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82章 明德皇后(三)贤妻良后

封建历史女权人 第82章 明德皇后(三)贤妻良后

    在西汉王朝中,明德皇后的命运与汉明帝紧密交织。早在汉明帝尚为太子之时,明德皇后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品质,深得他的宠爱。这份宠爱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们日常相处的点滴之中。

    汉明帝对明德皇后的深情厚意,在其继位之后,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第五子刘炟,托付给明德皇后抚养。这一决策并非轻率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在那个等级森严、宫廷规矩繁多的时代,皇子的抚养人选至关重要,而汉明帝对明德皇后的信任可见一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安排不仅是对明德皇后的尊崇,更是对她品德和能力的高度认可。

    公元 60 年,对于明德皇后和刘炟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明德皇后,在众人的瞩目中被册封为皇后。她的美丽、聪慧和端庄,赢得了宫廷内外的赞誉。

    与此同时,年仅五岁的刘炟,也被册封为太子。这一册封,不仅意味着刘炟未来可能肩负起统治国家的重任,也象征着明德皇后在宫廷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这种册封,在汉朝的宫廷政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当时宫廷权力的分配与传承,也展现了皇帝对于后宫和子嗣的精心布局。这一系列的举动,遵循了汉朝对于皇室礼仪和传统的严格规范,彰显了皇室的威严与尊贵。

    那么,究竟是养子刘炟将明德皇后推上了后位?还是明德皇后成为皇后,让刘炟获得了太子之位呢?

    要知道,在刘炟成为太子的时候,汉明帝的膝下已经有五个皇子了。而且,刘炟还是最小的那一个。刘炟能够凭借着百分20的几率,成功上位。我想,这个和他的养母明德皇后,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关于册立明德皇后的理由中,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皇太后阴丽华的意见,她以其尊贵的身份和威严的口吻说道:“马贵人的德行在后宫当中是数第一的。其为人宽厚仁慈,对待众人皆以和善为本。处事恭谨谦逊,从未有过丝毫的骄纵与跋扈。且心怀怜悯,对宫女宦官亦多有关照。如此贤德之人,实乃后宫之楷模。就立她吧。”

    阴丽华太后的这番话语掷地有声,坚定而果断。其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与深思熟虑。在这纷繁复杂的后宫之中,阴丽华太后目光如炬,清晰地看到了马贵人的出众德行。

    随后,旨意下达,依照皇太后阴丽华的旨意,就立马氏为皇后。这一决定在后宫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众人对马贵人的德行更是赞不绝口,同时也对皇太后阴丽华的慧眼识珠钦佩不已。

    由此可见,明德皇后除了深的自己丈夫皇帝的喜爱之外。她的婆婆皇太后,对她也是喜爱有加。所以,能够问鼎后宫。我想,明德皇后靠的是自身的才德。

    而刘炟能成为太子,自然离不开明德皇后的抚养教育。据记载,刘炟在年少之时,便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宽容品质。他对待身边之人,无论是身份尊贵的王公贵族,还是地位卑微的侍从仆役,皆能以一颗宽容之心相待。哪怕他人犯下些许过错,只要并非有意为之且诚心悔改,刘炟总是愿意给予谅解,从不加以苛责。

    刘炟对于儒术的热爱更是有目共睹。他沉醉于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日夜研读,废寝忘食。每当捧起那些蕴含着深邃智慧的书卷,他的眼神中便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真理的世界。

    他不仅热衷于独自钻研儒家学说,还时常召集学者大儒,共同探讨其中的精妙之处。在交流中,他虚心倾听,积极思考,不断汲取着儒术的精华。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儒术,他还多次亲临学府,观摩讲学,与学子们一同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自然,自小养在明德皇后的手下。刘炟的这些性情和喜好,深受明德皇后的影响。所以说,刘炟能够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太子。我想,这和明德皇后有很大的关系。

    成为皇后之后,明德皇后的表现愈发令人钦佩。她不仅愈加谦逊恭敬,时刻以礼待人,从不因尊贵的地位,而骄纵自满,反而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后宫众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在那宫廷的深院之中,马皇后向来秉持着朴素节俭的作风。她时常身着粗帛所制的衣物,就连那衣裙也都不加边饰,尽显质朴无华。

