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失明三年,被祖龙偷听心声 > 第九十六章 伐楚兵败之谜

大秦:失明三年,被祖龙偷听心声 第九十六章 伐楚兵败之谜

    赵辰的话,使得朝堂之上,更加显得沉默起来。

    虽然是沉默,但那些文武百官可都是在左顾右盼,以眼神进行交流。

    对于赵辰的发声,这些大臣自然是惊讶,可也只是惊讶。

    在始皇帝嬴政已经是开口问,还有没有人拥有着其他的人选建议下,那赵辰肯定是有这个资格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任何的毛病。

    只是,偏偏赵辰提出来的这个人选,让人有些沉默。

    在这里,有必要了解到李信的情况。

    不可否认,李信是大秦数一数二的名将,在秦国攻伐灭国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年轻之时,李信强壮且勇敢,在当时嬴政还只是秦王的时候,属于嬴政十分信任的将领之一。

    李信参与了攻伐赵国的战争,与王翦所率大军共同将赵军包围,从而一举攻破赵国。

    接下来,发生很是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之事。

    嬴政大怒,于是立刻下令使得王翦和李信等人率军进行攻伐燕国。

    在攻伐燕国的战争中,李信为先遣部队将领,以轻装骑兵大败燕国太子丹,使得对方只能够逃到燕国都城蓟城进行防守。

    等待着王翦所率大军的到来,在经历了燕太子丹的顽强抵抗以后,依旧还是破掉了蓟城。

    当时的燕王喜和燕太子丹紧急离开蓟城,逃到辽东进行防守。

    当时,肯定是需要有人来将这两个人抓住,才能够以解嬴政被刺杀引起的盛怒火气。

    于是,李信又带着三千轻装骑兵不断地进行追击,迫使得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逃到了衍水。

    在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有人告诉燕王喜,认为李信之所以一直带着三千轻装骑兵,不断地追击不放,就是想要将燕太子丹给抓住,然后让嬴政歇火。

    那么,想要使得李信不再进行追击,就得将燕太子丹斩杀,将其头颅献给嬴政的话,就可以不再仓皇逃跑,且令得燕国保留下来。

    早已经是厌烦了夺命逃窜,以及对燕太子丹的擅自做主刺杀嬴政之事感到很是不满的燕王喜,果断地将太子丹斩杀,将其首级献给了李信为首的将领,也算是保住了性命,有了逃离的机会。

    只是,等到偌大的楚国被灭以后,秦国依旧还是将目光落在了辽东,最后由李信和王贲率军攻取辽东,将苟延残喘的燕王喜所俘虏,燕国还是灭亡了。

    经过攻伐燕国之战,李信的卓越表现,使得当时还只是秦王的嬴政非常高兴,也愈发地信任李信,认为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惊喜。

