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93章 邓绥(一)内外兼修

封建历史女权人 第93章 邓绥(一)内外兼修

    封建历史,凡女强人者,必涉足皇权。大多都具有:性格强,能力优,处事决,手段多,心够狠,命够长,话题多,影响大等特点。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女权人、女强人宛如璀璨星辰,不时闪耀其中。尽管她们身为女儿身,然而,在那极度男尊女卑的封建环境里,她们凭借着非凡的勇气,智慧与毅力,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迹。

    在历代女权人出现的背景中,往往穿插于政权更替的间隙,多数的确属于偶然性的事件。例如,某些朝代中,由于皇帝突然驾崩,新帝年幼,太后不得不挺身而出,暂时执掌政权。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基于特殊的、突发的政治局势。

    不过,在东汉王朝,女权人的出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似乎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演变成了一种默认的传承。

    在那个时期,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程度,令人瞩目。而其中,“六后临朝”这一现象,更是成为了后世对于那一段女权人,掌权历史的简称。

    在六后临朝的的体制中,每一个临朝的女权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独特而璀璨的存在。她们在各自的政治舞台上,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这些女性,有的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有的则因为权力欲望过度膨胀,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然而,无论她们的行为如何,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标签。

    在这六位临朝的女权人中,有一位被后世称之为:东汉“六后临朝”中的最贤者,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皇后之冠”。她便是和熹皇后邓绥。

    邓绥出生于东汉世家大族,南阳邓氏。他的爷爷邓禹,堪称东汉开国进程中的璀璨之星,是一位功绩卓着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刘秀的帝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邓禹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卓越表现,他协助刘秀,一路披荆斩棘,建立了东汉王朝。也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名垂青史。自然,在东汉王朝初期,邓绥的娘家邓氏,是实至名归的士族大户。

    邓绥的父亲邓训,作为邓禹的第六子,举孝廉出身,多年在朝廷为官。公元 81 年,他荣升为护乌桓校尉,肩负起了镇守边疆,这一至关重要的职责。

    也是在这一年,邓训的女儿邓绥,降生于上谷郡宁城县的护乌桓校尉府。上谷郡宁城县,在当时乃是一处具有独特风貌和重要地位的地域。

    此地山川环绕,景色壮美,既有雄伟的山峦作为天然屏障,又有蜿蜒的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护乌桓校尉府,更是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使命。公元 81 年,邓绥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上谷郡宁城县护乌桓校尉府,开启了她的人生之旅。

    不过,和许多历史名人一样,邓绥也有着曲折的童年经历。公元 83 年,邓绥年仅两岁,尚在懵懂无知的年纪。

    就在这一年,舞阴长公主的儿子梁扈,犯下了罪行。而邓绥的父亲邓训,竟被指控私下与梁扈有通书信的往来。这一指控在当时的局势下,显得尤为严重,尽管邓训可能是被冤枉的,却也无法改变,被革职的命运。

    邓训无奈地告别了官场,带着年幼的邓绥,踏上了归乡之路,一路奔波回到了老家南阳郡新野县。

    南阳郡新野县,那是邓训的故乡,可此番归来,心境却与以往大不相同。曾经满怀壮志离开家乡,期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如今却因莫须有的罪名,黯然归来。

    一路上,邓绥或许在父亲的怀抱中,安静地睡着,对发生的变故毫无所知。或许睁着懵懂的双眼,好奇地看着周围陌生而又紧张的氛围。

    回到新野县后,邓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荣耀与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平淡与低调。但邓训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努力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空,而小小的邓绥,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她与众不同的童年。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落败窘迫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公元 86 年,局势风云突变,卢水胡掀起了反叛的浪潮,一时间边关烽火连天,局势危急。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朝廷紧急任命邓训为谒者。邓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匆匆乘坐驿站的车子,一路风驰电掣赶往武威。

    而后,邓训又被委以重任,拜任张掖太守。张掖,地处边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土地广袤,但也充满了各种挑战与艰难。

    邓训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望着这片陌生而又亟待治理的土地,心中涌起无限的使命感。他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才能稳定局势,保一方平安,不负朝廷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

    随着父亲邓训的再次被启用,邓家也一扫之前的阴霾。原本笼罩在邓家上空的乌云渐渐散去,阳光重新洒落在这个曾经辉煌的家族之上。

    邓家的子弟们不再愁眉苦脸,而是笑容满面地迎接着新的未来。他们知道,这一次的崛起,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信心应对。

    自然而然的,邓家又回到了过去士族家族的地位。他们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和拉拢。邓家的子弟们,也开始重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其他士族家族建立联系和合作。他们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各大宴会和聚会的邀请名单上,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当然,不论邓家是落魄,还是再次崛起。邓家对于自家孩童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视的。他们深知,一个家族的兴衰,取决于其后代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邓家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他们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接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同时,他们也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塑造,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尊老爱幼。这些品质,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人的成功,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基石。

    而作为邓家的孩子,邓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她的家族注重教育,认为知识是培养品德和智慧的关键。因此,邓绥从小就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包括经典文学、历史、礼仪等方面的学习。

    除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外,邓绥本身的天资,也是非常高的。她聪明伶俐,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无论是阅读还是思考问题,她都能够迅速理解并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这种天资使得她在学习上事半功倍,进步飞快。

    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邓绥自小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学识和优秀的品行。她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同时,她也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这些优点不仅让她成为了家人眼中的骄傲,更为她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记载,邓绥五岁之时,天真可爱,聪慧过人,深得太傅夫人(邓禹之妻,即邓绥的祖母)的喜爱。

