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娇娘:姐靠第六感发家致富 第148章 辩一辩
热门推荐:
时光与你,皆不可负
召唤丧尸军团,助我横扫末世
十界传说,符文血眼
开局女主退我婚反手娶高冷姐姐
女尊:绝色女帝俏后宫
周少别再虐,夫人带球出逃啦
一朝穿越,成了屠户家的小女儿
风流神医:刚退伍,你就骗我同居
桃矢夭夭
金夫子道:“我读《心经》颇有感悟,佛家说五蕴皆空,万事万物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样世间一切都不值得执着,因为你再怎么执着,你所在意的东西终究会消散,至于什么时候消散,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我细想之下,竟觉颇有道理,人从出生走到死亡,可不就是什么都带不来,也什么都带不走?”
高夫子听着他的话,挑了挑眉,指着《心经》的经文说道:“我读这卷经文,只觉得前半篇还有可取之处,后半篇便有些劝人修行的意味,‘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住持曾解释过,这一整句都是在劝人为达到彼岸而入佛道修行,菩萨应该想想,若是世上所有人都去修行,那我们整个王朝岂不是都要乱了套?”
于是两人就佛教对王朝的利弊开始分析了起来。
一人说:“若是世人都执着修行,追求无上境界,那岂不是越来越多人遁入空门?这于王朝乃是大不利!”
另一人说:“修行怎么会乱套?寺庙容人有限,不会有你说的那种情况发生,但若人人修习佛法,与人相处就够以己度人,邻里相处也能和善许多,长久以往,官衙里纷争都会少上许多,这于朝廷怎么会是大不利。”
袁未在一旁听着,津津有味,连手里的笔污了纸都不知。
欧阳铮敲了敲她的矮桌,道:“听这么入神?”
袁未回过神来,将笔放下,道:“嗯,想看看你们对佛\/教是什么看法?”
欧阳铮挑眉,问道:“你认为,佛\/教是值得忌惮的?”
袁未不答这个问题,只说道:“不如你们就此辩一辩?”
众人都没想到自己来礼个佛,还能找到在学堂里做策论激辩的感觉,立马打起精神来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
袁未则坐在位置上没动。
不一会儿,就见双方都说的冒了火,金夫子摆着一张臭脸对着高夫子冷哼。
欧阳铮待他们都说得差不多了,才转过头来问她:“袁未你觉得哪方说得更有道理一些?”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没将袁未放在眼里,一个只读过几年书现在在家管生意的小弟弟能说出什么一二三来,两人看向她的眼神都颇有不善,那架势,但凡袁未说出支持哪一方的观点,他们双方就得再激辩三百回合。
袁未丝毫不怵,于座位上站起身来,笑意盈盈地道:“两位夫子激辩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佛教于王朝的意义是什么?”
“正如《心经》所言,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地实体,佛\/教传入中原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三百年的时间里,中原佛\/教几度变化,从小乘佛法转变成大乘佛法,从渡己演变到渡人,这确实是好的一方面,但在前朝,梁帝为登极乐世界出家为僧,自此佛\/教兴盛,教徒众多,发展至本朝,已达一县有庙六七的程度,听起来似乎也不多,但这些僧人里可都是壮劳力,僧众不事生产,寻常只在附近圈块地自给自足,或靠苦修或靠百姓捐赠过活,他们当中没有普通百姓的税赋压力,我想问诸位,若有普通百姓穷困交不起赋税会不会想投机取巧转投佛门?”
人群中已有学子开始回答:“会!肯定有!”
袁未勾了一下嘴角,又问道:“据南溪县志,我县于建朝之初,有百姓两万之众,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现居百姓四万之众,是当初人口的两倍,对于这样的人口,诸位认为是多是少?”
人群中有人思索出声,“这……四万这算多了吧?”
欧阳铮摇头,解释道:“四万不多,我朝人口南多北少,各地府城人口不均,最富庶的苏州府,人口也是最多的,有二百万众,靠近我们的应天府和北地京师人口都在百万之众,各地州城县城少的在两三万,多的有十万之众,南溪县为中县,这人口算不得多。”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点头,对欧阳铮的表现很满意,
袁未点头,知道欧阳铮说的不错,她便又问道:“那众位可知南溪县建朝之初有僧侣几何,现如今又有僧侣多少?”
欧阳铮一噎,他虽熟读各地地方志,却从不在小数目上留意,这如何得知?
袁未将目光从众人面前扫了一圈,连同两位夫子都对视一眼没有作声。
便道:“南溪县在建朝之初只庙宇两座,僧众六十,而现如今有庙宇七座,僧众六百有余,敢问诸位,这些僧众是当年的多少倍?若是统计整个王朝的僧众又该有多少?现在是百姓供奉僧侣,若是反过来,让这些僧众全部从事生产,那又会养活多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百姓?”
众人恍然,议论之声渐起。
袁未抬了抬手,将话语转回到原本讨论的心经上,“心经原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常译为智慧,波罗蜜可理解为到彼岸,即到达智慧的彼岸,不过读完整个心经,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消除烦恼达到宁静安乐的境界,更愿意将其作为一种修心的指引。
可是外面的众多的信徒有多少是大字都不识之人,他们于佛法真的理解吗?大殿内一跪不起的人拜的是菩萨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就连前朝梁帝也不过是为追求长生,普通民众又能免俗高尚到哪里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与其让普罗大众靠求菩萨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如我们想想该如何让百姓不去求菩萨就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多一份面对现实的底气,我想这才是我们读书人最该去想去做的事情?”
