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十赌九输,统子我呀遇到渣宿了捏 > 第65章 名震榆都

十赌九输,统子我呀遇到渣宿了捏 第65章 名震榆都

    管事此言一出,围观群众果然再度议论纷纷起来,真是张口就来啊,无论什么时代,都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自证太过麻烦,而且沈卿也不愿意把宣国使团搬出来,免得给沈澈添麻烦,毕竟榆帝刚惩处玉氏,沈澈的官方身份若和玉氏交往过甚也太不给榆帝面子了。

    “放肆!”

    就在沈卿踌躇之际,沈昀从人群中挤出来,呵斥道:“吾乃礼宾司少使,可证明这位少侠乃宣国人士,如今宣国使团正做客榆都,为两国邦交而来,汝此言可是欲破坏和平挑起宣榆大战吗!”

    管事被唬了一跳,冷汗津津,暗悔失言。

    这帽子扣得好,沈卿真想给沈昀竖个大拇指,既模糊他使团人员的身份又祸水东引。

    隐于人群中的同伙见管事出师不利,被怼得说不出话来,眼睛滴溜一转,计上心来,阴阳怪气道:“这玉家娘子可真了不得,接二连三的有男子为她出头,瞧这熟络样,啧啧~方家退婚怕不是另有隐情吧。”

    吃瓜群众对桃色新闻总是热衷无比,看向站在沈卿身后的玉玦神色古怪起来,开始指指点点。

    “他们看起来确实早就相识。”

    “啧~就说方相怎么会对外甥女这么绝情。”

    “瞧她那张脸就知道是个狐媚子。”

    越说越离谱,造黄谣真是零成本见效快的攻击手段,本来沈卿想说他们是亲戚关系,但这个时代表亲是联姻是常态,刚退婚的就是表哥,这时候又来个表弟,反而会越描越黑。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亮明女儿身,但这样一来,真实身份很容易就被扒出来,那宣都沈氏真的是丢脸丢到国外了。

    沈卿想,要不直接打出去,把玉玦带到到宣国去,换个地方生活。

    就在沈卿准备采取暴力手段时,他听见人群里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那个少年看着好眼熟啊?”

    “咦~那是沈君樾。”

    “我想起来了,那位是临仙湖救人的少侠!”

    “是他啊,那可能真是出于侠义心肠。”

    随着围观人群越来越多,竟还吸引来了不少权贵子弟,有人通过沈昀认出了当日做好事不留名的沈卿。

    果然吃瓜是不分阶层的,沈卿感慨完突然灵光一闪,决定立稳这个侠肝义胆的人设!

    思及此立刻拿出影帝的专业素养,一秒入戏,多年面对镜头的经验知道怎么站位最出效果,沈卿脊背挺直下巴微仰持刀横立,浑身浩然正气都快溢出来的样子。

    “心之所思,目之所见,心思龌龊者如何能懂侠义二字。”

    “哦~英雄救美的侠义吧~”

    “哈哈哈~”

    隐藏在人群里托儿又开始带节奏哄笑起来。

    “唰——”双刀出鞘。

    管事及围观群众立即后退几步,以为沈卿恼羞成怒要砍人,那几个大声嚷嚷的退得更远,这个杀才不拔刀都那么能打了,拔出刀谁能抗得住。

    就在众人提心吊胆的时候,沈卿旋身飞起,以刀为笔在院墙上题字,刀势游龙石沫簌簌的掉落。

    身姿矫健潇洒气势恢宏,刀刃入墙三分无半点凝滞,轻松得与纸上行书无异,简直是场视觉享受。

    不过片刻,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的狂草便在坚硬的石墙上落成,最后挽了个漂亮的收势入鞘。

    围观的士族郎君震撼的看着墙上的诗句,不由朗读出声。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这首诗,即使是没读过书的贩夫走卒都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侠气与豪情。

    不少人默念回味着这首诗,再看驻刀而立正气凛然的沈卿,满腔敬意。

    “我相信这位少侠真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吾也亲眼所见,这位少侠曾在临仙湖救了……一位女郎没占半点便宜!”

    吃瓜群众的情绪是最容易煽动的,形势一下逆转,义愤填膺的瞪向污蔑少侠的那几个混子。

    管事见事不可为,灰溜溜的逃离现场,免得群情激愤被群殴一顿。

    事情已经解决,这时候人多,沈卿不好进宅子和玉玦详聊,免得再生闲言碎语,只是抱拳向玉玦行了一礼。

    “玉娘子珍重。”

    玉玦看出沈卿的用意,客气生疏的回礼道:“多谢少侠仗义相助。”

    沈卿见玉玦领会其意,放下心来,再看周围水泄不通的人群,决定再给他们一点绝顶轻功的震撼。

    那些意欲结交的权贵子弟,还没来得及上前攀谈,就再一次眼睁睁的看见沈卿足尖一点现场表演飞檐走壁,兔起鹘落飞速不见了踪影,连片衣角都没摸着。

    但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围住了沈昀。

    “诸位……这……这是何意?”沈昀看他们阴恻恻的笑,不禁瑟瑟发抖。

    “嘿嘿嘿~”

    沈昀左右肩膀都挂上了一只胳膊。

    三郎救我!

    ……

    沈昀被绑去了何处暂且不提,沈卿离开后玉玦就关上了宅院大门,围观群众见没热闹可瞧也渐渐散去。

    只剩几个对书法感兴趣的士子以及混迹市井的游侠还在观摩石墙上的诗篇。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一诺千金重!”

    “好诗,好诗啊!”

    “不仅诗好,字也好,王兄可见过这种书法?”

    “莫非也是那位少侠自创的?”

    “文武双全,大才啊!”

    “只可惜不是我榆国人士。”

    “此言差矣,几十年前都是一家。”一些人起了招贤纳士的心思,盘算着需要开出多少筹码。

    市井游侠没那么多算计,拿自己的刀往院墙上戳,刀刃都卷边了只留下几道划痕,和沈卿的根本不能比,嘀咕道,怎么人家就和砍瓜切菜一样容易,难道是刀的问题?

    “大哥,有没有可能是人的问题……”

    话没说完,二虎脑袋就挨了一巴掌。

    因为院墙上的诗,玉宅时不时的就有人来观摩一二,某些人便也不敢再冒然行动,也算是意外收获。

    只是沈卿也没料到,他的名气不仅随着这首诗传遍榆都,甚至比他还更早传回宣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