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桃源修真 第十三章 摸底
热门推荐:
穿书后,我靠抢男主机缘称霸三界
都氪金了!我修个仙成大佬你急啥
金手指鸡肋,但我有最强活爹
小娇狐超好孕,绝嗣大佬宠疯了
顶级向导!哨兵们被迷得神魂颠倒
重生七零:硬朗糙汉宠上瘾
痴迷!向唯一3s级向导献上所有
你贩剑我断情,大师姐带飞新宗门
重生保姆四十岁,豪门大佬宠上天
这边,余泽海正在挥汗如雨!
老妈有老妈的想法,余泽海也有他的观点。对于乡下人家来说,地里种的庄稼自然是越多越好,越丰产越好,民以食为天,没有谁会嫌弃家里的粮食多。但是菜园子里的蔬菜瓜果,却每每只会栽种自家人口够吃的就行。
村里不通路,村民们但凡有点山货,都是依靠肩挑背扛弄到镇里才能换上几个零用钱;再加上村里信息鼻塞,村民意识形态落后,也没有人想着将自家栽种的蔬菜瓜果拿出去卖钱。
农民伯伯的东西难卖,这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溯本求源,除了渠道和意识形态问题,另外则是由于地域所限造成的。
打个比方说,华夏北方的农副产品运送到南方去,就是特产;而南方的产品运送到北方,同样也是特产。但是,北方的产品在北方当地的市场上,就不再是什么特产,而是烂大街的大通货了。毕竟,当地村民种植的面积广,产品基数大,市场需求度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价钱了。
所以,村民地里栽种的蔬菜,通常除了自家人吃,以及拿出一些刚下枝的鲜货赠送给街坊邻居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用来喂养一些家禽家畜了,那些瓜果也同样如此。也正因为如此,就导致他们在播种的时候特别谨慎,宁愿多留些地种植粮食作物,也不愿意浪费大片的地去栽种蔬菜。
只不过,这种担忧至少在余泽海眼里是不存在的。如今的他刚刚将培植精品蔬菜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一个突破口,自然也就有能力去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开玩笑!
充分利用21世纪地球人的思维模式,再结合如今水蕴星的现状,余泽海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他的眼界和意识远非他人可以比拟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将自己的菜园子工程——试验田打造出来,只要能成功培植出精品蔬菜,还担心产能过剩?
不存在的!
至于说交通问题,只要有了菜,余泽海压根就不愁没有销路,于是也就不愁没有钱;只要有了钱,严重阻碍余家坳村人致富奔小康的这段乡村公路还会远吗?
“长时间不干体力活,如今重返田园,还真是有些吃不消啊!”余泽海甩了甩胳膊,从塔内空间灌了一瓶泉水仰起脖子咕咚咕咚的喝了个饱,心道,幸好自己之前已经突破到炼气一层,而且又被灵泉改善过体质,否则今天这片地是甭想顺利拿下了。
两亩多的空置地,翻完收工。不是他不想继续,而是属于他们家的宅基地和自留地,如今已经全部翻完了,若是再继续挖下去的话,那就要挖过界了。
受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勤劳质朴的先辈们,养成了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仰。因为自从农耕文化诞生后,土地就源源不断的给我们子孙万代提供着吃喝用度等一切开支,是每个人心目中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所以,几乎所有的华夏人都有着严重的土地情节,上到国家社稷,下至黎民百姓。
那么问题就来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再差,但是领土却神圣不得侵犯!
在农村,无论两家的关系有多深,再怎么睦邻友好,但若是一旦牵扯了土地纠纷,彼此之间立马就会变成血海深仇,无论是亲如兄弟之间,还是亲如父子之间,就更不用说那些街坊邻居了……
或许在旁观者看来,即就是在地界边上被他人抢种了一尺一寸,仅凭那巴掌大一片土地种上几株庄稼,也绝不会发家致富。但是在双方的当事人看来,这却是原则性问题。保护领土完整,这是已经被祖祖辈辈们深深的烙印进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中的意志和信仰!
