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南明二十年 第442章 凛冬将至
热门推荐:
从遇见云韵开始灵气复苏
全职高手之皇风荣耀
公爵的小祖宗又溜了
综漫虽然幸运E但命里有大佬
明月天骄
开局,大帝师尊求我争夺序列弟子
种田经商:农门皇妃玩转天朝盛世
权位者的游戏【无限流】
男尊女贵之夫君求临门
“大帅,走不脱了,再这么耗下去,咱们就全完了。”川南乌蒙府,后世伟人有诗句云乌蒙磅礴走泥丸,从诗句的意思理解,说的是乌蒙山尽管山势复杂气势磅礴,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就是踏过一个泥丸而已。这说明了红军的英勇不假,但是也侧面反映了乌蒙山的地形确实十分复杂难行。
而此时此刻,李定国的人马就在乌蒙府境内,经过清军的持续追击,他的兵马和民众只剩下了出发时候的一半。到达乌蒙府之后,因为山路难行,他们的速度进一步降低。虽然复杂的地形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麻烦,但是不管怎么说,清军是轻装急进,但李定国他们拖家带口的,形势要被动很多。
可以说,李定国从四川湖广边界一路来到乌蒙府,每一步都是用血来铺就的,因为他们的速度很慢,而清军是衔尾追击,甚至因为骑兵速度的优势,往往还能绕到前面进行拦截,这样一来,李定国每次都只能分兵进行阻击,而阻击的人马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所以他的人越打越少,除了战死的、走散的、伤病掉队的,还有一部分四散逃跑的。
到了乌蒙府境内的时候,李定国的军队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家属民众还有三四万人,这跟原来十几万人的规模相比,已经是缩小了大半。
队伍正在艰难行进,忽然断后的军队又差人来报,说是清军又有一个甲喇的骑兵追上来了,大将冯双礼实在是忍不住了,双手抱拳对李定国喊话道。
李定国一愣,冯双礼平日里少言寡语,如果不是逼急了,他断然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李定国抿了抿嘴唇,冯双礼也是跟了他很久的老人了,也是他手下的左膀右臂,冯双礼和张胜这两个人,是李定国麾下哼哈二将,李定国敢跟孙可望分庭抗礼,也和他手下有一帮得力干将不无关系。
但是到了这个关头,就连冯双礼都有些失去信心了。李定国问道:“老冯,我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了,你说,不走,留在这里抵抗,我们能扛得住吗?”
冯双礼道:“扛不住,说实话,我们的目标是何处都不知道,只能一路往西走,躲避清军的追击,可是大帅,他们都是骑兵啊,两条腿如何能跑过四条腿。”
冯双礼顿了顿,艰难说道:“我说句实话,大帅可能不爱听。”
“大帅,大帅,后队跟建虏干起来了,还是老样子,我们用火铳弓箭列阵拒敌,建虏也不冲击,就是围绕我们放箭。”冯双礼正要说话,一名报信兵从后队冲过来打断道。
李定国点点头,示意他知道了,随即问冯双礼道:“你接着说。”
“大帅,为今之计就两条路,要不然我们在这里跟清军拼死一战,宁死不降。要不,要不就只能放弃民众,军队先行,否则,再走下去,我们也是死路一条。”冯双礼咬牙道。
李定国脸色苍白,他何尝不知道抛弃民众,军队就能活,可是抛弃了民众,他的残兵败将又往哪里去呢,没有了民众,他们战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李定国道:“老冯,我们去云南,坚持到云南,就是胜利。”
冯双礼道:“大帅,你是说,你想去那个什么兴华军那里?”西路军全军覆没的事情根本是瞒不住的,全天下都知道了,连郑成功远在台岛都知道了西路军的事情,就更不要说李定国他们了,众人都很惊讶这天下竟然有一支军队能整建制消灭建虏一路大军,这是何等强大。所以这次撤退一开始,李定国就打定了主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去投奔兴华军。
李定国道:“虽然我们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但是其一,他们打击建虏,打击建虏那就是友军。其二,他们实力强大,建虏在他们手下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只要我们到了兴华军控制区,建虏肯定不敢追来。”
冯双礼道:“大帅,我明白了。”人就是这样,如果陷入绝境,自然会情绪低落,但若是有了目标,精神状态立刻就会恢复,至少,从地图上看,他们已经到了乌蒙府,再往前就是东川府,过了东川府可就是云南地界了。