    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个特殊的日子,众妃嫔与公主都会身着华丽盛装,前来朝见。远远望去,马皇后那身袍衣看似质地精良,初时众人还以为是精细的丝绸所制。然而,待走近了仔细端详,才不禁哑然失笑,原来那不过是粗帛罢了。

    面对众人的惊讶,马皇后却只是微微一笑,借口说道:“这种丝织品虽说看似粗糙,但其材质特别适宜染色,经过一番处理,能呈现出独特的色彩与质感,因此我才穿用。”她的语气平和而坚定,毫无半分矫饰。

    嫔妃们听了马皇后这番解释,心中无不涌起复杂的情感,有的是钦佩,有的是惭愧,最终都化作一声深深的叹息。她们叹息于马皇后的节俭之德,也叹息自己在奢华生活中的迷失。这叹息声在宫廷的廊道中悠悠回荡,仿佛是对马皇后高尚品德的无声赞颂。

    而且,她的博学多识,在宫廷中亦是有口皆碑。她能够熟练背诵《易经》这部蕴含着深邃哲理和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对其中的阴阳变化,乾坤之道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她喜好研读《春秋》,通过这部编年体史书,洞悉历史的兴衰更替,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和经验。

    对于《楚辞》,她同样爱不释手,沉醉于那浪漫奔放的文风和奇幻瑰丽的想象之中,仿佛能透过文字与屈原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而在诸多经典之中,她最喜欢的当属《周礼》和董仲舒的着作。《周礼》所描绘的完备而严谨的典章制度,让她对国家的治理体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考。董仲舒的学说,以其深邃的天人感应思想和大一统理论,为她提供了全新的政治视野和治理理念。

    例如,在处理后宫事务时,她会借鉴《周礼》中的礼仪规范,使得后宫秩序井然。在辅佐君王决策时,她则运用董仲舒的思想,倡导德政,关注民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位皇后的博学与谦逊,不仅为当时的宫廷文化,增添了一抹璀璨的光辉,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教育和修养的重视。她对经典着作的热爱和研究,促进了这些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她的品行和学识成为了众人效仿的楷模,对社会风气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德皇后,不仅拥有倾国倾城之貌,美于色令人赞叹,更具备深厚仁德,其品德之高尚在宫廷之中熠熠生辉。正因如此,汉明帝常常对她予以嘉奖,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在某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马皇后伴随汉明帝,一同悠然赏画,沉浸在艺术的美妙世界中。当他们的目光停留在一幅描绘虞舜见娥皇、女英的画作时,汉明帝眼中闪过一丝俏皮,指着画调侃马皇后说道:“恨不如此为妃。”言语之中,虽带着几分玩笑,却也流露出对美好爱情传说的向往。

    随后,帝后又移步向前,观赏陶唐的画像。此时,马皇后聪慧的眼眸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她指着尧,同样以调侃的口吻对汉明帝说道:“嗟乎!群臣百僚,恨不戴君如是。”这番话语巧妙而机智,展现出马皇后的过人智慧与风趣。

    汉明帝听后,先是微微一愣,紧接着扭头笑了笑。那笑容中饱含着对马皇后才情的欣赏,以及夫妻之间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温情。这一笑,仿佛春风拂过湖面,荡漾起层层温暖的涟漪,让整个宫廷都弥漫着温馨与和睦的气息。

    当然,在前朝的政事上,明德皇后也有着自己的建树。当时,各位将领上言奏事以及公卿大臣公开讨论,难以评定的诸多事宜。汉明帝屡屡尝试,让马皇后来发表见解。马皇后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智慧,深入剖析其中的旨趣道理。对于各方纷杂的意见,她都能够抽丝剥茧,精准地推出其真实情况。

    例如,在某次关于边疆防御策略的讨论中,各方观点僵持不下,马皇后经过仔细研究各方呈上来的奏疏,清晰地指出每种策略的优劣所在,让众人折服。

    每当马皇后服侍汉明帝的时候,总要谈及国家政事。她引经据典,从历史的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汉明帝提供独到的见解。