余泽海倒是很想把旁边邻居的地承包下来,这样和自家菜地就能连在一片便于管理,只是,目前的时机还未成熟。再者说,眼下能捯腾出五亩的试验田来,也足够他折腾上一段时间了。
舒服的冲洗了一个冷水澡,喝着老妈亲手熬制的绿豆汤,余泽海的心里满满都是幸福。
“对了爸妈,我明天要去市里一趟,你们看家里还需要添啥东西不?到时候我顺带捎回来。”余泽海貌似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扭头对父母说道。
“添啥?屋子里啥都不缺。”王素芬一边忙着手中的针线活,一边开口说道:“家里的食用盐和酱油醋之类,都是上个月我才去集市上买回来的。”
“呃……幺娃那个茶叶倒是可以考虑买上几两带回来,对了,还有纸烟。”当注意到王素芬投来的那抹警惕的目光,余振川连连摆手道:“别看我,老婆子你是知道的,我本身又不抽烟,家里备上几包纸烟,主要是方便拿来招待客人。”
从父母各自的购物意向就可以看出,在乡下农村,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当中,男女双方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业。不管是谁在当家做主,但男主外、女主内却没有变。持家过日子,诸如柴米油盐酱醋那通常都是女人应该考虑的东西;至于待客之道,像家里的烟酒茶等,则是男方需要关注和张罗的。
“明白,我都记下了!”
余泽海抹了抹嘴,抓起脚边的螃蟹放在肩上,说道:“爸妈,我带螃蟹到村里转转去。”
适逢农闲空档,所以像这样的热天气,村民们每天除了定时去看望两遍稻田里是否缺水外,几乎都呆在家里忙活着一些零零碎碎的活计。即就是仍要下地干活,也多半会选择早晚两头,至于正午那一段时间,决计是不会出去的。
全村数百户人家,余泽海一路停停走走,遇上村民了就会停下来拉会家常说上几句,当然了,这一路上也有不少的房子是关门上锁的。甚至,其中还有极少数的几栋房子,看样子已经很久都没有人类入住的痕迹了……
有几户家里只有老人,或者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就像米米家,余泽海还特意进屋坐了一会。看着腿脚不便的两个老人,都差不多七十岁的人了,按道理说早就该颐养天年,但是为了生活却不得不每天忙碌着操劳着。
而半年前,儿子已经死去的四婆婆家里,本来是娘俩相依为命,如今只有她独自一人生活,八十一岁高龄的老婆婆,不但要承受丧子之痛,就连走路都极为困难的她,每天还要张罗着自己烧火做饭……
“幺叔,谢谢你啦!”
有小娃蹦蹦跳跳的跟在余泽海的屁股后面,嘴里嚷嚷道:“野猪肉真香啊!我都已经两个多周没有吃过肉了……”
余泽海闻言又是一阵心酸,他伸手摸了摸那娃子的脑袋,说道:“以后谁想吃肉,就来幺叔家好了!不管是什么时候,幺叔都会给你们做肉吃。”
“好耶!谢谢幺叔!”
“谢谢幺叔!”
听到余泽海的话,身边的娃子们顿时兴奋的大呼小叫起来。
“走吧,带幺叔去看看你们的学校!”余泽海笑着说道。
接下来,在一群小娃的拥簇下,余泽海朝村里的小学走去。提起学校,余泽海就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的趣事来,但同时,他的心中再度浮现出一抹忧虑。
学校的情况,的确让人担心不已。当然了,余泽海担心的不是教学设施的问题,而是因为老师。一直以来,村子里对学校那是十分的重视,所以学校也一直都是余家坳村占地最大,最好的房子。虽然还比不上城里的学校,但是就整个盘龙镇来说,还没有哪个村子的小学能比得上余家坳村小学。
可是,学校多年以来始终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没有老师!
余泽海当年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总共开设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可是整个学校就只有三个老师。而且,这三位老师也都是村里半工半农的村民,属于代理老师,甚至连个民办教师都算不上。
这三人,都是全村人民推荐出来的“知识分子”。而且,这么多年来,这三人一直为村里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工作着,可以说,除了村里那些老辈子外,几乎全村的中、青年男女,都当过他们的学生!
记得在余泽海上学的期间,学校除了村里那三位老教师外,还有文教办分配过来的三个年轻老师,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那些人都被调走了。
按理说,调走了一批,就会及时补充一批新的老师进来补缺。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可谓是日新月异,又有谁会愿意到余家坳村这样的地方来呢?最多也就偶尔有些老师因为得罪了领导,从而被“流放”到这里来。可是能来这里的老师,基本上又都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调任他处了。
甚至!
最恶劣的一次,有一个被发配到这里的年轻老师,当着村里人的面直言不讳的抱怨,说是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会想方设法的调离这个鬼地方,就算以后不干老师这个行业了,他也绝不会继续呆在余家坳村这样的地方,因为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
村民们闻言十分愤怒,立即就把那个老师给赶走了。后经过全体村民一致表决同意,并向镇文教办递交了书面申请,以后余家坳村不需要再委派老师下来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教!可是,话虽然是这么说的,可是村里除了那几位代理的老教师外,要想再找出一个能教孩子们的老师,一个字,难啊!
