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出了个武皇帝 第55章 再回宁陵
热门推荐:
大蛇丸在海贼的快乐生活
修仙界破烂王
高冷校花竟然是我粘人的游戏搭子
飞升之前突然觉醒,教育不孝子孙
我小号都成神了!你们还在升级?
食妖奇谭
穿书年代:开局和系统谈条件!
七零知青娇小姐要独立
小雌性又乖又怂,好想撩
在武器院,两千多名工匠各司其职。周大成所率领的四百多人专注于练习钻枪管,其余近两千人则日夜不停地烧制水泥。要建成那几万套房子以及配套设施,所需水泥的数量简直难以估量,唯有不停地烧制方能满足需求。
虎卫军尚未回乡探亲的三万多人,除了每日清晨训练一个半时辰外,其余时间也都全力投入到工地的建设之中。
“四海贸易”从各地调集了大批材料,还招募了两千多名工匠和一万多百姓。
赵祯从勋贵那里换来的土地虽连成一片,但整体形状不够规整。赵立庆又让“四海贸易”从几位地主手中购置了一些土地,总算拼凑成一块四四方方的区域,东西南北各长八里。汴河从中斜穿而过,将这块地一分为二,南边的面积相较北边略大一些。
秦良成为了新城建设工程的大总管,在汴河边搭建了一个帐篷作为指挥部。他每天起早贪黑,疲惫不堪。他深知时间紧迫,若等过些日子太子归来未见成果,定然会遭受一顿责骂。
两千多工匠被分为两拨,一拨与虎卫军共同建造城墙,另一拨则和百姓一起修建房屋。
城墙只需建高一丈、宽半丈,秦良对此颇为困惑,要知道汴京城的城墙可是高近四丈、宽两丈。他甚至专门回去询问石妃是否写错了,得到的答复却是太子原本还不想建城墙,如今随便建一个就行。
“四海贸易”的运输队送来几十车水泥,邱业也一同前来。秦良一见到他便诉苦道:“邱经理,您能否再招募一些工匠过来?工程进度还是太慢了,过些日子殿下回来,我肯定要挨骂。”
“秦大官,开封府能找来的工匠都已在此,我们也让京东省和京西省的分号招人了,过些时日应当会有一批人过来。‘四海贸易’能抽调的人员都在为此事忙碌,我也是从早忙到晚啊。”邱业同样是天天忙得不可开交。
“唉,殿下只给了一年的时间来建好这座新城,时间太过紧张。算了,不说这些了,跟我到帐篷那边去,把这些日子的单据拿回去结账。”
秦良仅负责工地现场的事务,所有的材料均由“四海贸易”负责购买与结算。
武器院钻枪管的工艺实现了突破,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工匠改进了转盘,使其速度提高了一倍多,并建议将原来两尺的枪管改为一尺八寸。如此一来,成功解决了原本最后两寸枪管不仅难钻还容易报废的难题。
经过实验,一尺八寸的枪管在威力和准头方面,并不逊色于两尺的枪管。
周大成兴奋异常,当即写了一份文书,让军情卫的人员迅速送给太子。
几个军情卫的队员是赵立庆特意留在武器院的,以便有事能够及时汇报。
从汴京到宁陵,两百多里的路程,赵立庆出发后的第三天下午才抵达宁陵县城。他正准备吩咐朱进去寻找一间客栈,吕若兰开口说道:“若不是我一同前来,你们恐怕都无处可住。先去一趟‘万隆书斋’,这些年来我一直交代这边的掌柜打理你当年购置的那个小院。这么多人,得安排一部分住到‘万隆书斋’后面的院子。”
吴秀娥一脸不屑:“那是我家,你操心这么多作甚?”
“你这人真是不知好歹,立庆都说了是一家人,那是你家,以后你自己住那好了。”吕若兰白了她一眼。
“再吵现在就送你们回汴京,你们俩年纪最大,却整天争吵,还不如那几个年纪小的。”赵立庆其实对她们俩最为宠爱,毕竟是最早陪伴在他身边的。
安顿妥当之时,天色已黑,吕若兰突然说道:“你今日这般说法,是不是嫌弃我们俩年纪大了,容颜不再?”
