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成小姑奶奶,靠拼夕夕富甲一方 > 第五十八章 族学

穿成小姑奶奶,靠拼夕夕富甲一方 第五十八章 族学

    “丫头,你知道得花多少钱不?叔知道你赚了钱,可又拿地修房,又要花钱养着师傅,一年下来,就把几辈子的粮食都兑出去了。”

    徐茂鑫也算不出多少钱,反正他家勒紧裤腰带,只有长孙能去读几年,识个字、认认文书。

    “茂鑫叔,钱你不用担心。十年的都够。经上次事儿,我想过了,我们徐家想要变好变强,得走出新山村。可走出新山村,就得要本事。我们徐家不光要团结,更要有胆量、有本事,只有这样,以后才不怕人欺负了。”

    徐茂鑫知道徐思雨说得对,但又怕子孙都是榆木,钱花了还教不会。

    他推搪道:“那你让我想想。”

    “行,我先去跟杜夫子谈谈学舍迁移的事情。您这边若拿不定主意,回头我带我娘给叔公们解释。

    听到她还要拉徐王氏出马,徐茂鑫马上伸手认了,“这事儿不要麻烦大嫂了。思雨,你愿意拉拔家里人,我们都乐意的。你确定要村口那块地?要多少?如今村里还没主事的,我得去县里户房请人过来勘察立契。”

    文左武右,再留五分地修居舍,徐思雨支了三根指头说,“三亩。”

    定下土地,接着就是内外沟通了。

    徐思雨去找杜夫子,而徐茂鑫要给几家人说说这事儿。

    徐思雨到杜家私塾聊了一茶歇,杜夫子在听说新建学舍时就同意了。“我这房子旧了,下雨刮风的时候,都不敢让孩子们来读书。等秋过冬来,外厅开敞又十分阴冷,孩子们勉强到堂读书,身心都是煎熬。”

    西南地带,冬季很少落雪,但是不妨碍北风吹得人牙齿打颤,杜夫子能提供的条件有限,但不代表他不想要舒服。

    徐思雨想起前几日在镇上布告栏见到的三溪乡石炭粒出售告示,便给杜夫子又一承诺:“夫子,我能听说附近的三溪乡挖出了石炭,过些时间我买些回来治饼,也放到学舍里。”

    “哦,那可好。香煤饼的制法,宛娘可教给你了?要是记不得了,我把方子抄给你,你要做出来了,入冬后少不得又赚一笔。”

    花钱了,总得给人找补些,杜夫子可不想只占便宜。

    “好嘞。”徐思雨欣然接受,虽还没细想,但觉得这是门可以做的生意。

    三溪乡是常嘉县下最偏最穷的地方,从新山村出发往西走五十里路,还得再进山二十里。

    就是这样一个小地方,南坡突然被挖出了石炭。

    时下煤窑有官窑和民窑,常嘉县将三溪乡定为民窑,每年征收矿税,让其可在县下自由买卖。

    看着是常嘉县放手三溪乡人经营石炭买卖,让他们获利,实际上也是给了他们压力,怎么在乡下赚够每年的矿税,就是第一个难题。

    时下,三溪乡人都是第一次开矿,挖掘和烧制的工艺都不娴熟。

    常嘉县在这方面的能人巧匠肯定也不是很多,徐思雨觉得她可以试试煤炭加工。

    想到就去做,离开杜夫子家,徐思雨就找到徐成杰,让他组织几个人,择日就去买石炭。

    但在此之前,她得先把修房和武师傅的事儿落实下来。

    除了本来就在杜家私塾读书的几个人,徐家几家人按徐思雨的要求就凑出了三个六岁到十岁之间的小子。

    也怪成杞、成杰、成霖都是新婚,成杞的长女才出生,再着急也没法在这时入学。

    “我记得有几个侄女也是这个岁数?”

    “你说念冬和念安?她们也要学吗?”

    “学啊,就像我们念月,学会写字和记账,以后总能用上。”

    “行,我给她们报上。那就是五个人。”

    “唉,族内并不丰茂,还得各位哥哥嫂嫂和侄儿侄媳多努力啊!”

    一个十七岁未嫁的姑奶奶,语气像七十的老祖宗,说得在场人都尴尬了。

    徐家把杜夫子抓着开族学的事,又成了新山村人暗下生怨的理由之一。

    虽说其他姓的孩子仍旧可以报名读书,但一想到挂着徐家族学的名,就觉得不舒服。

    还有,那请来的武师傅是不收他们的孩子的,当然就算收,他们也付不起一月一两的束修。

    只是看着别家越来越好,他们却无可奈何,实在是不得劲儿。

    黄师傅是镖头儿的亲爹,本就是走南闯北过的老镖头,武艺、见识样样都有。也就是子承父业后,闲下来了。闲得发慌,听到有武师傅这个机会,就来了。

    子女有家,不跟着来,这下还正好与杜夫子作伴了。

    两老闲时谈天说地,老有生趣。

    两老儿还把徐家给他们起的居舍石墙,从两道改成一道,两家并成一家的样子。

    三亩地上,青砖黑瓦。

    整个花费近百两的徐家族学是整个新山村,不,整个石梁山下最大气敞亮的宅院。

    不止如此,徐家的孩子都有一套文房四宝和练功服。

    对徐思雨的付出一清二楚的徐茂鑫在徐家立了规矩,但凡家里孩子在族学的,分到工坊的差事,只能收一半工钱,还有夫子和武师傅的饭食,他们几家轮着照料,不能让徐思雨再出钱了。

    再说到徐家工坊,煤炭加工作坊就设在,新山村和青山村之间,原来杜家私塾的地上。

    房子未作改,只是修补了房顶,加了些防水棚。工坊就可以用了。

    参考古方“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枣汁合之为饼。”

    第一朵香煤饼,是徐思雨亲手做出来的。

    煤饼有实心的小梅花形,也有借蜂窝煤样,花蕊做成空心的大梅花形。

    剩下的石炭由徐成杰带着堂兄弟碾压、和泥、填模、晾干,做了普通的煤球和蜂窝煤。

    由于三溪乡的石炭真的非常便宜,徐思雨一锤定音跟他们立下了长期采购的契约。

    再以运输、制作、销售拆分工序算成本后,最后定了普通煤球一斤卖三十文,蜂窝煤一斤卖四十文;而香煤饼论个卖,一朵小梅花十文钱,一朵大梅花二十文钱。

    这次还真是一开始就请了外援,徐思雨让徐成杰从县里雇了好几个铜师傅,参照她从拼夕夕买的仿古手炉和立炉兔子,重新起模定制。

    适用普通煤的陶泥炉子也打了一些,随着立冬的到来,在集市上开始了新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