老妈有老妈的想法,余泽海也有他的观点。对于乡下人家来说,地里种的庄稼自然是越多越好,越丰产越好,民以食为天,没有谁会嫌弃家里的粮食多。但是菜园子里的蔬菜瓜果,却每每只会栽种自家人口够吃的就行。
村里不通路,村民们但凡有点山货,都是依靠肩挑背扛弄到镇里才能换上几个零用钱;再加上村里信息鼻塞,村民意识形态落后,也没有人想着将自家栽种的蔬菜瓜果拿出去卖钱。
农民伯伯的东西难卖,这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溯本求源,除了渠道和意识形态问题,另外则是由于地域所限造成的。
打个比方说,华夏北方的农副产品运送到南方去,就是特产;而南方的产品运送到北方,同样也是特产。但是,北方的产品在北方当地的市场上,就不再是什么特产,而是烂大街的大通货了。毕竟,当地村民种植的面积广,产品基数大,市场需求度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价钱了。
所以,村民地里栽种的蔬菜,通常除了自家人吃,以及拿出一些刚下枝的鲜货赠送给街坊邻居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用来喂养一些家禽家畜了,那些瓜果也同样如此。也正因为如此,就导致他们在播种的时候特别谨慎,宁愿多留些地种植粮食作物,也不愿意浪费大片的地去栽种蔬菜。
只不过,这种担忧至少在余泽海眼里是不存在的。如今的他刚刚将培植精品蔬菜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一个突破口,自然也就有能力去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开玩笑!
充分利用21世纪地球人的思维模式,再结合如今水蕴星的现状,余泽海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他的眼界和意识远非他人可以比拟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将自己的菜园子工程——试验田打造出来,只要能成功培植出精品蔬菜,还担心产能过剩?
不存在的!
至于说交通问题,只要有了菜,余泽海压根就不愁没有销路,于是也就不愁没有钱;只要有了钱,严重阻碍余家坳村人致富奔小康的这段乡村公路还会远吗?
“长时间不干体力活,如今重返田园,还真是有些吃不消啊!”余泽海甩了甩胳膊,从塔内空间灌了一瓶泉水仰起脖子咕咚咕咚的喝了个饱,心道,幸好自己之前已经突破到炼气一层,而且又被灵泉改善过体质,否则今天这片地是甭想顺利拿下了。
两亩多的空置地,翻完收工。不是他不想继续,而是属于他们家的宅基地和自留地,如今已经全部翻完了,若是再继续挖下去的话,那就要挖过界了。
受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勤劳质朴的先辈们,养成了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仰。因为自从农耕文化诞生后,土地就源源不断的给我们子孙万代提供着吃喝用度等一切开支,是每个人心目中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所以,几乎所有的华夏人都有着严重的土地情节,上到国家社稷,下至黎民百姓。
那么问题就来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再差,但是领土却神圣不得侵犯!
在农村,无论两家的关系有多深,再怎么睦邻友好,但若是一旦牵扯了土地纠纷,彼此之间立马就会变成血海深仇,无论是亲如兄弟之间,还是亲如父子之间,就更不用说那些街坊邻居了……
或许在旁观者看来,即就是在地界边上被他人抢种了一尺一寸,仅凭那巴掌大一片土地种上几株庄稼,也绝不会发家致富。但是在双方的当事人看来,这却是原则性问题。保护领土完整,这是已经被祖祖辈辈们深深的烙印进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中的意志和信仰!
余泽海倒是很想把旁边邻居的地承包下来,这样和自家菜地就能连在一片便于管理,只是,目前的时机还未成熟。再者说,眼下能捯腾出五亩的试验田来,也足够他折腾上一段时间了。
舒服的冲洗了一个冷水澡,喝着老妈亲手熬制的绿豆汤,余泽海的心里满满都是幸福。
“对了爸妈,我明天要去市里一趟,你们看家里还需要添啥东西不?到时候我顺带捎回来。”余泽海貌似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扭头对父母说道。
“添啥?屋子里啥都不缺。”王素芬一边忙着手中的针线活,一边开口说道:“家里的食用盐和酱油醋之类,都是上个月我才去集市上买回来的。”
“呃……幺娃那个茶叶倒是可以考虑买上几两带回来,对了,还有纸烟。”当注意到王素芬投来的那抹警惕的目光,余振川连连摆手道:“别看我,老婆子你是知道的,我本身又不抽烟,家里备上几包纸烟,主要是方便拿来招待客人。”
从父母各自的购物意向就可以看出,在乡下农村,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当中,男女双方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业。不管是谁在当家做主,但男主外、女主内却没有变。持家过日子,诸如柴米油盐酱醋那通常都是女人应该考虑的东西;至于待客之道,像家里的烟酒茶等,则是男方需要关注和张罗的。
“明白,我都记下了!”
