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若盛开 第656章 慷朝廷之慨
所以,在钱科长的提议下,千户村的俘虏,把防风的种植挪到了秋季。不过,趁现在有空,可以先把各个山坡开荒出来。于是,所有的人手,又开始开荒了。
开荒割下来的荒草,全部和花蕾的养兔坊置换成了肥料。而且,学着户部章侍郎的方法,开始堆肥发酵。
七月上旬的时候,又给开花期和灌浆期的荞麦浇了一次水,施了一遍肥,这个时期,是荞麦最需要水分和肥料的生长季节,为了口粮,千户村的俘虏们,不敢掉以轻心。
对于荞麦地里的杂草,更是及时清除,免得影响荞麦的生长和结籽。因为天气适宜,荞麦生长的很快,不知不觉已经开始结籽了。
花蕾亲自去了荞麦地里,仔细的查看荞麦的籽粒是否已经成熟。轻轻捏住荞麦穗,如果籽粒松动,说明已经成熟。
此时应该及时收割,以免荞麦籽粒掉落。不过,花蕾捏了捏荞麦穗,籽粒暂时还没有松动。于是,安抚住有些焦躁急切的村民们,再耐心等几天再收割。
于是,又等了七八天,荞麦穗的籽粒已经松动了以后,花蕾才下令开始收割。
收割时,用镰刀沿着荞麦的根部割下,捆成小捆,把荞麦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晾晒干燥后,就可以脱粒了。
在大盛朝,脱粒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靠人工,手握一把麦秆,使劲拍打在石板上,取得麦粒。
另一种是用牛拉石磙在空地上碾压荞麦秆,使麦粒从麦秆上脱落。因为现在,漠北耕牛不是很充足,所以,荞麦的脱粒,还是只能靠人工摔打。
荞麦摔打脱粒后,就要去除荞麦中的秕粒,以前,漠北没有风车,所以一般都是使用人工风扬的方法。不过,这几年户部到了漠北后,在上京城使用的风车就传到了漠北,这两年,漠北扬谷也用上了风车。
这段时间,户部的风车还在仓库闲置着,所以,经过花蕾的签字审批,每个千户村,都借到了好用的风车。
比起必须要等到有风时才能进行的手工扬秕粒,用风车扬麦子的速度就快多了,而且,也很方便。
很快的,荞麦粒就变得干干净净了。于是,花蕾又开始了每村的征粮纳税工作,荞麦的亩产还是比较低的。
经过花蕾的过秤称重,亩产大概只有一百三十斤左右。比起水稻和麦子,那真的是差了很多。
因为俘虏村要交纳四成的税粮,所以,每亩就需要交五十二斤左右。按照每个俘虏分到的一亩二分地,就是需要交纳六十二斤四两。
原本,花蕾想着,就让每户交纳六十斤荞麦算了,但是,在请示过章侍郎后,章侍郎却并不同意。他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税粮,关乎民生大计,必须严格遵守。
如果只看一户人家,二斤四两确实是不多,但是,大盛朝有这么多百姓 ,如果每家每户都少个几斤,那对于朝廷来说,少交的税粮数量就非常的可观了。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严格遵守朝廷制度,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不管多少,都要按照朝廷的规定来,不可以凭自己,想一出是一出,慷朝廷之慨。
否则,丢官,丢命,都是有可能的事情。花蕾听了后,深受震撼,于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朝廷的规章制度来。
不过,对于大盛朝,有些地方收税粮的官员,为了私吞一些粮食作为自己的私蓄,想出的“淋尖踢斛”招数,花蕾还是不屑一顾的。
所谓的“淋尖踢斛”,就是当百姓交纳粮食时,官府使用斛来进行装运,百姓把粮食放入斛中,再进行称重,计算其中的粮食份量。
而堆积的粮食形状要按尖形。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粮食超出斛的壁,百姓以为可以了的时候,一边的官吏,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然踢一脚。
这时候超出斛壁的谷粒就会洒落在地上,百姓纷纷弯腰捡拾的时候,官吏又会大声阻止,说这是损耗,不能捡。
这个招数就是淋尖踢斛,通过踢斛的方式制造了运输中的“损耗”,而这人为故意的损耗,就成为了这些贪官污吏们的合法收入。
其实,初到上京城的第一年,花蕾在交纳百花庄的税粮时,就碰到过这个情况。当时,虽然福伯很是不满,花蕾也明知道这其中的猫腻。