    她深知百姓的疾苦,建议汉明帝减轻赋税,以安抚民心。她关注军事防御,主张加强边疆的戍守,以保国家安全。她的每一次谏言,都对汉明帝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辅助补益作用。

    然而,马皇后始终坚守本分,不曾以自家私事,求汉明帝。即使面对家族中的困难,她也绝不以权谋私。这种高尚的品德,在当时的宫廷中堪称典范。

    也正因如此,汉明帝对她的宠爱和尊敬与日俱增,始终不衰。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宫廷中出现多少新人,汉明帝对马皇后的深情厚意,从未改变。这份宠爱和尊敬,不仅源于她的聪慧和贤德,更源于她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

    公元 72 年,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上,汉明帝怀着深沉的思虑,着手查案地图,精心筹划着要将封地,赐予诸位皇子。他所拟定分封给皇子们的封地,规模竟都仅有其他诸侯国的一半大小。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马皇后怀着庄重与关切晋见汉明帝。她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诸位皇子的封地才区区几个县,从制度层面审视,这岂不是过分节俭了吗?如此安排,或许会在长远的未来,对王朝的格局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汉明帝听闻,目光深邃而坚定,缓缓说道:“我的儿子怎么好与先帝的儿子相等呢?朕深知,如今的局势,与过往有所不同,需权衡诸多因素。先帝之子们的封地,乃是基于彼时的形势而定。而当下,每年给予我的儿子们,供应二千万,在朕看来便已足够。这不仅是出于对当下国情的考量,更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与平衡,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实现长治久安。”

    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当时楚王刘英的案件,犹如一场延绵不绝的风暴,连年不断地冲击着王朝的秩序。案件中,囚犯们相互指证牵连,仿佛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越织越密。众多无辜之人被卷入其中,因罪被捕者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马皇后目睹这一惨状,内心忧虑重重。她深知此案牵连范围之广,涉及人数之众,已超出了合理的范畴。

    于是,马皇后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乘机向汉明帝进言说起此事。她的眼神中满是悲恻,语气充满忧虑:“陛下,如此众多的人被牵连入狱,其中定有不少冤屈。长此以往,恐动摇国之根本,伤了百姓之心啊。”

    汉明帝听闻马皇后之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夜间,万籁俱寂,汉明帝却难以入眠,起身在宫殿中徘徊。他的脑海中反复思索着马皇后所献纳的那些恳切之语,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终于,在黎明破晓之前,汉明帝下定决心,对众多涉案之人予以宽宥。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他的仁厚之心,也为王朝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新的希望,让百姓们对未来又重新燃起了信心。

    除了在政事上,明德皇后能够给予汉明帝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劝谏汉明帝要宽以待人。在生活上,明德皇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汉明帝。

    在那段悠悠岁月里,汉明帝时常怀着对自然与闲适的向往,出宫前往苑囿离宫,以寻求心灵的片刻宁静与放松。而每当此时,马皇后总是心怀关切,温柔且诚挚地提醒汉明帝,需留意风云变化,以防天气骤变而影响健康,其提醒之语诚恳周至,尽显关怀备至之心。

    有一回,汉明帝来到景色宜人的濯龙园中,将众多才人纷纷召集而来。下邳王以下的众人皆立于一旁,他们见此良辰美景,便一同向汉明帝请求唤出皇后,希望能一同畅享这游乐之趣。

    汉明帝听闻,脸上泛起一抹温和的笑意,缓缓说道:“她生性志趣不喜欢游乐,平日里总是专注于内廷之事,对待游乐之事向来兴致缺缺。即使唤她来了,恐怕也难以融入这欢乐的氛围之中,无法真正享受其中的乐趣。”

    正因如此,在汉明帝之后的出游娱乐之事中,马皇后很少随从。她宁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后宫事务,以及为汉明帝分忧解劳之中,以另一种方式默默支持着汉明帝,共同守护着这汉室的繁荣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