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明:驸马从军被废了 第135章 办报
热门推荐:
将军卸甲,敌国质子总想诱我和离
驭兽狂妃:禁欲帝尊宠上天
综影视之配角攻略
直播打卡:先天抽象圣体!
亮剑:追随孔过瘾,打造最强军工
我还能在规则怪谈里塌房不成?
狐嫁仙,续阴命
大梦我仙诀
影视诸天之最强舅舅
和户部交割完银两后,巩永固立即赶赴梁山。
迎接巩永固的是梁山三头领王邻臣,他告诉巩永固,任七已经带着贾望山等八百匠户和他们两千多家属前往松江府。
又说梅园告知苏州府知府已将《神器谱》、《武备志》已经送到薄珏府上,薄珏仍无意出山。
巩永固笑着对茅元仪道:“茅公,薄珏一直对您的才学和智慧钦佩不已。如今,我有心请薄珏出山助我,但此事非您出面不可。我们与崔恒先走一步,魏千户带着皇子率领军队随后跟进,您意下如何?”
茅元仪欣然应诺,当下三人翻身跃上马背,骏马奔腾,蹄声响彻空旷的路途之上,扬起阵阵尘土。他们挥鞭疾驰,风驰电掣般地向前奔驰。
不多时,繁华热闹的苏州府已近在眼前。抵达苏州府后,他们毫无停留之意,径直驱马奔向薄珏的府邸。
薄珏的府邸如今已是焕然一新,与往昔破败不堪的景象大相径庭。庭院之中,种满了各色奇花异草,绿树成荫,整个院子充满宁静雅致之感。
当巩永固三人踏入薄珏的书房时,薄珏正沉浸在书海中,他的手指轻轻滑过书页,眼睛专注地阅读着。
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窗外的微风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气氛。
巩永固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他朗声道:“薄公子,茅公茅元仪大人已到,还不快来拜见?”
薄珏闻言,微微抬起头,目光从书页上移开,望向巩永固。
巩永固手指茅元仪,微笑着点点头。
薄珏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随即便恢复了平静。他轻轻放下手中的书籍,站起身来,向巩永固微微拱了拱手。
薄珏的目光又转向了站在巩永固身旁的茅元仪,深深地鞠了一躬,恭敬地向茅元仪行礼:“茅公,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果然,见到茅元仪后,薄珏立即同意与巩永固等前往松江府。
将薄珏安顿好,巩永固回到梅园,深感时间紧迫,命翠儿磨墨,拿起毛笔,蘸满浓墨,开始书写起一道道关乎江南未来的政令。
他郑重地写下了第一条政令:“由卢象观、崔恒三位携二十万两银子,率五千精锐梁山军前往应天,兴建江南总督府。此府为江南之行政中心,望二人勤勉工作,确保总督府如期完工,为江南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卢象晋同行,负责接毕懋康来松江府!”
接着,巩永固又写下了第二条政令:“为推进江南地区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决定在青浦建立江南研究院。本督将亲自担任院正一职,与毕懋康、薄珏、贾望山等共同研究探讨科技。研究院将汇聚天下英才,每月为入院研究员发放二十两补贴,以示本督对学问之尊重与对人才之珍视。”
最后,他提笔写下了第三条政令:“为加强江南地区的军备力量,决定建立江南内军械所。薄珏、贾望山经验丰富,特任命其担任正副统领。望其能带领军械所研制出更多精良武器,为江南的安定与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写完之后,他第一次使用“总督江南关防”的大印。
随着这三道政令的颁布,巩永固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仿佛已经置身于江南未来那繁荣昌盛的景象之中。他兴奋地搓着手,立刻派人请来了徐孚远,想要了解一下报社的创办进展情况。
徐孚远匆匆赶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忧虑。
他紧紧握着一份尚未定名的报纸草稿,皱着眉头向巩永固汇报说:“巩大人,报社的筹备工作已经在华亭县衙东侧基本完成了。印刷机器、纸张等等都已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开始运作。但是,我们在报纸的命名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麻烦。我和彭宾、万寿琪意见不一,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到现在也没有达成一致。”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我认为这份报纸应该以‘江南新报’为名,突出它代表着江南地区的新生和变革;而彭宾则主张用‘江南时报’,强调报纸的时事性和及时性;万寿琪则倾向于‘江南快讯’,觉得这个名字更能体现报纸传递信息的快速和高效。我们三人争执不下,实在难以决断。巩大人,您经验丰富,智慧过人,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议吧!”