李定国道:“老冯,你带人去后军,打退这股清兵,过了乌蒙府,我立刻派人南下,去云南联络兴华军,若是能得到他们接应,事情就有转机。”
“云南八百里加急!”谅山府统帅部,大清早,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快马直接冲进了统帅部内,将还热乎的情报拿到了高衡的桌上。高衡一惊,上次的突发事件演变成了永宁府大战,这次又是云南,不会又出什么事情吧。
他拆开信件一看,成子龙等人也是凑了过来,高衡起身道:“李定国,是李定国的消息,他们派人联络,说是希望我们在云南接应一下。”
“哦?”成子龙也是一惊,李定国他们都听说过,跟清军连番鏖战,和秦良玉一样,都是英雄豪杰,这个世道,但凡是跟野猪皮对抗的,都是仁人志士,但李定国的活动区域一般都在湖广,怎么这回会派人去云南跟兴华军联络。
成子龙一目十行看了一遍情报,捋须道:“嗯,看来他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建虏欺人太甚,竟然连逃难的民众都不放过。”
高衡道:“既然如此,我们更要接应一下,既然人家已经开了口,而且人都到了乌蒙府,我军必须出兵接应,清军在周围清剿明军和义军,最终是要跟我们决战,虽说我们按兵不动积聚力量以求一锤定音,但是到了家门口的民众,我们必须救。”
高衡抽出令箭道:“立刻发令给景冲、郭俊良等人,让他们调兵在寻甸一带布防,另外让沐王府也出兵协同,准备接应。”
好在,这个地方的接应难度比较低,从地图上看,东川府跟昆明的距离非常近,中间就隔了一个寻甸,而昆明本来就是云南的首府,沐王府的驻地,也是兴华军重点驻扎的地段。所以在昆明附近,兴华军重兵云集,足足有一个军的兵力,接应李定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命令从统帅部传递出去,立刻发往云南。而与此同时,统帅部也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陆涛的情报军一直在周边地区活动,将清军的情报不断收集汇总到统帅部来。站在高衡的角度,恐怕距离跟清军决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周围各个势力已经被清军扫平,现在是十一月,十个军的兴华军也已经成型,具备了战斗力,到了跟清军一较高下的时候了。
高衡发完命令,起身推开了会议室的窗户,一股初冬的寒风直接从窗户灌了进来,高衡缩了缩脖子,负手道:“诸位,凛冬将至!”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整个华夏大地已经只剩下了两股势力,一股自然就是清廷,自从多尔衮亲征领兵南下之后,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目前除了广东沿海的壕镜和广西、云南之外,原明朝在大陆上的实际控制区已经被清廷全部占领。东部的台岛暂时由郑成功占领,但是郑成功经过南京战役之后实力大损,也没有能力单独对清军发起新的攻势,对于多尔衮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实际上就是两股势力的对决,另一股就是兴华军,从地图上看,广西大部、云南全境以及琼崖全岛都控制在兴华军的手里,兴华军还能得到来自高原的和硕特汗国的援助,已经安南黎朝的援助,但即便是这样,总兵力依然较少。
除了兴华军本部的十个军十五万人之外,黎朝支援了一万五千辅兵,这些辅兵没什么战斗力,顶多能当做运输队和民夫进行使用,另外就是固始汗那边集结了一万五千军队,固始汗倒是真心帮助兴华军。当然,这个真心说的不是固始汗跟高衡有什么拜把子的交情,而是完全从和硕特汗国的利益出发。
一方面,固始汗跟兴华军的贸易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廷什么德性固始汗清楚,之所以不跟清廷展开贸易,就是因为清廷本来就没什么信用,一个信奉弱肉强食的渔猎民族,指望跟他们大规模贸易估计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廷会直接威胁固始汗的统治,一旦兴华军灭亡,和硕特汗国绝不会善终,唇亡齿寒的道理固始汗还是明白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得选,只能跟兴华军站在一起,所以固始汗这一次也是拿出了看家本领,调集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除了自己的本部人马之外,还从甘丹颇章征集了数千精锐,硬是拼凑了一个军的骑兵力量,交给自己的儿子达延鄂齐尔,让他领兵助兴华军一臂之力。
