
“李兄,你,明白吗?”
朱厚照一口气说了许多。
短短瞬息,想出这项政策的推行困难,李初玄不禁对朱厚照大为钦佩。
“臣深知变革必有阻力。但陛下心怀天下,目光长远,当以国家长治久安为重。虽推行此策初期或有困难,但只要陛下决心坚定,逐步推行,必能造福万民,成就千秋功业。”
朱厚照叹了口气,“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啊?”
“慢慢来吧,一口吃不成胖子。”李初玄宽慰道,“只要陛下有此决心,臣必然全力相助。”
朱厚照明了一笑,“所以李兄你极力引进外藩作物,为的就是准备摊丁入亩吧?”
“陛下圣明。”李初玄毫不吝啬对朱厚照的夸奖,“只有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推行这项国策。”
朱厚照拍了拍李初玄的肩膀,淡笑道:“李兄,朕果然没有看错你!你真是朕的肱骨之臣啊。”
李初玄回以微笑。
接着,二人相谈甚欢,又是一副君明臣贤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