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红楼穿书,妙玉扶黛玉做女皇 > 第139章 无端生嫌隙

红楼穿书,妙玉扶黛玉做女皇 第139章 无端生嫌隙

    话说黛玉题了桃花社

    众人纷纷咏赞柳絮词

    柳絮乃飘荡之物

    也是逸散之物

    其音带分别之意

    又一起放风筝,

    都是不祥之物啊!

    话说贾政回京之后,

    诸事完毕,

    赐假一月在家歇息。

    因年景渐老,

    事重身衰,

    又近因在外几年,

    骨肉离异,

    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

    自觉喜幸不尽。

    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又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便早同贾赦及贾珍、贾琏等商议,议定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做退居。

    二十八日请皇亲、附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二十九日便是阁下、都府、督镇及诰命等,三十日便是诸官长及诰命并远近亲友及堂客。初一日是贾赦的家宴,初二日是贾政,初三日是贾珍、贾琏,初四日是贾府中合族长幼大小共凑的家宴。初五日是赖大、林之孝等家下管事人等共凑一日。

    自七月上旬,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礼部奉旨:

    钦赐金玉如意一柄,

    彩缎四端,

    金玉环四个,

    帑银五百两。

    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馀者自亲王、驸马以及大小文武官员之家凡所来往者,莫不有礼,不能胜记。

    堂屋内设下大桌案,铺了红毡,将凡所有精细之物都摆上,请贾母过目。贾母先一二日还高兴过来瞧瞧,后来烦了,也不过目,只说:

    “叫凤丫头收了,

    改日闷了再瞧。”

    至二十八日,两府中俱悬灯结彩,屏开鸾凤,褥设芙蓉,笙箫鼓乐之音,通衢越巷。

    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

    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

    贾母等皆是按品大妆迎接。

    大家厮见,先请入大观园内嘉荫堂,茶毕更衣,方出至荣庆堂上拜寿入席。

    大家谦逊半日,

    方才入席。

    上面两席是南、北王妃,

    下面依序,

    便是众公侯诰命。

    左边下首一席,陪客是锦乡侯诰命与临昌伯诰命,右边下首一席,方是贾母主位。

    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

    林之孝赖大家的带领众媳妇都在竹帘外面侍候上菜上酒,周瑞家的带领几个丫鬟在围屏后侍候呼唤。凡跟来的人,早又有人别处管待去了。

    一时台上参了场,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发的小厮侍候。

    须臾,一小厮捧了戏单至阶下,先递与回事的媳妇。这媳妇接了,才递与林之孝家的,用一小茶盘托上,挨身入帘来递与尤氏的侍妾佩凤。佩凤接了才奉与尤氏。

    尤氏托着走至上席,南安太妃谦让了一回,点了一出吉庆戏文,然后又谦让了一回,北静王妃也点了一出。众人又让了一回,命随便拣好的唱罢了。

    少时,

    菜已四献,

    汤始一道,

    跟来各家的放了赏

    大家便更衣复入园来,

    另献好茶。

    南安太妃因问宝玉,贾母笑道:

    “今日几处庙里念。保安延寿经,他跪经去了。”

    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姐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姐妹们也看戏呢。”

    南安太妃笑道:

    “既这样,叫人请来。”

    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凤姐答应了,来至贾母这边,只见他姐妹们正吃果子看戏,宝玉也才从庙里跪经回来。凤姐儿说了话。宝钗姐妹与黛玉、探春、湘云五人来至园中,大家见了,不过请安问好让座等事。

    众人中也有见过的,还有一两家不曾见过的,都齐声夸赞不绝。

    其中湘云最熟,南安太妃因笑道:

    “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账。”

    因一手拉着探春,

    一手拉着宝钗,

    问几岁了,

    又连声夸赞。

    因又送了他两个,

    又拉着黛玉、宝琴,

    也着实细看,

    极夸一回。

    又笑道:“都是好的,你不知叫我夸哪一个的是。”

    早有人将备用礼物打点出五份来: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

    南安太妃笑道:“你们姐妹们别笑话,留着赏丫头们罢。”

    五人忙拜谢过。

    北静王妃也有五样礼物,

    余者不必细说。

    吃了茶,园中略逛了一逛,贾母等因又让入席。

    南安太妃便告辞,说身上不快,“今日若不来,实在使不得,因此恕我竟先要告别了。”

    贾母等听说,也不便强留,大家又让了一回,送至园门,坐轿而去。

    接着北静王妃略坐一坐也就告辞了。

    馀者也有终席的,也有不终席的。贾母劳乏了一日,次日便不会人,一应都是邢夫人、王夫人管待。有那些世家子弟拜寿的,只到厅上行礼,贾赦、贾政、贾珍等还礼管待,至宁府坐席。不在话下。