    然后,等到了兴师伐楚的时候,就有了问题出现。

    在攻打楚国之前,嬴政还专门问了将军李信,认为对方果断勇猛,骁勇善战,让对方来估算将楚国灭掉所需要的兵力。

    李信的回答是攻打楚国,最多不超过二十万人。

    而嬴政肯定是不会相信一言之词,还需要问旁边的王翦。

    只是,王翦肯定不会像李信这般回答,他给出的兵力所需要六十万人,少了一点儿恐怕都不行。

    这样两者之间的回答中兵力数量的差距过于大了,以至于嬴政根本不需要做出来太多的思考,便是认为李信所言比较对。

    赵辰现在还记得有相关的话语记录,嬴政认为王翦年纪已经不小了,没有像是李信这般果断勇猛,显得很是胆怯,以至于需要那么多的兵力。

    倘若王翦不说出六十万兵力的话,那么肯定嬴政会最先采纳对方的意见。

    两者相差四十万的兵力,其能够节省的消耗,那肯定是会很多。

    嬴政当然是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将楚国灭掉,以实现自己的统一霸业。

    这不,直接让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兵力,挥师南下,以攻伐楚国。

    而没有被采纳意见的王翦,颜面稍微的有些挂不住,并且认为李信和蒙恬攻打楚国之行,肯定是会遇到挫折的。

    他只是臣子,无法在嬴政已经做出决定的情况下,再来让对方改变主意。

    于是以病为理由,告老还乡。

    李信和蒙恬率军攻打楚国的时候,几乎是一路凯歌,将楚军大败,按照这样的趋势,不日就将楚国能够灭掉。

    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岔子。

    李信和蒙恬各自率军,所攻打的地方不一样,前者乃是进攻平舆,而后者攻打的寝丘。

    在随后李信在连续攻破鄢郢等地,准备在城父与蒙恬之军会师的时候,发生了意外。

    项燕所率大军,在连续三天三夜不停息的尾随之下,大败李信所在的军队,攻破军营两座,斩杀都尉七名,使得最后李信只能够率军匆忙逃离。

    此事,最后引得嬴政大为震怒,使得只能够其匆忙到频阳之地,去请求王翦复出,收拾眼下的这个烂摊子。

    王翦倒是不负众望,率领秦军大败楚军,将那为首的将领项燕斩杀于蕲地。

    等到一年以后,以诱敌之计,将楚王俘虏,楚国就此灭亡。

    在这一战中,李信本该继续扬名立万,一路凯歌,但是就此兵败,使得自身一世英名被毁于一旦,实在是可惜。

    若是光看这些,再结合李信和王翦所说的兵力之事,似乎就是李信的错误。

    实则不然,在这其中昌平君的反叛秦国,使得李信之军被昌平君和项燕之军两面夹击。

    在这样背腹受敌的情况之下,李信能够率军突围离开,也是很厉害了。

    只不过,许多人根本没有看明白其中的问题,便是极为主观的认为李信轻敌冒进,以此才使得秦军大败,却是没有人对那昌平君突然的反叛情况,多有话语。

    主要是这位昌平君的身份,实在是特殊。

    对方乃是楚国公子,来和项燕之军联手对付李信之军的话,似乎很正常。

    但是,回到昌平君这个封号上,便是能够知道对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此人最为出名的,自然是在奉命同昌文君一起平定“嫪毐之乱”,担任着秦国的相邦。只是,在新郑反秦之乱的爆发以后,后面被嬴政派往了楚国都城陈郢,以安抚当地的楚民。

    毕竟,对方的楚国公子身份,还是很有用处的。

    只是,这个决定便是使得李信之军遭遇大败的主要原因。

    没有昌平君在李信之军的背后都城陈郢叛乱的话,何以被切断粮道,最后落得被项燕之军尾随三天三夜,遭遇大败呢。

    李信本身的领兵才能,根本没有可以怀疑的,至于轻敌冒进更是扯淡。

    试问,下意识之中认为的昌平君乃是秦国之人,不存在反叛的可能,那么李信如何会平白无故地去怀疑这个昌平君?

    没有可能啊。

    怎么说,这位昌平君在李信成名之前,就有在嬴政赢得政权的事件中,有着很大的功劳。

    若是没有昌平君叛乱这件事情,李信根本不可能在攻伐楚国的征途之中,尝试到打败仗的滋味。

    而嬴政这边,也不至于颜面扫地,需要将昌平君的相关事情,进行一些隐瞒,来掩饰自己决策上的失误。

    换言之,李信的大败,归根结底是嬴政派遣昌平君到楚国都城陈郢的这个决策,有很大的问题。

    换个没有楚国这层关系的人,来强行镇压楚国都城陈郢的那些人,何以乱到这种程度呢?

    这个昌平君在一群楚国人的述说洗脑的情况下,那肯定是会出现异心的。再加上,没有人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在受到楚人蛊惑,拥立为新任的楚王之下,那么对方从秦国大臣身份到楚王的身份转变,也是很自然了。

    从昌平君的情况,在逐渐消失的这个现象里,就能够明白很多东西。

    很多的大臣,私下里还可以谈论关于昌平君的事情。

    但是,在始皇帝嬴政面前,那肯定是没有这个胆子述说一二的。

    昌平君,以前可是被嬴政信任的人。而且,其两层身份的转变,也使得旁人忌惮,这样的消息传出去,本就有着很多原六国贵族迁移到咸阳来,指不定会生出什么乱子,将消息冷淡处理,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关乎着始皇帝嬴政的颜面,总不能够告诉黔首和将士们,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他这位秦王的决策失误吧。