说完,他满怀期待地看着巩永固,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巩永固微微颔首,他深知这些文人墨客在起名字这类事情上总是异常执着。
他轻轻一笑道:“不必再为此争论了,就叫《江南晨报》。今日,便是我们的开张之日,首版头条就发布我的三道政令,以昭告百姓。其余版面,你们自由发挥,展现你们的才华。”
巩永固顿了顿,继续说道:“今晚,你们几位到梅园来共聚,把第一期的报纸带来给我看看。”
“今后,每期报纸必须先呈我审阅,待我同意后方可制版印刷。暂时每期印五百份,松江府两百份,应天府、苏州府、扬州府各一百份。价格就定为每份两文钱!”
徐孚远听罢,脸色有些微变,他犹豫着开口:“大人,每份两文,这……这会不会太少了?就印五百份,全部售出也不过千文钱,这对于报社的运营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巩永固闻言,大笑道:“徐兄,你们不是常自诩清高,不与铜臭为伍吗?怎的今日也为这钱财之事烦忧了?”
徐孚远苦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此前在下已深思熟虑。这报纸若仅靠我们几个写文章,恐怕难以长久。须得广邀江南的读书人来投稿,如此才能吸引更多读者。但这样一来,便需要给那些投稿的文人支付润笔费,这开销……”
巩永固闻言,神色凝重起来,他沉声道:“徐兄能有此觉悟,本督很是欣慰。你放心,报社的经费问题,本督会全力支持。本督每月补贴报社两百两银子,作为日常开销和润笔费。至于后期的发行情况,若反响热烈,我们再加印便是。
徐孚远听后,心中感激不尽:“大人如此信任,在下定不负所托。今后,我不仅要让《江南晨报》成为江南读书人交流思想的平台,更要让它成为总督府传递政策、反映民情的重要渠道。”
巩永固摇摇头:“不不不,徐兄此言差矣,《江南晨报》不是读书人的报,要成为江南百姓的报。所以报纸要在停顿处做上标记,让只要识字的人都能读懂!”
迎接巩永固的是梁山三头领王邻臣,他告诉巩永固,任七已经带着贾望山等八百匠户和他们两千多家属前往松江府。
又说梅园告知苏州府知府已将《神器谱》、《武备志》已经送到薄珏府上,薄珏仍无意出山。
巩永固笑着对茅元仪道:“茅公,薄珏一直对您的才学和智慧钦佩不已。如今,我有心请薄珏出山助我,但此事非您出面不可。我们与崔恒先走一步,魏千户带着皇子率领军队随后跟进,您意下如何?”
茅元仪欣然应诺,当下三人翻身跃上马背,骏马奔腾,蹄声响彻空旷的路途之上,扬起阵阵尘土。他们挥鞭疾驰,风驰电掣般地向前奔驰。
不多时,繁华热闹的苏州府已近在眼前。抵达苏州府后,他们毫无停留之意,径直驱马奔向薄珏的府邸。
薄珏的府邸如今已是焕然一新,与往昔破败不堪的景象大相径庭。庭院之中,种满了各色奇花异草,绿树成荫,整个院子充满宁静雅致之感。
当巩永固三人踏入薄珏的书房时,薄珏正沉浸在书海中,他的手指轻轻滑过书页,眼睛专注地阅读着。
书房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窗外的微风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气氛。
巩永固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他朗声道:“薄公子,茅公茅元仪大人已到,还不快来拜见?”