所以实际上,为了冬季决战,高衡方面准备了十八万兵力。而相对的,清军可就厉害了,本来多尔衮南下之后,算上济尔哈朗和多铎的人马,大军重新回到了三十万之数。又收编了孙可望的人马,大军进一步扩充到六十万。然后再清剿外围的残余势力,收编整合、裁汰老弱之后再得十万人马,总兵力达到了七十万,这可是多尔衮这辈子都没有指挥过的强大兵力。
别说是多尔衮没指挥过,就算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指挥过如此多的人马。古代,打仗往往号称多少万人马,这是个虚数,目的是为了震慑对方,可是哪有像多尔衮这么操作的,七十万大军竟然是实数。
有人会说,七十万大军的粮草从何而来,这个简单,多尔衮直接将蒙元那一套搬过来,除了在后方集结的粮草之外,前面就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还别说,虽然华夏北方经过明末的连年战乱,已经民生凋敝,但是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毕竟底子好,所以多尔衮这么一搞,还真的募集到大量的粮草,至于没有粮食的民众冬季如何生存,这不在多尔衮的考虑之内。
多尔衮的目标就是在冬季结束之前,消灭兴华军,一统天下。为此,七十万大军云集湖广、两广,准备集中起来跟高衡决战。
一方面是多尔衮的粮草也有限,虽然烧杀抢掠,但是粮草最多撑过冬天,如果开春战争还没结束,那么军队就会断粮。另一方面,高衡也不想拖下去了,如果从大势上来看,时间是站在清廷这边的,如果他们继续拖下去,利用华夏大地的人力物力,就算是消耗,也把兴华军给消耗完了。所以兴华军必须跟清军主力决战,消灭对方主力,然后一路北伐,攻入京师,推翻野猪皮统治。
好在,多尔衮亲征,大军云集,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集中歼灭的绝佳机会。趁着两广冬季,气温适宜的时候,正好可以开始作战。
多尔衮也深知这个道理,两广气候好,冬季反而温度适中,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反而不利于作战。既然如此,两军就需要选择一个绝佳的作战地点进行对决,多尔衮也不愿意直接发起对兴华军的进攻,在他看来,高衡他们经营了很多年,估计谅山府及周边地区早就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如果是大举进攻兴华军控制区,岂不是把天时地利人和拱手送给了兴华军。
所以多尔衮想要在南宁以东地区会战。同样,对于高衡来说,也不愿意直接把战场放在自己的控制区,家里的坛坛罐罐太多了,打碎了再建设要付出巨大精力。更何况一旦战端开启,兴华军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源源不断提供补给,所以战争决不能在后方开打。但昆仑关已经被毁,清军当然也不会傻到再来一次昆仑关大战,所以决战地点就成了两军共同面临的课题。
而此时此刻,李定国的人马就在乌蒙府境内,经过清军的持续追击,他的兵马和民众只剩下了出发时候的一半。到达乌蒙府之后,因为山路难行,他们的速度进一步降低。虽然复杂的地形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麻烦,但是不管怎么说,清军是轻装急进,但李定国他们拖家带口的,形势要被动很多。
可以说,李定国从四川湖广边界一路来到乌蒙府,每一步都是用血来铺就的,因为他们的速度很慢,而清军是衔尾追击,甚至因为骑兵速度的优势,往往还能绕到前面进行拦截,这样一来,李定国每次都只能分兵进行阻击,而阻击的人马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所以他的人越打越少,除了战死的、走散的、伤病掉队的,还有一部分四散逃跑的。
到了乌蒙府境内的时候,李定国的军队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家属民众还有三四万人,这跟原来十几万人的规模相比,已经是缩小了大半。
队伍正在艰难行进,忽然断后的军队又差人来报,说是清军又有一个甲喇的骑兵追上来了,大将冯双礼实在是忍不住了,双手抱拳对李定国喊话道。
李定国一愣,冯双礼平日里少言寡语,如果不是逼急了,他断然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李定国抿了抿嘴唇,冯双礼也是跟了他很久的老人了,也是他手下的左膀右臂,冯双礼和张胜这两个人,是李定国麾下哼哈二将,李定国敢跟孙可望分庭抗礼,也和他手下有一帮得力干将不无关系。
但是到了这个关头,就连冯双礼都有些失去信心了。李定国问道:“老冯,我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了,你说,不走,留在这里抵抗,我们能扛得住吗?”