“立庆,姐以后就住在这里,不再去汴京烦你。”吴秀娥也委屈地说着。
向来互相看不顺眼的两人,此刻倒是意见出奇地一致。
赵立庆叹气道:“整个大宋也就你们俩敢如此与我讲话,算我今日说错话了。如今能躺在一起也实属不易,来吧,想怎样就怎样。”
次日一大早,赵立庆就收到了周大成的文书,写了封回信让人送回去,随后便带上所有人出城前往李庄村。他和吴秀娥曾经居住的那几间土房子已然不见,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赵立庆不禁感叹两句,但他并未有丝毫的不悦。那两个小破院没了便没了,能让百姓多些土地种粮食也是好事。
奶奶的坟地还在,只是杂草丛生,原来的木板碑也不知去向,众人清理了半个时辰,才恢复其原来的模样。
赵立庆在心中默默念叨:奶奶,我回来看您了。如今的我不知您是否还能认得,虽说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但这具身体对您的感情我都铭记于心。
心中默念完毕,他跪下磕了三个头,所有人也跟着磕头。磕完头站起身来,赵立庆说道:“朱进,记住这个地方,过几天让人来立个碑,以后每年都要派人来扫墓。”
“是,殿下。”
在距离李庄村约六七里的东楼村,村子东边有两座相连的茅草屋小院,这是吴大川和吴二川兄弟俩的家。
兄弟俩在其中一个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闲聊。“大哥,今年李老爷发了善心,减了一成租子,不过等秋后要我们出什么损耗粮,说是朝廷赋税以后不要粮食,只要银钱。我看他这是想把减下来的再抠回去。”
吴大川叹气道:“二弟,不知那几户搬去河中过日子的现在情况如何,今年再看看吧,不行咱们也搬过去。”
“大哥,听说那地方又缺水,风沙又大,搬去那干嘛,我可不想去。”吴二川正说着。
几声马的嘶鸣声响起,兄弟俩感觉到地面都在震动,慌忙跑到院外查看究竟发生了何事。
只见三十多骑马的人将他们的两座小院围住,一辆马车缓缓在院门口停下。兄弟俩瞬间懵了,完全不知这是何种状况。
吴秀娥掀开马车的帘子,探出头来:“大哥、二哥,我回来了。”
兄弟俩还在发愣,吴二川率先反应过来:“小妹,这些年你去了哪里?”
“是啊!小妹,大哥前些年四处打听你的消息,都没人见过你。”吴大川也回过神来。
这时,车夫摆好踏板,吴秀娥走下马车,兄弟俩立刻迎上去,赵立庆也探出头来。
“大哥、二哥,先拜见殿下。”吴秀娥平时从未称呼过殿下,但此时情况不同。
“殿下?什么殿下?”吴二川一脸疑惑。
吴秀娥加重语气说道:“大宋的太子殿下,快行礼。”
“啊!”兄弟俩张大了嘴巴,慌忙跪下:“拜见太子殿下。”
赵立庆跳下马车,将兄弟俩扶起:“都是自己人,不必如此客气。”扭头对吴秀娥说道:“你也真是的,自己人就别来这套了。”
虎卫军尚未回乡探亲的三万多人,除了每日清晨训练一个半时辰外,其余时间也都全力投入到工地的建设之中。
“四海贸易”从各地调集了大批材料,还招募了两千多名工匠和一万多百姓。
赵祯从勋贵那里换来的土地虽连成一片,但整体形状不够规整。赵立庆又让“四海贸易”从几位地主手中购置了一些土地,总算拼凑成一块四四方方的区域,东西南北各长八里。汴河从中斜穿而过,将这块地一分为二,南边的面积相较北边略大一些。
秦良成为了新城建设工程的大总管,在汴河边搭建了一个帐篷作为指挥部。他每天起早贪黑,疲惫不堪。他深知时间紧迫,若等过些日子太子归来未见成果,定然会遭受一顿责骂。
两千多工匠被分为两拨,一拨与虎卫军共同建造城墙,另一拨则和百姓一起修建房屋。
城墙只需建高一丈、宽半丈,秦良对此颇为困惑,要知道汴京城的城墙可是高近四丈、宽两丈。他甚至专门回去询问石妃是否写错了,得到的答复却是太子原本还不想建城墙,如今随便建一个就行。
“四海贸易”的运输队送来几十车水泥,邱业也一同前来。秦良一见到他便诉苦道:“邱经理,您能否再招募一些工匠过来?工程进度还是太慢了,过些日子殿下回来,我肯定要挨骂。”
“秦大官,开封府能找来的工匠都已在此,我们也让京东省和京西省的分号招人了,过些时日应当会有一批人过来。‘四海贸易’能抽调的人员都在为此事忙碌,我也是从早忙到晚啊。”邱业同样是天天忙得不可开交。
“唉,殿下只给了一年的时间来建好这座新城,时间太过紧张。算了,不说这些了,跟我到帐篷那边去,把这些日子的单据拿回去结账。”
秦良仅负责工地现场的事务,所有的材料均由“四海贸易”负责购买与结算。
武器院钻枪管的工艺实现了突破,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工匠改进了转盘,使其速度提高了一倍多,并建议将原来两尺的枪管改为一尺八寸。如此一来,成功解决了原本最后两寸枪管不仅难钻还容易报废的难题。
经过实验,一尺八寸的枪管在威力和准头方面,并不逊色于两尺的枪管。
周大成兴奋异常,当即写了一份文书,让军情卫的人员迅速送给太子。
几个军情卫的队员是赵立庆特意留在武器院的,以便有事能够及时汇报。
从汴京到宁陵,两百多里的路程,赵立庆出发后的第三天下午才抵达宁陵县城。他正准备吩咐朱进去寻找一间客栈,吕若兰开口说道:“若不是我一同前来,你们恐怕都无处可住。先去一趟‘万隆书斋’,这些年来我一直交代这边的掌柜打理你当年购置的那个小院。这么多人,得安排一部分住到‘万隆书斋’后面的院子。”
吴秀娥一脸不屑:“那是我家,你操心这么多作甚?”