    话说这几日,尤氏晚间也不回那府里去,白日间待客,晚间在园内李氏房中歇宿。

    这日晚间服侍过,

    贾母晚饭后,

    贾母因说:“你们也乏了,我也乏了,早些寻一点子吃的歇歇去。明儿还要起早闹呢。”

    尤氏答应着退了出来,

    到凤姐儿房里来吃饭。

    凤姐儿在楼上

    看着人收送礼的新围屏,

    只有平儿在房里

    与凤姐儿叠衣服。

    尤氏因问:

    “你们奶奶吃了饭了没有?”

    平儿笑道:

    “吃饭岂不请奶奶去的。”

    尤氏笑道:

    “既这样,我别处找吃的去。饿的我受不得了。”

    说着,就走。

    平儿忙笑道:“奶奶请回来。这里有点心,且点补一点儿,回来再吃饭。”

    尤氏笑道:“你们忙的这样,我园里和他姐妹们闹去。”

    一面说,

    一面就走。

    平儿留不住,

    只得罢了。

    且说尤氏一径来至园中,只见园中正门与各处角门仍未关,犹吊着各色彩灯,因回头命小丫头叫该班的女人。那丫鬟走入班房中,竟没一个人影,回来回了尤氏。尤氏便命传管家的女人。这丫头应了便出去,到二门外鹿顶内,乃是管事的女人议事取齐之所。到了这里,只有两个婆子分菜果呢。因问:

    “那一位奶奶在这里?

    东府奶奶立等一位奶奶,

    有话吩咐。”

    这两个婆子只顾分菜果,又听见是东府里的奶奶,不大在心上,因就回说:

    “管家奶奶们才散了。”

    小丫头道:“散了,你们家里传他去。”

    婆子道:“我们只管看屋子,不管传人。姑娘要传人再派传人的去。”

    小丫头听了道:“哎呀,哎呀,这可反了!怎么你们不传去?你哄那新来了的,怎么哄起我来了!素日你们不传谁传去!这会子打听了梯己信儿,或是赏了那位管家奶奶的东西,你们争着狗颠儿似的传去的,不知谁是谁呢。琏二奶奶要传,你们可也这么回?”

    这两个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这丫头揭挑着弊病,便羞激怒了,因回口道:

    “扯你的臊!

    我们的事,

    传不传不与你相干!

    你不用揭挑我们,

    你想想,

    你那老子娘在那边

    管家爷们跟前

    比我们还更会溜呢。

    什么‘清水下杂面

    你吃我也见’的事,

    各家门,

    另家户,

    你有本事,

    排场你们那边人去。

    我们这边,

    你们还早些呢!”

    丫头听了,气白了脸,因说道:

    “好,好,这话说的好!”

    一面转身进来回话。尤氏已早入园来,因遇见了袭人、宝琴、湘云三人同着地藏庵的两个姑子正说故事玩笑,尤氏因说饿了,先到怡红院,袭人装了几样荤素点心出来与尤氏吃。两个姑子、宝琴、湘云等都吃茶,仍说故事。那小丫头子一径找了来,气狠狠的把方才的话都说了出来。

    尤氏听了,冷笑道:

    “这是两个什么人?”

    两个姑子并宝琴、湘云等听了,生怕尤氏生气,忙劝说:

    “没有的事,

    必是这一个听错了。”

    两个姑子笑推这丫头道:

    “你这孩子好性气,

    那糊涂老嬷嬷们的话,

    你也不该来回才是。

    咱们奶奶万金之躯,

    劳乏了几日,

    黄汤辣水没吃,

    咱们哄他欢喜一会

    还不得一半儿,

    说这些话做什么。”

    袭人也忙笑拉出他去,说:

    “好妹子,

    你且出去歇歇,

    我打发人叫他们去。”

    尤氏道:“

    你不要叫人,

    你去就叫这两个婆子来,

    到那边把他们家的凤儿叫来。”

    袭人笑道:“我请去。”

    尤氏道:

    “偏不要你去。”

    两个姑子忙立起身来,笑道:

    “奶奶素日宽宏大量,

    今日老祖宗千秋,

    奶奶生气,

    岂不惹人谈论。”

    宝琴、湘云二人也都笑劝。

    尤氏道:

    “不为老太太的千秋,

    我断不依。

    且放着就是了。”

    那尤氏自二姐三姐的事,本来就对这边事,很是看不惯。如今又出了这事,就有那倒霉的,碰上了,说不得要作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