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历史女权人 第9章 武曌(九)太后称制
热门推荐:
少年白马:将截胡进行到底
父皇!请称朕为太子!
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
修仙路人甲貌美又强大
离婚后,我开启了大佬模式
神道丹帝
赶海钓鱼:金枪鱼又爆仓了
老弟,你是警察,不是暴徒啊
我只想当军医,你们让我当女皇?
自她登上后位之后,武则天才真正开始涉足朝堂政治。这一切都源于李治对她的信任和支持。李治深知自己身体状况不佳,难以承担繁重的政务,因此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才能,迅速适应并掌握了朝政大权。
在李治的默许下,武则天开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政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她不仅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她也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有才干的官员,使得朝廷上下焕然一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越发得心应手,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她以铁腕手段整治官场腐败,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权势越来越大,但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和不满。然而,武则天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断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与沉淀后,武则天已经成为一个成熟且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她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举措,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她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但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不过,李治虽然放权,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他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朝政上的许多重要事务,都需要经过李治的审批,才能执行。因此,武则天虽然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并不能一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需要与李治以及其他官员合作,共同处理国家事务。她必须尊重李治的意见,并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李治也会对武则天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她滥用权力。
此外,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并不支持武则天的统治,他们更倾向于维护李治的权威。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反对武则天的派别,被称为“皇帝派”。皇帝派对武则天构成了强大的制约力量,使得她无法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
总之,尽管武则天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但她仍面临着来自李治和皇帝派的挑战和制约。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必须谨慎行事,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公元 675 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子,当时的太子李弘突然暴毙于洛阳。
这一变故让年近半百的李治备受打击,原本就难以根治的风疾,更是雪上加霜,病情愈发严重。而此时,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传出——李治竟然提出了禅位给武则天的想法!
这个决定让人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治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病痛折磨让他失去了判断力,还是因为武则天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使得他在病重时也无法摆脱她的控制呢?
亦或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因素在作祟?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让整个朝廷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之中。
当李治怀揣着将皇位禅位给女子,这一破天荒的想法,满怀期待地与大臣们进行商议之时,却遭受到了,以宰相为首的一众大臣的坚决抵制与强烈反对。
其一,就历史的长河而言,过往的岁月中,从未有过将皇位禅位给女子的先例可循。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皆遵循着父传子,兄传弟的传统模式,女子被视为无法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打破。
其二,尽管李治身患疾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神志依然保持着清醒的状态。虽说精力相较于以往,已显得十分有限,处理朝政事务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然而,他毕竟还能够勉强履行皇帝的职责,做出关键的决策,维持着王朝的基本运转。
其三,李治膝下尚有几个子嗣,可供选择,他们皆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传承制度中,子承父业乃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些子嗣们经过了宫廷的教育和培养,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将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
仔细分析这些反对的理由,确实非常充分和有说服力。李治听完之后,也觉得有些道理,于是他决定放弃禅位给武则天的念头。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它最终还是通过武则天事先安排好的眼线,传进了她的耳中。
此刻的武则天内心的想法,愈发复杂深沉,其对皇权的觊觎心理,无疑变得更为强烈。这种强烈的欲望,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与权力角逐中逐渐滋长。
就拿宰相制度来说,武则天对其,可谓是恨之入骨。从之前那轰动一时的废王立武事件,到后来激烈的废后风波,再到此次惊心动魄的禅位风波,每一次重大的政治变动,宰相们总是站出来,如同难以逾越的障碍,给武则天的政治谋划,设阻添堵。
在废王立武时,宰相们以传统的礼教和伦理为依据,坚决反对武则天的意图,使得武则天的计划遭遇重重困难。而在废后风波中,宰相们更是联合起来,试图维护王皇后的地位,让武则天的权力扩张之路,充满荆棘。
面对如此困境,武则天开始精心部署,削弱相权的策略。她独具慧眼,培养了一批青年文人学士。这些文人学士,表面上是在从事编书立着的文化工作,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武则天深远的政治意图。
