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发疯文学整顿九零 第79章 有之,请自嗣同始
给周立补发一等奖并刊登征文?李刚一愣:“你知道……?”
他都还没说呢,余偏偏就猜到他准备做什么了?
余偏偏冲老友投去一笑:“我还不懂你吗?”
李刚也笑了笑,但表情很快忧虑起来:“我们一旦这样做,等于下场参战,对周立的影响就更大了。”
余偏偏已经将栽种在花盆里的花移出来,栽进了花圃里。
余偏偏最后拍了一下泥土,后退两步审视花朵栽种的情况,然后露出满意的表情:“人和花一样,优秀的花要经得住换盆,优秀的人也要经得住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李刚的表情变得坚定了。
余偏偏又道:“只是这毕竟是首届征文大赛,其中暴露的不足想必已经让你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这个时候给周立补发一等奖并刊登她的作品,你准备好承受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了吗?”
把改良应试教育的矛,做成了应试教育最坚实的盾,李刚所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还要在这个风口浪尖给周立补发一等奖并刊登征文,无异于火上浇油。
李刚目光愈发坚定了:“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说的话。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能逃而不逃,最后推出菜市口斩首,享年三十三岁。
听见李刚这样说,余偏偏的心中也生出难以言喻的豪情来。
对应试教育感到忧虑,对语文教育感到迷茫,从而创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他们,未尝不是一次变法。
而眼前的男人,还是当年因一句“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红了眼眶的少年。
心绪激荡,话到了嘴边,余偏偏却只是说:“事情搞砸了,最多骂你两句,即便天下悠悠众口,也少不了两块肉,你用得着说得那么悲壮吗?再说了,不是还有我吗?”
两个好友相视一笑。
不多久,谭立言也收到了消息。
三好学生的评选将在五月正式开始,虽然才四月,但谭立言已经在准备报送的材料,牟足劲要给周立搞一个省三好下来。开玩笑,就周立那个成绩,周立那个救人的“丰功伟绩”,省三好除了她还有谁?
忽然接到电话,谭立言很惊讶,也很疑惑:“我们学校是有这个同学,可她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你是不是搞错了?”
“怎么可能搞错?你是云翳一小的校长吧?周立是云翳一小六年级的学生吧?”
谭立言留了个心眼,没承认也没否认:“你刚才说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有介绍信吗?”
对方麻溜地挂了电话。
谭立言没有贸然地打过去追问,而是先用电话簿查了一下对方的号码,是上海的区号。
谭立言人在云翳,却也不是没有上海的朋友,当即托关系请人找到了当日的《青年报》。
“专栏?还真有云翳一小,”熟人在电话那头道,“你别急,我把文章念给你听。”
九九年倒是有彩信了,但手机像素不行,彩信发出去不能细看,细看全是马赛克。
谭立言要想尽快地知道报纸上登了什么,只有听人念这一个土办法。
熟人把报道从头到尾地念了一遍:“怎么样,听清了吗?”
听清了吗?他可听得太清楚了。
谭立言是小学校长,既是搞小学教育的,也是搞行政管理的,他太知道这样一篇檄文意味着什么了。
是的,檄文。
对方在文中清楚地阐明了周立的学校姓名,这可不就是一篇批判性极强的檄文了吗?
虚无主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独尊,毫无道德底线,一个又一个帽子扣下来,周立是被一脚又一脚地踩进泥里,而写出这篇文章的人将踏着周立的脊背登上无人能及的道德高地。
“伍凛亦,”电话那头的熟人低喃,“这个名字怎么有点熟?我想起来了,上回闹得挺大的,七旬老汉娶二十八岁娇妻的新闻里,那个七旬老汉不就叫这个名字吗?”
熟人在上海,觉得事情闹得大。
谭立言在云翳却没有听过这个新闻,但他听出来:“你认识这个伍凛亦?”
“我打听打听,回头给你电话。”
“好。”谭立言应下。
挂了电话,谭立言坐立难安,他势必得就这个事情拿出一个态度来。
报道刊登在上海的报纸上,单单就报道的影响,谭立言觉得其实是不大的。
就像上海的熟人说的“闹得挺大”的七旬老汉娶二八娇妻的新闻,他就压根没听过。
可一旦谭立言将省三好的报送材料递交上去,周立的名字出现在教育股的公示之中,谁知道会不会有有心之人给教育局打电话,就像今天把电话打到他这里来一样。
谭立言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校长办公室里来回地走。
足足二十分钟后,谭立言走累了,也想通了。
谭立言在椅子里坐下,品了一口放得微温得恰到好处的茶。
他已经拿定主意了,在这件事上,将会无条件地站在周立的一边。
相信周立的人品绝不是报纸上说的那样“虚无主义自私自利”,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周立是省三好独一无二的人选,她不行,那就没人行,别说省三好,县三好都够呛。
如果没有省三好,谭立言何时才能等来机会,一雪收代管费豆浆费被举报的前耻?
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将周立作为省三好的种子选手递交教育局,谭立言对熟人将打听的结果就不太在意了,但接到熟人的电话谭立言还是吓了一跳:“周立写了一篇驳论文?同一份报纸同一个专栏?这么快?今天刚登的?你念给我听?好,麻烦你了,什么时候你来云翳,或者我去上海,请你吃顿好的。”
“你跟我还客气什么,”熟人笑了一声,便念到,“你的善良,要有锋芒……”
谭立言听着熟人娓娓读来的这一篇《你的善良,要有锋芒》,竟听得恍惚,不禁陷入了沉思。
熟人的声音经过电磁的传播有些失真,也是感慨的:“你是小学校长,周立又是你的学生,那这个周立还是小学生?小学生就能有这样锐利的笔触,难得啊。”
他都还没说呢,余偏偏就猜到他准备做什么了?