薄珏闻言,微微抬起头,目光从书页上移开,望向巩永固。
巩永固手指茅元仪,微笑着点点头。
薄珏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随即便恢复了平静。他轻轻放下手中的书籍,站起身来,向巩永固微微拱了拱手。
薄珏的目光又转向了站在巩永固身旁的茅元仪,深深地鞠了一躬,恭敬地向茅元仪行礼:“茅公,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果然,见到茅元仪后,薄珏立即同意与巩永固等前往松江府。
将薄珏安顿好,巩永固回到梅园,深感时间紧迫,命翠儿磨墨,拿起毛笔,蘸满浓墨,开始书写起一道道关乎江南未来的政令。
他郑重地写下了第一条政令:“由卢象观、崔恒三位携二十万两银子,率五千精锐梁山军前往应天,兴建江南总督府。此府为江南之行政中心,望二人勤勉工作,确保总督府如期完工,为江南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卢象晋同行,负责接毕懋康来松江府!”
接着,巩永固又写下了第二条政令:“为推进江南地区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决定在青浦建立江南研究院。本督将亲自担任院正一职,与毕懋康、薄珏、贾望山等共同研究探讨科技。研究院将汇聚天下英才,每月为入院研究员发放二十两补贴,以示本督对学问之尊重与对人才之珍视。”
最后,他提笔写下了第三条政令:“为加强江南地区的军备力量,决定建立江南内军械所。薄珏、贾望山经验丰富,特任命其担任正副统领。望其能带领军械所研制出更多精良武器,为江南的安定与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写完之后,他第一次使用“总督江南关防”的大印。
随着这三道政令的颁布,巩永固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仿佛已经置身于江南未来那繁荣昌盛的景象之中。他兴奋地搓着手,立刻派人请来了徐孚远,想要了解一下报社的创办进展情况。
徐孚远匆匆赶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忧虑。
他紧紧握着一份尚未定名的报纸草稿,皱着眉头向巩永固汇报说:“巩大人,报社的筹备工作已经在华亭县衙东侧基本完成了。印刷机器、纸张等等都已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开始运作。但是,我们在报纸的命名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麻烦。我和彭宾、万寿琪意见不一,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到现在也没有达成一致。”
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我认为这份报纸应该以‘江南新报’为名,突出它代表着江南地区的新生和变革;而彭宾则主张用‘江南时报’,强调报纸的时事性和及时性;万寿琪则倾向于‘江南快讯’,觉得这个名字更能体现报纸传递信息的快速和高效。我们三人争执不下,实在难以决断。巩大人,您经验丰富,智慧过人,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议吧!”
说完,他满怀期待地看着巩永固,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巩永固微微颔首,他深知这些文人墨客在起名字这类事情上总是异常执着。
他轻轻一笑道:“不必再为此争论了,就叫《江南晨报》。今日,便是我们的开张之日,首版头条就发布我的三道政令,以昭告百姓。其余版面,你们自由发挥,展现你们的才华。”
巩永固顿了顿,继续说道:“今晚,你们几位到梅园来共聚,把第一期的报纸带来给我看看。”
“今后,每期报纸必须先呈我审阅,待我同意后方可制版印刷。暂时每期印五百份,松江府两百份,应天府、苏州府、扬州府各一百份。价格就定为每份两文钱!”
徐孚远听罢,脸色有些微变,他犹豫着开口:“大人,每份两文,这……这会不会太少了?就印五百份,全部售出也不过千文钱,这对于报社的运营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巩永固闻言,大笑道:“徐兄,你们不是常自诩清高,不与铜臭为伍吗?怎的今日也为这钱财之事烦忧了?”
徐孚远苦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此前在下已深思熟虑。这报纸若仅靠我们几个写文章,恐怕难以长久。须得广邀江南的读书人来投稿,如此才能吸引更多读者。但这样一来,便需要给那些投稿的文人支付润笔费,这开销……”
巩永固闻言,神色凝重起来,他沉声道:“徐兄能有此觉悟,本督很是欣慰。你放心,报社的经费问题,本督会全力支持。本督每月补贴报社两百两银子,作为日常开销和润笔费。至于后期的发行情况,若反响热烈,我们再加印便是。
徐孚远听后,心中感激不尽:“大人如此信任,在下定不负所托。今后,我不仅要让《江南晨报》成为江南读书人交流思想的平台,更要让它成为总督府传递政策、反映民情的重要渠道。”
巩永固摇摇头:“不不不,徐兄此言差矣,《江南晨报》不是读书人的报,要成为江南百姓的报。所以报纸要在停顿处做上标记,让只要识字的人都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