武则天暗地里积极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她不断鼓励这些文人积极参政议政,从而巧妙地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这些被武则天寄予厚望的文人,统称为“北门学士”。他们在武则天的支持下,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为武则天的权力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李弘离世后,那段风云变幻的时光里,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二个儿子李贤,很快便被李治委以新太子的重任。
李贤在担当太子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与魅力。他不仅以其睿智和果敢,深得李治的信任,而且因其公正贤明,礼贤下士而赢得了大臣们的真心拥戴。
曾有三次,李治放心地将监国的重大职责,交付于他,而李贤也不负所托,在监国期间,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然而,李贤威望的与日俱增,以及政治能力的迅速成长,却让他的母亲武则天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武则天深知,李贤若顺利继位,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或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索性,武则天心一横,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她精心谋划,设下了一个复杂的局。通过一系列暗中操作,硬是给李贤安插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在公元 680 年,这一莫须有的罪名,使得李贤被无情地废为庶人。他的命运,自此急转直下,不久之后,便被流放至偏远的巴州。在那荒凉之地,李贤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在各种压力和逼迫之下,含冤自尽,结束了他原本充满希望的一生。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不禁为李贤的悲惨遭遇扼腕叹息,也对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武则天对李贤如此绝情,这让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母子之情。于是,后世便出现了一种说法,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与唐高宗李治的孩子。
这个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但却给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如果这种猜测成立,那么武则天对待李贤的冷酷无情,似乎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这段历史都充满了权力斗争,亲情纠葛以及复杂的人性因素,让人感叹不已。
原来,自从武则天历经波折回宫,并成功登上皇后之位后,其家族成员,也跟着沾了光,福泽纷纷恩及到了武家人。
早年便寡居的同母姐姐武顺,眼见着妹妹武则天,在宫中地位尊崇,便时常带着自己的女儿贺兰氏入宫,与武则天聊聊家长里短,以增进姐妹间的感情。
此时的武则天,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夺皇权的艰难道路之中,将大部分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谋取更大的权力。正因如此,对于后宫之事的管控,她难免稍有松懈。
这武顺母女二人,皆生得花容月貌,可谓是美貌加持。她们频繁出入宫廷,在与李治的接触中,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迷人的风情,一来二去,就成功吸引了李治的目光,最终全都被李治纳入了后宫。
后来,在李治封禅泰山的前后那段时间,母女俩竟接连离奇去世,这在当时的宫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无可厚非,在众多人的眼中,这笔账应该记在武则天的头上。
毕竟,她们的得宠,无疑危及到了武则天在宫中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对于武则天而言,只有将这潜在的威胁彻底清除,才能让她在充满危机的宫廷斗争中感到安心,才能确保她为权力拼搏的道路上不再有这样的绊脚石。
这种残酷的权力争斗,不仅揭示了宫廷生活的黑暗与无情,也让人对武则天为了维护自身地位,所采取的极端手段感到震惊和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当武则天开始接触到皇权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无法再停止下来。她的野心越来越大,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对权力的渴望让她不择手段。
她不仅将自己的情敌,视为眼中钉,还把政治对手,视为必须铲除的敌人。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亲人,也成为了她追逐权力道路上的牺牲品。亲情、友情和爱情,对于她来说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只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李贤遭遇命运的波折之后,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立为了新的太子。李显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肩负起了众人期待的目光和沉重的责任。
公元 683 年末,岁月的车轮无情地转动,56 岁的李治在病榻上,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这位曾经在政治舞台上,留下诸多印记的帝王,最终还是抵不过时光的侵蚀和疾病的折磨。
在李治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了临终遗诏。遗诏明确规定,由太子李显继承皇帝之位,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然而,考虑到李显初登皇位,经验尚浅,对于军国大事中那些复杂棘手、难以裁决的问题,遗诏特别指明,应由武则天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这一遗诏的颁布,既体现了李治对李显的期望和信任,希望他能在皇位上逐渐成长,有所作为。同时也反映出李治对武则天政治才能的认可,相信她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大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正确的决策。
但这一安排,也无疑为日后武则天进一步掌握权力、干预朝政埋下了伏笔,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李治的遗诏,无疑是他在这世间,留下的最后一抹浓重的痕迹,也是他一生最后一次以独特的方式,给武则天助力。
要知道,他并未如同常规帝王那般,为新皇帝精心安排一套,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辅佐班子。恰恰相反,他直接给新皇帝,设定了一个难以抗衡的大 boss 。
在那遗诏之中所蕴含的内容,宛如一把无坚不摧的尚方宝剑,稳稳地落入了武则天的手中。这不仅成为了她能够堂而皇之干涉皇权的充足理由,更是为她的行为,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借口。
我们且看此时的武则天,已然是一个走过了六十年风雨岁月的老人。回首她的一生,争了一辈子,强了一辈子。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她历经无数的权谋争斗,面对诸多的艰难险阻,却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从初入宫廷的懵懂少女,到在权力漩涡中,逐渐崭露头角,再到如今的权倾朝野,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智慧。可即便如此,此刻已达耳顺之年的她,却仍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力旺盛之态。
李治的溘然长逝,使得皇权的所有权,如同失去了遮拦的宝藏,直接暴露在了武则天的面前。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抉择。
