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第一氏族 > 章四五一 三年三战(4)

第一氏族 章四五一 三年三战(4)

    范子清再次见到阳光,已经是三日后。

    他从伤兵营的病床上醒来,午前的太阳正从窗子里洒进来,在他的被子上铺开了一大片,浓得让他有些睁不开眼。

    “这是何处?”

    范子清正想起身,胸口便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刚刚鼓起的一点力气,顿时烟消云散。

    “你伤得很重,能捡回一条命全靠老天庇佑,不要瞎动弹,还想活命就赶紧躺下!”旁边正在查看别的伤员的大夫,听到动静马上转身过来警告。

    “我......我没死?我还活着?!”

    范子清大喜过望,他还记得自己中箭之后,从城头摔下去的场景——城前尸积如山,形成了人肉阶梯,距离城头不过丈余,摔下去他就没意识了。

    “要是箭头再往下挪半寸,神仙也救不活你,你小子算是命大的。”留着山羊胡的年老大夫开始检查他的伤口。

    “这是哪儿?”范子清在庆幸之余,还是很疑惑这个问题。

    依照当时的战况,城外满是北胡锐士,他就算摔下去有尸堆垫着没死,后续也会被人踩死,就算没有被踩死,北胡大军占据了城池,他们也会被烧了。

    怎么可能还活着?

    “你头被打坏了?这还能是哪儿,当然是万胜城!”山羊胡大夫看起来脾气不是太好。

    “我们胜了?大夫,你......我怎么没见过你,你是......”范子清意外至极,但话还没说完,就被大夫恼火的打断。

    “伤得这么重废话还这么多,想死就直说,我叫人把你抬出去埋了,免得老夫还要费劲治你!”

    大夫检查完范子清的伤口,哼哼唧唧的走了,看他趾高气扬的样子,好似他不是大夫,而是天王老子。

    范子清一脸迷茫,不知道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

    他没有疑惑太久。

    房中很快就进来了一个眉宇轩昂、气机强悍的锦衣年青人。

    对方左右看了看,见他醒了,便径直走了过来。

    “感觉如何?”一身贵气而又不缺杀伐凌厉的年青人,在床边坐下。

    “能活。”凭着县衙捕头的见识,范子清觉得面前这个是贵人,“敢问将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万胜城没有被攻破?”

    “被攻破了。”

    “那这......”

    “刚破,便被我们收了回来。”

    “将军是援军?!”

    “不错。”

    “可节度使说,没有援军给我们......”

    “我们不是河阳节度使的兵马。”

    “那是?”

    “汴梁来的。”

    “汴梁?”范子清怔了怔,旋即便双眼发亮,“是皇后娘娘?!”

    “正是。”

    “可卑职听说,汴梁只有皇后娘娘的三万扈从军。”

    “我带来了五千。”

    “五......五千?”

    “嫌少?”

    “这......的确不多。”

    “兵贵精不贵多,五千人马,足够做很多事了。”

    “将军难道还要驰援郑州?”

    “那是河阳节度使的事,我们只照顾汴梁周边。”

    “将军要襄助我们守卫万胜城?”

    “襄助你们?你们活下来的,拢共不到八百人。”

    “将军的意思是,要自行守卫万胜城?”

    “不守。”

    “不守?”

    “守不了。”

    “为何守不了?”

    “我们只有五千人。”

    “......”

    说到这,锦衣年青人站了起来,准备结束这场谈话:“过来,是要告诉你们,北胡已经从郑州分了兵马过来,明日我们就会撤离,带着你们回汴梁。

    “你能醒过来,我很高兴。事实上,醒过来的人越多,我就越高兴。毕竟,我也想多救一些战士回去。”

    范子清眼见对方要走,连忙问道:“敢问将军贵姓?”

    锦衣年青人回头微微一笑:“陈安之。”

    说完这话,他便出了营房。

    范子清目送对方离开。

    他并不知道谁是陈安之,但既然对方是皇后麾下的将领,那么自己得救的恩情,就该算在皇后娘娘头上。

    皇后,只要想到这两个字眼,即便只是一个普通县邑的捕快,范子清也油然而生一股浓烈的崇敬之情。

    当初,皇帝被元木真击败出逃,中原人心惶惶,要不是皇后及时回来,稳住了大局,并率领大军攻打北胡大军,将对方围困在杨柳城一隅,整个中原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

    若是北胡大军肆掠中原,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区区一个中牟县,必然会被撕得粉碎。

    莫说范子清只是个御气境修行者,纵然他是元神境,也保不住县城,而一旦被大军追杀,他恐怕连妻儿都保不了。

    赵七月贵为皇后,姑且能够在家国危难之际,不顾危险挺身而出,他范子清不过是一个县邑捕快,如何能够吝啬自己这条性命?

    彼时,范子清胸中的热血就已经被极大激发,有了愿意为家国存亡拼命的念头。

    日前执意决定北上参战,有多少是因为皇后娘娘的感召,范子清心知肚明。

    没想到的是,这回皇后娘娘的扈从军,竟然又救了他,将他从死人堆里刨了出来,给了他第二条命。

    范子清默默握紧了双拳。

    要去汴梁了,说不定还能见到皇后娘娘......范子清看向门外,彼处阳光遍地。他脸上有了笑意,心中一片光明。

    离开万胜城去汴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问题是,北胡精骑已经追杀过来。

    这次来的不是步骑参半的万人队,而是近万纯粹的骑兵!