余偏偏冲老友投去一笑:“我还不懂你吗?”
李刚也笑了笑,但表情很快忧虑起来:“我们一旦这样做,等于下场参战,对周立的影响就更大了。”
余偏偏已经将栽种在花盆里的花移出来,栽进了花圃里。
余偏偏最后拍了一下泥土,后退两步审视花朵栽种的情况,然后露出满意的表情:“人和花一样,优秀的花要经得住换盆,优秀的人也要经得住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李刚的表情变得坚定了。
余偏偏又道:“只是这毕竟是首届征文大赛,其中暴露的不足想必已经让你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这个时候给周立补发一等奖并刊登她的作品,你准备好承受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了吗?”
把改良应试教育的矛,做成了应试教育最坚实的盾,李刚所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还要在这个风口浪尖给周立补发一等奖并刊登征文,无异于火上浇油。
李刚目光愈发坚定了:“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说的话。
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能逃而不逃,最后推出菜市口斩首,享年三十三岁。
听见李刚这样说,余偏偏的心中也生出难以言喻的豪情来。
对应试教育感到忧虑,对语文教育感到迷茫,从而创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他们,未尝不是一次变法。
而眼前的男人,还是当年因一句“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红了眼眶的少年。
心绪激荡,话到了嘴边,余偏偏却只是说:“事情搞砸了,最多骂你两句,即便天下悠悠众口,也少不了两块肉,你用得着说得那么悲壮吗?再说了,不是还有我吗?”
两个好友相视一笑。
不多久,谭立言也收到了消息。
三好学生的评选将在五月正式开始,虽然才四月,但谭立言已经在准备报送的材料,牟足劲要给周立搞一个省三好下来。开玩笑,就周立那个成绩,周立那个救人的“丰功伟绩”,省三好除了她还有谁?
忽然接到电话,谭立言很惊讶,也很疑惑:“我们学校是有这个同学,可她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你是不是搞错了?”
“怎么可能搞错?你是云翳一小的校长吧?周立是云翳一小六年级的学生吧?”
谭立言留了个心眼,没承认也没否认:“你刚才说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有介绍信吗?”
对方麻溜地挂了电话。
谭立言没有贸然地打过去追问,而是先用电话簿查了一下对方的号码,是上海的区号。
谭立言人在云翳,却也不是没有上海的朋友,当即托关系请人找到了当日的《青年报》。
“专栏?还真有云翳一小,”熟人在电话那头道,“你别急,我把文章念给你听。”
九九年倒是有彩信了,但手机像素不行,彩信发出去不能细看,细看全是马赛克。
谭立言要想尽快地知道报纸上登了什么,只有听人念这一个土办法。
熟人把报道从头到尾地念了一遍:“怎么样,听清了吗?”
听清了吗?他可听得太清楚了。
谭立言是小学校长,既是搞小学教育的,也是搞行政管理的,他太知道这样一篇檄文意味着什么了。
是的,檄文。
对方在文中清楚地阐明了周立的学校姓名,这可不就是一篇批判性极强的檄文了吗?
虚无主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独尊,毫无道德底线,一个又一个帽子扣下来,周立是被一脚又一脚地踩进泥里,而写出这篇文章的人将踏着周立的脊背登上无人能及的道德高地。
“伍凛亦,”电话那头的熟人低喃,“这个名字怎么有点熟?我想起来了,上回闹得挺大的,七旬老汉娶二十八岁娇妻的新闻里,那个七旬老汉不就叫这个名字吗?”
熟人在上海,觉得事情闹得大。
谭立言在云翳却没有听过这个新闻,但他听出来:“你认识这个伍凛亦?”
“我打听打听,回头给你电话。”
“好。”谭立言应下。
挂了电话,谭立言坐立难安,他势必得就这个事情拿出一个态度来。
报道刊登在上海的报纸上,单单就报道的影响,谭立言觉得其实是不大的。
就像上海的熟人说的“闹得挺大”的七旬老汉娶二八娇妻的新闻,他就压根没听过。
可一旦谭立言将省三好的报送材料递交上去,周立的名字出现在教育股的公示之中,谁知道会不会有有心之人给教育局打电话,就像今天把电话打到他这里来一样。
谭立言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校长办公室里来回地走。
足足二十分钟后,谭立言走累了,也想通了。
谭立言在椅子里坐下,品了一口放得微温得恰到好处的茶。
他已经拿定主意了,在这件事上,将会无条件地站在周立的一边。
相信周立的人品绝不是报纸上说的那样“虚无主义自私自利”,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周立是省三好独一无二的人选,她不行,那就没人行,别说省三好,县三好都够呛。
如果没有省三好,谭立言何时才能等来机会,一雪收代管费豆浆费被举报的前耻?
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将周立作为省三好的种子选手递交教育局,谭立言对熟人将打听的结果就不太在意了,但接到熟人的电话谭立言还是吓了一跳:“周立写了一篇驳论文?同一份报纸同一个专栏?这么快?今天刚登的?你念给我听?好,麻烦你了,什么时候你来云翳,或者我去上海,请你吃顿好的。”
“你跟我还客气什么,”熟人笑了一声,便念到,“你的善良,要有锋芒……”
谭立言听着熟人娓娓读来的这一篇《你的善良,要有锋芒》,竟听得恍惚,不禁陷入了沉思。
熟人的声音经过电磁的传播有些失真,也是感慨的:“你是小学校长,周立又是你的学生,那这个周立还是小学生?小学生就能有这样锐利的笔触,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