余泽海抹了抹嘴,抓起脚边的螃蟹放在肩上,说道:“爸妈,我带螃蟹到村里转转去。”
适逢农闲空档,所以像这样的热天气,村民们每天除了定时去看望两遍稻田里是否缺水外,几乎都呆在家里忙活着一些零零碎碎的活计。即就是仍要下地干活,也多半会选择早晚两头,至于正午那一段时间,决计是不会出去的。
全村数百户人家,余泽海一路停停走走,遇上村民了就会停下来拉会家常说上几句,当然了,这一路上也有不少的房子是关门上锁的。甚至,其中还有极少数的几栋房子,看样子已经很久都没有人类入住的痕迹了……
有几户家里只有老人,或者只有老人和小孩的,就像米米家,余泽海还特意进屋坐了一会。看着腿脚不便的两个老人,都差不多七十岁的人了,按道理说早就该颐养天年,但是为了生活却不得不每天忙碌着操劳着。
而半年前,儿子已经死去的四婆婆家里,本来是娘俩相依为命,如今只有她独自一人生活,八十一岁高龄的老婆婆,不但要承受丧子之痛,就连走路都极为困难的她,每天还要张罗着自己烧火做饭……
“幺叔,谢谢你啦!”
有小娃蹦蹦跳跳的跟在余泽海的屁股后面,嘴里嚷嚷道:“野猪肉真香啊!我都已经两个多周没有吃过肉了……”
余泽海闻言又是一阵心酸,他伸手摸了摸那娃子的脑袋,说道:“以后谁想吃肉,就来幺叔家好了!不管是什么时候,幺叔都会给你们做肉吃。”
“好耶!谢谢幺叔!”
“谢谢幺叔!”
听到余泽海的话,身边的娃子们顿时兴奋的大呼小叫起来。
“走吧,带幺叔去看看你们的学校!”余泽海笑着说道。
接下来,在一群小娃的拥簇下,余泽海朝村里的小学走去。提起学校,余泽海就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的趣事来,但同时,他的心中再度浮现出一抹忧虑。
学校的情况,的确让人担心不已。当然了,余泽海担心的不是教学设施的问题,而是因为老师。一直以来,村子里对学校那是十分的重视,所以学校也一直都是余家坳村占地最大,最好的房子。虽然还比不上城里的学校,但是就整个盘龙镇来说,还没有哪个村子的小学能比得上余家坳村小学。
可是,学校多年以来始终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没有老师!
余泽海当年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总共开设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可是整个学校就只有三个老师。而且,这三位老师也都是村里半工半农的村民,属于代理老师,甚至连个民办教师都算不上。
这三人,都是全村人民推荐出来的“知识分子”。而且,这么多年来,这三人一直为村里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工作着,可以说,除了村里那些老辈子外,几乎全村的中、青年男女,都当过他们的学生!
记得在余泽海上学的期间,学校除了村里那三位老教师外,还有文教办分配过来的三个年轻老师,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那些人都被调走了。
按理说,调走了一批,就会及时补充一批新的老师进来补缺。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可谓是日新月异,又有谁会愿意到余家坳村这样的地方来呢?最多也就偶尔有些老师因为得罪了领导,从而被“流放”到这里来。可是能来这里的老师,基本上又都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调任他处了。
甚至!
最恶劣的一次,有一个被发配到这里的年轻老师,当着村里人的面直言不讳的抱怨,说是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会想方设法的调离这个鬼地方,就算以后不干老师这个行业了,他也绝不会继续呆在余家坳村这样的地方,因为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
村民们闻言十分愤怒,立即就把那个老师给赶走了。后经过全体村民一致表决同意,并向镇文教办递交了书面申请,以后余家坳村不需要再委派老师下来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教!可是,话虽然是这么说的,可是村里除了那几位代理的老教师外,要想再找出一个能教孩子们的老师,一个字,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