众人皆拭目以待,这位在权力之路上,勇往直前的女性,究竟将会如何处置这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会以雷霆手段迅速掌控全局,还是会采取迂回策略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武则天的决定,无疑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李治的默许下,武则天开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政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她不仅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她也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有才干的官员,使得朝廷上下焕然一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越发得心应手,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她以铁腕手段整治官场腐败,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权势越来越大,但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和不满。然而,武则天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断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与沉淀后,武则天已经成为一个成熟且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她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举措,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她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但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不过,李治虽然放权,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他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朝政上的许多重要事务,都需要经过李治的审批,才能执行。因此,武则天虽然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并不能一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需要与李治以及其他官员合作,共同处理国家事务。她必须尊重李治的意见,并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李治也会对武则天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她滥用权力。
此外,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并不支持武则天的统治,他们更倾向于维护李治的权威。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反对武则天的派别,被称为“皇帝派”。皇帝派对武则天构成了强大的制约力量,使得她无法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
总之,尽管武则天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但她仍面临着来自李治和皇帝派的挑战和制约。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必须谨慎行事,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公元 675 年,大唐帝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子,当时的太子李弘突然暴毙于洛阳。
这一变故让年近半百的李治备受打击,原本就难以根治的风疾,更是雪上加霜,病情愈发严重。而此时,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传出——李治竟然提出了禅位给武则天的想法!
这个决定让人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治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病痛折磨让他失去了判断力,还是因为武则天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使得他在病重时也无法摆脱她的控制呢?
亦或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因素在作祟?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让整个朝廷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之中。
当李治怀揣着将皇位禅位给女子,这一破天荒的想法,满怀期待地与大臣们进行商议之时,却遭受到了,以宰相为首的一众大臣的坚决抵制与强烈反对。
其一,就历史的长河而言,过往的岁月中,从未有过将皇位禅位给女子的先例可循。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皆遵循着父传子,兄传弟的传统模式,女子被视为无法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打破。
其二,尽管李治身患疾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神志依然保持着清醒的状态。虽说精力相较于以往,已显得十分有限,处理朝政事务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然而,他毕竟还能够勉强履行皇帝的职责,做出关键的决策,维持着王朝的基本运转。
其三,李治膝下尚有几个子嗣,可供选择,他们皆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传承制度中,子承父业乃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些子嗣们经过了宫廷的教育和培养,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将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
仔细分析这些反对的理由,确实非常充分和有说服力。李治听完之后,也觉得有些道理,于是他决定放弃禅位给武则天的念头。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它最终还是通过武则天事先安排好的眼线,传进了她的耳中。
此刻的武则天内心的想法,愈发复杂深沉,其对皇权的觊觎心理,无疑变得更为强烈。这种强烈的欲望,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与权力角逐中逐渐滋长。
就拿宰相制度来说,武则天对其,可谓是恨之入骨。从之前那轰动一时的废王立武事件,到后来激烈的废后风波,再到此次惊心动魄的禅位风波,每一次重大的政治变动,宰相们总是站出来,如同难以逾越的障碍,给武则天的政治谋划,设阻添堵。
在废王立武时,宰相们以传统的礼教和伦理为依据,坚决反对武则天的意图,使得武则天的计划遭遇重重困难。而在废后风波中,宰相们更是联合起来,试图维护王皇后的地位,让武则天的权力扩张之路,充满荆棘。
面对如此困境,武则天开始精心部署,削弱相权的策略。她独具慧眼,培养了一批青年文人学士。这些文人学士,表面上是在从事编书立着的文化工作,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武则天深远的政治意图。
武则天暗地里积极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她不断鼓励这些文人积极参政议政,从而巧妙地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这些被武则天寄予厚望的文人,统称为“北门学士”。他们在武则天的支持下,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为武则天的权力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李弘离世后,那段风云变幻的时光里,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二个儿子李贤,很快便被李治委以新太子的重任。