    这位夫人,虽年事已高,眼神已不复往昔的清明。但对邓绥的疼爱,却丝毫不减,亲自操持为她剪发之事。然而,因夫人年高目力不佳,一个不慎,竟误伤了邓绥的前额。

    那一瞬间,想必是疼痛难忍的,可小小的邓绥却紧咬双唇,强忍着痛楚,一声不吭。周围左右侍奉的人,看到这般情景,都感到十分奇怪。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在遭受这样的伤痛时,为何能如此安静。

    于是,有人忍不住询问邓绥缘由。只见邓绥眨着那双清澈而又懂事的眼睛,轻声说道:“并非是不痛,只是太夫人怜爱我,才亲自为我断发。我怎能因为这点疼痛,就去伤了老人的心意呢?所以,我选择忍受了。”

    她的这番话语,从一个五岁孩子的口中说出,显得如此的成熟与体贴,令人不禁对她的善良和聪慧,感到由衷的钦佩。在那个瞬间,仿佛能看到邓绥小小的身躯中,蕴含着一颗无比温暖和包容的心。

    当然,在学习方面。邓绥自幼便展现出,聪慧过人的一面。她六岁时就已经能够理解《史书》的含义,十二岁时精通《诗经》、《论语》等经典着作。

    每当她的哥哥们捧起经传,专心研读之时,邓绥总会怀着一颗虚心求教的心,凑到他们身旁,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她对于知识的渴望,犹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那专注而又执着的模样,令人印象深刻。

    邓绥的志向坚定地落在了读书求知之上,对于居家操持的琐碎之事,全然不放在心上。她满心满,眼都是书中的智慧和真理,仿佛在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邓绥的母亲见此情形,常常忍不住批评她,言辞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担忧:“你不好好学习女工,以便能够制作和准备服饰所需,却一门心思扑在求学之上,难道你是立志要成为博士吗?”母亲的话语虽然严厉,但其中也饱含着,对女儿未来生活的关切和传统观念的坚守。

    然而,邓绥深知母亲的训诫,不可违抗。于是,白天的时候,她乖乖地拿起针线,认真地缝纫衣物,尽自己所能去完成那些,被认为是女子应当擅长的活计。

    可一旦夜幕降临,众人皆已安睡,她便悄悄买来蜡烛,在那微弱而又温暖的烛光下,如饥似渴地诵读经典。

    她的这份勤奋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渐渐地在宗族内外传开。人们对她的这种好学精神赞赏有加,纷纷称她为“诸生”。她的名字,成为了家族中乃至邻里间,激励人们勤奋向学的典范。

    邓绥的父亲邓训,对她展现出的聪慧和见识,感到无比惊奇。在他眼中,这个女儿虽然年纪尚幼,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睿智。

    于是,但凡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务,不论其是琐碎细微,还是至关重要,邓训都会和邓绥,进行详细且深入的商议。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邓训的儿子们,进见他的时候,邓训却都不给他们赐坐席。这使得儿子们在面对父亲时,总是处于一种恭敬而又略显拘谨的状态。

    邓训的弟弟邓邠,知晓这一情况后,满心疑惑,忍不住问他:“兄长,你平生都不和儿子们亲切交流,也不给他们赐坐席,如此这般,难道是年事渐高,老糊涂了吗?”

    邓训听后,微微摇头,神色坚定地回答说:“我并非老糊涂了。我这女儿虽然年纪小,但其思维之敏捷,见解之独到,在我的儿子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我坚信,她将来必定会为我家带来福祉,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邓训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邓绥的赞赏与期望,也透露出他对家族未来的深远考量和精心谋划。

    值得一说的是,在内在的修养上,邓绥可以说是当时的佼佼者。她自幼便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不仅如此,她还精通音律、绘画以及算术等诸多技艺,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智慧。

    然而,更值得惊奇的是,邓绥不仅拥有卓越的内在素养,同时也具备令人艳羡的外在形象。她身材高挑修长,容貌姣好,眉目如画,气质高雅,宛如仙子下凡一般。

    这样的外在条件使得她在众人之中显得格外出众,让人不禁为之倾倒。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邓绥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女子,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上天,赐予世间的一份珍贵礼物。

    据记载,邓绥身高达七尺二寸之高。要知道,在东汉时期,一尺约为 24.1 厘米,如此换算下来,七尺二寸则约为 173.52 厘米。这在当时的女性中,可谓是较为出众的身高。

    《后汉书》中对邓绥的外观,有着这样的描述:“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大意就是,她的容貌之美,不仅令人赞叹,更是超乎常人,以至于身旁之人见之都为之惊愕。其美丽仿佛自带光芒,让人无法忽视。

    《东观汉记》也称赞道:“容仪照曜绝异”。大意就是,她的容颜仪态,宛如闪耀的星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独特而耀眼。这种独特的魅力,或许不仅仅源于她的外表,更可能源自她内在的气质和修养。

    而在《续汉书》里,也有着相关记载:“姿容窈窕,进退辞令,粲然有异,与众女姝”。大意就是,她身姿婀娜,举止优雅,无论是前行还是后退,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她的言辞得体,每一句话都充满智慧和魅力,与其他女子相比,显得格外出色。

    也正因如此,邓绥被邹博主编的《中国全史》称为“东汉艳后”。在东汉那个时代,女性的美丽,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外貌,更在于其品德、智慧和气质的综合展现。

    邓绥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美丽传说,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所传颂,也为后世所津津乐道,成为了东汉时期女性美的典范和象征。

    有着如此得天独厚,逆天的内外在条件。自然,邓绥走入东汉后宫,也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