“你这人真是不知好歹,立庆都说了是一家人,那是你家,以后你自己住那好了。”吕若兰白了她一眼。
“再吵现在就送你们回汴京,你们俩年纪最大,却整天争吵,还不如那几个年纪小的。”赵立庆其实对她们俩最为宠爱,毕竟是最早陪伴在他身边的。
安顿妥当之时,天色已黑,吕若兰突然说道:“你今日这般说法,是不是嫌弃我们俩年纪大了,容颜不再?”
“立庆,姐以后就住在这里,不再去汴京烦你。”吴秀娥也委屈地说着。
向来互相看不顺眼的两人,此刻倒是意见出奇地一致。
赵立庆叹气道:“整个大宋也就你们俩敢如此与我讲话,算我今日说错话了。如今能躺在一起也实属不易,来吧,想怎样就怎样。”
次日一大早,赵立庆就收到了周大成的文书,写了封回信让人送回去,随后便带上所有人出城前往李庄村。他和吴秀娥曾经居住的那几间土房子已然不见,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赵立庆不禁感叹两句,但他并未有丝毫的不悦。那两个小破院没了便没了,能让百姓多些土地种粮食也是好事。
奶奶的坟地还在,只是杂草丛生,原来的木板碑也不知去向,众人清理了半个时辰,才恢复其原来的模样。
赵立庆在心中默默念叨:奶奶,我回来看您了。如今的我不知您是否还能认得,虽说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但这具身体对您的感情我都铭记于心。
心中默念完毕,他跪下磕了三个头,所有人也跟着磕头。磕完头站起身来,赵立庆说道:“朱进,记住这个地方,过几天让人来立个碑,以后每年都要派人来扫墓。”
“是,殿下。”
在距离李庄村约六七里的东楼村,村子东边有两座相连的茅草屋小院,这是吴大川和吴二川兄弟俩的家。
兄弟俩在其中一个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闲聊。“大哥,今年李老爷发了善心,减了一成租子,不过等秋后要我们出什么损耗粮,说是朝廷赋税以后不要粮食,只要银钱。我看他这是想把减下来的再抠回去。”
吴大川叹气道:“二弟,不知那几户搬去河中过日子的现在情况如何,今年再看看吧,不行咱们也搬过去。”
“大哥,听说那地方又缺水,风沙又大,搬去那干嘛,我可不想去。”吴二川正说着。
几声马的嘶鸣声响起,兄弟俩感觉到地面都在震动,慌忙跑到院外查看究竟发生了何事。
只见三十多骑马的人将他们的两座小院围住,一辆马车缓缓在院门口停下。兄弟俩瞬间懵了,完全不知这是何种状况。
吴秀娥掀开马车的帘子,探出头来:“大哥、二哥,我回来了。”
兄弟俩还在发愣,吴二川率先反应过来:“小妹,这些年你去了哪里?”
“是啊!小妹,大哥前些年四处打听你的消息,都没人见过你。”吴大川也回过神来。
这时,车夫摆好踏板,吴秀娥走下马车,兄弟俩立刻迎上去,赵立庆也探出头来。
“大哥、二哥,先拜见殿下。”吴秀娥平时从未称呼过殿下,但此时情况不同。
“殿下?什么殿下?”吴二川一脸疑惑。
吴秀娥加重语气说道:“大宋的太子殿下,快行礼。”
“啊!”兄弟俩张大了嘴巴,慌忙跪下:“拜见太子殿下。”
赵立庆跳下马车,将兄弟俩扶起:“都是自己人,不必如此客气。”扭头对吴秀娥说道:“你也真是的,自己人就别来这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