李贤在担当太子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与魅力。他不仅以其睿智和果敢,深得李治的信任,而且因其公正贤明,礼贤下士而赢得了大臣们的真心拥戴。
曾有三次,李治放心地将监国的重大职责,交付于他,而李贤也不负所托,在监国期间,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然而,李贤威望的与日俱增,以及政治能力的迅速成长,却让他的母亲武则天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武则天深知,李贤若顺利继位,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或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索性,武则天心一横,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她精心谋划,设下了一个复杂的局。通过一系列暗中操作,硬是给李贤安插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在公元 680 年,这一莫须有的罪名,使得李贤被无情地废为庶人。他的命运,自此急转直下,不久之后,便被流放至偏远的巴州。在那荒凉之地,李贤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在各种压力和逼迫之下,含冤自尽,结束了他原本充满希望的一生。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不禁为李贤的悲惨遭遇扼腕叹息,也对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武则天对李贤如此绝情,这让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母子之情。于是,后世便出现了一种说法,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与唐高宗李治的孩子。
这个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但却给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如果这种猜测成立,那么武则天对待李贤的冷酷无情,似乎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这段历史都充满了权力斗争,亲情纠葛以及复杂的人性因素,让人感叹不已。
原来,自从武则天历经波折回宫,并成功登上皇后之位后,其家族成员,也跟着沾了光,福泽纷纷恩及到了武家人。
早年便寡居的同母姐姐武顺,眼见着妹妹武则天,在宫中地位尊崇,便时常带着自己的女儿贺兰氏入宫,与武则天聊聊家长里短,以增进姐妹间的感情。
此时的武则天,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夺皇权的艰难道路之中,将大部分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谋取更大的权力。正因如此,对于后宫之事的管控,她难免稍有松懈。
这武顺母女二人,皆生得花容月貌,可谓是美貌加持。她们频繁出入宫廷,在与李治的接触中,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迷人的风情,一来二去,就成功吸引了李治的目光,最终全都被李治纳入了后宫。
后来,在李治封禅泰山的前后那段时间,母女俩竟接连离奇去世,这在当时的宫廷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无可厚非,在众多人的眼中,这笔账应该记在武则天的头上。
毕竟,她们的得宠,无疑危及到了武则天在宫中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对于武则天而言,只有将这潜在的威胁彻底清除,才能让她在充满危机的宫廷斗争中感到安心,才能确保她为权力拼搏的道路上不再有这样的绊脚石。
这种残酷的权力争斗,不仅揭示了宫廷生活的黑暗与无情,也让人对武则天为了维护自身地位,所采取的极端手段感到震惊和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当武则天开始接触到皇权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无法再停止下来。她的野心越来越大,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对权力的渴望让她不择手段。
她不仅将自己的情敌,视为眼中钉,还把政治对手,视为必须铲除的敌人。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亲人,也成为了她追逐权力道路上的牺牲品。亲情、友情和爱情,对于她来说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只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李贤遭遇命运的波折之后,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立为了新的太子。李显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肩负起了众人期待的目光和沉重的责任。
公元 683 年末,岁月的车轮无情地转动,56 岁的李治在病榻上,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这位曾经在政治舞台上,留下诸多印记的帝王,最终还是抵不过时光的侵蚀和疾病的折磨。
在李治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了临终遗诏。遗诏明确规定,由太子李显继承皇帝之位,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然而,考虑到李显初登皇位,经验尚浅,对于军国大事中那些复杂棘手、难以裁决的问题,遗诏特别指明,应由武则天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这一遗诏的颁布,既体现了李治对李显的期望和信任,希望他能在皇位上逐渐成长,有所作为。同时也反映出李治对武则天政治才能的认可,相信她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大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正确的决策。
但这一安排,也无疑为日后武则天进一步掌握权力、干预朝政埋下了伏笔,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李治的遗诏,无疑是他在这世间,留下的最后一抹浓重的痕迹,也是他一生最后一次以独特的方式,给武则天助力。
要知道,他并未如同常规帝王那般,为新皇帝精心安排一套,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辅佐班子。恰恰相反,他直接给新皇帝,设定了一个难以抗衡的大 boss 。
在那遗诏之中所蕴含的内容,宛如一把无坚不摧的尚方宝剑,稳稳地落入了武则天的手中。这不仅成为了她能够堂而皇之干涉皇权的充足理由,更是为她的行为,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借口。
我们且看此时的武则天,已然是一个走过了六十年风雨岁月的老人。回首她的一生,争了一辈子,强了一辈子。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她历经无数的权谋争斗,面对诸多的艰难险阻,却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从初入宫廷的懵懂少女,到在权力漩涡中,逐渐崭露头角,再到如今的权倾朝野,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智慧。可即便如此,此刻已达耳顺之年的她,却仍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力旺盛之态。
李治的溘然长逝,使得皇权的所有权,如同失去了遮拦的宝藏,直接暴露在了武则天的面前。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抉择。
众人皆拭目以待,这位在权力之路上,勇往直前的女性,究竟将会如何处置这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会以雷霆手段迅速掌控全局,还是会采取迂回策略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武则天的决定,无疑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