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永昌 第55章 永乐大典
热门推荐:
菟丝绕红缨
穿越王妃,带着空间纵横天下
神鬼复苏:我在异族当老六
海贼:黑暗斯摩格,绝不三连跪
谍战,日谍被我抓光了
莫离绝尘的新书
奥特:开局签到等离子火花
神奇宝贝:从猎人捡漏班基拉斯
综影视之偶然相遇
科举是天下读书人最大的盼头,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流传数千年,大多数情况下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只要有一点希望,他们就会前赴后继地走进科举的考场中。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如历史上顺治二年的科举。
顺治二年这年的科举由于应试者寥寥无几而被后世戏称为“大一统王朝中最容易中举的年份”,毕竟这时候的士子们还是有些气节的。
而大顺显然就没有这种情况了,如果说剃头去当清廷的官对士子们来说还是有些心理压力的话,当大顺的官对众多士子来说是毫无心理压力的。
这倒是有些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原本李自成还以为因为崇祯帝的死会让士子们出仕大顺有所犹豫,但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可怜的崇祯皇帝在这个世界除了李自成还会给他说些好话,其他官员,士子都没有什么好话,他们认为崇祯帝就是一个又菜又爱操作的皇帝,结果就如同一个青铜选手误入王者局一样,做得越多,输得越快。
用陈名夏的话来说就是,“崇祯皇帝越勤政,对天下的伤害就越大。”
当然对于士子们来说,虽然应考的人很多,但是好消息是以往大明的进士大户江西尚未被大顺收入囊中,士子们中举的希望相对往年还是大了不少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士子都执着于科举:
额,好吧,这些士子要么已经是对科举不感兴趣了,或者是已经上岸成功了,这些士子关注着另一件事:
那就是传说中的永乐大典正式入驻京师图书馆,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抄阅。
京师图书馆,这座规模不小的图书馆是大顺朝廷用一个大明勋贵的府邸和阁楼改建而来的,其中已经摆满了大量或搜集来的,或由士绅官员捐献的大量书籍:
关于这些书籍,李自成原本的意思是来者不拒,不管什么书籍,统统摆上去供民众阅读,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首任图书馆馆长方以智还是做了一部分筛选,剔除了一部分书籍,并且往里面塞了一些私货:
热爱西学的方以智将一些西学的书籍和教会的书籍也送了进去。
说起来李自成建立京师图书馆的做法得到了读书人的一致称赞,即使是方以智本人也对李自成的印象大为改观:
他原本还以为李自成只是打算做做样子,没想到李自成是真的搞了一个大型图书馆,搜罗了大量书籍:
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皇宫中的藏书,而最令大家伙最感兴趣的,自然是传说中字数过亿的鸿篇巨着: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永乐皇帝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为宗旨令人编纂的,其含金量远高于以毁书为目的的四库全书。
毕竟乾隆皇帝能搞出违禁目录指标这种东西,甚至在编纂的过程中,有一年乾隆皇帝还因为违禁的书籍太少大发雷霆,怒斥官员们,认为他们没有仔细审核,这才使得违禁书籍数量不达标。
不过遗憾的是,到了明末这个时候,永乐大典已经缺失了不少,原本也基本散佚,即使皇宫中的永乐大典,大部分都是抄本。
鉴于这种情况,李自成才把永乐大典挪出来,为的就是将其扩散出去:
他心里很清楚,只有扩散出去的书籍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书籍,这也是历史上满清孜孜不倦地销毁书籍,但华夏仍有大量书籍流传下来的原因。
在永乐大典展出之后,立刻就在读书人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得知消息之后前来京师图书馆抄阅的读书人络绎不绝,以至于方以智不得不请李自成派出军队前来维持秩序。
在方以智看来,除了备考科举的读书人,其他在京读书人大概都过来抄阅永乐大典了。
甚至传教士们也对永乐大典充满了兴趣,而消息扩散出去之后,冒险穿过明顺交火地带,前来京师一睹永乐大典的读书人更是如过江之鲫。
方以智自己也在抄阅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内容实在太多,单是展出的地方就摆满了整整一座阁楼。
李自成已经让陈名夏事先组织人手对永乐大典进行了粗浅的分类,分成了若干部分,并建议士子们抄阅自己喜欢的那部分:但是这样一部煌煌巨着,所有读书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抄本。
由永乐大典掀起的抄书热潮甚至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纸张和墨水商业热,北方各个商号供不应求,不得不向南方寻求货源,于是许多江南商人为了赚钱源源不绝地派遣船队走海路来到北直隶进行商贸,负责海防的郑家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额,实际上郑家自己也在捞钱。
宫中,李自成看着手下带来的永乐大典抄书热朝,感慨万千地说道,“没想到朕都选科举这个时间点来展出书籍了,永乐大典还是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谁说读书人只会做官的?”