    刚刚跟随大队出了城门,坐在板车上还没走出半里地的范子清,听到隆隆如雷的马蹄声,循声回头之时,看到的是地平线上冒出的滚滚黄尘。

    听到奔回的游骑,对身旁不远处陈安之的禀报,范子清不由得心情沉重。

    追兵是近万北胡精骑,而己方只有五千骑兵,还有大批伤员在队伍中,现在双方相距不到三里地,自己这些人是想逃逃不掉,想打打不赢!

    这岂非又到了十死无生之境?

    范子清不由得遥望汴梁方向,只觉得这数十里的距离,远如天边。他想要去汴梁瞻仰大齐第一巾帼英雄皇后娘娘的念头,只怕再也无法实现了。

    想到这里,范子清握紧了身边的横刀,准备再跟北胡来一次最后一战。

    万胜城里近万将士,数日间战死了九成多,就剩了不到八百人,事到如今,他已经做好了埋骨于此的准备。

    “站都站不稳,这就想再度上阵拼杀了?”陈安之听完游骑的禀报后,瞥见范子清摸刀的动作,再看对方坚毅决绝的面容,不由得笑出了声。

    范子清不知道对方这时候为何还能笑。

    他咬牙道:“是我等耽误将军了,要是将军三日前就带着幸存的将士走,今日也不用面临这般十死无生的境地!”

    陈安之之所以在万胜城耽误三天,原因范子清当然知道。如果没有这三天的紧急治疗,他跟伤兵营里的大部分人都醒不过来,也不可能还有活命的机会。

    三天过去,能救活的人基本都救活了,但也让北胡援军追了过来。

    陈安之摆摆手:“我既然来救了你们,自然不会让你死在半道上。”

    范子清愣了愣:“可追来的蛮贼有近万精骑,我们如何能够逃出升天?”

    因为来的都是精骑,大军又在平原地带,无险可依,所以就算留下断后部曲阻击,也根本不可能起到什么效果。

    陈安之轻笑一声:“这有何难。”

    话音未落,他的人已经从马背上一跃而起。

    范子清目瞪口呆。

    修行者从马背上跃起几丈高是很常见的景象。

    但能跃起十几丈的,就很少了。

    而跃起十几丈还能径直飞出去的,就只能是王极境!

    范子清没想到这股数千人的援军里,竟然有一名王极境!

    北胡的万夫长,也只是元神境后期而已。

    队伍除了分出三千骑向后,其余的依然在有条不紊的前行,没有混乱,不曾放缓速度,也没有刻意加快速度乱了阵脚。一切都很平静。

    而身后那近万北胡精骑,再也没有追上来。

    范子清就这样进了汴州地界,顺顺利利到了汴梁城。

    他们被安置在了军营,但护送他们的五千骑兵,却没有一同入营,而是在营外集结,不久之后,竟然再度出发向北去了。

    ......

    城头,陈安之跟赵七月见礼。

    “滑州的义成军节度使,陆续丢了三座城池,连杨柳城都没守住,现在被围在酸枣、匡城两县,蒋飞燕已经带人去酸枣县了,你也出发吧,接应一二。”

    赵七月看了看城外伤兵入营的景象,对陈安之如是说道。

    陈安之点头应是:“末将是去酸枣县,还是去匡城县?”

    “酸枣县。”赵七月不假思索,“匡城县的兵马,救不了了,从滑州南下的博尔术所部,已经于今日抵达,重兵围城,义成军节度使难逃一死。”

    陈安之怔了怔:“赵玉洁没能拦住博尔术?”

    赵七月平静道:“北胡势大,战力眼下依然强过王师,这段时间各地都在损兵折将、连连失地。赵玉洁虽然在赵氏呆了两年,涨了些见识,毕竟是初上战场,哪里是博尔术的对手?”

    陈安之面露忧色:“那中原战局岂不还是要崩溃?”

    赵七月摇摇头:“这倒不一定。博尔术这段时间,一直躲着赵玉洁,只是在各地领军攻城掠地,赵玉洁一到,他就不见了踪影。

    “这摆明了是把赵玉洁当狗溜,如此既能占领城池,又能避开赵玉洁的锋芒。

    “说到底,眼下还是北胡大军战力强,而且手握主动权,处于进攻地位,赵玉洁只能疲于应对。等到赵玉洁逮住了博尔术,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陈安之好奇地问:“赵玉洁能逮到博尔术?”

    “谁知道?如果能逮住的话,倒是希望她能快一些。晚了,博尔术伤势恢复,她就算逮着对方也没用了。”赵七月不以为意。

    说到这,她面色一正:“不管其它地方战况如何,汴梁不能丢,所以你们还得辛苦些,到处去救人。能多带些沙场老卒回来,汴梁就多稳一点。”

    陈安之抱拳称是。

    他走后,赵七月站在城楼下,在午后的秋阳里,望着城外军营默然半响。

    片刻后,她离开汴梁,带着孙康,直奔匡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