但是,当时的自己,虽然寄住在侯府,也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还是选择了沉默,事后也根本没有告诉裴老夫人这样的事情。
现在轮到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花蕾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哪怕身后跟着的,是县衙的几个老油条,花蕾也不允许他们伸出脚来。
这些俘虏除了要交纳四成的税粮外,另外还要归还前面在县衙租借的荞麦种,每亩十五斤,一亩二分地,就是十八斤荞麦种植,那剩下的荞麦,大概就只有八十多斤了。
而且,他们至少还要预留出十八斤的荞麦种,播种下一季,那能做口粮的大概就只有七十斤都不到了。
这七十多斤的荞麦,是他们接下来三个多月的口粮,必须要等到下一季荞麦的收成再上来,才能接上,所以并不宽裕。
而原本有心理准备,总觉得自己会损耗个四五斤,七八斤荞麦的俘虏们,看到花蕾至始至终,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
不仅自己没有伸脚,也不让后面跟着的小吏伸脚的时候,心里是由衷的诧异。心里想着,原来,大盛朝的官员还是真的是仁善爱民的啊。
和前面宣扬的,是一模一样的,无形中,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一些盼头。对大盛朝,也有了一丝期待。
如果能够岁月静好,谁愿意提着脑袋过日子,当时自己抢百姓的粮食,就是因为小宛族没有固定田地,加上严寒,无法种植出米粮来,自己才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现在有了土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这次剩下的荞麦虽然不多,但是等下一季荞麦收上来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积余。
等荞麦有足够的多余了,以后自己还可以种植水稻,吃上白米饭,也可以种植油菜,吃到菜籽油。
或者也可以种一些玉米,那就能吃到嫩玉米了。剩下的荞麦虽然不多,但是它的吃法多种多样。
既能像水稻一样煮熟当饭吃,也可以用来熬粥喝。还可以磨成面粉制作烙饼吃,就看自己的喜好。
开荒割下来的荒草,全部和花蕾的养兔坊置换成了肥料。而且,学着户部章侍郎的方法,开始堆肥发酵。
七月上旬的时候,又给开花期和灌浆期的荞麦浇了一次水,施了一遍肥,这个时期,是荞麦最需要水分和肥料的生长季节,为了口粮,千户村的俘虏们,不敢掉以轻心。
对于荞麦地里的杂草,更是及时清除,免得影响荞麦的生长和结籽。因为天气适宜,荞麦生长的很快,不知不觉已经开始结籽了。
花蕾亲自去了荞麦地里,仔细的查看荞麦的籽粒是否已经成熟。轻轻捏住荞麦穗,如果籽粒松动,说明已经成熟。
此时应该及时收割,以免荞麦籽粒掉落。不过,花蕾捏了捏荞麦穗,籽粒暂时还没有松动。于是,安抚住有些焦躁急切的村民们,再耐心等几天再收割。
于是,又等了七八天,荞麦穗的籽粒已经松动了以后,花蕾才下令开始收割。
收割时,用镰刀沿着荞麦的根部割下,捆成小捆,把荞麦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晾晒干燥后,就可以脱粒了。
在大盛朝,脱粒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靠人工,手握一把麦秆,使劲拍打在石板上,取得麦粒。
另一种是用牛拉石磙在空地上碾压荞麦秆,使麦粒从麦秆上脱落。因为现在,漠北耕牛不是很充足,所以,荞麦的脱粒,还是只能靠人工摔打。
荞麦摔打脱粒后,就要去除荞麦中的秕粒,以前,漠北没有风车,所以一般都是使用人工风扬的方法。不过,这几年户部到了漠北后,在上京城使用的风车就传到了漠北,这两年,漠北扬谷也用上了风车。
这段时间,户部的风车还在仓库闲置着,所以,经过花蕾的签字审批,每个千户村,都借到了好用的风车。
比起必须要等到有风时才能进行的手工扬秕粒,用风车扬麦子的速度就快多了,而且,也很方便。
很快的,荞麦粒就变得干干净净了。于是,花蕾又开始了每村的征粮纳税工作,荞麦的亩产还是比较低的。
经过花蕾的过秤称重,亩产大概只有一百三十斤左右。比起水稻和麦子,那真的是差了很多。
因为俘虏村要交纳四成的税粮,所以,每亩就需要交五十二斤左右。按照每个俘虏分到的一亩二分地,就是需要交纳六十二斤四两。