众位学子呆愣,两位先生也陷入沉思。
金夫子没想到袁未竟有如此见解,心中的天平已经默默倾斜,高夫子也本就不赞同佛\/教兴盛,袁未这一番话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当下他就感叹道:“是啊!咱们这些读书人,一心读书追求功名,所求的不就是为民做主吗?那又何必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落到求神拜佛的地步?我辈无能啊!”
高夫子听着他的话,挑了挑眉,指着《心经》的经文说道:“我读这卷经文,只觉得前半篇还有可取之处,后半篇便有些劝人修行的意味,‘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住持曾解释过,这一整句都是在劝人为达到彼岸而入佛道修行,菩萨应该想想,若是世上所有人都去修行,那我们整个王朝岂不是都要乱了套?”
于是两人就佛教对王朝的利弊开始分析了起来。
一人说:“若是世人都执着修行,追求无上境界,那岂不是越来越多人遁入空门?这于王朝乃是大不利!”
另一人说:“修行怎么会乱套?寺庙容人有限,不会有你说的那种情况发生,但若人人修习佛法,与人相处就够以己度人,邻里相处也能和善许多,长久以往,官衙里纷争都会少上许多,这于朝廷怎么会是大不利。”
袁未在一旁听着,津津有味,连手里的笔污了纸都不知。
欧阳铮敲了敲她的矮桌,道:“听这么入神?”
袁未回过神来,将笔放下,道:“嗯,想看看你们对佛\/教是什么看法?”
欧阳铮挑眉,问道:“你认为,佛\/教是值得忌惮的?”
袁未不答这个问题,只说道:“不如你们就此辩一辩?”
众人都没想到自己来礼个佛,还能找到在学堂里做策论激辩的感觉,立马打起精神来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
袁未则坐在位置上没动。
不一会儿,就见双方都说的冒了火,金夫子摆着一张臭脸对着高夫子冷哼。
欧阳铮待他们都说得差不多了,才转过头来问她:“袁未你觉得哪方说得更有道理一些?”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没将袁未放在眼里,一个只读过几年书现在在家管生意的小弟弟能说出什么一二三来,两人看向她的眼神都颇有不善,那架势,但凡袁未说出支持哪一方的观点,他们双方就得再激辩三百回合。
袁未丝毫不怵,于座位上站起身来,笑意盈盈地道:“两位夫子激辩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佛教于王朝的意义是什么?”
“正如《心经》所言,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地实体,佛\/教传入中原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三百年的时间里,中原佛\/教几度变化,从小乘佛法转变成大乘佛法,从渡己演变到渡人,这确实是好的一方面,但在前朝,梁帝为登极乐世界出家为僧,自此佛\/教兴盛,教徒众多,发展至本朝,已达一县有庙六七的程度,听起来似乎也不多,但这些僧人里可都是壮劳力,僧众不事生产,寻常只在附近圈块地自给自足,或靠苦修或靠百姓捐赠过活,他们当中没有普通百姓的税赋压力,我想问诸位,若有普通百姓穷困交不起赋税会不会想投机取巧转投佛门?”
人群中已有学子开始回答:“会!肯定有!”
袁未勾了一下嘴角,又问道:“据南溪县志,我县于建朝之初,有百姓两万之众,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现居百姓四万之众,是当初人口的两倍,对于这样的人口,诸位认为是多是少?”
人群中有人思索出声,“这……四万这算多了吧?”
欧阳铮摇头,解释道:“四万不多,我朝人口南多北少,各地府城人口不均,最富庶的苏州府,人口也是最多的,有二百万众,靠近我们的应天府和北地京师人口都在百万之众,各地州城县城少的在两三万,多的有十万之众,南溪县为中县,这人口算不得多。”
金夫子和高夫子都点头,对欧阳铮的表现很满意,
袁未点头,知道欧阳铮说的不错,她便又问道:“那众位可知南溪县建朝之初有僧侣几何,现如今又有僧侣多少?”
欧阳铮一噎,他虽熟读各地地方志,却从不在小数目上留意,这如何得知?
袁未将目光从众人面前扫了一圈,连同两位夫子都对视一眼没有作声。
便道:“南溪县在建朝之初只庙宇两座,僧众六十,而现如今有庙宇七座,僧众六百有余,敢问诸位,这些僧众是当年的多少倍?若是统计整个王朝的僧众又该有多少?现在是百姓供奉僧侣,若是反过来,让这些僧众全部从事生产,那又会养活多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百姓?”
众人恍然,议论之声渐起。
袁未抬了抬手,将话语转回到原本讨论的心经上,“心经原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常译为智慧,波罗蜜可理解为到彼岸,即到达智慧的彼岸,不过读完整个心经,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消除烦恼达到宁静安乐的境界,更愿意将其作为一种修心的指引。
可是外面的众多的信徒有多少是大字都不识之人,他们于佛法真的理解吗?大殿内一跪不起的人拜的是菩萨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就连前朝梁帝也不过是为追求长生,普通民众又能免俗高尚到哪里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与其让普罗大众靠求菩萨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如我们想想该如何让百姓不去求菩萨就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多一份面对现实的底气,我想这才是我们读书人最该去想去做的事情?”
众位学子呆愣,两位先生也陷入沉思。
金夫子没想到袁未竟有如此见解,心中的天平已经默默倾斜,高夫子也本就不赞同佛\/教兴盛,袁未这一番话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当下他就感叹道:“是啊!咱们这些读书人,一心读书追求功名,所求的不就是为民做主吗?那又何必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落到求神拜佛的地步?我辈无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