冯双礼道:“扛不住,说实话,我们的目标是何处都不知道,只能一路往西走,躲避清军的追击,可是大帅,他们都是骑兵啊,两条腿如何能跑过四条腿。”
冯双礼顿了顿,艰难说道:“我说句实话,大帅可能不爱听。”
“大帅,大帅,后队跟建虏干起来了,还是老样子,我们用火铳弓箭列阵拒敌,建虏也不冲击,就是围绕我们放箭。”冯双礼正要说话,一名报信兵从后队冲过来打断道。
李定国点点头,示意他知道了,随即问冯双礼道:“你接着说。”
“大帅,为今之计就两条路,要不然我们在这里跟清军拼死一战,宁死不降。要不,要不就只能放弃民众,军队先行,否则,再走下去,我们也是死路一条。”冯双礼咬牙道。
李定国脸色苍白,他何尝不知道抛弃民众,军队就能活,可是抛弃了民众,他的残兵败将又往哪里去呢,没有了民众,他们战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李定国道:“老冯,我们去云南,坚持到云南,就是胜利。”
冯双礼道:“大帅,你是说,你想去那个什么兴华军那里?”西路军全军覆没的事情根本是瞒不住的,全天下都知道了,连郑成功远在台岛都知道了西路军的事情,就更不要说李定国他们了,众人都很惊讶这天下竟然有一支军队能整建制消灭建虏一路大军,这是何等强大。所以这次撤退一开始,李定国就打定了主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去投奔兴华军。
李定国道:“虽然我们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但是其一,他们打击建虏,打击建虏那就是友军。其二,他们实力强大,建虏在他们手下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只要我们到了兴华军控制区,建虏肯定不敢追来。”
冯双礼道:“大帅,我明白了。”人就是这样,如果陷入绝境,自然会情绪低落,但若是有了目标,精神状态立刻就会恢复,至少,从地图上看,他们已经到了乌蒙府,再往前就是东川府,过了东川府可就是云南地界了。
李定国道:“老冯,你带人去后军,打退这股清兵,过了乌蒙府,我立刻派人南下,去云南联络兴华军,若是能得到他们接应,事情就有转机。”
“云南八百里加急!”谅山府统帅部,大清早,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快马直接冲进了统帅部内,将还热乎的情报拿到了高衡的桌上。高衡一惊,上次的突发事件演变成了永宁府大战,这次又是云南,不会又出什么事情吧。
他拆开信件一看,成子龙等人也是凑了过来,高衡起身道:“李定国,是李定国的消息,他们派人联络,说是希望我们在云南接应一下。”
“哦?”成子龙也是一惊,李定国他们都听说过,跟清军连番鏖战,和秦良玉一样,都是英雄豪杰,这个世道,但凡是跟野猪皮对抗的,都是仁人志士,但李定国的活动区域一般都在湖广,怎么这回会派人去云南跟兴华军联络。
成子龙一目十行看了一遍情报,捋须道:“嗯,看来他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建虏欺人太甚,竟然连逃难的民众都不放过。”
高衡道:“既然如此,我们更要接应一下,既然人家已经开了口,而且人都到了乌蒙府,我军必须出兵接应,清军在周围清剿明军和义军,最终是要跟我们决战,虽说我们按兵不动积聚力量以求一锤定音,但是到了家门口的民众,我们必须救。”
高衡抽出令箭道:“立刻发令给景冲、郭俊良等人,让他们调兵在寻甸一带布防,另外让沐王府也出兵协同,准备接应。”
好在,这个地方的接应难度比较低,从地图上看,东川府跟昆明的距离非常近,中间就隔了一个寻甸,而昆明本来就是云南的首府,沐王府的驻地,也是兴华军重点驻扎的地段。所以在昆明附近,兴华军重兵云集,足足有一个军的兵力,接应李定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命令从统帅部传递出去,立刻发往云南。而与此同时,统帅部也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陆涛的情报军一直在周边地区活动,将清军的情报不断收集汇总到统帅部来。站在高衡的角度,恐怕距离跟清军决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周围各个势力已经被清军扫平,现在是十一月,十个军的兴华军也已经成型,具备了战斗力,到了跟清军一较高下的时候了。
高衡发完命令,起身推开了会议室的窗户,一股初冬的寒风直接从窗户灌了进来,高衡缩了缩脖子,负手道:“诸位,凛冬将至!”