    所以,李信兵败这件事情,以及其他人以轻敌冒进的帽子,给对方扣上,属实是有些冤枉了这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赵辰想到这里,都忍不住感叹,以李信这一路的战场表现,没有那场兵败的话,肯定是迟早会达到王翦那般高度。

    尽管,后续李信没有被嬴政重重的责罚,依旧是率领和参与了很多的战争,平定了燕齐,但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

    没有更多的战场作战,来让李信立功的话,或许这辈子都很难触及到王翦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高度,被誉为战神一样的将领。

    赵辰还是很欣赏这位将军的,对方在率领骑兵这方面的作战天赋,可谓是极强的。

    没有楚国兵败之事,那么根本不会在后续平定百越之地,跟随在王翦之子王贲麾下的事情。

    可惜。

    赵辰对此也是比较的惋惜,没有那档子事情,何以上限被限制呢。

    当然,说了这么多,赵辰之所以站出来想要让李信将军和蒙恬将军比试,一方面是两者之间有在攻伐楚国的战争之中,有过配合,相对而言熟悉一些,那么比试会有看头。另一方面,李信擅长率领骑兵,那么就直接撞上了赵辰这边。

    相比于其他的将军,赵辰肯定是更加倾向于李信这位大将的。

    甚至,他想要让对方和蒙恬一起挥师北上,抗击匈奴。

    只是,这样的想法,恐怕有些难以实现。

    单独提到李信的话,或许还不会让人想起来楚国兵败之事。但现在比试的一方,已经是选定了蒙恬将军来,那么自然而然的两人一起,会让人想到伐楚兵败之事……

    再进而嘛,会联系到昌平君。

    这也是很多大臣表现得比较沉默,只是左顾右盼,以眼神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知道这件事其能够的情况下,谁会想到主动地去触霉头呢。

    像是赵辰提出来这样的建议,倒是并不觉得奇怪。

    对方或许是听说过李信将军的威名,但肯定是很难了解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忌讳。

    这是众人的想法,并没有怪罪赵辰的意思。

    现在,谁也不敢在始皇帝嬴政表态之前,先行开口说话。

    “公子,现在好像气氛很古怪诶。”

    上官梅并不清楚什么情况,她只是感觉有些问题,来给赵辰提醒道。

    可别一不小心,撞上了什么事情,那就太糟糕了。

    “是有些,别紧张。”

    赵辰自然是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他不能够表现出来自己知道其中情况的样子。

    要是佯装不知的话,就算是有什么麻烦,那也不至于引火上身。

    之前丞相王绾已经是有表态,在这种情况,以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倒是能够帮赵辰说一些话,以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效果。

    再加上,赵辰自身在始皇帝嬴政眼中,还算是有些潜力,不至于说因这样无心之举,而做出什么事情。

    现在的始皇帝嬴政,还是很少做出什么错误的决定。

    总而言之,一切都在赵辰的掌握之中。

    “那好,我会注意情况,再来尽早和公子说的。”

    上官梅得到了赵辰的安抚以后,心里的紧张,稍微的减少了一些。

    她能够保持镇定,已经是很不错了。

    上官梅现在需要注意的,就是其他那些大臣们的神情,以及可能的眼神交流,存在的一些情况。

    这方面,是赵辰无法注意到的,只能够靠上官梅来进行辅助。

    虽说这么说,但上官梅看到其他大臣脸上的神情,似乎都比较的严峻,似有似无的会有人将目光投过来。

    那目光之中,有着异样存在,使得上官梅稍微有些心慌。

    反正,有很大的问题。

    上官梅很想知道始皇帝嬴政的态度变化,但是有那一层珠帘的存在,这就很难看清楚。

    她有些好奇,这一层珠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看起来那么的新呢?

    难道,是对方昨天,或者是今天的时候弄出来的。

    她环视了一遍,确定不太好。

    “公子,那个李信将军,是什么人啊?怎么看上去,就是他导致这些大臣很忌惮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