原本,花蕾想着,就让每户交纳六十斤荞麦算了,但是,在请示过章侍郎后,章侍郎却并不同意。他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税粮,关乎民生大计,必须严格遵守。
如果只看一户人家,二斤四两确实是不多,但是,大盛朝有这么多百姓 ,如果每家每户都少个几斤,那对于朝廷来说,少交的税粮数量就非常的可观了。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严格遵守朝廷制度,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不管多少,都要按照朝廷的规定来,不可以凭自己,想一出是一出,慷朝廷之慨。
否则,丢官,丢命,都是有可能的事情。花蕾听了后,深受震撼,于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朝廷的规章制度来。
不过,对于大盛朝,有些地方收税粮的官员,为了私吞一些粮食作为自己的私蓄,想出的“淋尖踢斛”招数,花蕾还是不屑一顾的。
所谓的“淋尖踢斛”,就是当百姓交纳粮食时,官府使用斛来进行装运,百姓把粮食放入斛中,再进行称重,计算其中的粮食份量。
而堆积的粮食形状要按尖形。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粮食超出斛的壁,百姓以为可以了的时候,一边的官吏,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然踢一脚。
这时候超出斛壁的谷粒就会洒落在地上,百姓纷纷弯腰捡拾的时候,官吏又会大声阻止,说这是损耗,不能捡。
这个招数就是淋尖踢斛,通过踢斛的方式制造了运输中的“损耗”,而这人为故意的损耗,就成为了这些贪官污吏们的合法收入。
其实,初到上京城的第一年,花蕾在交纳百花庄的税粮时,就碰到过这个情况。当时,虽然福伯很是不满,花蕾也明知道这其中的猫腻。
但是,当时的自己,虽然寄住在侯府,也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还是选择了沉默,事后也根本没有告诉裴老夫人这样的事情。
现在轮到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花蕾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哪怕身后跟着的,是县衙的几个老油条,花蕾也不允许他们伸出脚来。
这些俘虏除了要交纳四成的税粮外,另外还要归还前面在县衙租借的荞麦种,每亩十五斤,一亩二分地,就是十八斤荞麦种植,那剩下的荞麦,大概就只有八十多斤了。
而且,他们至少还要预留出十八斤的荞麦种,播种下一季,那能做口粮的大概就只有七十斤都不到了。
这七十多斤的荞麦,是他们接下来三个多月的口粮,必须要等到下一季荞麦的收成再上来,才能接上,所以并不宽裕。
而原本有心理准备,总觉得自己会损耗个四五斤,七八斤荞麦的俘虏们,看到花蕾至始至终,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
不仅自己没有伸脚,也不让后面跟着的小吏伸脚的时候,心里是由衷的诧异。心里想着,原来,大盛朝的官员还是真的是仁善爱民的啊。
和前面宣扬的,是一模一样的,无形中,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一些盼头。对大盛朝,也有了一丝期待。
如果能够岁月静好,谁愿意提着脑袋过日子,当时自己抢百姓的粮食,就是因为小宛族没有固定田地,加上严寒,无法种植出米粮来,自己才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现在有了土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这次剩下的荞麦虽然不多,但是等下一季荞麦收上来以后,就会有更多的积余。
等荞麦有足够的多余了,以后自己还可以种植水稻,吃上白米饭,也可以种植油菜,吃到菜籽油。
或者也可以种一些玉米,那就能吃到嫩玉米了。剩下的荞麦虽然不多,但是它的吃法多种多样。
既能像水稻一样煮熟当饭吃,也可以用来熬粥喝。还可以磨成面粉制作烙饼吃,就看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