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整个华夏大地已经只剩下了两股势力,一股自然就是清廷,自从多尔衮亲征领兵南下之后,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目前除了广东沿海的壕镜和广西、云南之外,原明朝在大陆上的实际控制区已经被清廷全部占领。东部的台岛暂时由郑成功占领,但是郑成功经过南京战役之后实力大损,也没有能力单独对清军发起新的攻势,对于多尔衮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实际上就是两股势力的对决,另一股就是兴华军,从地图上看,广西大部、云南全境以及琼崖全岛都控制在兴华军的手里,兴华军还能得到来自高原的和硕特汗国的援助,已经安南黎朝的援助,但即便是这样,总兵力依然较少。
除了兴华军本部的十个军十五万人之外,黎朝支援了一万五千辅兵,这些辅兵没什么战斗力,顶多能当做运输队和民夫进行使用,另外就是固始汗那边集结了一万五千军队,固始汗倒是真心帮助兴华军。当然,这个真心说的不是固始汗跟高衡有什么拜把子的交情,而是完全从和硕特汗国的利益出发。
一方面,固始汗跟兴华军的贸易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廷什么德性固始汗清楚,之所以不跟清廷展开贸易,就是因为清廷本来就没什么信用,一个信奉弱肉强食的渔猎民族,指望跟他们大规模贸易估计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廷会直接威胁固始汗的统治,一旦兴华军灭亡,和硕特汗国绝不会善终,唇亡齿寒的道理固始汗还是明白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得选,只能跟兴华军站在一起,所以固始汗这一次也是拿出了看家本领,调集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除了自己的本部人马之外,还从甘丹颇章征集了数千精锐,硬是拼凑了一个军的骑兵力量,交给自己的儿子达延鄂齐尔,让他领兵助兴华军一臂之力。
所以实际上,为了冬季决战,高衡方面准备了十八万兵力。而相对的,清军可就厉害了,本来多尔衮南下之后,算上济尔哈朗和多铎的人马,大军重新回到了三十万之数。又收编了孙可望的人马,大军进一步扩充到六十万。然后再清剿外围的残余势力,收编整合、裁汰老弱之后再得十万人马,总兵力达到了七十万,这可是多尔衮这辈子都没有指挥过的强大兵力。
别说是多尔衮没指挥过,就算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指挥过如此多的人马。古代,打仗往往号称多少万人马,这是个虚数,目的是为了震慑对方,可是哪有像多尔衮这么操作的,七十万大军竟然是实数。
有人会说,七十万大军的粮草从何而来,这个简单,多尔衮直接将蒙元那一套搬过来,除了在后方集结的粮草之外,前面就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还别说,虽然华夏北方经过明末的连年战乱,已经民生凋敝,但是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毕竟底子好,所以多尔衮这么一搞,还真的募集到大量的粮草,至于没有粮食的民众冬季如何生存,这不在多尔衮的考虑之内。
多尔衮的目标就是在冬季结束之前,消灭兴华军,一统天下。为此,七十万大军云集湖广、两广,准备集中起来跟高衡决战。
一方面是多尔衮的粮草也有限,虽然烧杀抢掠,但是粮草最多撑过冬天,如果开春战争还没结束,那么军队就会断粮。另一方面,高衡也不想拖下去了,如果从大势上来看,时间是站在清廷这边的,如果他们继续拖下去,利用华夏大地的人力物力,就算是消耗,也把兴华军给消耗完了。所以兴华军必须跟清军主力决战,消灭对方主力,然后一路北伐,攻入京师,推翻野猪皮统治。
好在,多尔衮亲征,大军云集,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集中歼灭的绝佳机会。趁着两广冬季,气温适宜的时候,正好可以开始作战。
多尔衮也深知这个道理,两广气候好,冬季反而温度适中,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反而不利于作战。既然如此,两军就需要选择一个绝佳的作战地点进行对决,多尔衮也不愿意直接发起对兴华军的进攻,在他看来,高衡他们经营了很多年,估计谅山府及周边地区早就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如果是大举进攻兴华军控制区,岂不是把天时地利人和拱手送给了兴华军。
所以多尔衮想要在南宁以东地区会战。同样,对于高衡来说,也不愿意直接把战场放在自己的控制区,家里的坛坛罐罐太多了,打碎了再建设要付出巨大精力。更何况一旦战端开启,兴华军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源源不断提供补给,所以战争决不能在后方开打。但昆仑关已经被毁,清军当然也不会傻到再来一次昆仑关大战,所以决战地点就成了两军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