陈名夏接了李自成的话头,说道,
“那是陛下心胸宽广,以往这些藏书都是深藏宫中的,非皇家及编纂者难以一见,因此士子们唯恐这些展出只是一时之策,这才如此狂热。”
“这可不好。”李自成摇了摇头,说道,“所谓书籍,就是要让人阅读的,以后宫中有的书宫外也必须有。”
顿了顿,李自成说道,“还有,陈学士,你想个办法,鼓励藏书者放开藏书,尽可能对藏书进行誊录,当然,要注意手段,不要太粗暴。”
陈名夏脸色一僵,大明虽然出版业异常发达,但是大明的藏书家们可是小气得很,一些藏书家甚至连家中女眷都不允许观看家中藏书。
因此,李自成所说的让藏书家们把藏书让出来誊抄,又不动用粗暴的手段,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既然是李自成的要求,他也只得应下来,对李自成说道,“陛下对文事之重视,远超大明诸君,臣必当竭尽全力,以协助陛下建立文昌之世。”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如历史上顺治二年的科举。
顺治二年这年的科举由于应试者寥寥无几而被后世戏称为“大一统王朝中最容易中举的年份”,毕竟这时候的士子们还是有些气节的。
而大顺显然就没有这种情况了,如果说剃头去当清廷的官对士子们来说还是有些心理压力的话,当大顺的官对众多士子来说是毫无心理压力的。
这倒是有些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原本李自成还以为因为崇祯帝的死会让士子们出仕大顺有所犹豫,但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可怜的崇祯皇帝在这个世界除了李自成还会给他说些好话,其他官员,士子都没有什么好话,他们认为崇祯帝就是一个又菜又爱操作的皇帝,结果就如同一个青铜选手误入王者局一样,做得越多,输得越快。
用陈名夏的话来说就是,“崇祯皇帝越勤政,对天下的伤害就越大。”
当然对于士子们来说,虽然应考的人很多,但是好消息是以往大明的进士大户江西尚未被大顺收入囊中,士子们中举的希望相对往年还是大了不少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士子都执着于科举:
额,好吧,这些士子要么已经是对科举不感兴趣了,或者是已经上岸成功了,这些士子关注着另一件事:
那就是传说中的永乐大典正式入驻京师图书馆,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抄阅。
京师图书馆,这座规模不小的图书馆是大顺朝廷用一个大明勋贵的府邸和阁楼改建而来的,其中已经摆满了大量或搜集来的,或由士绅官员捐献的大量书籍:
关于这些书籍,李自成原本的意思是来者不拒,不管什么书籍,统统摆上去供民众阅读,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首任图书馆馆长方以智还是做了一部分筛选,剔除了一部分书籍,并且往里面塞了一些私货:
热爱西学的方以智将一些西学的书籍和教会的书籍也送了进去。
说起来李自成建立京师图书馆的做法得到了读书人的一致称赞,即使是方以智本人也对李自成的印象大为改观:
他原本还以为李自成只是打算做做样子,没想到李自成是真的搞了一个大型图书馆,搜罗了大量书籍:
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皇宫中的藏书,而最令大家伙最感兴趣的,自然是传说中字数过亿的鸿篇巨着: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永乐皇帝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为宗旨令人编纂的,其含金量远高于以毁书为目的的四库全书。
毕竟乾隆皇帝能搞出违禁目录指标这种东西,甚至在编纂的过程中,有一年乾隆皇帝还因为违禁的书籍太少大发雷霆,怒斥官员们,认为他们没有仔细审核,这才使得违禁书籍数量不达标。
不过遗憾的是,到了明末这个时候,永乐大典已经缺失了不少,原本也基本散佚,即使皇宫中的永乐大典,大部分都是抄本。
鉴于这种情况,李自成才把永乐大典挪出来,为的就是将其扩散出去:
他心里很清楚,只有扩散出去的书籍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书籍,这也是历史上满清孜孜不倦地销毁书籍,但华夏仍有大量书籍流传下来的原因。
在永乐大典展出之后,立刻就在读书人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得知消息之后前来京师图书馆抄阅的读书人络绎不绝,以至于方以智不得不请李自成派出军队前来维持秩序。
在方以智看来,除了备考科举的读书人,其他在京读书人大概都过来抄阅永乐大典了。
甚至传教士们也对永乐大典充满了兴趣,而消息扩散出去之后,冒险穿过明顺交火地带,前来京师一睹永乐大典的读书人更是如过江之鲫。
方以智自己也在抄阅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内容实在太多,单是展出的地方就摆满了整整一座阁楼。
李自成已经让陈名夏事先组织人手对永乐大典进行了粗浅的分类,分成了若干部分,并建议士子们抄阅自己喜欢的那部分:但是这样一部煌煌巨着,所有读书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抄本。
由永乐大典掀起的抄书热潮甚至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纸张和墨水商业热,北方各个商号供不应求,不得不向南方寻求货源,于是许多江南商人为了赚钱源源不绝地派遣船队走海路来到北直隶进行商贸,负责海防的郑家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额,实际上郑家自己也在捞钱。
宫中,李自成看着手下带来的永乐大典抄书热朝,感慨万千地说道,“没想到朕都选科举这个时间点来展出书籍了,永乐大典还是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谁说读书人只会做官的?”
陈名夏接了李自成的话头,说道,
“那是陛下心胸宽广,以往这些藏书都是深藏宫中的,非皇家及编纂者难以一见,因此士子们唯恐这些展出只是一时之策,这才如此狂热。”
“这可不好。”李自成摇了摇头,说道,“所谓书籍,就是要让人阅读的,以后宫中有的书宫外也必须有。”
顿了顿,李自成说道,“还有,陈学士,你想个办法,鼓励藏书者放开藏书,尽可能对藏书进行誊录,当然,要注意手段,不要太粗暴。”
陈名夏脸色一僵,大明虽然出版业异常发达,但是大明的藏书家们可是小气得很,一些藏书家甚至连家中女眷都不允许观看家中藏书。
因此,李自成所说的让藏书家们把藏书让出来誊抄,又不动用粗暴的手段,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既然是李自成的要求,他也只得应下来,对李自成说道,“陛下对文事之重视,远超大明诸君,臣必当竭尽全力,以协助陛下建立文昌之世。”